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25885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64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x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x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等基础知识,思考北京人的发现的科学意义;知道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在哪里

过程与方法

(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对于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北京人的发现

教学难点:

北京人的特征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

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

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有关人类起源,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

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

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

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图片展示:

分别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想象图》

2.教师提问:

(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

(2)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

(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提示:

(1)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

(2)制作工具和使用火;(3)会不会制作工具。

3.教师小结: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目标导学二:

北京人

1.图片展示:

分别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北京人复原头像》

2.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并结合《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归纳北京人的生活地点和时间。

提示:

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经测定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图片展示:

4.观察比较:

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

(方法点拨:

从北京人的头骨、前额、眉骨、颧骨、鼻骨、嘴部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

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补充:

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6.图片展示:

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7.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并结合上述图片,了解归纳北京人使用工具的情况。

8.教师提问:

为什么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提示:

这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决定的。

目标导学三:

山顶洞人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

(1)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

(2)他们的样貌有什么特征?

提示:

(1)距今约3万年。

(2)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分析比较:

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进步在哪里?

提示:

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则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用兽皮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有了美的意识。

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则已会人工取火。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的悠久,了解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设定的三维目标进行教学。

采用激趣导入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图片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归纳问题,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力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原始农业的发展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

生:

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师:

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生:

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食用……

师: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

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

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原始农业的发展

1.教师讲述:

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

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教师提问: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

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提示: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

河姆渡人的生活

1.图片展示: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

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

(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

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

饲养哪些家畜?

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

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

提示:

(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

(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4.总结归纳: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的异同点

项目

半坡居民

河姆渡居民

地理位置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距今年代

距今约6000年

距今约7000年

房屋样式

半地穴式

干栏式

生产工具

骨器、角器等

骨耜

种植作物

水稻

①处于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②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态;③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④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等

5.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图》,回答问题。

(1)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

提示:

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气候干燥,较为寒冷,雨水稀少;河姆渡人居住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2)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作物种植的?

提示:

明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始农耕典型。

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粟等旱地作物生长;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

(3)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房屋建筑的?

提示:

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放风保暖,适合北方的气候条件;干栏式房屋既通风又防潮,下层还可以饲养家畜,适合南方的气候条件。

目标导学三:

半坡居民的生活

1.图片展示:

西安半坡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半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半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

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6000年;当时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

3.合作讨论:

(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

在生活中学会了制作什么?

种植什么?

饲养什么?

使用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

(1)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2)生产工具—磨制石器;(3)种植作物—粟;(4)饲养家畜—猪和狗等;(5)生活用具—陶器,彩陶最具特色。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原始农耕时代居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通过学习大家可以看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河姆渡人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居民是以种植粟为主的旱地农业,他们的居住房屋分别是干栏式建筑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等。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学习围绕“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这一重点进行。

结合已有知识,通过讨论的形式,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作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

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炎帝、黄帝的重要发明,尧、舜、禹的禅让等远古传说

过程与方法

搜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资料,讲述相关传说故事,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体验作为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教学难点:

炎黄联盟;禅让制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祖赫赫,开辟洪荒。

功化神圣,世代仰望。

”2018年4月5日上午,戊戌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隆重举行。

黄帝是什么样的人呢?

为什么清明节会有那么多人祭拜黄帝陵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炎黄联盟

1.课堂活动:

(1)课前学生分组合作搜集有关人类起源或早期社会的神话与传说;

(2)课上分组讲述;(3)评比讲述精彩的传说故事。

2.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了解归纳部落联盟时期的主要人物和部落战争。

3.问题思考:

华夏族的由来?

谁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4.教师讲述:

(1)炎黄在阪泉大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联盟。

(2)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蚩尤战败,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3)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目标导学二: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图片展示:

湖南炎陵县炎帝陵庙(左为外景,右为内景)

2.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炎帝的一系列发明,感知炎帝对中华早期文明所作的贡献。

提示:

(1)生产—耕种、制作工具、种植;

(2)生活—制陶、纺织、煮盐、交换物品、制作乐器等。

3.图片展示:

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

4.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归纳黄帝的贡献。

提示:

造船、炼铜、发明弓箭等。

5.教师讲述:

传说难免有神秘色彩,但透过其神秘的外壳,我们可以得到关于真实历史的很多信息。

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也更多地印证了传说的内容,我们要学会通过了解到的历史史实,提取传说中的真实历史成分。

目标导学三:

尧舜禹的禅让

1.课堂活动:

学生通过小品自编自导自演尧舜禹禅让过程,形象地了解禅让制。

2.图片展示:

尧、舜、禹

3.教师提问:

禅让制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提示:

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人做继承人。

4.教师提问:

禅让制最突出的特征(或实质)是什么?

思考禅让制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提示:

是史前时代的一种民主推选部族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族首领没有任何特权。

选举贤能、重用人才等。

5.材料展示:

《史记·夏本纪》记载的禹治水的传说:

“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祖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提示:

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

三、课堂总结

四五千年前,炎帝、黄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逐渐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尧、舜俭朴谦让、克己利人的精神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态度,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通过图片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炎帝和黄帝的贡献,是全课的重点。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问题,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通过图片,让学生对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有直观了解;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过程与方法

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字经(节选)

夏有禹,商有汤。

周武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

朗读三字经,提问学生三字经里提到的朝代,以解释三字经为问题载体,进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1.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

提示:

约公元前2070年;阳城;禹。

2.教师提问:

禹建立夏朝的意义有哪些?

提示: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3.问题思考:

禹通过禅让制成为部族首领,那么在夏朝建立后,有没有继续通过禅让制选出下一任君王呢?

三字经中的“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提示:

没有,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

这句话的意思是禹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这个天下变成了他们家的天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开始。

4.教师提问:

“家天下”的“家”指的是什么?

提示:

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

5.教师补充:

夏朝还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对国家进行管理。

6.图片展示:

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

7.教师讲述:

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从宫殿建筑群、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看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从出土的各种精美器物看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8.教师小结:

由于夏王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

目标导学二:

商汤灭夏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1.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找出商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提示:

约公元前1600年;汤;亳。

2.教师提问:

对比夏朝的灭亡,分析商朝很快强大起来的原因?

提示:

任用贤才、发展经济、关心人民。

3.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了解学习盘庚迁殷和商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

4.图片展示:

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照

5.教师讲述:

正是由于夏桀的昏庸暴政,最终导致了夏朝的灭亡。

夏灭亡后,建立的是商朝,历史的发展往往会有很多的巧合,夏朝的末代君王是位暴君,商朝的末代君王纣也是位暴君。

目标导学三:

武王伐纣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1.教师讲述:

正是由于商纣的暴政,结果导致了和夏朝一样的亡国。

商灭亡后,建立的是周朝,史称西周。

下面我们共同看一下西周取代商朝的过程。

2.教师提问: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你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

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补充:

(1)夏桀和商纣极端残暴的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人心。

(3)商汤和周武王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

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目标导学四:

西周的分封制

1.材料展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2.图片展示:

西周等级示意图

根据示意图说出封者与被封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

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3.阅读教材并结合图片,完成下列表格:

项 目

内 容

作 用

分封对象

宗亲和功臣

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主要封国

燕、齐、吴、鲁、宋、晋

诸侯义务

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4.教师讲述:

西周存在的270多年里出现了两位败家之君,一位导致社会动荡,一位导致西周灭亡。

这两位君主分别是谁?

提示:

周厉王和周幽王。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夏、商、西周三朝的建立和灭亡过程,总结了朝代建立和灭亡的规律,一个朝代要建立和加强巩固,要有一个贤明的君主,要任用贤能,发展生产,而暴政往往是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这是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不仅是以前,现在我们也要反对暴政,建设和谐、民主、法治的社会。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这堂课有大量的概念使学生们难以理解,采用图片、归纳总结等深入浅出的方法,培养学生们的历史读图能力和归纳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授课效果良好。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它的制作是以什么为范本吗?

这一范本的制作在什么时候达到鼎盛?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青铜器

1.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部分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出现地点

用途

功能

特点

工艺

代表

黄河流域

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

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泥范铸造法

司母

戊鼎

2.图片展示:

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

3.教师提问:

结合材料分析,青铜器的功能有哪些?

提示:

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4.视频链接:

多媒体链接视频——青铜器制造

5.教师小结:

夏商周时期青铜业制造特点

(1)规模大。

(2)品种多。

(3)用途广。

(4)工艺精美。

目标导学二:

甲骨文

1.图片展示:

殷墟甲骨文

2.教师讲述:

(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3.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发现情况及记载内容。

4.教师强调:

甲骨文首次被发现是在清朝,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

5.发现意义: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目标导学三: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教师讲述: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

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2.影响: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他们用辛勤的汗水铸就了我国古代文明灿烂的丰碑,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既要继承先人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发扬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文化范畴的内容,主要是掌握青铜工艺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创设历史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大量图片的分析,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更容易对青铜工艺的发展和特点进行概括。

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

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

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

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

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

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

又因镐京因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在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图片展示:

铁制农具、牛耕

2.问题思考:

(1)从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

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

(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提示:

(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图片展示:

劳动工具演进

4.教师小结: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

古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来耕种土地。

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

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