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七年级历史人教版历史上册第1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2356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七年级历史人教版历史上册第1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七年级历史人教版历史上册第1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七年级历史人教版历史上册第1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七年级历史人教版历史上册第1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七年级历史人教版历史上册第1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七年级历史人教版历史上册第1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七年级历史人教版历史上册第1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七年级历史人教版历史上册第1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七年级历史人教版历史上册第1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七年级历史人教版历史上册第1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丽丽江,人在路上。

”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北京人D.河姆渡人

2.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

这说明北京人()

A.会建造房屋B.会使用天然火C.会制造彩陶D.会种植水稻

3.

在远古一个晴朗的下午,两个北京人捕获了一头梅花鹿。

在分给大伙前,他们要采用哪种工具把它切割成若干份()

A.石制工具B.铁制工具

C.棍棒D.硬质土块

4.《舌尖上的中国2》的热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美食的关注。

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食物种类已大大丰富,有主食,还有副食。

他们的主食是()

A.水稻B.小麦C.粟D.玉米

5.下列我国远古人类和原始居民中,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有()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人 ④半坡人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右图所示为我国云南某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

相似建筑曾发现于()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

C.半坡人遗址D.河姆渡遗址

7.在沧海桑田的宏伟历史变迁中。

盐阜先民们在古老的盐阜平原上创造出灿烂的文明。

在今天东台溱东、阜宁板湖等地都曾发现过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遗迹,并出土了一批磨制石器和玉器等。

盐阜先民的新石器时代约相当于()

A.元谋人时期B.北京人时期C.河姆渡时期D.尧舜禹时期

8.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表现在()

①种植农作物,开创原始农耕文化 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学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④会制作陶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9.“神农耕而作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随葬品

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D.原始居民中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10.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不同B.使用工具不同C.生活习惯不同D.思想意识不同

11.“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文中“轩辕”指的是()

A.黄帝B.大禹C.夏启D.商汤

12.株洲神农城被誉为“两型社会”的典范之作,右图所示景观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始祖()

A.蚩尤B.炎帝

C.大禹D.虞舜

13.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远古众多部落崇拜物的综合体。

与龙形象形成密切相关的传说是()

A.盘古开天B.炎黄传说C.禅让传说D.大禹治水

14.桂林的虞山公园有一座石山,相传远古时代舜帝(史称虞舜)曾南巡到此,故名虞山,后人在此立庙纪念,今天的虞山公园就是由此得名。

请指出舜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A.世袭制B.武力夺取C.禅让制D.民主选举

15.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

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农耕文明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二、非选择题(16题12分,17题14分,18题16分,19题13分,共55分)

16.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探索:

人类是从哪里来的?

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请回答:

(1)图1认为人是从哪里来的?

你如何看待图1所反映的观点?

(4分)

 

(2)根据图2所示,人类应该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

(2分)

 

(3)图3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原始人类?

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分)

 

(4)除了图3反映的原始人,你还了解哪些原始人类?

由此,你有何感想?

(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考古学家对北京人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况。

现在我们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

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下颌骨、牙齿、肢骨碎片、胫骨等化石,分属40多个不同年龄的个体。

同时还有近10万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的灰烬,其中兽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还有已经灭绝了的剑齿虎、肿骨鹿等。

(1)请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5分)

 

(2)北京人喝过开水吗?

说一说你的根据是什么。

(3分)

 

(3)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阅读以下考古发现(史实)和推论:

 

请你按这一思路,从以下考古发现中得出相应推论:

(4分)

①发现(史实):

考古学家(在元谋人遗址)发现了两枚上内侧门齿。

推论:

(经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门齿。

②发现(史实):

(考古学家在元谋人遗址)还发现了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

推论:

狩猎是元谋人获取食物的手段之一(或元谋人可能那时已经懂得用火了)。

(4)通过上述的考古发现(史实)与推论,你认为作为一名考古学家,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2分)

 

18.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工具说进步】

(1)请指出它们分别是哪个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

这些生产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4分)

 

(2)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2分)

 

【食物话变迁】

(3)请写出种植图三、图四的原始居民分别是谁?

(4分)

 

(4)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2分)

 

【住房见发展】

材料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经》

(5)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4分)

 

19.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是人类生存繁衍不变的追求。

远古时代的人们同自然灾害抗争搏斗,书写了经久流传的篇章。

请回答:

(1)从图一、图二两幅图中,你可以了解哪些信息?

(4分)

 

(2)从图三文字叙述中可以看出,禹采用什么方法治水?

结果如何?

(4分)

 

(3)禹在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才获得成功。

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后,你有何感想?

(2分)

 

(4)2011年3月,日本发生9.0级地震,引发了严重核电站爆炸,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泄。

灾难给我们更深刻的反思,请就如何同自然相处谈谈你的感想。

(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丽丽江,人在路上。

”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A)

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北京人D.河姆渡人

2.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

这说明北京人(B)

A.会建造房屋B.会使用天然火C.会制造彩陶D.会种植水稻

3.

在远古一个晴朗的下午,两个北京人捕获了一头梅花鹿。

在分给大伙前,他们要采用哪种工具把它切割成若干份(A)

A.石制工具B.铁制工具

C.棍棒D.硬质土块

4.《舌尖上的中国2》的热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美食的关注。

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食物种类已大大丰富,有主食,还有副食。

他们的主食是(C)

A.水稻B.小麦C.粟D.玉米

5.下列我国远古人类和原始居民中,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有(C)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人 ④半坡人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右图所示为我国云南某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

相似建筑曾发现于(D)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

C.半坡人遗址D.河姆渡遗址

7.在沧海桑田的宏伟历史变迁中。

盐阜先民们在古老的盐阜平原上创造出灿烂的文明。

在今天东台溱东、阜宁板湖等地都曾发现过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遗迹,并出土了一批磨制石器和玉器等。

盐阜先民的新石器时代约相当于(C)

A.元谋人时期B.北京人时期C.河姆渡时期D.尧舜禹时期

8.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表现在(A)

①种植农作物,开创原始农耕文化 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学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④会制作陶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9.“神农耕而作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C)

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随葬品

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D.原始居民中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10.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A)

A.自然环境不同B.使用工具不同C.生活习惯不同D.思想意识不同

11.“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文中“轩辕”指的是(A)

A.黄帝B.大禹C.夏启D.商汤

12.株洲神农城被誉为“两型社会”的典范之作,右图所示景观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始祖(B)

A.蚩尤B.炎帝

C.大禹D.虞舜

13.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远古众多部落崇拜物的综合体。

与龙形象形成密切相关的传说是(B)

A.盘古开天B.炎黄传说C.禅让传说D.大禹治水

14.桂林的虞山公园有一座石山,相传远古时代舜帝(史称虞舜)曾南巡到此,故名虞山,后人在此立庙纪念,今天的虞山公园就是由此得名。

请指出舜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领袖的(C)

A.世袭制B.武力夺取C.禅让制D.民主选举

15.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

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A)

A.农耕文明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二、非选择题(16题12分,17题14分,18题16分,19题13分,共55分)

16.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探索:

人类是从哪里来的?

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请回答:

(1)图1认为人是从哪里来的?

你如何看待图1所反映的观点?

(4分)

图1认为人是由女娲(或神)创造的。

由于古代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只能凭借想象创造出许多类似于图1的有关人类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并不能完全代表历史事实的存在和发生。

(2)根据图2所示,人类应该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

(2分)

从图2来看,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3)图3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原始人类?

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分)

北京人。

体貌仍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如额骨低平,眉骨粗壮,嘴巴前伸,很像猿。

(4)除了图3反映的原始人,你还了解哪些原始人类?

由此,你有何感想?

(2分)

元谋人、蓝田人、山顶洞人等。

感想:

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

(言之成理即可)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考古学家对北京人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况。

现在我们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

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下颌骨、牙齿、肢骨碎片、胫骨等化石,分属40多个不同年龄的个体。

同时还有近10万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的灰烬,其中兽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还有已经灭绝了的剑齿虎、肿骨鹿等。

(1)请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5分)

略。

(本问为开放性问题。

要点提示:

一天中的劳动:

妇女和儿童等采集果实,男子打渔,集体捕猎野兽,获取食物。

一天中的学习:

长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猎的本领和生活的经验。

一天中的娱乐:

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会,竞技比赛等。

重要提示:

晚上一定要有专人负责看管火种。

其他:

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言之有理即可)

(2)北京人喝过开水吗?

说一说你的根据是什么。

(3分)

喝过开水或没喝过开水。

根据:

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所以喝过开水。

或北京人当时还不会制造器皿,所以没有喝过开水。

(言之有理即可)

(3)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阅读以下考古发现(史实)和推论:

发现(史实):

7件粗糙的石器,人工加工痕迹清楚。

推论:

元谋人已经会制作打制的石器(或工具)。

请你按这一思路,从以下考古发现中得出相应推论:

(4分)

①发现(史实):

考古学家(在元谋人遗址)发现了两枚上内侧门齿。

推论:

(经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门齿。

②发现(史实):

(考古学家在元谋人遗址)还发现了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

推论:

狩猎是元谋人获取食物的手段之一(或元谋人可能那时已经懂得用火了)。

(4)通过上述的考古发现(史实)与推论,你认为作为一名考古学家,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2分)

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做到论从史出。

(言之成理即可)

18.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工具说进步】

(1)请指出它们分别是哪个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

这些生产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4分)

图一是北京人的生产工具,制作方法:

打制。

图二是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工具,制作方法:

磨制。

(2)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2分)

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食物话变迁】

(3)请写出种植图三、图四的原始居民分别是谁?

(4分)

图三:

河姆渡居民。

图四:

半坡居民。

 

(4)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2分)

说明我国在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住房见发展】

材料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经》

(5)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4分)

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饲养家畜、建造房屋等。

(答出两点即可)

 

19.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是人类生存繁衍不变的追求。

远古时代的人们同自然灾害抗争搏斗,书写了经久流传的篇章。

请回答:

(1)从图一、图二两幅图中,你可以了解哪些信息?

(4分)

从图片提供的地点,说明大禹的活动范围比较广;图片大禹陵、石刻说明大禹深受人们爱戴等。

(2)从图三文字叙述中可以看出,禹采用什么方法治水?

结果如何?

(4分)

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获得成功。

(3)禹在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才获得成功。

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后,你有何感想?

(2分)

感想:

大禹治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功业,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大禹为了治水,公而忘私,不贪图安逸享受,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2011年3月,日本发生9.0级地震,引发了严重核电站爆炸,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泄。

灾难给我们更深刻的反思,请就如何同自然相处谈谈你的感想。

(3分)

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发展,应树立环保意识,去保护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大型建筑设施、工程等开发建设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