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历史高考材料解析巧及题的解题技巧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17149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历史高考材料解析巧及题的解题技巧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应用历史高考材料解析巧及题的解题技巧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应用历史高考材料解析巧及题的解题技巧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应用历史高考材料解析巧及题的解题技巧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应用历史高考材料解析巧及题的解题技巧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用历史高考材料解析巧及题的解题技巧及.docx

《应用历史高考材料解析巧及题的解题技巧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历史高考材料解析巧及题的解题技巧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用历史高考材料解析巧及题的解题技巧及.docx

应用历史高考材料解析巧及题的解题技巧及

 

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及应用

广州市113中学朱全红

内容提要:

一、总论:

材料解析题的结构、解题技巧、分类

二、分述

(一)文字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

(二)表格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

(三)混合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

(四)文字材料型及表述成文式材料解析题

(五)混合材料型及表述成文式材料解析题

正文:

一、总论:

材料解析题的结构、解题技巧及分类

材料解析题是1989年全国高校招生考试历史卷首次推出的一种新题型,它的特点是提供给考生一定的新材料、新情景,让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作答,这就比较有效地提醒了考生不能猜题押题,死记硬背地答题。

正是由于它适应了教育观念的更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所以自1989年后,材料解析题很快发展成为历史试卷的主要题型之一,并不断完善创新,在材料的取材上,不仅有文字材料,还有图表材料,在考查能力要求上1997年更出现了成文型的材料题。

作为三大题型之一的材料解析题,还向选择题和问答题这两大题型渗透,形成了材料式的选择题和材料式的问答题。

可见材料解析题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题型,具有极好的发展趋势。

但学生对于此类题型却普遍认为“难”,这除了个别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因素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缺少审题和解题的技巧,平时又缺少应用训练而造成的。

为此,我们先对材料解析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的技巧作总体的介绍。

(一)材料解析题的结构

材料解析题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即提示部分,是由一段或数段文字材料,图形材料或数字材料构成;第二部分即设问部分,是根据材料相应地提出若干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解答。

如:

阅读下列史料:

提示部分

“何以异于昔人海国之书?

曰:

彼皆以中土人士谭(谈)西洋,引则以西洋人(谈)西洋也。

是书何以作?

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回答:

(1)

设问部分

上文出自何书?

作者是谁?

是受谁的委托而编写的?

(2)“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

(3)这部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二)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是历史学科很基础很重要的能力,因此历史科的高考《考试说明》对材料的处理能力明确列出了三条具体要求:

一是“阅读理解材料”;二是“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三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上述的三条能力要求成为了指导我们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依据。

结合教学经验、体会,我们把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概括为以下的四步曲:

对于上述如此系统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及技巧,我们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不同的材料,在解题技巧上会有所侧重。

现介绍五种较为常用的具体方法:

(1)挂靠法:

初步接触材料后,应将材料与相关历史挂靠起来。

(2)提要法:

对于记述性材料,关键是要从中提炼出要点。

(3)钩玄法:

对于论说性材料,关键是要提炼出其中的观点,看法。

(4)发微法:

在提要、钩玄的基础上,往往还要讲一步揭示历史现象或

某一观点、看法背后隐藏的实质性的东西。

(5)正反法:

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作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

答案,并简要列出理由,经比较后筛选出一种看法作为答案。

(三)材料解析题的分类

从近几年的高考趋势看,材料解析题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可分为文字材料、表格材料、文字加表格混合型材料这几类;按照材料设问要求,又可分为一问一答式、表述成文形式两类。

下面我们就从材料解析题的这几大类型入手,选取高考的典型题例,进行分析,使同学们尽快把握高考材料解析题的命题角度、能力考查的方向,应用并领悟上述提及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以便在高考历史材料的解答中能得心应手。

二、分述:

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的分类应用

(一)文字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

[典型题例]1995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

材料1:

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

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办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玩提议创用汽机,咸非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

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沅)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

然以事招众忌,及改创缫丝小机,以利于小资本家经营,功用则与大机无异尤普。

卒之风气日开,南、顺各属群相仿效。

今(1910年)则全省缫丝均用机器,多至百数家……

——摘自《南海县志》卷12

材料2:

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的反对……。

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

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反对的理由,……第二个理由因男女在同一个厂房里做工。

有伤风化。

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

人们又反对汽笛声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

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摘自1874年《捷报》卷12

请回答:

1根据以上两个材料,把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

要情况,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照抄材料原句)

2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么样的重要结论?

从要求回答的两问中,可体会出第①问的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且限定的范围是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两方面,而第②问则是第①问的延伸,是综合第①问情况后作出的结论,从中可把握第②问的解题方向,结论应以“艰苦创业”和“生产经营”两方面来下,要注意既应有对有关情况直接的认识结果,更应有在此基础上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认识的情况,领会第②问的命题意图是考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读材料(包括材料的出处)后,可确定两段材料的中心是讲南海的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及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

并可与课本“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这部分内容挂钩。

[分析指导]本题共引两段材料,文字量较大且共设两问,故为文字材料型及一

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我们可应用上述提供的解答材料题的四步曲来解答此题:

阅读理解材料

 

精读设问部分

 

抓住题目的“艰苦创业”、“生产经营”这一中心问题,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整理出有效信息,如:

“求机器之学”、“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联群挟制,鼓动风潮”,“亲友危之,宗族议之”。

“启沅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

”“然以事招众忌,乃改创缫丝小机”,“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汽笛声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等等

进行材料整理

 

根据题目要求,充分利用上述有效信息按问作答,并做到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答案为:

1机器生产,产品质量好,产品主要供出口,获利多,机器缫丝业同于工缫丝业利益冲突,缫丝厂存在污染环境和工人技艺不熟练的问题.陈启沅顶住了各种压力,坚持办厂陈启沅研制并推广了缫丝小机。

2答案按以下两类给分:

(不得交叉)

一类:

陈启沅对该厂的生产与销售经营有方,管理得法,敢于坚持,勇于创新,使得这一家早期民族近代工业能够成长并扩大了影响。

二类:

继昌隆应用近代技术和机器生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或生产方式)显示了对手工业生产的优越性,虽然会遇到种种阻力,但终究要发展起来。

 

组织文字作答

 

(二)表格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题

[典型题例]1996年全国历史高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

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

百万美元)

高收入国家中三种类型

全世界

高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1965年2003700

1413280

163040

698900

317570

91290

所占%100

70.53

8.14

34.88

15.85

4.56

1993年23112566

18247536

990262

6259899

6279762

4214204

所占%100

78.95

4.28

27.08

27.17

28.23

根据世界银行1991年和1995年的发展报告统计的数字

回答:

(1)说明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

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分别说明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指出这种变化对三者之间的经济格局有何影响?

[分析指导]

本题新颖独到之处是试题全部由表格数字材料组成,因为在此之前的高考材料解析题未出现过此类型。

所以有些考生感到非常突然,茫茫然,不知所措。

我们认为表格材料题特点:

外观极为简明,隐含信息量很大,但只要我们明白了“万变不离其宗”,解题的技巧,方法仍可用四步曲:

 

通读材料后,通过材料出现的时间和设问部分,便可确定此题是围绕本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世界经济的变化及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这一中心内容而设计的。

并可因此而挂靠课本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一部分内容

阅读理解材料

 

要求回答的两问的第①个小问都是问及“什么变化”,第②个小问都是问及“有何影响”。

这便可体会到此题目在考查考生能否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来说明论证问题以及历史联系现实的能力。

此外,由于题目问及的是1965—1993年高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所以既要注意同一年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数据的横向比较,同时还要注意进行低收入(或高收入)国家前后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纵向比较,这也是此题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纵横比较、分析的能力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答题时要注意不能顾此失彼。

 

精读设问部分

 

此题主要是对数据时行分析比较,如抽取高收入国家的数据作比较,1965年是1413280,1993年则是18247536(单位是百万美元),两数字作比较,便会得出经济在发展的结论。

这是一些很基本的数据分析能力。

(故不一一列出对数字材料的整理过程)

进行材料整理

通过上述对数字表格材料的综合、分析、比较、并结合所学知识,便可得出正确答案为:

(1)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都在发展。

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差距在扩大。

这种变化不利于低收入国家。

(2)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在90年代已相对衰弱;欧共体的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日本和美国的差距缩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这种变化使原来美国独霸的经济格局演变为美、欧、日三是鼎立的格局。

 

组织文字作答

 

(三)混合材料型的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

[典型题例]1996年全国历史高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为主体。

——摘自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

材料二陕甘宁边区垦荒、耕地面枳和谷物、皮棉产量

年份

开垦荒地(万亩)

耕地面积(万亩)

谷物产量(万担)

皮棉产量(万斤)

1941

39.0

1210.5

147

58

1944

128.8

1467.5

175

300

——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39—1941)》、

《陕甘宁边区建设概要》提供的资料

材料三可以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即边区政府在发展它的领域内的生产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1940—1941年间国民党加紧封锁以后更是如此……在农业上,粮食作物的产量可能至少是有所增长的,这主要是由于为了增加谷物种植而大规模垦荒的结果。

纺织品原料的生产由于棉花种植的恢复和振兴肯定也大大增加了……政府发展生产的努力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因为有了这样的进步,边区政府能在1943——1945年间很好地达到了在衣、食、住等方面自给自足的目标。

当然,这些目标也反映了极端俭朴的消费水平。

——摘自(美)施兰《陕甘宁边区生产的发展》

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

②据材料二,比较1941和1944年的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③材料三是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它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段评论.请结合材料二和你的认识对它加以鉴别简述理由。

[分析指导]本题由文字材料和数字表格材料相结合的混合型材料题。

所选的三则材料均简明扼要,没有文字障碍,便于阅读、比较。

解答此题除了可应用本专题介绍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四步曲外,也可根据此题的具体情况,对根据这三则材料所设计的三个问题采取灵活的解题方法。

如:

设问①侧重用“挂靠法”来解决。

初步接触材料后,把材料提供的事件:

大生产运动,时间:

1941—1944年,地点:

陕甘宁边区,材料一的论述人:

毛泽东等有效信息与教材的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相持阶段困难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挂靠起来,这是解答设问①的突破口。

解题时首先抓住“在当时”这一时间界定,结合所学课文中1941年至1942年抗日根据地的困难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当然,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设问要求的“以农业为主体”这一新情景独立思考,不能以课本的大生产运动的意义来代替设问要求的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的特殊意义,切记“材料为主、教材为辅”的原则。

第①问的答案是:

当时,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处于日伪和国民党包围、封锁之下,一切都必须自力更生,首先要解决抗日军民的吃、穿问题,才能生存下去和坚持斗争。

其他各业也要依靠农业才能发展。

设问②可用“钩玄法”来解决。

因第②问已明确要求是“据材料二,比较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的什么结论?

”所以解答此问的关键是从材料二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提炼观点,即言论或数字之玄,此之谓“钩玄法”。

通过比较1941年和1944年农业生产的产量的具体数字,可提炼出“明显增长,成绩很大”的信息。

第②问的答案是:

开垦、耕地面积和谷物、皮棉产量都有明显的增长,其中皮棉产量的增长幅度最大,大生产运动取得很大成绩。

设问③可采用“正反法”来解决。

此问要求鉴别美国人施兰对大生产运动的评价是否正确,旨在考查考生的辨析、鉴别能力。

许多考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在没有认真审题意,没有真正理解材料的情况下,一看施兰是美国人,就感情用事,对其观点大加否定和驳斥。

其实,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作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列出理由(切不可凭感情用事,而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评价),经比较后筛选一种看法作为答案,此之谓“正反法”。

此题在鉴别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评论时,首先可作出一正一反的两种答案:

A,施兰的评论是正确的。

因为他的看法与材料二反映的情况相符合(如:

材料二,反映的开荒、耕地面积和谷物、此棉产量的明显增长,施兰在评论中也提到“有所增长”、“大大增加”、“取得了相当成功”等等,所以讲两者是吻合的)。

B、施兰的评论是不正确的。

因为他是美国人,是资产阶级学者,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公正地评价中国革命。

然后比较A、B两种答案,看哪一种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评价,最后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③问的答案(满分是6分,按以下三个层次给分):

第一层次:

评论正确,符合大生产运动的实际情况。

(3分)

第二层次:

评论正确,材料二提供的数字可以证明,根据地渡过困难的事实更是证明。

(5分)

第三层次:

评论正确,他根据事实充分肯定大生产运动取得的成绩并承认达到了目标,同时也指出这是就极端朴素的水平而言的。

(6分)

(四)文字材料型的表述成文式材料解析题

[典型题例]1997年全国历史高考第44题

材料一唐主(南唐烈祖李)即位,江淮比年丰稔,兵食有余,群臣争言:

“陛下中兴,今北方多难,宜出兵恢复旧疆。

”唐主曰:

“吾少长军旅,见兵之为民害深矣,不忍复言。

使彼民安则吾民亦安矣,又何求焉!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列祖昇元三年春,诏曰)乃者(以往)干戈相寻,地弗(荒芜)而不芝(种植),桑陨而弗蚕,衣食日耗,朕甚闵(悯)之。

民有向风来归者,受之土田,仍给复三年(免徭役三年)。

……(其年夏,又下令)民三年芝桑及三千本(棵)者,赐帛五十匹,每丁垦田及八十亩者,赐钱二万,皆五年勿收租税。

——摘自《十国春秋》

材料三(昇元五年)分遗使者按行(巡视)民田,以肥瘠定其税,民间称其平允。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四(李昇统治末年,南唐)内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中朝之风采。

——摘自《钓矶立谈》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李声昇的治国方针、措施和后果。

要求:

表述应当成文。

限150字左右,超过180字要扣分。

[分析指导]此题一改传统的材料解析题一问一答的设问形式,要求以作文的方式表述成文,并限定了字数,这种形式的材料解析题在高考卷中出现尚属首次,所以难倒了一些应变能力差的考生。

如何答好历史材料成文题呢?

我们认为虽然设问形式变化了,但毕竟此题仍属材料解析题,所以我们仍是强调“万变不离其宗”,此题同样可以运用上面介绍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只不过针对此类题型对文字表达能力的特殊的、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更要注意对材料中有效信息的提炼、概括要准确、简洁,因此在“进行整理材料”这一环节可着重运用“提要法”,在“组织文字作答”这一环节,则要注意布局谋篇、构思成文,此题具体的解题思路如下:

通读材料(包括开头、结尾、出处等)如此题材料一中开头的“唐主”(南唐烈祖李昇)和材料二的出处“摘自《十国春秋》”便向我们提供了时代“背景”是五代十国这一重要信息,抓住这一重要信息,就有利于建立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对解答题目要求的“结合时代背景”是大有帮助的,因为《五代十国》的课文中已有“各割据政权之间混战不休,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的评价。

 

阅读理解材料

 

从表面上看,本题的设问只有一个大问题,但细读设问后,不难领悟出此题对李昇治国的评述内容是包括“时代背景”、“方针”、“措施”、“后果”四部分,注意了限定范围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且由于题目要求是:

“表述应当成文,限150字左右,超180字要扣分,”把握这一解题方向,对指导下一步“进行材料整理”时除要注意全面、准确,还要注意对材料的提炼要简洁。

因此,使用“提要法”较为合适

 

精读设问部分

 

在读懂材料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为减少不必要的修辞语,把握中心,最好能写出材料提要,这是准确简洁答题必由之路。

材料一唐主(南唐烈祖李)即位,江淮比年丰稔,兵食有余,群臣争言:

“陛下中兴,今北方多难,宜出兵恢复旧疆。

”唐主曰:

“吾少长军旅,见兵之为民害深矣,不忍复言。

使彼民安则吾民亦安矣,又何求焉!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列祖元三年春,诏曰)乃者(以往)干弋相寻,地弗(荒芜而不芝)(种植),桑陨而弗蚕,衣食日耗,朕甚闵(悯)之。

有有向风来归者,受之土田,仍给复三年(免徭役三年)。

……(其年夏,又下令)民三年芝桑及三千本(棵)者,赐帛五十匹,每丁垦田及八十亩者,赐钱二万,皆五年勿收租税。

——摘自《十国春秋》

材料三(元五年)分遗使者按行(巡视)民田,以肥瘠定其税,民间称其平允。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四(李统治末年,南唐)内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中朝之风采。

——摘自《钓矶立谈》

 

进行材料整理

 

把上述思维过程、提要的整理来一个总体的加工,布局课篇后写出答案。

(短文的表述形式可多样化,但只要包括以下所列要点,内容准确无误即可)①背景:

五代十国割据战争频仍,社会经济破坏,人民衣食无着。

②方针:

息兵安民,劝课农桑。

③措施招抚流民,奖励垦荒种桑、合理核定田租。

④维护了南唐社会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组织文字作答

 

(五)混合材料型的表述成文式材料解析题

[典型题例]20002年全国历史高考第40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自朝鲜战争起,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进一步加强,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名目繁多。

这些开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达71亿美元。

——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年》

材料二1950年——1957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增长3.8%,英、法、联、联邦德国平均为5.4%,日本为12.4%1951——在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日本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

——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注:

+为顺差,-为逆差

——据《当代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四

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

年代

1937

1950

1960

1971

1972

资本主义世界

100

100

100

100

100

美国

46.4

48.5

31.2

9.7

7.6

日本

6.1

1.3

3.2

12.4

12.3

西欧共同体各国

-

-

26.5

30

29.6

——据《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

回答:

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结合材料说明其原因。

[分析指导]此题较之1997全国历史高考第44题(见上例)又有所发展创新,表现在:

一是材料来源既有文字,也有数字表格,所以是混合的材料题;二是设问部分仅有一问,但并不象1997年那年明确规定表述成文,也没有限定字数,是表述成文题的变式,它为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机会,也更有利于高校对人才的选拔。

本题提供的四段材料,都是考生不熟悉的新材料,所以不可能靠死记硬背课文来回答,而必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围绕着题目所问的,以美元为中心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在四段材料中寻找出影响其经济地位下降的所有有效信息,经独立思考、分析,才能说明问题。

由于此题不存在阅读上的困难,所以只要能抓住中心,在各段材料中找出影响美国经济地位的因素是不困难的。

此题可运用上例的“提要法”,准确、全面、简洁地答题。

①美国的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加剧了美元流向国外,增加其经济负担。

材料一:

自朝鲜战争起,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进一步加强,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名目繁多。

这些开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达71亿美元。

——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年》

②美国经济没有持续稳定增长,其发展速度低于西欧、日本。

材料二1950年——1957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增长3.8%,英、法、联、联邦德国平均为5.4%,日本为12.4%1951——在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日本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

——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③美国进出口贸易与西欧、日本相比,逆差趋势明显,难以流美元。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