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9.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13785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9.docx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9.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9.docx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9

五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9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西林:

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缘:

因为。

3.此山:

指的是庐山。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66.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人杰:

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

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

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

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

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

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

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67.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示儿:

给儿子们看。

2.但:

只。

3.九州同:

祖国统一。

4.中原:

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家祭:

对祖先的祭祀。

6.乃翁:

你的父亲。

[作者简介]陆游:

(1125-1210),南宋文学家。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简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

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

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

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

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6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将晓:

天将要亮。

篱门:

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同题诗有二首,这是第二首。

2.三万里河:

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的长。

3.五千仞岳:

指西岳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王师:

指宋王朝的军队。

[译诗]

三万里的黄河呵向东注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华山呵上摩青天。

沦陷区的遗民眼泪都已哭干了,

眼巴巴地盼望南宋军队一年又一年!

[解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在一个秋夜里,天快亮时,走出篱笆门,碰上一阵凉风,眼望北国河山,不禁感慨万千。

将晓,快要天亮了。

篱门,用竹条编织的门。

迎凉,遇到一阵凉风。

也有解为乘凉的,不妥,因为秋夜将晓,秋季天气转凉,不是乘凉之日。

[赏析]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宗光绍熙三年(1192)的秋天,诗人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市)。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祖国大好河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的同情,而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表示无比的愤慨。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描写了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了向往之情。

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

诗人大笔如椽,极力赞美祖国的山河。

然而这美好的河山却一直被金人占领,字里行间流露出悲痛之情。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写沦陷区的百姓热切盼望恢复之情景。

沦陷区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他们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师北伐,年年都注定失望。

泪尽、又都是充满感情的词汇。

南宋统治者奉行投降路线,每每和金人签定和约,他们置沦陷区百姓的死活于不顾,诗人的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爱憎分明,感情真挚、沉痛,尤其是前两句用夸张手法极力赞美祖国半壁河山的壮丽,正所谓以乐景写哀,则哀感倍生。

69.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泉眼:

泉水的出口,因为小,故称泉眼。

2.晴柔:

晴天柔和的风光。

3.尖尖角:

还没有放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

绍兴二十四年进士。

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

光宗召为秘书监。

工诗。

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

一生作诗二万余首。

亦能文。

有《诚斋集》。

[简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7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

早晨。

净慈寺:

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

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四时:

春夏秋冬四季。

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

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

特别,不一样。

别样红:

红得特别出色。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71.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杂兴:

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耘田:

除草。

3.绩麻:

把麻搓成线。

4.各当家:

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未解:

不懂。

6.供:

从事,参加。

[简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

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

耘田即除草。

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

这是男人们干的活。

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

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

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

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72.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胜日:

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寻芳:

游春,踏青。

3.泗水:

河名,在山东省。

4.等闲:

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东风:

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