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10485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1.生产力:

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字自然的界的能力。

关系:

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内容:

生产力包含3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特点:

是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

2.生产关系:

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也称经济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它与生产力共同构成生产方式,是所有制的基础。

3.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可再具体解释一下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的含义)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4.所有权:

(1)定义:

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的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该物处理;作为经济用语指人们占有某物并依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2)特点:

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与所有制关系: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着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5.产权:

(1)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2)内容:

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

(3)基本特征:

产权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权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产权具有独立性、排他性、转让性和收益性。

6.产权制度:

(1)定义:

关于产权界定、运营、保护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和。

(2)关系:

它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财产所有者、运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经济的约束关系。

(3)特征:

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7.生产方式:

(1)定义:

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称为生产方式。

(2)内容: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物质方式;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方式,它表示人类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上的盛会性质。

8.经济制度:

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他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体现为所有制和分配方式,属于社会经济制度层面。

经济制度有稳定性。

9.经济体制:

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反映的是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使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属于经济运行层面。

具有补稳定性,以及相对独立性与差异性。

二者关系: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均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其中经济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直接联系,使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经济体制是一种表层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两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的形式外化经济制度。

10.制度创新式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

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利润,制度创新的过程表现为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新的均衡和新的创新的不断演

进。

11.上层建筑: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上层建筑。

12.经济基础:

指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3.先进社会生产力:

指那些找我和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它以生产工具为代表。

实现先进生产力有3个途径:

科技、现代化、产业升级。

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

1.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要素,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

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交换的劳动关系。

2.商品经济:

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3.使用价值:

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属于永恒的范畴,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4.交换价值:

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象形式。

5.价值:

人类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比较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根本属性、特殊属性。

6.具体劳动:

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它反映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7.抽象劳动:

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主体。

它反映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8.价值量:

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

9.个别劳动时间:

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厂商):

在现有正常的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2):

一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行业):

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来生产社会所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受供求影响。

11.复杂劳动:

指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12.简单劳动:

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时间到劳动的倍加。

13.劳动生产率:

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他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一是单位时间的产品数量。

1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15.市场经济:

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市场经济是从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

16.资源配置:

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如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的使用。

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

计划和市场。

计划配置优点:

自觉性、全局性、事先心性;缺点:

动力不足效率低。

市场配置的优点:

有效率、效益高、有活力;缺点:

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第三章:

货币与货币的流通

1.货币:

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的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它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2.价值形式:

商品的价值不能自给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综合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3.价格:

商品价格时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的变动取决于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变动。

4.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

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

执行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5.流通手段:

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6.贮藏手段:

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贮藏手段可以自动调节货币流通量。

7.支付手段:

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它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特点是支付行为在时间上分离,引起货币单方面的运动。

支付手段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深了商品经济内部毛短。

8.世界货币:

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它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的,是货币国内职能能的延伸。

世界货币必须由足值的金银充当。

外汇、汇率、货币层次、货币乘数等属于国际金融和货币银行学的概念一般不考。

9.货币流通:

指货币表现为一个不断重复的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交换位置的运动。

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货币流通量要满足商品流通量的需要。

10.通货膨胀:

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11.通货紧缩:

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

从本质上说,通货紧缩是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货币现象。

第四章:

资本和资本运动

1.资本:

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使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值的价值。

资本具有增值性。

资本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们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互相关系。

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2.实物资本:

是以物质形式表现的资本,包括投入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一切物的要素和代售的产出品,亦称物质资本。

它分为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两类。

3.无形资产:

指市场主体所占有或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它可以较长期的为该主体提供一定特殊权利或有助于该主体取得相应的收益。

它通常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著作权、特许经营权、商誉、技术秘密(亦称专有技术或非专利技术)等。

主要特点:

非实物形态、无无法单独取得收益、可有偿转让、估价依据是潜在获利能力。

4.剩余劳动:

指在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的劳动超出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劳动时间)的部分。

它会受工作日的长短和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影响。

剩余劳动创造商品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5.生产成本:

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价值增值而发生的资本耗费。

生产成本=c+v

6.利润:

是商品价值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

它在数额上等于剩余价值M。

7.利润率:

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又称资本利润率。

8.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也就是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扩大,用于扩大再生产。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来源,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9.资本积聚:

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际量的扩大。

10.资本集中:

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途经:

并购、发行股票。

11.资本经营:

就是资本产权的主体以价值形态的资本为经营对象,通过调整、交易、优化重组等方式,以实现资本价值量的保值增值的一系列市场行为。

12.风险投资:

就是将资本投向蕴含高风险、高收益、高成长可能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和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企业的管理和运行,在取得成功后即获得资本的高额增,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

它拥有资本主动退出机制。

13.资本循环:

生产资本从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形态出发,以此经过购买、生产、销售等阶段,并相应变化资本的职能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实现增值最后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过程。

资本循环公式:

……。

资本循环靠产的是一个过程,是三循环的统一。

14.资本周转:

资本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它考察的是时间和速度的问题。

15.固定资本:

是指以房产、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它的价值是逐次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的。

16.流动资本:

是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消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流动资本采取原有价值一次性转移的方式。

17.固定资本的有形损耗:

指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在物质形态上的损耗,它是由使用价值的损耗所引起的,所以又称物质磨损。

它分为两种情况:

(1)使用引起的物质要素的损耗

(2)自然力作用而引起的物质要素的损耗。

18.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

是机器设备等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的进步引起的资本价值的贬值。

分为两种情况:

(1)技术进步,生产同类设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造成设备自身价值减少

(2)科技创新,产生了更好的设备,使原设备贬值,相对价值下降。

19.折旧:

对笃定资本价值转移量的计算,及从商品销售中逐步提取和回收的这部分价值的方式。

20.折旧率:

每年提取的固定资本折旧额与固定资本总价值的比率。

21.劳动力:

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合。

22.劳动力商品:

作为买卖的劳动力。

具有特殊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时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3.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用劳动的剥削。

第五章:

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

1.商业信用:

指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他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是银行信用的基础,在各种信用中是进出地位。

商业信用的工具是商业票据。

特点:

以商品形式提供信用,是职能信用。

2.银行信用:

指银行以贷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他在各种信用中占主导地位。

特点:

对象-货币形式的信用。

银行实质起到的是中介作用。

3.国家信用:

指国家借助举债向社会公众收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他是信用度最高的一种信用,所使用的信用工具是公债、国库券等。

4.消费信用:

指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消费信用的主要形式有赊账、分期付款、发放消费者信贷(包括买方信贷恶化卖方信贷)

5.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将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的公司是股份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是公司股东的责任仅以所认缴的股票面值为限的公司,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负责。

公司股票可转让,可公开上市。

6.实体资本:

是本身具有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的资本。

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7.虚拟资本:

指能定期带来收入得到,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主要有两种形式:

由同一笔货币反复交易而从信用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如期票、汇票;由同债权凭证或所有权证书反复交易从而从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如股票。

虚拟资本又有各种衍生,它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

8.实体经济:

既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方式实在在商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9.虚拟经济:

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与资本证券化的产物。

是源于实体经济而又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活动。

虚拟经济有正负两方面效应:

正效应可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负效应是容易造成泡沫经济。

10.泡沫经济:

由虚拟资本及其衍生出的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投机过度引起的经济过热现象。

表现:

股票、外汇、房地产市场投机过度,价格暴涨暴跌等。

危害:

泡沫经济使国民经济虚假增长,结构扭曲,它的破灭会给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

第六章:

竞争与垄断

1.垄断:

指少数企业通过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式,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得高额利润。

2.卡特尔:

由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获得高额利润,在划分市场、规定商品产量和价格等方面达成协议的一种组织形式。

它是一种初级的垄断组织,受协约约束,但个企业在生产、经营、法律上是独立的。

3.辛迪加:

由生产同类产品的几个大企业,为高价卖产品低价买原料,通过签订共同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材料的协议而建立起来的论断组织。

4.托拉斯:

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或生产上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的大的论断企业。

5.康采恩:

是垄断组织的复杂高级形式。

他以一两个实力及其雄厚的企业或大银行为核心,把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许多大企业联合起来而形成的垄断组织。

(自然垄断、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产品差别见微观经济学部分。

6.过度竞争:

指企业数量多、非集中的竞争性产业中常见的现象。

过度竞争的标准主要有两条:

(1)企业过度进入该产业

(2)该产业中过度进入的企业产期不能从该产业中退出,造成该产业生产能力的较多闲置或造成产品的大量积压。

7.有效竞争:

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展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有效竞争实际上一种竞争能显示的展开,但有可以规避过渡竞争,防止垄断弊害的竞争状态。

 

第七章:

社会再生产和市场实现

1.单个资本:

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

每个企业的资本都是单个资本。

2.社会资本:

以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全社会各个资本的总合。

3.两大部类: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性消费的生活资料。

相应的,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

第一部类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两大部类的划分是从产品最终用途出发所作的高度抽象。

4.三次产业:

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来划分的,它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历史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按照三次产业的分类,第一次产业主要指农业,第二次产业主要指工业,第三次产业既服务业。

5.卖方市场:

指因商品短缺而需求大于供给的市场形势,此时卖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买者之间的竞争,市场价格趋于上涨。

6.买方市场:

指因商品短缺而供给大于需求的市场形势,此时买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卖者之间的竞争,市场价格趋于下降。

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市场状况。

 

第八章:

收入分配

1.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指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内部进行的份配。

是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个人、在生产部门中进行的分配。

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

2.国民收入再分配:

通过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重新调整。

再次分配应注重公平。

(国民收入、帕累托最优、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见微观经济学部分)

3.公平与效率:

效率指资源最合理配置,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公平是指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在经济当中,常用平等作为测量公平的近似指标。

 

第九章:

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演变

1.资本原始积累:

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生产资料和大量货币财富再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

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以及货币转化为资本,另一反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2.雇佣劳动制度:

雇用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实现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重新结合。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拥有劳动力,但没有生产资料,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不但创造自己的工资收入,而且无偿的为资本家创造出利润。

资本主义的雇用劳动制度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成果的剥削制度。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指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以国家干预为特征。

4.资本全球化:

资本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各国资本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一化过程。

包括资本的货币形态、商品形态、生产形态的一体化过程。

是一种资本运动越出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衍生和增值的过程,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和本质,是资本运动国际化的结果。

5.经济全球化:

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

各国经济相互联系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表现为: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

 

第十章:

资本主义生产

1.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合。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的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2)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商品是作为买卖的劳动力。

具有特殊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特殊性-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使用价值特殊性-它是价值的源泉,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时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剩余价值:

雇用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3.剩余价值率:

生育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的比率。

m’=m/v(物化劳动)或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活劳动)。

它反映资本家的剥削程度。

4.不变资本:

c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价值量。

以是否能生产剩余价值划分。

5.可变资本:

v以劳动力形式存在,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价值量,发生价值增值。

以是否能生产剩余价值划分。

6.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用劳动的剥削。

 

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的分配

1.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价值与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应,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付出的必要劳动凝结而成。

一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使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他掩盖了剥削关系。

2.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如能的资本家通过竞争和资本流动冲刺能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

平均利润的形式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平均利润反映了剩余价值在资本家间重新分配的关系。

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

3.生产价格: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转化为生产价格,此时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价格开始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生产价格不实市场价格,而是一种相对稳定具有内在标准的价格。

公式: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4.利润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p’=m/c,它掩盖了资本家对雇用工人剥削的程度。

5.商业利润:

由商业资本家投资商业,在商品流通领域获得的利润。

商业利润仍然是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

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参与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6.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7.借贷利息:

职能资本家为取得贷款而付给接待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

借贷利息实质上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的特殊转化形式。

它反映了借贷资本家共同分配剩余价值的关系。

8.级差地租:

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它是由经营较好的土地农业资本家获得并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额利润。

形成原因:

土地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级差地租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9.绝对地租:

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的地租。

是由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10.商业资本:

是商品资本职能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后形成的,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得商业利润。

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转化形式,公式:

G-W-G它本身并不创造价值。

11.借贷资本:

是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

它是非职能资本,是从产业、商业资本循环中游离出来的限制货币资本转化而来。

特点:

是资本商品、所有权资本、拜物教性质资本。

第十二章: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

1.企业制度:

企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形式,是调节企业内工人与工人、工人与资本家、工人与企业家、企业家与资本家之间关系的各种社会规则。

企业制度是一个多层次的制度体系,它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分配制度、管理制度等。

2.虚拟企业:

指某一企业或若干企业以一种或多种优势资源为核心,为实现特定的企业目标,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而将其他的功能和职能虚设,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而建立起来的企业组织。

包括:

网络型、品牌型、联盟型。

3.利益相关者:

从“股东”套用而来,就是在企业里享有一种或多种利益关系,并与企业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个体或群体。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有众多的个体或群体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它分为内部相关者-股东、雇员等;外部相关者-消费者、供应商、社会成员、政府等。

第十三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1.垄断价格:

是垄断组织依靠自己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制定的能够带来垄断利润的价格。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

2.垄断利润:

是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特别是通过垄断价格的形式获得的高额利润。

垄断利润的基本来源是垄断企业中雇用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还包括利用垄断价格占有的普通消费者工资收入以及不发达国家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指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有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