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考点过关考试题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0953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9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考点过关考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考点过关考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考点过关考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考点过关考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考点过关考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考点过关考试题1.docx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考点过关考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考点过关考试题1.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考点过关考试题1.docx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考点过关考试题1

 

一、选择题

1.(原创题)央视《新闻周刊》2009年8月24日报道了孙伟铭无证醉酒驾车造成四死一伤的特大交通事故,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醉酒之人往往语无伦次、呼吸急促、行动不稳,以上生理活动与下列哪些结构有关(  )

A.大脑 脑干 小脑     B.大脑 大脑 脑干

C.大脑 下丘脑 小脑D.大脑 小脑 脑干

解析:

选A。

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掌握,大脑是高级活动的中枢,具有语言中枢,小脑调节运动的协调与准确,脑干控制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循环等,因此脑干也称活命中枢。

2.(2008年高考上海卷)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

A.①→④        B.②→③

C.③→②D.④→①

解析:

选D。

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为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当某一点受到刺激时,刺激点膜外变为负电位,膜内变为正电位,即由图④变为图①。

3.(2008年高考上海卷)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B.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

C.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

D.神经递质能透过突触后膜

解析:

选A。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者细胞体形成突触;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并在作用完成后很快被分解,要注意突触小体和突触不是一回事。

4.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C.ATP的合成和水解

D.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

解析:

选D。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通过细胞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激活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神经冲动的产生,这个过程消耗能量,自然发生ATP的合成和水解,注意受体在突触后膜上,不在突触前膜。

5.(2008年高考宁夏卷)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

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

这是由于该药物(  )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解析:

选B。

神经的突触连接对神经冲动传递非常重要,几乎所有作用在神经系统的药物对某一类神经的兴奋或抑制都是作用在突触小体的神经递质受体上的。

针对不同的神经递质或神经递质的受体,开发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抑制剂或激动剂,这些药物可以模拟或抑制神经的兴奋或抑制所造成的生理反应。

从题中条件神经递质的量和突触结构都没变,可推导出该药物作用于突触后膜的递质受体,从而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6.下图为一突触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b点,bc段膜外电流方向为b→c

B.刺激b点,c、d同时兴奋

C.刺激b点,a、c均会兴奋

D.刺激b点,必定会引起B神经元的兴奋

解析:

选C。

A错误:

刺激b点,bc段膜外电流方向是c→b;B错误:

刺激b点,c点先兴奋,然后是d点;D错误:

刺激b点,因递质的种类有兴奋性和抑制性的,故B神经元可能是兴奋也可能是抑制。

兴奋在单个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刺激b点,a、c均会兴奋。

7.下列有关神经信号的传导与传递,说法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不需要消耗ATP的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局部电流完成的

解析:

选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需要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

兴奋在神经元细胞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刺激突触后膜完成的,是单向传递的。

8.下列关于突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神经元的树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B.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等通过一定方式形成突触

C.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

D.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和后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共同构成突触

解析:

选B。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个小枝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突触小体。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突触前膜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后膜是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9.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  )

①大脑皮层 ②小脑 ③下丘脑 ④脑干 ⑤脊髓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解析:

选D。

在跑步中需要大脑皮层与脊髓的调控,另外,小脑是控制机体平衡的,下丘脑与体温、血糖和水盐的平衡调节有关,而脑干包含人体的呼吸中枢,所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①②③④⑤。

10.(2008年高考海南卷)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

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

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解析:

选C。

膝跳反射是一种低级反射,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不参与。

11.(2008年高考海南卷)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检查,下列与确定此人神经中枢受损无关的检查是(  )

A.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

B.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

C.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

D.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

解析:

选B。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可以通过测定反射能否进行,从而确定反射弧的完整性,其中的神经中枢包括低级神经中枢(如脊髓)和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检查血细胞的数量可测定炎症或其他血液病等。

12.某人因为交通事故导致脊髓胸部折断、大脑皮层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下列现象会出现的是(  )

A.听觉丧失而听不懂他人讲话

B.不能发生膝跳反射

C.刺激下肢有感觉但不能运动

D.大小便失禁

解析:

选D。

脊髓在胸部折断,会导致下部的信息不能上传到大脑皮层,大脑也不能通过脊髓控制下部的一些功能;语言中枢H区受到损伤,是听不懂而不是听不到。

二、非选择题

13.(2008年高考海南卷)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请回答:

(1)图2的结构名称是,结构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经纤维B在A中的细小分枝叫做,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为。

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是。

(4)如果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②处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兴奋、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②________的变化。

解析:

图1中A中含有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F(肌肉)和支配它的运动神经末梢构成效应器;图2中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突触后膜。

对于神经纤维来说,处于正常状态时,膜外为正电,膜内为负电,受到刺激时,转变为膜外为负电,膜内为正电。

乙酰胆碱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

答案:

(1)突触 突触后膜

(2)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 反射 大脑皮层

(3)内正外负

(4)兴奋 膜电位

14.下图甲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

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联系图解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则⑤(代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腿上肌肉)称为,③称为。

(2)图甲中刺激d点,则除d点外,图中发生兴奋的点还有(用字母表示)。

(3)甲图中总共有个突触。

(4)图乙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处在[ ]中,该结构的作用是为神经兴奋的传导提供            。

(5)手术过程中,使用某种局部麻醉剂,能使乙图中[⑨]中释放的发生变化,从而暂时失去兴奋传导功能。

解析:

(1)问中,甲图中共有三个神经元,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纤维、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纤维、⑤效应器。

乙图中⑧线粒体、⑨突触小泡。

(2)问中,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中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传导是单向的。

刺激d点,c、e有兴奋,a、b点不兴奋。

第(3)问中,由于传入神经元的轴突有两个分支,所以一共有三个突触。

第(4)问中,线粒体氧化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线粒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

第(5)问中,麻醉剂的作用是作用于递质,使递质发生变化。

答案:

(1)效应器 神经中枢 

(2)c、e (3)3 (4)⑧ 线粒体 能量(ATP) (5)突触小泡 递质

15.(创新探究)阅读下述材料,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乙酰胆碱酯酶能催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水解,使神经递质在完成神经兴奋的传递任务之后,尽快消失。

有机磷杀虫剂能专门抑制动物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很快消失,肌肉细胞就会处于持续兴奋之中,表现为震颤不已,直到死亡。

(1)图乙①中的物质释放到③中的方式是。

(2)由图乙看出,突触后膜的面积相对较大,其意义是。

(3)请将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补充完整:

①实验目的:

验证有机磷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②材料用具:

两个相同的图甲装置、适宜的放电装置、有机磷杀虫剂、生理盐水、培养皿等。

③实验步骤:

第一步:

将两个装置编号1、2,并分别将装置中青蛙的“神经—腓肠肌”标本放入盛有等量生理盐水的两个培养皿中。

第二步:

同时用电极分别刺激两个“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神经,指针都向左偏转,然后恢复。

第三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后释放至突触间隙,是一个胞吐过程。

(2)突触后膜的面积较大,可以更容易的接受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

(3)进行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对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的应用,所以一组滴加杀虫剂,一组滴加等量(单一变量)的生理盐水(对照)。

最后要注意,此实验为验证实验,所以实验结果要与验证的结论相统一,即使用有机磷杀虫剂后,突触后膜会持续产生电位变化,指针持续向左偏转。

答案:

(1)胞吐(或外排) 

(2)有利于接受递质 (3)③第三步:

在装置1的培养皿中滴加一定量的有机磷杀虫剂,在装置2的培养皿中滴加等量的生理盐水 第四步:

一段时间后,同时用电极刺激两个“神经—腓肠肌”标本中的神经,观察现象。

 ④实验结果:

装置1的指针持续向左偏转,装置2的指针向左偏转后恢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