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农牧业工作会议上局长讲话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07227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全市农牧业工作会议上局长讲话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在全市农牧业工作会议上局长讲话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在全市农牧业工作会议上局长讲话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在全市农牧业工作会议上局长讲话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在全市农牧业工作会议上局长讲话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全市农牧业工作会议上局长讲话稿.docx

《在全市农牧业工作会议上局长讲话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全市农牧业工作会议上局长讲话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全市农牧业工作会议上局长讲话稿.docx

在全市农牧业工作会议上局长讲话稿

在全市农牧业工作会议上局长讲话稿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自治区农村牧区和农牧业工作会议以及市委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7年及过去5年工作,研究落实我市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部署2018年农牧业重点工作,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加快推进我市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实现现代化。

刚才各旗县区分别围绕各自的亮点工作作了典型发言,总结的都非常好,希望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借鉴。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2017年及过去五年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工作回顾

  2017年,市农牧业局紧紧围绕市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为目标,全面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稳定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绿色、生态、高效农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努力实现了农牧业经济稳中向好,圆满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

全市粮食产量达到67亿斤,实现“十四连丰”。

牧业年度牲畜饲养量2276万头只,实现“十三连稳”。

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34元,同比增长8%。

产业化经营平稳运行,全市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农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粮经草比例由44.6:

53.6:

1.8调整为48:

50:

2。

新增“三品”产品81个、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7个,河套地域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

484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工程已完成百万亩普查工作。

农村牧区各项改革稳妥推进,五原县土地确权和乌后旗草原确权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区检查验收。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建成市现代农牧业展览馆并成功接待了中央代表团和国家、自治区多位领导人的考察参观;组织200多家企业参加了国内外各类展销会、实现销售700多万元。

成功举办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巴彦淖尔)国际博览会、临河区成功举办了全国肉羊大会、杭锦后旗在全区率先成为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磴口县获评2017年度中国休闲渔业旅游魅力县、五原县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十八大以来,在市委政府的领导和农牧业厅的指导下,坚持问题导向、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工作迈上了新台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五年来,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073.4万亩,设施农业面积28.5万亩,分别比2012年增加106.7万和15万亩;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稳定在60亿斤以上。

牧业年度牲畜饲养量比2012年增加376.5万头只;肉羊饲养量突破2000万只,饲养量和出栏量均居全区之首;有机原奶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水产品产量连续3年保持在2万吨以上。

我市已经成为国家西部地区和自治区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二是农牧业机械化总体水平大幅提高。

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总动力达到506万千瓦,全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5%,比2012年增长5.5百分点。

  三是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

全市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企业280家,完成销售收入350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加42家和90亿元。

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6%,比2012年底增长7个百分点,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发展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5267个,培育合作社示范社100个;认定家庭农牧场657个,创建自治区级示范场26个。

  四是农畜产品输出工程建设步伐加快。

电子商务蓬勃兴起,羊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交易额达2.58亿元,五原县成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

圣牧高科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填补我市空白。

番茄、脱水菜、绒纺、籽仁产业被列为国家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农畜产品出口额达到4.5亿美元,连续9年位列全区第一。

组织企业参加了各类优质产品推荐会、展销会,兆丰面业、草原鑫河等公司产品在北上广和呼包鄂等一二线城市的销售日益增加,加快了我市农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步伐。

  五是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大幅提升。

市、旗县区、苏木乡镇三级监管、检测体系逐步完善,建成8个农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站),其中3个通过了双认证。

农牧业品牌化实现跨越发展,“三品一标”数量达到341个,“三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68万亩,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00万亩。

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均在全区排名第三位。

  六是动植物疫病防控力度不断加强。

成功打赢了2014年小反刍兽疫阻击歼灭战,其它重大动物疫情总体平稳,布病防控整体形势平稳向好,屠宰监管职能顺利划转,屠宰企业事前审批,事中事后监管逐步走向规范。

全市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累计推广2304万亩,覆盖率达到65%;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占到全市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七是农牧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品种22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巴美肉羊新品种培育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优质小麦品种“巴丰5号”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玉米宽覆膜高密度栽培、标准化规模养殖等一大批高效种养殖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左右,高于全区1个百分点。

  八是改革创新平稳推进。

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有212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了“订单契约型、股份合作型”等6种主要农企利益联结模式,80%的农牧户进入产业化链条;土地确权有序进行、草原确权基本完成;农垦系统和农机系统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组建市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市兽医局。

农垦改革工作稳步推进;畜牧基地完成转制;市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局挂牌成立。

  五年来,全市农牧业农村牧区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得益于上级对“三农三牧”工作的重视和领导;得益于全市各级农牧业部门履职尽责、开拓创新;得益于广大农牧业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劳动。

在此,我代表市农牧业局党组向长期奋战在农牧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科技工作者、农牧民群众和关心支持农牧业经济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绿色农牧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经营方式总体粗放;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不足,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少;土地细碎化经营,规模效益相对较低,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农牧业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绿色农牧业发展资金严重短缺;农牧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部分干部思想不够解放,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等。

同时,全面从严治党和依法行政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研究,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8年主要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

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论断,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和优先发展的地位,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自治区李纪恒书记、布小林主席和市委常志刚书记、政府张晓兵市长分别在全区、全市农村牧区工作会议上对做好“三农三牧”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

  2018年主要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塞上江南,绿色崛起”的总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总要求,加大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绿色发展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实施河套地域品牌战略,加快推进农牧业转型升级,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创建“黄河边上的农艺园,草原上的菜篮子”“塞外粮仓、天下厨房”,全力打造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奋斗目标:

  ——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60亿斤以上。

  ——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5万亩。

  ——麦后复种10万亩。

  ——肉羊饲养量达到2400万只,其中存栏1100万只,出栏1300万只;奶牛存栏18万头;肉牛存栏8万头;生猪饲养量达到150万口。

  ——新建畜禽规模化养殖场160个,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72%。

  ——水产品总量达到2.9万吨。

  ——农机总动力达到560万千瓦,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以上。

  ——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企业达到290家以上,实现销售收入375亿元,加工转化率达到77%。

  ——农畜产品品牌战略中,“三品一标”产品达到410个,其中,无公害157个,绿色155个,有机76个,地标产品22个;“三品”原料基地面积达到315万亩。

  ——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885元,增长8%。

  ——创建2个国家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县,继续保持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零发生”,重大动物疫病“零疫情”。

磴口县、五原县、乌中旗布病防控达到控制区标准,乌后旗、杭锦后旗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

  2018年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质量兴农,筑牢绿色发展关键

  国家“农业质量年”行动正式启动,自治区提出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要以此为契机,加大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力度,以提高农畜产品质量为主攻方向,把优质“产出来”、把安全“管出来”、把品牌“树起来”。

  1.加强耕地质量提升。

全面推进484万亩盐碱地改良,高标准做好五原县5万亩盐碱地改良建设任务,全市完成50万亩治理工作。

加大耕地轮作制度试点项目争取,探索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耕地轮作模式。

抓好机械深松整地技术推广,完成60万亩机械深松任务。

加大秸秆还田离田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完成秸秆还田任务150万亩,落实好临河、杭锦后旗2个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建设任务,力争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3%以上。

  2.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按照第二次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的要求,摸清全市农牧业面源污染的基本情况。

全面开展“四控行动”,在每个村民小组选择有条件的科技示范户至少一户以上搞“四控行动”示范点及标准化栽培;出台农药“控药减害”、控制化肥过量施用、农用地膜管理等实施办法;按照“三品”生产标准施用化肥、农药,推动农牧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一是控肥增效。

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大型农畜产品产地土壤监测中心,实现测土配方精准施肥。

全市推广控肥增效集成技术260万亩,增施有机肥面积37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00万亩,肥料利用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32%。

二是控药减害。

加强数字化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禁止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技术,提升科学用药水平,实现全程可追溯。

全市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6%,农药利用率达到36%。

三是控水降耗。

积极在河灌区推广引黄滴灌,机械深松等节水技术,在七个旗县区套区新增黄河水滴管水肥一体化技术20万亩,累计达到178万亩。

四是控膜提效。

强力推广0.01mm以上新标准地膜,抓好前旗、五原、临河3个农膜回收行动示范县建设,通过示范带动,全市地膜当季回收率达到75%。

五是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以磴口县和杭锦后旗两个国家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为带动,推动在全市建立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机制。

力争全市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达到70%以上,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80%以上。

同时,相关旗县区还要按照自治区要求,做好畜禽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关停和搬迁工作。

争办全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现场会。

  3.制定和完善“河套”农畜产品地方标准。

围绕我市优势特色产品,构建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基础,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标准化体系,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确保把优质产品产出来。

今年上半年制定完成所有农畜水产品的地方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

在100个科技园区、“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全部推广标准化生产。

坚持以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加强标准化的宣传和推广,把技术标准编印成操作手册和明白纸,指导农牧民应用标准化技术。

加快推进“三品一标”企业及规模经营主体按标准生产,建立生产记录台帐,把是否按标准生产作为政策扶持的重要条件,通过2-3年努力,县城郊区“菜篮子”主产县基本实现按标准生产。

  4.加强农畜产品质量监管和追溯体系建设。

继续加强监管、检测、执法体系建设,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把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各旗县区要按照每亩耕地1.3元、每头牲畜0.5元的标准加强对监管经费的落实,还要按照五有(有机构、有人员、有职能、有经费,有设备)的标准加强乡镇监管站建设,解决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推进和完善产地准出制度,加大农畜产品抽检数量和抽检覆盖面,围绕问题导向,坚持不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对重点领域执法整治。

对责任落实不到位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制”,情节严重的,实行“黑名单”管理,三年内不给予各类项目支持。

加强对生产经营主体投入品记录制度和进销台账制度落实,完善信息追溯链条;今年将区级以上龙头企业、“三品一标”认证企业大约130户全部纳入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管理,推动我市主要农畜产品实现可追溯。

各旗县区要积极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争取把我市建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5.加强农牧业品牌建设。

大力推进“三品一标”产品认证,产品数量和基地面积增幅达到20%以上。

重点推进河套品牌的注册、认证和保护工作。

落实好市政府即将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农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对积极申报“三品一标”的企业,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扶持,对符合标准的产品授权使用河套地域品牌,让“河套牌”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卖上好价钱。

举办优质特色品牌产品新闻发布会、展销会、博览会,做好河套品牌线上线下对外宣传和推荐活动,继续办好第三届全国肉羊大会和第二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巴彦淖尔)国际博览会,提升我市优质农畜产品的知名度。

力争把面粉、向日葵、瓜菜、乳肉等我市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做到全国品质最优、销售最好、名气最大,每个产业形成1-2家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切实提高我市品牌化建设水平。

  6.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

深入开展大美草原守护行动,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禁牧和草原生态监测评估四项制度,认真落实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好退耕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已垦草原治理、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等项目,年内完成自治区下达种草任务,其中多年生优质牧草2万亩。

认真做好中央巡视整改工作,继续保持草原执法监督的高压态势,坚决打击非法开垦草原、违法征用使用草原行为,规范征占用草原审核审批程序。

积极探索包括草原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内的草原生态全方位监管机制。

  7.持续做好动物防疫。

全力组织好春秋防疫大会战,强化家禽H7N9流感防控,实现强制免疫病种达到应免尽免,免疫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做实、做好、做细重大动物疫病综合性防控措施。

加强从养殖到屠宰全链条动物卫生监管,实现全覆盖。

狠抓灌服免疫等布病防控关键措施,争取实现预期目标。

积极推进病死动物及产品无害化处理工作,力争在我市动物养殖密集区建设1-2处环保型无害化处理厂。

  

(二)做大规模,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1.调优做强种植业。

按照“稳粮优经扩饲草”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种植结构调整,促进农牧结合。

一是优化粮经草三元结构。

采取订单、麦后复种等措施提高小麦效益,发展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向日葵、西甜瓜、番茄、脱水菜、黑白瓜籽、鲜食蔬菜等优势特色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50万亩;大力发展优质饲草产业,引导农民通过订单的方式扩大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种植面积。

二是调优区域结构。

重点在磴口县、乌前旗、乌中旗发展特色种植,加快建立中药材、花生、杂粮杂豆特色种植,人工种植中药材面积达到25万亩,花生种植面积5万亩,杂粮杂豆种植面积10万亩。

  2.做大做强畜牧业。

深入落实自治区“稳羊增牛扩猪禽”的要求,全市肉羊饲养量达到2400万只、出栏稳定在1300万只,绒山羊存栏稳定在220万只;奶牛存栏增加到18万头;肉牛存栏增加到8万头;生猪饲养量达到150万口,家禽饲养量达到4000万羽。

大力推广品种改良和标准化养殖技术,提高肉羊多胎多繁性能,改进生产方式,增强畜产品质量,重点发展专业村、示范社,加大整乡(镇)、整村(嘎查)推进力度,不断提高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规模化养殖比例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72%。

  3.做精做好水产业。

一是优化水产养殖产业布局,年内完成全市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推行池塘养殖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开展名优品种养殖试验示范,提高水产品品质,全市名优水产品产量达到1万吨以上。

依托纳林湖黄河鲤种质资源场建设,打造黄河鲤地域名牌和生态养殖园区。

三是发展生态休闲渔业。

挖掘自然湖泊生产潜力,通过增殖放流等方式提高天然水域鱼产力。

以打造休闲渔业品牌为抓手,壮大休闲渔业规模,进一步延伸渔业产业链条。

  (三)产业融合,丰富绿色发展内涵

  1.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扶持力度。

重点以提质为导向,做好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工作,持续通过以奖代补、贴息补助等方式,对利益联结强、质量管控好、带动作用突出的重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新增1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进一步培育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协会作用,加快组建相关行业协会,带领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2.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拓展农牧业多种功能,推进农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多样化融合发展。

支持农(牧)家乐、休闲农庄、产业融合聚集村(嘎查)等新业态壮大。

探索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融合发展模式,每个旗县区要抓好一个试点,带动农村牧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3.推进农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加强农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推动农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7%,提高1个百分点。

  4.抓好农牧业产业扶贫。

积极争取农牧业产业扶贫基金,加快培育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壮大贫困地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产业扶贫责任清单,推动各类惠农惠牧政策、项目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强化项目实施主体的社会责任,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产业扶贫。

加大对贫困户科技推广培训力度,帮助贫困地区培养扶贫带头人,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全覆盖。

  (四)科技创新,增添绿色发展动力

  1.加强种子工程建设。

继续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

加强小麦“三圃田”建设,做好小麦、玉米、向日葵等主要农作物优质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加大对“永良四号”、“磴口华莱士”、“五原黄柿子”等地方优良品种特别是地标产品种质资源的提纯复壮和繁育。

扶持龙头企业开展工厂化、规模化育苗,实现设施瓜菜等经济作物苗木本土化。

加强巴美肉羊、二狼山白绒山羊及戈壁红驼等地方优良品种繁育体系建设。

做好河套大耳猪、蒙古羊等地方畜牧良种资源保护。

加大优质畜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不断扩大优质种畜的种群数量;积极推广优质肉羊(牛)二、三元经济杂交模式,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进程。

严格按照国家法规和政策规定,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强转基因作物监管。

  2.抓好园区建设。

一是抓好园区项目建设。

全力推进临河区国家现代农牧业示范区、杭锦后旗国家可持续农牧业试验示范区、磴口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等园区项目建设。

完成55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划定任务;在做好杭锦后旗向日葵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的同时,各旗县区还要围绕果蔬等产业继续开展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争创工作,并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是积极开展科技园区建设。

全市建设不同类型的种植业科技园区和示范片不少于100个,市级集中建设15个万亩以上高标准示范园区,旗县区建设2-3个千亩以上各具特色的示范园区,农区乡镇根据自身条件至少建设1个科技示范区,每个村民小组至少选择一户建设综合科技示范点。

每个旗县区至少建设1个畜牧养殖示范园区。

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加快推进农牧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的创建,争取建成1-2个示范旗县。

农科院要落实好市政府与自治区农科院签订的农牧业科技战略协议,组织科研力量,研究解决农牧业升级转型瓶颈问题。

加大与科研院所和企业交流与合作,建成“一园三个基地”(高标准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科技人员培训基地、科普基地)。

  3.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和科技示范户。

按照“一村一个产业带头人、一组一个致富带头人、一户一个技术明白人”的目标,坚持分级培训的原则,完成师资团培训1万名(市级1000名、旗县级1000名、乡镇级8000名),培训农牧民30万人次。

以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为抓手,做好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办好田间课堂、送教下乡等活动,年内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1900人,现代青年农场主90人。

  4.加强农牧业适用技术研发推广。

要适应农牧业转方式调结构新要求,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科技成果研发资源优势,加强技术研发集成力度,将农牧业适用技术尽快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现实生产力。

种植业重点推广玉米一穴双株绿色增产栽培、麦后复种高效栽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盐碱地改良等20项重点技术应用;畜牧业重点推广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二狼山白绒山羊保种增绒、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10项技术;农机方面重点推广向日葵收获机械技术、秸秆离田还田等4项技术,加快推进三大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水产方面重点推广黄河鲤鱼健康养殖等5项技术。

  5.强化基层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优化旗县农牧业技术推广资源配置,健全乡镇(苏木)农牧业综合服务站和村(嘎查)级服务点。

探索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融合发展,积极推广“市、旗县区两级科技人员+涉农社会化服务企业+农业新型经营主休+技术集成”的“四位一体”推广模式,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提高农技推广体系的活力和服务效能。

树立优秀农技人员典型,开展“最美农技员”评选活动。

  (五)深化改革,激发绿色发展活力

  1.做好土地确权工作。

一是大力加快推进全市土地确权工作进度,确保5月底基本完成;二是建立健全市、旗县区、苏木镇、嘎查村四级土地草牧场流转信息服务中心,全面推进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三是构建专业化的农牧业生产经营综合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村级土地银行、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牧业服务股份公司,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2.做好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在推进五原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同时,其他旗县区也要积极选择城郊、牧区、偏远地区等不同类型的村嘎查开展试点工作,为实现下半年整市推开积累经验和做法。

  3.进一步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要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稳定、紧密、持续的利益联结长效机制;紧密型利益联结的比例达到55%以上;大力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牧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的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明确权责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以入股分红、利润返还、贷款担保、流转土地等方式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4.深化农垦改革。

持续推进垦区企业化、集团化;加快推进农垦土地确权和农垦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剥离工作。

  5.完成农业小三场的改革。

进一步创新农业三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增强发展后劲。

  (六)做活流通,畅通绿色发展渠道

  1.抓好农畜产品输出。

加强市场开拓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呼包鄂以及其他大中城市建立精品馆,今年至少增加三个省级精品馆。

发展品牌专卖店、直销店和零售体验店,推动建立多种形式为一体的销售新模式。

不断增加我市优质企业和产品在我区北上广精品馆的入驻率。

在完善市现代农牧业展览馆的同时,其他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