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岳麓版.docx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岳麓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岳麓版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第一阶段党的初创时期(1919—1924)
一、五四运动: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阶级: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发展
(2)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南陈北李”)
(3)组织:
党的早期组织(陈独秀、1920、上海)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共“一大”(1921、7;上海)
(1)内容:
①确立了党的名称、性质、奋斗目标、中心工作(开展工人运动)
②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张、李)
(2)意义:
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三、中共“二大”(1922、7;上海)
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反帝、反封建、反军阀)
课堂设问:
在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改?
答:
中共“二大”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分析了国际形势的特点和国内的经济政治状况以及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进而阐明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对象是国际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重大理论问题。
(注意:
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情况的初步结合,为以后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奠定了基础。
)
中共成立后,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四、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1922、1——1922、3)
1、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领导
2、机构: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邓中夏)
3、运动:
开始:
香港海员罢工结束: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二七惨案)
4、教训:
1922年6月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
必须联合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五、中共“三大”(1923、7;广州)
正式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第二阶段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原因:
(1)中共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
(2)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加入反对帝国主义
制定“三大政策”(联饿、联共、扶助农工)
(3)共产国际的支持(马林)
2、形式:
党内合作(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3、标志:
国民党“一大”(1924、1;广州)
二、国民大革命(1924—1927)
1、口号:
“国民革命”
2、目标:
“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
3、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工人运动与北伐战争
(1)“五卅运动”:
中共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李立三、刘少奇)
(2)省港大罢工:
打击了英帝国主义;世界工人运动历史上最长的罢工(苏兆征、邓中夏)
(3)北伐:
①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②主力:
国民革命军
★北洋军阀:
分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
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直系的冯国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及直隶等省;奉系的张作霖以日本为靠山,占踞东北三省。
另外,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徐州一带张勋的定武军,西南的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等,都在外国列强操纵下,尔吞我并,争斗不已。
③结果:
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转到长江流域;革命重心转到武汉
(4)上海工人的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3)周恩来,革命势力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
5、结果: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上海
(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武汉
6、失败原因:
客观:
反动势力强大
主观:
①中共年幼缺乏经验②陈右倾错误
7、教训:
(1)必须进行武装斗争
(2)中共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
第三阶段: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一、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1、南昌起义(1927、8、1)
(1)领导:
周、贺、叶、朱、刘
(2)意义: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②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8、7)
(1)纠正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2)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决定开展秋收起义
3、秋收起义(1927年、秋)毛泽东、湘赣边
(1)攻打长沙失败
(2)文家市决策:
放弃攻打城市。
文家是决策的重要意义在于前委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沿湘赣边界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这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为我党在国民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3)三湾改编:
三湾改编确定了党对军队的领导,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在我党建军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4、井冈山道路
(1)井冈山根据地(1927年10月)
(2)其他根据地:
①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②左右江根据地邓小平
(3)井冈山道路:
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5、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中共领导下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
二、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宁汉合流:
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汉)迁往南京(宁),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
2、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
东北易帜标志着在形式上国民政府统一了全国
3、“九一八”事变(1931、9、18)
由于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战而退,东北三个月沦陷
4、“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九一八后,民族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2)“攘外必先安内”的实质是以“安内”为借口,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三、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王明和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2、经过:
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渡金沙江——渡大渡河、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
3、遵义会议(1935、1)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1)原因:
长征初期,“左”倾错误继续控制中央,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
(2)内容:
①纠正了“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确立了以毛泽东、周恩来、邓稼祥的三人领导小组,实际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3)意义:
①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长征的胜利结束:
1936年10月,甘肃会宁地区。
(注意:
中央红军(即红一)在1935年10月首先到达吴起镇,在1936年10月南下与红二、红四军在会宁会师)
5、长征胜利的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经过长征保存下来的是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主干。
③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日本加剧侵略
(1)华北事变: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华北而蓄意制造的一系列事件。
(2)华北五省自治运动:
华北五省是指:
河北、山东、山西、绥(虽)远、察哈尔。
日本企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中共统一战线主张
(1)《八一宣言》(即《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935年8月1日,中共号召: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2)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
这次会议是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召开的。
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西安事变(1936、12、12)“双十二事变”
(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2)和平解决:
中共派周恩来等赴西安,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3)结果: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4)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
全民族抗日阶段(1937——1945)
(注意:
一条战线,两个战场,三个阶段)
一、卢沟桥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又称“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开始。
2、第二次国共合作
(1)共产党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庐山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正式确立)
(3)共产党改编:
①1937年8月22日,陕北的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15(林彪)、120(贺龙)、129(刘伯承)三个师,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各“路军”改编为“集团军”),并下达命令:
将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
但此后仍习惯称为“八路军”。
②建立新四军。
新四军全称“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形势下,经国民党当局同意,由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从1937年10月起陆续改编而成。
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
1941年1月,国民党在第二次抗共高潮中,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件,叶挺被扣,项英遇害。
蒋介石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
20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粟裕任副军长(后),刘少奇为政治委员。
二、战争进程
(一)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
1、卢沟桥事变:
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
2、国民党正面战场:
(1)主要会战:
①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日-11月8日):
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抗战以来首个大捷——平型关大捷
②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
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③徐州会战(1938年1月至5月):
李宗仁台儿庄大捷
④武汉会战(1938年6月11日-1938年10月25日):
武汉会战结束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38年10月)
(2)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30万人遇害,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
(3)失利的原因:
国民政府执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不敢发动群众
3、共产党抗战
(1)115师平型关大捷
(2)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938年1月,八路军115师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是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
(二)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4)
1、日本侵华策略的转变:
(1)对国民党:
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2)对中共:
集中军事力量打击。
2、日本的统治策略
(1)“以华治华”:
建立日伪政权,例如汪精卫等日伪政权。
(2)对占领区:
“治安强化”运动、清乡运动、奴化教育。
(3)对根据地:
“三光”政策;扫荡。
3、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
(1)国民党政策的转变(由抗日转到反共)
①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939、1)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大变化。
②皖南事变(1941年初)
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强令黄河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江北;中国共产党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答应将皖南的新四军调离;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或牺牲;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项英、周子昆被叛徒杀害;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
”的题词。
(2)共产党的回击
方针:
①“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②“在斗争中求团结”
③“有理、有利、有节”
4、百团大战: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15日。
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八路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
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中方称此为“百团大战”。
意义:
第一,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巩固了华北抗日根据地。
第二,策应了正面战场作战,抑制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逆流。
第三,彻底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诬蔑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谎言,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三)反攻阶段(1944-1945)
1、局部反攻:
1944年,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共作战两万多次,毙伤日伪军26万余人,俘日伪军6万多人,解放人口1200多万。
2、全面反攻:
(1)美国投掷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8月9日分别向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
(2)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1945年8月8日,根据雅尔塔协定,苏联政府对日宣战。
8月8日夜,苏军越过国境向关东军进攻。
当时苏军出动了80个陆军师团,5000余架飞机,500余艘军舰,5500余辆坦克及各种战车,26000多门火炮,陆海空总兵力共150多万人。
经6天作战,至8月14日,西线集团已越过大兴安岭,进入东北平原;东线集团已进入牡丹江平原;北线集团达到佳木斯附近。
(3)最后一战:
芷江保卫战.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
侵华日军此战目的是争夺芷江空军基地,故又称“芷江作战”。
战争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
双方参战总兵力28万余人,战役以日本军队战败而结束。
3、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订投降书
三、抗战胜利
1、胜利原因
(1)战争的正义性: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
(2)中共始终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抗战胜利
(3)中国军民不怕牺牲,奋勇抗击日军
(4)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与配合
2、伟大意义:
①这是中国人民在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
②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③中国人民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第五阶段: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中国七大的召开(1945、4;延安)
(1)毛泽东指出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斗争,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号召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2)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2、国民党“六大”(1945、5;重庆)
(1)核心:
坚持独裁,准备内战
(2)重点讨论:
①加强反共力量②准备发动内战
③坚持一党专政④拒绝联合政府
3、重庆谈判(1945、8;重庆)
(1)原因:
①国民党方面:
蒋介石一方面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②共产党方面:
为了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以利于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2)谈判焦点:
①军队国有化问题,②解放区政权问题
(3)结果: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
①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②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4)意义:
表明了共产党的和平诚意,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它再要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4、政治协商会议(1946、1;重庆)
(1)内容:
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
(2)意义:
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
二、解放战争进程
(一)战争原因:
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抗战胜利后,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中国人民同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战争进程
1、防御阶段
(1)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进攻中原解放区)(1946年6月——1947年2月)
(2)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①重点:
陕北;山东
②中共战术:
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③战役:
山东孟良崮战役,歼敌整编74师。
2、战略进攻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品”字攻势形成(1947年夏)
3、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
①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②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4、北平谈判与渡江作战
(1)北平谈判:
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代理总统
李宗仁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2)渡江战役:
(1949年21日)
4月23日解放南京
三、解放战争的胜利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解放战争的胜利:
进军大西北和大西南,解放除台湾的全部领土。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意义
(1)推翻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2)新中国走上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重难点突破: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
(联系必修三)
阶段
时期
背景
内容
著作
萌芽
国民革命时期
(1924-1927)
①党中央妥协退让②压制工农运动③放弃领导权
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②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③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
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②<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初步形成
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
①大革命失败②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①<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②<井冈山的斗争>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走向成熟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①抗战爆发②国共第二次合作
①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②解决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①<论持久战>.②<新民主主义论>③<论联合政府>
丰富发展
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时期
(1946--)
①解放战争胜利②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②三大改造③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①<论人民民主专政>②<论十大关系>③<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中共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三大法宝: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
(1)统一战线。
(包括:
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
①革命统一战线: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党成为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9月下旬,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承认中共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正式建立。
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
③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全体中国人民在内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④爱国统一战线:
改革开放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各民主党派参加的,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还有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组成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2)党的建设
①、“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共指明了新的出路。
②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延安整风运动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为争取抗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④、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⑤、七届二中全会告戒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⑥、党的“八大”提出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⑦、1957年整风运动,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⑧、粉碎“四人帮”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⑨、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形成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
⑩、党的十三大明确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⑪、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相同点:
(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4)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不同点:
(1)背景不同:
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2)合作对象有异:
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3)政治基础不同:
前者是新三民主义,后者是共同抗日。
(4)斗争对象不同:
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
(5)合作方式不同:
前者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者是党外合作,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军队和地盘,即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两党都承认的正式的政治纲领。
(6)合作的阶级基础有异:
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后者包括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7)中共对领导权的态度和斗争策略不同:
前者不重视甚至放弃领导权,以退让求团结;后者坚持领导权,以斗争求团结。
(8)作用和结果有异;前者推动工农运动发展,保证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者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发生的两次重大转移。
(1)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城市转向农村。
1927年,由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严重影响,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
(2)第二次工业重心转移是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革命全面胜利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