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部分名校高三联考试题语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9478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部分名校高三联考试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云南省部分名校高三联考试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云南省部分名校高三联考试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云南省部分名校高三联考试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云南省部分名校高三联考试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部分名校高三联考试题语文.docx

《云南省部分名校高三联考试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部分名校高三联考试题语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部分名校高三联考试题语文.docx

云南省部分名校高三联考试题语文

云南省2010年部分名校高三联考试题(5月)语文

高三

2010-05-2411:

15

云南省2010年部分名校高三联考试题(5月)语文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揣度(duó)     哽咽(yè)    剥花生(bāo)  猝不及防(cù)

B、癖好(pì)    瞠目(chēng) 削铅笔(xuē) 人才荟萃(huì)

C、籼稻(xiān)  萦绕(yíng)  露马脚(lù)   怦然心动(pīng)

D、角色(jiǎo)  莅临(wèi)     轧马路(yà)  否极泰来(pǐ)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那位艺术体操运动员,技艺超群,以她无以复加的优美表演博得了全场观众的喝彩。

B、她的刺绣作品——《最后的晚餐》,手法娴熟,人物栩栩如生,且各有情蕴,真可谓曲尽其妙。

C、我唱得并不好,在大合唱时只是鱼目混珠罢了。

D、他把几只铜戒指混杂在一些金首饰里面,想滥竽充数,骗过别人的眼睛。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南昌,这个工业园区颇为与众不同:

它不仅金融、休闲等现代服务行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而且工业产值也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省级开发区前列。

B、国家七部委召开联席会议,进一步部署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

截止到21日为止,已依法关闭了1250家传播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的网站,删除网上色情和低俗信息320余万条。

C、重庆曾经“黑势力”横行,各行各业几乎都有黑势力的渗透,近来重庆掀起了“打黑风暴”,一些横行多年的犯罪团伙被摧毁,一批“黑老大”落网。

D、对岳飞《满江红》词的真伪的争议,主要在几位著名学者中进行,其中余嘉锡先生和夏承焘先生、张政烺先生和邓广铭先生,各持针锋相对的观点。

4、选出依次填入文中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

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

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

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

鲜花说:

我开放的年龄千枝秀;

月亮说:

                        ;

海燕说:

                        ;

太阳说:

我燃烧的青春一片光芒。

A、我放射的光芒最皎洁 我雄健的舞姿最美好

B、我孤独的心灵最痛苦 蠢笨的企鹅最可笑

C、我纯洁的心灵最明亮 我把怒吼的大海踩在脚下

D、我坦荡的心灵万里亮 我飞翔的人生四处蓝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何时有酒,谁也说不清,《诗经》中就有“厌厌夜饮,不醉无归”之句。

中国的人工谷物造酒起源于何时?

一直是史学上争论的话题。

而对山西汾阳县杏花村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为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文物佐证。

杏花村遗址在杏花镇东楼村东北方向,其堆积形成分别属于仰韶、龙山、夏、商文化时期。

其中属于大约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出土器物中,除了大量的陶质罐、盆、瓶、壶、刀等生活用具外,还令人惊叹地出现小口尖底瓮。

酿酒专家包启安先生指出:

“小口尖底瓮实际上是酿酒发酵容器,原始先民在小口尖底瓮中利用谷物发酵成酒,然后澄清、饮用。

”小口尖底瓮不仅我国有,古埃及酿造麦酒(啤酒)或葡萄酒时,也使用过与我国出土的同型的小口尖底瓮。

包启安认为:

“‘酒’字是酿酒容器的象征,甲骨文和钟鼎文中的‘酒’字几乎都是小口尖底瓮形,是最早的酿酒容器的有力证明。

”古代巴比伦“舒麦尔酒”的象形文字,也是小口尖底瓮的形象,真是无独有偶。

古时酿酒追求一个“清”字,汾酒在南北朝时期定名为“汾清酒”,可见它在当时造“清”的程度和质量水平之高。

汾酒以“清酒”的技术革新一举成名之后,又在工艺上有了大的突破。

从隋、唐、宋、辽、金一直到元代,一种使用“干和”工艺酿造的汾酒,当时被称为“干和酒”“干酿酒”,连续800年称雄酒坛。

那么“干和”到底是什么样的酿酒工艺呢?

“干和”酿造工艺选用优质高粱米为原料,以河东神曲为糖化发酵剂。

蒸米时,锅底加入花椒以串味,将饭捣烂冷却,加曲进行糖化,浸泡数十天。

压榨取得第一次酒液后,再加入高梁米、蒸制、冷却、加曲,进行第二次糖化。

然后将第一次酒液加入第二次糖化醅中,入缸密封,经陈酿、压榨、过滤,之后进行两次发酵、蒸馏。

形成了熟料拌曲、干和入瓮发酵、蒸馏制酒的最新工艺,这也就是现代汾酒工艺的雏形。

此法所得之酒,清澈如冰、醇香甘洌无比,名传遐迩。

来村品尝者络绎不绝,每在酒后都为此酒议名。

因干和入瓮的独特酿造技术而定名为“干和”,又叫“干酿”、“干酢”。

从此“干和”汾酒遂成为朝廷贡酒,驰名全国。

5、下列不能成为我国人工谷物造酒大约起源于6000年前证据的一项是( )

A、杏花村遗址发掘出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器物,大约产生于6000年前。

B、杏花村遗址出土的器物中,有陶质罐、盆、瓶、壶、刀这些生活用具。

C、杏花村遗址还出土了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器物小口尖底瓮。

D、“酒”字在甲骨文和钟鼎文中,字形几乎都是小口尖底瓮形。

6、从原文看,下列对于“干和”酿造工艺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工艺,是汾酒从隋、唐、宋、辽、金到元代连续800年一直都在使用的,汾酒在当时被称为“干和酒”和“干酿酒”。

B、该工艺,第一步是选用优质原料蒸成饭,蒸饭时锅底加入花椒以串味,然后将饭捣烂冷却,再加曲糖化,浸泡。

C、该工艺,第二步是在第一次压榨取得的酒液中,再加入原料,然后蒸制、冷却、加曲,进行第二次糖化。

D、该工艺,第三步是在第二次糖化醅中加入第一次酒液,入缸密封,经陈酿、压榨、过滤之后再进行两次发酵、蒸馏。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杏花村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就开始酿酒,可见这里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人工谷物酿酒的发源地。

[来源:

学&科&网]

B、古代巴比伦“舒麦尔酒”的象形文字,也是小口尖底瓮的形象,说明古代巴比伦酿酒时,也使用过小口尖底瓮。

C、古时酿汾酒以“清”著称,“干和”是在“清酒”的基础上发展与提高的,酿造工艺又达到了一个更高水平。

D、现代汾酒工艺,就是在“熟料拌曲、干和入瓮发酵、蒸馏制酒”这一古代“干和”酿酒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金石录》后序(节录) 李清照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

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①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

赵、李族寒,素贫俭,每之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日就月将,渐益堆积。

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

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

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

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

己酉春三月罢。

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

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

余意甚恶,呼曰:

“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

”戟手遥应曰:

“从众。

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

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遂驰马去。

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

余惊怛,念侯性素急,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

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

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盲。

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

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

葬毕,余无所之。

时犹有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

冬十二月,金人陷洪州,所谓连舻渡江之书,散为云烟矣。

……到越,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

在会稽,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

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邪!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

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

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

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十卷耳。

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

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

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

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

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呜呼!

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

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

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

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注:

侯,称丈夫赵明诚。

信宿:

连宿两夜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归赵氏:

出嫁               B、浸觉有味:

渐渐

C、如传闻城中缓急:

平缓与紧急  D、比至,果大服柴胡:

等到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忧患得失,何其多也!

   是说也,人常疑之。

[来源:

学|科|网]

D、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10、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她和丈夫穷心尽力搜集、整理金石书画的是( )

A、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

B、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

C、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D、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注意事项:

请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四、(23分)

11、翻译文言文中的划线句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每小题3分)

①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译文:

                                                               

②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

译文:

                                                               

(2)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李清照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分

答: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南宋]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释:

“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1)这首词上片画线句用怎样的艺术手法?

有何作用?

请具体分析。

(4分)

 答:

                                                            

                                                                          

(2)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出诗人的豁达,有人则说表现的是诗人沉重的忧伤。

你的看法怎样?

为什么?

请联系全诗说明。

(4分)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