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25p.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3751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9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25p.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25p.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25p.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25p.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25p.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25p.docx

《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25p.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25p.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25p.docx

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25p

【经典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经典考试资料,答案附后,看后必过,WORD文档,可修改】

          

第五章 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

 

  一、考情分析

  本章分值分布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合计

2009年

7分

4分

11分

2010年

5分

4分

9分

2011年

8分

4分

12分

  注意:

这章内容不多,但考题分值比重较大,所以也是重点章节。

  

  二、考核要点一览

考核内容

考核要点

职业卫生概述

职业卫生基本概念

职业卫生工作方针与原则

我国职业危害现状

职业卫生法规标准体系

职业卫生法规标准体系构成

职业危害辨识、评价与控制

职业危害识别

职业危害评价

职业危害控制

职业卫生监督管理

职业卫生工作职责分工情况

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

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卫生管理

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设

前期预防管理

劳动过程中的管理

职业病诊断与病人保障

  本章考试大纲要求:

  运用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标准和评价方法,检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志,告知和申报职业危害,建立职业卫生档案,采取职业危害防护控制措施,选用个体防护装备,开展建设项目职业危害评价。

第一节 职业卫生概述

  知识考核点:

  一、了解职业卫生的概念和职业性有害因素

  二、了解职业病损和职业病的概念以及我国职业危害现状

  三、熟悉职业接触限值、职业禁忌与职业健康监护

  四、熟悉熟职业卫生工作方针与原则

  五、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分类

  六、掌握职业卫生的“三级预防”

  本节知识结构体系:

  

  

  (参见教材P246-249附录二职业病目录)

  一、职业卫生基本概念

  

(一)职业卫生

  定义:

以职工的健康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免遭有害因素侵害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其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

  1.生产过程。

指按生产工艺所要求的各项生产工序进行连续或间断作业的过程,它是随着生产技术、机器设备、使用材料和工艺流程变化不同而变化。

  2.劳动过程。

指在按生产工艺所要求的各项生产中,从事有目的和有价值的职业活动过程,它涉及针对生产工艺流程的劳动组织、生产设备布局、作业操作者体位和劳动方式,以及智力和体力劳动的比例。

  3.生产环境。

指作业场所环境,包括按工艺过程建立的室内作业环境和周围大气环境,以及户外作业大自然环境。

  4.工作场所。

也称作业场所,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

  5.职业性有害因素。

也称职业性危害因素或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危害劳动者健康、能导致职业病的有害因素。

  6.职业性有害因素分类:

  

(1)按来源分类

  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分为三类:

  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化学因素。

包括生产性粉尘和化学有毒物质。

  物理因素。

异常的气象条件如高温、噪声、辐射等。

  生物因素。

如炭疽杆菌、霉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和真菌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如劳动组织和作息制度的不合理,工作的紧张程度等;个人生活习惯的不良,如过度饮酒、缺乏锻炼等;劳动负荷过重,长时间的单调作业、夜班作业,动作和体位的不合理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2)按有关规定分类

  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目录》将职业危害分为十大类,包括:

(参见教材139)

  

(1)尘肺(13种);

  

(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

  (3)职业中毒(56种);

  (4)物理因素职业病(5种);

  (5)生物因素职业病(3种):

  (6)职业性皮肤病(8种);

  (7)职业性眼病(3种);

  (8)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

  (9)职业性肿瘤(8种);

  (10)其它类(5种);

  (三)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ExposureLimit,OEL)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

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不引起有害作业的容许接触水平。

  其中,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超限倍数四类。

  1.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_TWA):

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40小时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2.最高容许浓度(MAC):

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

  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_STEL):

在遵守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分钟)接触的浓度。

  4.超限倍数。

对未制定的PC_STEL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分钟)接触的浓度均不超过的(PC_TWA)的倍数值。

  (四)职业禁忌与职业健康监护

  1.职业禁忌。

  指员工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遭受职业危害的侵袭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的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

  2.职业健康监护。

是指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影响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患的发生和发展。

包括:

(1)开展职业健康体检;

(2)职业病诊疗;(3)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等。

  3.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指生产经营单位需要建立的劳动者职业健康档案。

包括:

劳动者职业史、职业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

  (五)职业性病损和职业病

  1.健康。

指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2.职业性病损。

  指劳动者职业活动过程中接触到职业危害因素而造成的健康损害,统称职业性病损。

包括:

工伤、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的疾病。

  3.职业病:

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如在职业活动中,接触铍可引起铍肺病等。

  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

  ■界定法定职业病的4个基本条件:

  

(1)在职业活动中产生;

  

(2)接触职业危害因素;

  (3)列入国家职业病范围;

  (4)与劳动用工行为相联系。

  4.职业病的分类。

我国卫生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2年4月18日颁布《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108号),将10类共115种职业病列入法定职业病,包括:

(以下各类的种数需记忆)参见教材P140和P246-249附录二、职业病目录。

  ①尘肺13种;

  ②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

  ③化学因素所致职业中毒56种;

  ④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

  ⑤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

  ⑥职业性皮肤病8种;

  ⑦职业性眼病3种;

  ⑧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

  ⑨职业性肿瘤8种;

  ⑩其他职业病5种。

  

  二、职业卫生工作方针与原则

  

(一)职业危害因素预防控制工作的目的。

  是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

  

(二)职业危害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遵循职业卫生“三级预防”的原则,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不断提高职业病防治管理水平。

  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

  是从根本上杜绝职业危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即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合理利用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工人接触的机会和程度。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对职业病前期预防的要求,产生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的设立,除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设立条件外,其工作场所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

  (6条)参见教材P141。

  国家实行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主持的职业危害项目的申报制度,即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提交职业危害预评价报告。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职业病防护设施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产和使用。

  2.第二级预防,又称发病预防。

  是早期检测和发现人体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所致的疾病。

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监护,开展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职业性疾病损害,早期鉴别和诊断。

  3.第三级预防,是在病人患职业病以后,合理进行康复处理。

包括对职业病人的保障;对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断。

  第一级预防是理想的方法,针对整体的或选择的人群,对人群健康和福利状态均能起根本的作用,一般所需投入比第二级预防和第三级预防要少,且效果更好。

  三、我国职业危害现状

  

(一)职业危害形势

  1.接触职业危害人数众多,患者总量巨大。

  有报道称我国产生有毒有害因素的企业超过1600万家,受到职业病威胁的人数超过2亿。

  2.职业危害分布行业广,中小企业危害重。

  3.职业危害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

  4.群发性职业危害事件多发,在国内外造成严重影响。

  

(二)职业病发病特点

  1.职业病种类构成

  2.职业病发病行业分布

  本节例题:

  1.对从业人员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主要来源有( )。

  A.生产工艺过程

  B.废渣排放

  C.作业环境

  D.劳动过程

  E.尾气排放

  

[答疑编号505341050101]

  『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38-139,来源分就是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作业环境(生产环境)。

 

  2.根据我国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有关标准,职业接触限值分为( )四类。

  A.平均浓度、短时间接触浓度和瞬间接触最高浓度

  B.时间加权浓度、短时间浓度和最高浓度

  C.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超限倍数和最高容许浓度

  D.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短时间接触平均浓度和最高浓度

  

[答疑编号505341050102]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39。

接触限值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肌体不引起急性或慢性有害健康影响的容许接触水平。

  2011年真题讲解:

  37.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危害从人员健康的各类因素。

按其来源,生产过程中有害因素可分为( )。

  A.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B.生产因素、难关因素和经济因素

  C.管理因素、技术因素和个体因素

  D.生产过程因素、劳动过程因素和生产环境因素

  

[答疑编号505341050103]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38-139,职业性有害因素按其来源,生产过程中有害因素可分为这三类。

  38.根据《职业病防治法》,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行政主管部门提交( )。

  A.卫生防护设施设计报告

  B.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C.职业卫生专篇

  D.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答疑编号505341050104]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考的是职业危害项目的申报制度。

参见教材P141,在可行性论证阶段,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在竣工验收前提交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还有建设项目运行期间的现状评价。

  39.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

下列关于职业病诊断条件中,不作为界定法定职业病基本条件的是( )。

  A.在职业活动中产生

  B.列入法定职业病范围

  C.与劳动用工行为相联系

  D.接触职业危害因素5年以上

  

[答疑编号505341050105]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40,界定法定职业病基本条件一共四个,A.B.C项是,还有一个是接触职业危害因素,而不是5年以上。

  本节小结:

  一、职业卫生基本概念

  

(一)职业卫生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

  

(1)按来源分类

  

(2)按有关规定分类

  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目录》将职业危害分为十大类,包括:

(参见教材139)

  (三)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ExposureLimit,OEL)

  包括: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超限倍数四类。

  (四)职业禁忌与职业健康监护

  1.职业禁忌。

  2.职业健康监护。

  3.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五)职业性病损和职业病

  1.健康。

  2.职业性病损。

  3.职业病:

  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

  ■界定法定职业病的4个基本条件:

  4.职业病的分类。

将10类共115种职业病列入法定职业病,包括:

(以下各类的种数需记忆)参见教材P140和P246-249附录二、职业病目录。

  二、职业卫生工作方针与原则

  

(一)职业危害因素预防控制工作的目的。

  

(二)职业危害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遵循职业卫生“三级预防”的原则。

  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

  2.第二级预防,又称发病预防。

  3.第三级预防,是在病人患职业病以后,合理进行康复处理。

  第一级预防是理想的方法,针对整体的或选择的人群,对人群健康和福利状态均能起根本的作用,一般所需投入比第二级预防和第三级预防要少,且效果更好。

  三、我国职业危害现状

  

(一)职业危害形势

  

(二)职业病发病特点

第二节 职业卫生法规标准体系简介

  考核点要求:

  一、了解职业卫生法规标准体系构成

  二、了解主要法规标准简介

  一、职业卫生法规标准体系构成

  二、主要法规标准简介(五个层次)P143-144

  

(一)法律

  1.宪法。

  2.基本法律。

  

(二)主要行政法规

  1.《尘肺病防治条例》。

  2.《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三)主要部门规章

  (四)主要规范文件

  (五)标准

第三节 职业危害识别、评价与控制

  考核点要求:

  一、了解职业危害评价

  二、熟悉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识别

  三、掌握职业危害控制知识结构体系:

  

  

  一、职业危害识别

  

(一)粉尘与尘肺

  1.生产性粉尘

  定义: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能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生产性粉尘来源

  生产性粉尘来源十分广泛,如:

  

(1)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金属的研磨、切削;矿石的粉碎、筛分、配料或岩石的钻孔、爆破、破碎、磨粉以及粮谷加工等;耐火材料、玻璃、水泥和陶瓷等工业中原料加工;皮毛、纺织物等原料处理;化学工业中固体原料加工处理。

  

(2)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可在空气中凝结成小颗粒,如熔炼黄铜时,锌蒸汽在空气中冷凝、氧化形成氧化锌烟尘。

  (3)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烟,如木材、油、煤炭等燃烧时所产生的烟。

  粉末状物质在混合、过筛、包装和搬运等操作时产生的粉尘,以及沉积的粉尘二次扬尘等。

  3.分类

  生产性粉尘分类方法有几种,根据生产性粉尘的性质可将其分为3类。

  

(1)无机性粉尘

  无机性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硅石、石棉、煤等;金属性粉尘,如铁、锡、铝等及其化合物;人工无机性粉尘,如水泥、金刚砂等。

  

(2)有机性粉尘

  有机性粉尘包括植物性粉尘,如棉、麻、面粉、木材;动物性粉尘,如皮毛、丝、骨质粉尘;人工合成有机粉尘,如有机染料、农药、合成树脂、炸药和人造纤维等。

  (3)混合性粉尘

  混合性粉尘是上述各种粉尘的混合存在,一般包括两种以上的粉尘。

生产环境中最常见的就是混合性粉尘。

  4.生产性粉尘的致病机理

  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机理性质与其生物学作用及现场防尘措施有密切关系。

在卫生学上有意义的粉尘理化性质有分散度、溶解度、比重、形状、硬度、荷电性、爆炸性及粉尘的化学成分等。

  矽肺致病机理是由于矽尘进入肺内,可引起肺泡的防御反应,成为尘细胞。

其基本病变是矽结节的形成和弥漫性间质纤维增生,主要是引起肺纤维性改变。

  5.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职业病

  粉尘引起的职业危害有1)全身中毒性、2)局部刺激性、3)变态反应性、4)光感应性,5)感染性、6)致癌性、7)尘肺。

其中以尘肺的危害最为严重。

尘肺是目前我国工业生产中最严重的职业危害之一。

  2002年卫生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中列出的法定尘肺有13种法定尘肺病,即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其他尘肺。

  其致病粉尘及易发工种如,教材P147,表5-1所示。

注意排在前三位的是:

矽肺、煤工尘肺和铸工尘肺,分别占48%、39%和2%。

2011年考题。

  

(二)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1.生产性毒物及其危害

  凡少量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能与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暂时或长期病理状态的称为毒物。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常会产生或使用化学物质,它们发散并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危害,这些化学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或化学性有害物质)

  

(1)毒物毒性

  化学物质的危害程度分级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5个级别。

  

(2)毒物的危害性

  影响毒物毒性作用的因素:

(有6个方面)

  1)化学结构

  2)物理特性

  3)毒物剂量

  4)毒物联合作用

  5)生产环境与劳动条件

  6)个体状态

  (3)毒物作用于人体的危害表现

  中毒有急性、慢性之分,也可能以身体某个脏器的损害为主,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2种。

  1)局部刺激和腐蚀。

  2)中毒

  此外,有的化学物质长期接触后,会造成女工自然流产、后代畸形;有的会增加群体肿瘤的发病率;有的则会改变免疫功能等。

  2.职业中毒

  

(1)生产性毒物存在方式

  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在原料、辅助材料、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中存在,其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

  

(2)生产性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

  1)吸入:

  2)经皮肤吸入:

  3)食入:

  (3)职业中毒的类型

  按发病过程可分为三种病型:

  

(1)急性中毒。

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所致。

多数由生产事故或违反操作规程所引起。

  

(2)慢性中毒。

毒物长期、小量进入肌体所致。

绝大多数是由毒物的蓄积作用引起的。

  (3)亚急性中毒。

亚急性中毒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是在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进入人体所产生的中毒现象。

  除上述3种病型外,还有的是处于带毒状态。

  (4)职业接触生产性毒物机会

  1)正常生产过程。

  2)检修与抢修。

  3)意外事故。

  (三)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

  作业场所存在的物理职业危害因素包括:

噪声、振动、电磁辐射、异常气象条件(气温、气流、气压)等。

(4种)

  1.噪声

  

(1)生产性噪声的特性、种类及来源

  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等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

  噪声可分为三类:

空气动力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

  生产性噪声对听觉器官、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全身其他器官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2)生产性噪声引起的职业病——噪声聋

  我国已将噪声聋列为职业病。

  2.振动

  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设备、工具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

  国家已将手臂振动的局部振动病为法定职业病。

  存在手臂振动的生产作业主要有意下4类。

  

(1)使用锤打工具作业。

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如凿岩机等。

  

(2)使用手持转动工具作业。

如电钻等。

  (3)使用固定轮转工具作业。

如砂轮机等。

  (4)驾驶交通运输工具或农业机械作业。

如汽车、收割机等。

  3.电磁辐射

  

(1)非电离辐射

  1)射频辐射。

(高频或微波作业等)

  2)红外线。

红外线引起的职业性白内障已列入职业病名单。

  3)紫外线。

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作用可引起皮炎等。

作业场所比较多见的是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由电弧光引起的,即电光性眼炎。

  4)激光。

激光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它的热效应和光化学效应造成的。

激光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对眼部的影响和对皮肤造成损伤。

  

(2)电离辐射。

  1)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各种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如各种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X光机等。

  2)电离辐射引起的职业病——放射病

  4.异常气象条件

  气象条件主要是指作业环境周围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与气压等。

  

(1)异常气象条件定义

  异常气象条件指高温作业、高温强热辐射、高温高湿;其他异常气象条件指低温作业、低气压作业等。

  1)空气温度

  2)湿度

  3)风速

  4)辐射热

  5)气压

  

(2)异常气象条件下的作业类型

  1)高温强湿辐射作业

  2)高温高湿作业

  3)夏季露天作业

  4)低温作业

  5)高气压作业

  6)低气压作业

  (3)异常气象条件对人体的影响

  (4)异常气象条件引起的职业病

  列入国家职业病目录的有以下3种:

  1)中暑

  是高温作业环境下发生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是肌体散热机制发生障碍的结果。

按病情轻重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2)减压病(急性减压病主要发生在潜水作业后)

  主要表现为:

皮肤奇痒、灼热感等;肌肉、关节和骨骼酸痛或针刺样剧烈疼痛,头痛等。

  3)高原病(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下的一种特发性疾病)急性高原病分为三型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

  (四)职业性致癌因素

  1.职业性致癌物的分类

  与职业有关的能引起肿瘤的因素称为职业性致癌因素。

由职业性致癌因素所致的癌症,称为职业癌。

引起职业癌的物质称为职业性致癌物。

  职业性致癌物可分为3类:

  

(1)确认致癌物。

如炼焦油、芳香胺、石棉、铬、芥子气、氯甲甲醚、氯乙烯和放射性物质等。

  详见教材P155表5-4,确认的主要职业性致癌物。

  

(2)可疑致癌物。

如镉、铜、铁和亚硝胺等,但尚未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

  (3)潜在致癌物。

这类物质在动物实验中已获阳性结果,有致癌性,如钴、锌、铅。

  2.职业致癌物引起的职业癌

  我国已将石棉、联苯胺、苯、氯甲醚、砷、氯乙烯、焦炉逸散物、铬酸盐等8种职业性致癌物所致的癌症列入职业病名单。

详见教材P156,表5-5。

  (五)生物因素(就3种)

  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生产条件下,接触生物性危害因素而发生的职业病。

  我国将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