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超声诊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812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肝脏超声诊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肝脏超声诊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肝脏超声诊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肝脏超声诊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肝脏超声诊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肝脏超声诊断.docx

《肝脏超声诊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肝脏超声诊断.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肝脏超声诊断.docx

肝脏超声诊断

第一章肝脏

第一节肝脏的解剖概要

熟悉正常肝脏的解剖形态及其与毗邻器官的关系,了解它在腹腔内的解剖位置及其体表投影,对于正确建立肝脏的超声检查方法,克服某些不利的扫查因素,完成比较全面的超声检查,是十分重要。

一肝脏的形态、位置和表面解剖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脏器。

重约1500g,左右径约18~25cm,上下径15~17cm,呈楔形,右后上方圆钝,左前下方扁平。

肝脏大部分位于右上腹腔,小部分在左季肋部,肝上界与膈同高,平齐右侧第三肋间,下界一般不超过右肋弓,剑突下约3cm,肝表面有一层包膜。

肝脏分膈面和脏面,膈面呈圆顶形,它之前上面有镰状韧带与膈相连;前下缘于脐切迹处有与镰状韧带相连续的肝圆韧带与前腹壁相连;镰状韧带向后上方延伸并向左、右贴附于膈肌而成冠状韧带,并继续向左、右延伸为三角韧带,将肝之两极固定于膈肌上。

肝之脏面有“H”形的肝裂,它由右纵沟(系指胆囊窝和下腔静脉窝内缘连线所在的肝中裂),左纵沟(系指镰状韧带和肝圆韧带所在的肝中裂)和横沟(肝脏重要脉管结构如门静脉、肝动脉、肝胆管所在的第一肝门)组成。

肝脏与胆囊、胃、右肾、肾上腺、结肠肝曲的正常毗邻关系是重要的,因为在病理情况下如肿瘤等会发生异常改变。

二肝脏的管道

肝实质内有两个不同的管道系统,一为门脉组或格力森(Glisson)氏系统,另一为肝静脉系统,二者在肝内是呈立体交叉。

门静脉组包含门静脉、肝动脉、肝胆管,三者被包裹于结缔组织鞘内,经第一肝门出入于肝实质。

肝静脉是肝脏内血液流出道,其分支位于肝脏的段间裂或叶间裂,最后汇流成左、右、中三支肝静脉,经肝右后上方的腔静脉窝注入下腔静脉。

1.肝动脉:

肝总动脉发自腹主动脉的第一腹侧支——腹腔动脉。

它右行于胰头上缘抵达十二指肠第一段上方,在向胰头右前方分出胃十二指肠动脉之后,称肝固有动脉,它与肝外胆管伴行于门静脉的腹侧。

在肝门附件肝固有动脉分成左右两支。

肝右动脉一般穿行于肝总管与门静脉之间。

肝动脉与门静脉,肝内胆管在肝内伴行,它们共同寓于Glisson氏纤维鞘中。

由于肝动脉在肝内分支细,常规超声检查显示比较困难。

声像图上常利用门静脉在肝内的分布图型,并以此为解剖学标志寻找与之伴行的肝动脉。

2.门静脉及其分支:

门静脉主要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汇合处在胰颈背侧,由此形成主门脉。

门脉在十二指肠上部后方斜向左上,走行于十二指肠韧带中,位于胆总管和肝动脉之后。

至肝门处分为左右两支进入肝脏。

门脉左支开始略向左前上方走行,称为横部;然后,主要向前形成独特的“C”形结构,称为矢状部。

门脉左支走行的这一形态特征与门脉右支走行方向有显然的区别。

左支向左外叶分出左外下段支S3和左外上段支S2;向左内叶分出S4,门脉矢状部末端与肝圆韧带相连,后者为胎儿脐静脉的残迹。

门脉右支向右呈水平走行,相对短粗,通过肝中裂,多数分成右前叶静脉和右后叶静脉两支。

前叶和后叶静脉分别再分成上段支和下段支。

门脉右支约有1/5缺如,属于正常变异。

此时自门脉主干直接分成右前叶静脉、右和叶静脉。

3.肝静脉:

通常有三支,即左、中、右肝静脉,它们汇入下腔静脉,汇入部位称第二肝门。

一般右肝静脉单独汇入下腔静脉,肝左和肝中静脉多数在汇入前,先合成短干然后汇入下腔静脉。

肝静脉在肝内分布似垂柳状。

肝左静脉近(头)端位于左肝叶间裂中,远端和末部分走行于左肝外上段和外下段之间到段间裂中。

肝中静脉走行于肝中裂,肝右静脉最大,其头端走行于右肝叶间裂中。

三肝脏的分叶

现代肝脏分叶是以门静脉组系统在肝内分布和走行一致为依据。

其中门脉粗大、走行最恒定,所以肝脏分叶实际上又是以门脉的分布为基础。

通过对门脉组系统或单独对门脉系统的灌注腐蚀标本进行肝内结构的研究表明,肝脏内存在着鲜明的“裂隙”,从而形成各叶、段间的分界,各叶、段内的及血管一般无侧支相通。

肝脏有三个主裂和二个段间裂。

㈠正中裂:

其走向为通过胆囊窝中线至下腔静脉的连线,其间有中肝静脉通过,将肝脏分分成左、右二叶,内有门静脉左、右支走行。

㈡右叶间裂:

为一接近水平位的斜裂,自肝右下缘切迹向右后方抵右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其间有右肝静脉通过,将右半肝分为右前叶和右后叶,内分别有门静脉右前正和右后支走行。

㈢左叶间裂:

为一矢状裂,从脐切迹向右向上抵左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

在脏面相当于左纵沟位置,其间有左肝静脉之叶间支通过,将左半肝分为左内叶和左外叶,其内分别有门静脉左内叶支和左外叶支走行。

㈣左段间裂:

位于于左外叶内,其间有左肝静脉之段间支通过,将左外叶分为上、下二段,段内分别有门脉左外叶上段支和左外叶下段支走行。

㈤左段间裂:

位于右后叶内,呈水平位,由肝横裂的右端向右行,出于肝右缘的中份,将右后叶分为上、下二段,段内有门静脉右后上段支,下段支走行。

裂中有右肝静脉的段间支通过。

以上肝裂将肝脏分为四叶、四段,加上横沟后方的肝尾叶总共为五叶四段。

了解肝脏分叶的解剖基础,对于肝脏的超声显像和在声像图中对病灶定位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肝脏超声检查方法

一仪器条件

扫查肝脏可选用高分辨率灰阶实时超声显像仪,也可用静态超声显像仪。

前者速度快,能灵活作多方位切扫,后者扫查范围大,图像清晰,便于分析。

根据仪器条件和被检查者的年龄、体形及被探查组织的深度,尽可能采用高频率聚集探头。

普通成人一般采用3.5MHz探头,儿童可用5MHz探头。

二扫查前准备

单纯扫查肝脏一般无需特殊准备,若同时需要探查胆道系统,尤其是胆囊,则必须让被检查者至少空腹8小时,检查前一天少吃油腻食物。

三体位

㈠仰卧位,被检查者平卧于检查床上,右上肢放在头右侧枕上,这是常用的检查体位。

㈡坐位,少数肝脏位置过高者、肥胖体形、腹部胀气病人,采用坐位可使肝位置下降,配合深吸气后屏气,便于肋缘下探到肝脏。

㈢左侧卧位,被检查者左侧卧位45o~90o,使肝向左下移位,便于从腹壁观察肝门结构,有利于探查胆道系统及右膈顶部病变。

四扫查技术

实时超声扫查

㈠左肋缘下斜断扫查

将探头置于左肋缘下,嘱被检查者不断做深吸气运动,声束朝向被检者的左肩方向缓慢扇形侧动至腹中巡回,以充分观察左叶被劣弓遮盖部分。

㈡肝左叶纵断扫查

将探头置于左上腹,使声束平行于腹正中线自左向右缓慢移动探头,作肝左叶纵断扫查。

㈢肝右叶纵断扫查

将探头放在腹正中线附近,由此向右移动探头,必要时自右向左重复扫查一次。

㈣肝右叶肋缘下斜断扫查

将探头置于右肋缘下与肋弓平行,使声束由垂直位朝向被检者右肩横膈方向缓慢扫查,观察肝脏外形,肝实质、纹理和肝血管影像有无异常,包括横膈形态及其随呼吸运动的情况。

㈤沿右肋间斜断探查

将探头放在右侧第7~9肋间,以肋间为轴进行扇形侧动扫查,作为对肝右叶的补充观察。

㈥沿门静脉长轴斜行扫查

将探头置于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点和脐的连线上,适当侧动探头并使声束平面对准肝门的双管结构。

为了便于显示,可嘱被检者向左侧45o~90o卧位。

常用于显示肝外胆管和门脉主干。

检查肝门区有无异常,如肿瘤或淋巴结肿等。

㈦肝右叶冠状扫查

将探头放在右侧腋中线上,在腋前线和腋后线之间的侧方胸壁上对肝右叶作冠状扫查,注意膈的形态和运动情况以及有无膈下积液、胸腔积液表现。

第三节肝脏正常声像图及正常测值

一正常肝脏形态、轮廓、大小和表面、边缘状态

正常肝脏呈楔形,右叶厚而大,向左渐小而薄。

其大小,形态因体型、身长与胖瘦而异。

矮胖体型者,肝左右径宽,下缘位置较高,左叶外缘常达左锁骨中线外,呈水平肝型。

瘦长者,肝左右径窄,前后径较薄而上下径较长,下缘常及肋缘下。

呈垂直肝型,正常肝断层的轮廓规则而光滑。

正常肝脏包膜呈细线状回声,光滑而整齐,膈面呈弧形,回声较强,肝脏面内凹或较平坦,边缘锐利,肝左叶下缘角<45o,右叶下缘角<75o。

正常肝脏超声测值:

由于肝脏形态不规则,个体差异较大,而且肝质地柔软,易受呼吸运动影响发生变形,因此准确的肝脏超声测量比较困难,重复性差。

因此目前肝脏正常测值尚难统一标准,以下数据可供参考。

单位:

cm

测量径线和部位

平均值

标准差

标准误

95%

右叶肝

前后径(锁骨中线)

11.32

0.92

0.08

9.52-13.12

上下径(锁骨中线)

10.67

1.17

0.10

8.38-12.96

斜径(右肋下)

12.15

1.11

0.13

9.97-14.33

左叶肝

上下径(腹主动脉前)

6.16

1.09

0.10

4.02-8.3

前后径(腹主动脉前)

5.77

0.83

0.07

4.14-7.4

二肝实质

呈弥漫性均匀一致分布的中低水平的点状回声,一般比胰腺略低,比肾皮质稍高。

肥胖者肝实质回声水平可相对提升,同时远区出现衰减现象。

须注意,正常肝脏声像图也有强或弱回声的部分。

出现弱的区域有:

①右肋缘下扫查画面的囊颈部后方;②肝门区;③PV脐部以及壁回声显示较强的门静脉段落的后方。

出现强回声可能误认为异常者有:

①肝圆韧带;②肝镰状韧带。

三肝内管状结构

肝脏实质内显示的管状或圆形断面结构主要是门静脉和肝静脉,而极少为肝内胆管和肝动脉,一般门脉右支可显示至五级分支;左支可显示至三级,肝静脉一般可观察至三级分支。

肝脏的血管系统

肝脏的血管系统由门静脉系、肝动脉、肝静脉共同构成。

肝脏的血供75%来自门静脉,25%来自肝动脉。

肝静脉收集肝脏血液回流入下腔静脉。

1.彩色多普勒:

⑴门静脉系,PV主干及左右分支内充填均匀一致的色彩,色彩随探头位置不同而异,但均为进肝血流。

探头置于上腹部沿血管走行扫查,SMV与SPV两股蓝色血流汇合而成的门静脉,长约4-6cm,呈深蓝色。

右肋间斜切时,门静脉右支及其二级分支,显示深红色。

门静脉左支矢状部工字型结构上、下段分支呈深红色,为入肝血流。

当血流速度快时在红色色彩中现闪烁的白色。

⑵肝静脉,肝静脉管腔内充填均匀一致的色彩,蓝色层流,靠近下腔静脉的肝静脉在心脏舒张期末可见短暂红色反向血流。

PW采样于距IVC1.5~2.0cm处。

⑶肝动脉,肝动脉细小,在肝内几乎不显示,仅在肝门部门静脉前方可见闪烁样点状回声,色彩鲜亮,血流方向与门静脉血流方向一致,为进肝血流。

肋间斜切时,管腔内充填均匀的红色层流。

肝固有动脉位于门静脉主干的前方偏左,胆总管后方。

2.脉冲多普勒:

⑴门静脉系,门静脉频谱多普勒曲线常表现为2个小峰及为个小凹陷,流速为15~20cm/s,呈向肝性连续性低速血流。

⑵肝静脉,频谱为三相波波型,其主要振幅为基线以下的负向波型,即在收缩期及舒张期血流之后还可见一反向血流波形。

收缩期峰速度大于舒张期峰速度。

受呼吸影响,呈W型。

⑶肝动脉,呈连续性低阻型动脉血流频谱,收缩舒张期均为正向血流,肝固有动脉内径0.33±0.12cm,峰值速度<50cm/s,在门静脉高压时,肝动脉可增粗,流速增高以代偿减少的门静脉血流。

内径约2~6mm,平均4mm。

流速曲线显示朝肝流向的,呈收缩期单峰的高速血流,正常为层流,Vs约57~66cm/s,阻力指数小于0.7cm。

在肝内鉴别门静脉与肝静脉,其方法有两点:

1.以肝门处及下腔静脉汇流处为目标。

⑴行走于膈肌附近的粗血管为肝静脉,行走于第一肝门区的粗血管为门静脉;⑵肝静脉愈接近膈肌越粗,而门静脉越靠近第一肝门区越变粗;⑶血管汇流方向至膈肌者是肝静脉,门静脉则向第一肝门区汇流。

2.肝静脉管壁薄,门静脉管壁较厚且有强回声边缘像。

目前条件下,伴门脉行走的肝内血管可显示Ⅰ级分支,肝内动脉几乎完全不能显现。

四肝脏基本超收断层图

㈠肝-右肾纵断图

肝右肾纵断图一般在右腋前线和锁骨中线之间纵断扫查中获得,用来显示肝和右肾的关系。

肝右叶大致呈三角形,横膈弧形强回声,肝包膜光滑,下缘角锐利。

门静脉右支横断面,肝脏面有右肾纵断面。

㈡肝-胆囊纵断图

在右侧锁骨中线附近纵断扫查可获得此图像,用以显示肝、胆囊的关系,门脉右支横断图,肝下方为胆囊纵断图,呈梨形,内无回声,胆囊颈部指向肝门部门脉主干或右支。

㈢通过下腔静脉的纵断图

此断层显示肝左内叶(方叶)和肝尾叶的矢状纵断图像,肝脏借横膈与心脏相邻,肝下缘锐利,其脏面与胃、胰相邻,肝后方以肝尾叶与IVC接壤。

IVC壁薄而管径粗大,随心脏舒缩有波浪式活动。

㈣通过腹主动脉的纵断图

此处显示肝左外叶的点状断层图像。

肝略呈三角形,下缘角锐利,腹主动脉在肝后方,其近端较粗而远端较细,肝下方有胃窦部横断图,胃窦深部有胰体及其背侧的SPV之横断图。

㈤通过肝左叶和胰腺的上腹部横断层图

肝光滑,膈面呈弧形,归肝实质呈弥漫性均匀一致的中低水平点状回声。

肝后方横跨的带状结构为胰腺的纵断层面,其回声一般略比肝高,脊柱两侧有双肾上极横断图像。

㈥通过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的斜行横断面图

沿右肋缘斜断扫查,声束向上倾斜45o~60o,可见左、中、右三支肝静脉放射状分布,共同汇何至下腔静脉。

中肝静脉将肝分为左叶肝和右叶肝,右肝静脉将右叶分为右前叶和右后叶。

第四节肝脏病理声像图

一肝癌(原发性)Carcinomaoftheliver

原发性肝癌分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和其它原发性癌肿,本文主要描述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肝细胞癌在我国常见,某些地区是高发趋势。

超声可检出早期小肝癌,并可作出确切定位,对手术和其他治疗提供帮助。

3cm以下为小肝癌,肝癌早期常无明星临床症状,有的仅AFP升高,但约33%的小肝癌其AFP不高,B超可用作对肝癌的普查手段。

㈠病理

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可在任何年龄发病,本病与乙型及丙型肝炎后肝硬化、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摄食高浓度的其曲霉素,亚硝酸盐等有密切关系。

肝癌病理分类分为三型:

1.结节型(NodularType)有单发结节和多发结节,大小不一,在0.5~6.5cm左右,肿瘤边缘境界清晰,其轮廓易识别,早期肝Ca多为单发结节,常分布于右叶。

2.巨块型(MassiveType)多发生于较年青患者,癌肿体积巨大,直径多在10cm以上,常占据大部分肝脏,使受累的肝脏显著增大,癌肿边界比较清楚。

巨块型癌肿周围可有一些“卫星”样小Ca结节。

此型肝癌最容易发生中心部坏死,液化,破裂出血。

3.弥漫型(DiffuseType)较为少见,癌结节细小,弥漫分布,多伴有肝硬化。

肿瘤境界不清,看不到肿瘤轮廓,可见粗大、不均的异常回声呈弥漫性分布。

㈡临床表现

以肝痛、腹胀、上腹肿块及食欲减退最常见,亦可见乏力、消瘦、发热。

少数为急腹症、腹泻、便血等,无症状者占0.3~4.3%,一般肝Ca病例有肝肿大,扪及质硬结节或巨块,黄疸,腹水,脾肿大等。

㈢超声扫查方法及注意事项

1.扫查要点:

⑴一般测量和观察;⑵顺序扫查;⑶分区交叉扫查

2.注意事项:

在超声检查肝Ca时,要求缩小扫查盲区与注意易漏区。

①变动体位,常可使浅部为肋骨、肋弓遮盖部位的肿瘤易于检出;②呼吸、深吸气后摒气有则于显示肝脏下角及下部肿瘤,而深呼气后摒气有助于显示为肺组织所掩盖的横膈下方的肝脏小肿瘤。

㈣声像图表现

1.肝脏形态的改变:

较小肿瘤,位于肝中心部肿瘤和单发性肿瘤,一般不引起肝形态和大小的改变,中、晚期癌肿发展较大时,常伴有肝肿大,肝下缘角增大或变钝圆。

癌肿相应部位的肝包膜可因癌肿的生长作用而使膈面或脏面凸起,形成“驼峰征”。

突起的肝脏都可对相邻脏器产生挑拣和压迫作用,如膈面的肝Ca可使膈肌凸起,并引起膈肌活动受限,肝脏后面的肝Ca可使膈肌凸起,并引起膈肌活动受限,肝脏后面的肝Ca可压迫右肾,左叶底面的肝Ca可压迫腹主动脉。

2.癌肿内部回声:

将癌肿回声与肝实质回声比较,可分为四型,a)高回声型:

癌肿回声比肝组织回声强,呈高回声服反射。

分均匀高回声,高回声多结节组合,高回声内低结节等。

b)回声减弱型:

癌肿回声比周围正常肝组织弱,呈弱回声反射,有的很弱,几乎看不到回声,比较少见。

C)混合型:

癌肿内回声分布很不均匀,在强回声内有散在的低回声或伴有液性暗区,常发生在较大肿瘤中心局部坏死液化。

d)等回声型:

癌肿回声强度与正常肝实质的回声相近似,若不注意其边界特点,极易漏诊。

3.肝细胞癌的其他超声图像特征

⑴声晕征:

肿瘤境界光滑、清晰,其边缘可见较窄的低回声带。

晕环形成机理有许多解释,中科院研究认为,声晕征是肝Ca中心区生长过快,愿力增长过大,使周围的肿瘤组织受压变性。

受压区肿瘤组织的声阻抗渐变,回声甚少,以至无回声,产生声晕。

临床观察发现,呈声晕征的肝肿瘤生长迅速。

⑵镶嵌征:

一个肿瘤结节内可看到另一个小肿瘤。

⑶隔壁回声:

肿瘤境界清晰,其内有高回声线网状分隔。

⑷侧方声影:

大多数小肝癌的两侧出现侧方声影,其出现是由于小肝Ca这存在假包膜的缘故。

⑸肿瘤后方回声增强,多数肝癌肿块后方都没有衰减,而且还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但不如囊肿物后方回声增强显著。

尤其是小肝Ca后方回声增强的比例较大。

用活体测量证实肝Ca声衰减值小于正常肝的声衰减值。

4.肝内管道系统的变化

常因癌肿存在,其周围的血管发生绕行或中断现象。

癌肿压迫邻近较大血管,使其管腔受压变形。

癌肿结节压迫作用还可使肝内胆管扩张。

肝癌伴肝硬化或弥漫性肝Ca时,肝内血管尤其是肝静脉往往是显示不清,较大分支可有扭曲畸形。

5.肝癌的扩散及转移

⑴癌栓(Cancerembolus):

原发性肝Ca易发生癌栓。

癌栓可出现在门静脉。

肝静脉或肝管内。

门脉癌栓常可造成肝内癌肿转移。

肝静脉癌栓可扩展至IVC,甚至右房、右室。

肝管内癌栓如产生左、右肝管或总肝管阻塞多伴有黄疸。

⑵肝内扩散及侵入邻近脏器:

肝癌可通过门静脉及肝内淋巴管道而造成肝内转移。

亦可侵入胆囊、胰腺、胃壁、十二指肠,结肠及右肾。

⑶转移:

肝Ca可向多处转移,较常见为肝门、腹主动脉旁、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肝表面癌肿可脱落入腹腔和盆腔形成癌结节。

6.弥漫性肝癌;常在一叶,数叶或全肝发生。

其声像图表现为:

⑴肝脏明显肿大;⑵是中-重度肝硬化图形;⑶于数叶或全肝分布不规则的粗亮斑点;⑷易见门静脉或肝静脉内癌栓;⑸常伴AFP极度升高。

7.少见的原发性肝恶性肿瘤

⑴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

多生于中、小肝管中。

⑵肝母细胞瘤:

多发于青少年时期,患儿可伴黄疸。

㈤鉴别诊断

1.肝血管瘤,血管瘤是厚壁(>2mm)弱回声血管瘤,边缘清晰、锐利,内部细小暗区呈筛状图像,边缘裂开及血管进入等特征。

2.早期肝脓肿液化不全或脓液粘稠或慢性厚壁型肝脓肿含有较多坏死组织碎屑时,病变区呈实质性回声,酷似肝Ca结节,肝脓肿常有周围炎性反应圈,结合病史,注意其动态变化,鉴别确有困难时需进行超声引导下的肝穿刺诊断。

3.增生占优势的结节性肝硬化易与弥漫性肝Ca混淆,重点扫查门静脉或肝静脉内是否有癌栓,弥漫性肝Ca,肝脏肿大明显,必要时进行肝穿刺及细胞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4.某些肝外占位如肾上极肿瘤,肾上腺肿瘤在声像图上易与肝右叶重叠,误为肝右叶占位,鉴别方法是在相应部位反复检查(变动病员体位),将肾与肝图像分开。

二转移性肝癌

人体各种恶性肿瘤几乎均可转移至肝脏,其中消化系统肿瘤约35-50%,以胃Ca最多。

途径:

经门静脉、肝动脉、淋巴管、直接浸润。

㈠特征性声像图:

1.高回声型肿瘤:

最多见,肿瘤呈均匀,致密的强回声,可出现同心环样分层现象,周围伴有低回声晕环,形成“靶环征”,“牛眼征”。

多来源于泌尿系和消化系肿瘤,以结肠癌最典型。

有的肿瘤为钙化型,呈强回声斑片伴声影。

2.低回声型肿瘤:

多见于较小的转移肿瘤,常见于乳腺Ca,淋巴瘤等的肝转移病灶。

3.液化坏死型:

转移癌为较大肿块时,其中心易坏死液化。

声像图表现为强回声肿块中心有无回声暗区。

4.同心状结构:

中心坏死区液化呈液性暗区,其外为强回声区,边缘为低回声带,形成三层的“靶环征”,多见于平滑肌肉瘤,乳腺癌等的肝转移。

㈡超声诊断肝转移癌的评价

肝转移癌的影像诊断方法中,超声显像已被公认是首选方法,其诊断准确率为96.1%,其特征性超声表现是:

边缘宽的低回声晕环,靶环征、钙化型、囊肿型;一般无后方回声增强和侧方声影,极少见到门脉内Ca栓,多不伴有肝硬化。

CDFI:

一般来说,Doppler超声对常见的转移性肝肿瘤中动脉血流检出率约为70~80%,约20%~30%可同时测得门静脉型连续低速血流。

Tu血管主要位于于Tu外周,呈绕行状,仅少数Tu内有A型血流。

RI0.75±0.69,PI1.67±0.26,Vs多大于40cm/s。

原发性肝癌

1.彩色多普勒:

⑴多血管型肝癌:

可显示结节周围血管围绕;外周血管进入结节内部,结节内血管丰富,分布如树枝状(网状)。

⑵少血管型肝癌:

仅见结节周围血管围绕;结节内部常无血液测及。

凡癌结节位置深度大于8cm者,常无彩色血流显示。

2.脉冲多普勒:

⑴肿瘤周边及内部检出动脉血流信号,检出率可达95.26%;⑵国外有学者认为原发性肝癌癌块周围动脉血流流速较高,将收缩峰速度大于40.0cm/s作为鉴别血管瘤的标准,大于此值考虑原发性肝Ca,反之为血管瘤;⑶国内有学者将癌块周边滋养动脉的阻力指数作为判断标准,大于0.50为肝Ca,反之考虑为血管瘤。

PI>0.80,肝Ca。

肝血管瘤

彩色多普勒:

⑴中、小型肝血管瘤的外周无血管围绕。

⑵多数肝血管瘤结节内部无彩色血流显示,约17%左右可出现结节内彩点状、短线状或树枝状。

频谱多普勒中RI<0.50,PI<0.70

日本学者Tanaka等报道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彩色血流分为四型:

⑴提蓝型血流:

病灶周围被网状血流包围;⑵肿瘤内血流:

可见血流由外周进入病灶内,并分支成细小血流;⑶肿瘤内斑片状血流;⑷肿瘤外周绕行的血流。

前两种血流多见于HCC,第三种多见于ANG,第四种主要见于肝转移癌。

二肝血管瘤(hepativhemangioma)

肝脏的良性肿瘤比较少见,仅占肝脏肿瘤的10%左右,其中以肝血管瘤最为常见,少见的有肝脂肪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等。

畸胎瘤和错格瘤等更为罕见。

一病理:

肝血管瘤发病率为0.32~2%,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女性多于男性。

多为单发(90%),小者直径3mm,大者可达63cm。

发病原因可能为血管先天性发育畸形,可分为毛细血管瘤(Capillaryhemangioma)和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hemangioma)两类,发生于肝脏的血管瘤大多数为后者。

肝血管瘤切面为图形或楔形,呈蜂窝状,由多数细小血管所组成,亦可由较少的粗大血管所组成。

二临床表现:

多数病例无任何症状,在B超检查中偶然发现。

也有少数病例主诉肝区右上腹疼痛。

体积较大可压迫胃肠道发生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极少数肝包膜下血管瘤可破裂出血而呈急腹主症表现。

三声像图表现:

㈠1.病变形态:

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亦可多发。

大多在1—2cm直径,与周围肝组织间境界清晰,可出现凹入性缺损。

2.病变区回声:

2cm以上者常可显示边缘裂开征。

周围血管环绕完整甚少。

⑴高回声型:

回声分布略欠均匀,内部有针头状圆形及细管状无回声区,构成筛状结构像(呈细筛网状),肝组织与病变区有小管道(血管)相通。

血管进入、血管穿通征。

⑵边缘高回声型:

病变处边缘呈光滑线状高回声,内部回声可等于或稍低于正常肝组织。

⑶低回声型:

病变处回声呈细小光点,分布散在,较周围肝组织回声低。

此型常可见较粗的血管进入或在血管穿通征。

3.病变位置:

常位于靠近肝脏边缘或邻近血管处。

尤其是肝静脉旁。

㈡肝海绵状血管瘤:

1.肝脏:

肿瘤大者常使肝脏呈局限性增大,轮廓不规则。

2.病变形态:

呈圆形或椭圆形,也可呈分叶状不规则形,直径3~5cm以上,与周围肝组织境界欠清。

3.病变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