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郡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216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长郡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郡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湖南省长郡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长郡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长郡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湖南省长郡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颞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

”此材料旨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建立集体统治

B.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C.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影响

D.分封制不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分封制的影响下,各个地方的统治势力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国家体制的认同,为后来中国统一奠定了基础,C正确;材料与建立集体统治无关,排除A;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王权至上”的认同,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不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排除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西周分封制的具体内容和特征和作用来共同分析材料,抓住关键信息“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2.“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时,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

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官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

雍正帝即位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

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

这说明

A.清朝中央政府管理的开放性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中央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清朝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镇压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从康熙到雍正,给皇帝上密折的官员不断增多,结合所学可知,密上奏折表面上看是皇帝的恩惠,实际上皇帝通过此举可以进一步了解地方官的情况,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出皇帝先接受各级官吏的建议再作出决策,因此不能体现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故A项错误;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军机处的设立,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地方官给皇帝密上奏折,是对地方官员的控制,故D项错误。

3.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

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

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

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造成占代天文学长期落后

B.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

C.观测天文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天文观测只能是政府行为

【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反映出统治者对于天文的重视,古代君主将自身的权力来源追溯至上天,因而天文学作为一门直接与“上天”沟通的学科必须由官方垄断,以维护君主统治,并非打破对君权的迷信,故B项正确,C项错误;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发展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故A项错误;D选项表述太绝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关键信息是:

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

联系古代统治者宣传的君权神授思想分析解答。

4.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

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

由此可见孔、孟二人

A.宣扬民本思想

B.主张重构秩序

C.追求仁政德治

D.肯定汤武革命

【答案】B

【解析】材料借助孔子与孟子二人评价“国君与人臣”这一对关系来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旧的政治体制的破坏与重建,孔子希望恢复破坏了的稳定的等级秩序,孟子所倡导的思想则主要体现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择明君而行的抱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改变周制之下的等级僵化,故B正确;A、C、D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

5.“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

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

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

”南北这一反差从本质上反映出

A.文化中存在着地域色彩

B.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态势

C.南方的教育事业更为发达

D.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

【答案】B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思想文化,由题目中的信息“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可知“反差”是由于经济重心南移态势所致,故B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教育事业的比较,故排除C项;D项中“退出”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联系中国古代经济中心难移的知识分析。

6.宋代地主利用农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

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材料意在强调宋代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封建租佃制的积极作用

C.完成了土地关系的变革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租佃关系的发展可以使“地租剥削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可以看出租佃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故B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土地关系的变革在战国时期基本完成,故排除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发生变化,故排除D。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地租剥削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7.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

生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B.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

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答案】A

【解析】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分散了对外贸易,所以“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所以A正确,D错误;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不符合鸦片战争后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史实,排除。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切入,结合《南京条约》进行思考。

8.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筒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新约”

A.开放了中国整个沿海地区

B.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C.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反映了台湾割让给日本,准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这来自《马关条约》,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资本输出,故B正确;《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整个沿海地区,排除A;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排除C;《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设厂,标志着帝国主义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解题关键是抓住信息“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9.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则显示当时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

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

B.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

D.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D

【解析】西欧中世纪粮食产量比中国低很多说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相比而言是发达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故D正确;A是结果,不是原因,故排除;B只是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C与西欧中世纪粮食产量比中国低很多无关,排除。

点睛:

材料“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是关键信息,联系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分析解答。

10.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详了《地学浅训》;甲午战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马君武翻译了《卢梭民约论》。

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

B.说明中国人找到了强国之路

C.表明对西方文化认识走向理性

D.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答案】D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是为了救亡图存,甲午战争以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也是为了救亡图存,D正确;结合材料,我们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主要学习西方的是技术,而甲午战争以后中要学习西方的是政治制度,没有体现出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的特点,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都失败了,中国人没有找到强国之路,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出传统文化走向理性,反映的只是中国向西方学习阶段性的特征。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要求结合洋务思潮和维新思想的传播来分析材料。

11.辛亥革命时各省的“国旗”使用情况如下:

旗帜

使用地区

十八星旗

湖北、湖南、江西

青天白日三色旗

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

五色旗

江苏、浙江、安徽

这表明

A.独立的省份都是武力夺权

B.革命者都放弃了反满思想

C.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D.国内对青天白日三色旗的普遍认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使用了不同的国旗,说明革命阵营内部不团结,潜伏着危机,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题干表格都不能反映,排除。

12.“兵匪互换”是北洋政府统治期间军队与土匪的非制度关系的主要表现。

朱执信有云:

“古人寓兵于农,近人寓兵于匪”;黎元洪总统1922年通电亦称:

“遗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为兵”。

该现象的出现

A.根源于自然经济的稳定带来的兵源充足

B.反映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政治动荡

C.反映了民国时期在职业选择上的自由性

D.说明“为匪耻学”文化心理困扰的解除

【答案】B

【解析】从所给材料看,“兵匪互换”只是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表现的非常突出,也就说明这一时期不是一个安定的社会时期,而是一个动荡的时期,故B项正确;从所给材料看,“兵匪互换”只是出现于北洋政府期间,而且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就开始瓦解,故A项的说法错误;“兵”是特殊职业,“匪”不是职业,C项说明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错误;D材料不能说明,排除。

13.1948年到1949年初,中共中央确定了一个重要的外交方针,将承认问题由新政权的单向“被承认”变成与外国政府之间的双向承认。

毛泽东把它概括为

A.“一条线”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C

【解析】“新政权的单向被承认”目的在于赢得世界的认可和支持,“双向承认”意味着新中国不是盲目地一味去获得承认,而是重新审视双方的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废除过去屈辱的、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与“另起炉灶”的含义相符,故C项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自动继承同旧中国的一切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重建中国同外国的关系。

14.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曾提出一个战略设想,简称为“和平鸽”战略。

该战略的基本结构是“和平鸽”的身体前部是亚洲国家联合会(待建),东翼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西翼是亚欧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的升级),身体后部(南方)是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国家……“和平鸽”的地理概念结构如下图所示。

以上材料最能说明

A.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中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C.中国积极致力于新型的区域合作

D.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和平外交

【答案】C

.....................

15.1953年《选举法》规定:

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按照选举权计算,即8个农民等于1个工人。

1982年后,工农人大代表比例改为可以小于4:

1,直至1:

1。

这种变化反映出

A.改革开放解放了国人思想

B.农民的政治意识在增强

C.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

D.工农政治联盟逐渐巩固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显示,工人与农民代表的比例最终持平,表明农民的政治意识在增强,B正确;改革开放涉及的是经济领域,故排除A;材料提及的全国人大代表分选举,与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无关,排除C;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16.伯利克里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甚至入场观看城邦组织的戏剧会演的公民也可得“观剧津贴”。

他于公元前443年起到前429年连选连任首席将军,而依照当时的制度,城邦并不给十将军提供薪俸。

对于材料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缓和城邦内阶级矛盾

B.伯利克里无私为国家服务

C.为贫苦人民广泛参政提供了经济保证

D.有利于上层奴隶主阶层掌握政治实权

【答案】D

【解析】联系所学可知,在民主政治全盛的伯里克利时期,作为雅典普通公民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了谋生的需要,常常不能出席公民大会,因而,他们表现自己的意志、影响政府决策的能力大大减弱,更何况,在实际上,雅典的政权是掌握在工商业奴隶主上层人物的手中,他们垄断着十将军职位,操纵着国家的内外政策。

所以材料“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甚至入场观看城邦组织的戏剧会演的公民也可得‘观剧津贴’”,反映了有利于上层奴隶主阶层掌握政治实权,D正确;A、B材料不能说明,排除;伯里克利时期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并非贫苦人民,排除C。

17.以下两种方式决定现代英国政府可否继续执政,第一种,首相明确地要求平民院就它是否信任政府举行表决;第二种,领街反对党的领袖明确地向平民院提出对政府的谴责案即不信任案。

两种方式均箭要平民院举行表决,以简单多数形成其态度。

英国的这种政治体制

A.保留了一定的封建残余

B.避免了国王的权力扩大

C.保证了议案的有效通过

D.确保了议会的集体统治

【答案】D

【解析】英国对于政府的执政问题,主要是由议会和内阁两方面制衡来维系权力的制约和平衡,这也是英国代议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故D正确;A、B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并不涉及到封建残余,也和过往的权力无关,排除;C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18.下面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流人西欧的贵金属数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三角贸易

B.圈地运动的开展

C.世界市场的拓展

D.英国霸权地位的确立

【答案】C

【解析】材料中16、17世纪,在新航路开辟后美洲流入西欧的贵金属数量激增,说明欧洲列强对美洲殖民地区的掠夺,从而使新航路后形成的世界市场雏形不断得到拓展,故C正确;A、C、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19.有学者指出,在16-20世纪间,6000多万欧洲移民在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建立了殖民地。

1820-1980年间3700万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

16-19世纪问,奴隶贸易将1200万非洲人运到了美洲。

材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世界各大洲彼此之问形成了人口大规模的迁移

B.世界人口流动导致了新的国家的产生

C.国际移民改变了人口迁人地的人种组成

D.国际移民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可知“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非洲人运到了美洲”,欧洲、美洲、非洲人种组成了最终的美洲,所以移民最终改变了美洲的人种组成,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欧洲、非洲人流入美洲,无法体现世界各大洲彼此之间形成了人口大规模的迁移,排除A;B、D与材料无关,排除。

20.英国工业革命后,统治阶层中普遍流行的看法是,谁拥有财富就证明谁有能力;谁处于贫困状态,,只说明他懒惰无能。

贫穷被看成是个人的事,国家和社会与此无关。

该主张体现了

A.重商主义

B.自由主义

C.社会主义

D.凯恩斯主义

【答案】B

【解析】材料主旨是,发财致富是个人的事,贫穷是个人的事,与国家无关,这与主张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自由主义思想相吻合,故B项正确;早期重商主义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和积累货币财富;晚期重商主义主张对外贸易必须做到输出大于输入,以保持出超,材料未体现这一点,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

21.有学者说“(西欧)以前的社会中,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在教育水平上的隔阂,现在则仅为程度高低的细小差别。

从表面上看,这种变化与机器革命没有任何联系,但事实上正是机器革命才使世界上渐渐消除了文盲阶层”。

其意在说明

A.工业革命促进了教育下行

B.大众教育开始在西欧兴起

C.社会精英成为变革的主体

D.机器生产有利于教育平等

【答案】A

【解析】材料意思是工业革命跟教育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工业革命迫切需要高素质劳动力,促进了教育的发展,A正确;材料体现了工业革命以后,知识分子和大众之间文化水平的差异逐渐缩小,其旨意主要是强调工业革命对教育的影响,而不是单单强调大众教育的兴起,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精英与工业变革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强调劳动大众与工业变革之间的关系,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出教育平等,排除D。

22.维基百科上说:

“博尔顿和瓦特成为合伙人后,博尔顿倾其精力和财力使瓦特的蒸汽机梦想成为现实,并在1775年通过国会将瓦特的专利保护从1769年延长到1799年。

”这本质上体现了

A.专利制度推动科技成果的推广

B.经济利益驱动着工业革命

C.新技术的推广需要志同道合者的帮助

D.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经济垄断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博尔顿倾其精力和财力使瓦特的蒸汽机梦想成为现实,瓦特的蒸汽机梦想与博尔顿的发财梦想联系在一起,这从本质上体现了经济利益驱动着工业革命,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技成果的推广、经济垄断,排除A、D;材料反映的是博尔顿倾其精力和财力使瓦特的蒸汽机梦想成为现实,并非新技术的推广,排除C。

23.18世纪60年代以前,荷兰人是在华最大的茶叶经销商。

1765年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的茶叶基本占中国出口货物的50%以上,19世纪以后这个比例超过90%。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收复台湾后,荷兰失去对华贸易的基地

B.英国订单大,清政府鼓励商人与其贸易

C.英国率先打开中国大门,拥有贸易优势

D.荷兰海上霸权丧失,贸易遭受英国排挤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18世纪60年代以前,荷兰人是在华最大的茶叶经销商。

1765年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的茶叶基本占中国出口货物的50%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荷兰海上霸权丧失贸易遭受英国排挤,故D正确。

收复台湾,驱逐荷兰,属于明末清初郑成功,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A排除。

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会鼓励商人与英国贸易,故B排除。

英国率先打开中国大门,在1840年鸦片战争,故C排除。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英荷战争

24.古希腊的伊壁鸠鲁提出:

每个人在追求享受的时候,都应该不做破坏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事情;国家的目的是保障公民过幸福的生活。

其主张体现了

A.社会契约的思想

B.主权在民的观点

C.以法治国的理念

D.权力制约的观点

【答案】A

【解析】“每个人在追求享受的时候,都应该不做破坏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事情;国家的目的是保障公民过幸福的生活”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故A正确;B与题干意思相反,排除;C、D材料未体现,排除。

点睛:

解题的关键在于对社会契约概念的准确理解,社会契约论的思想主要是指在社会契约中,每个人都放弃天然自由,而获取契约自由;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只有每个人同等地放弃全部天然自由,转让给整个集体,人类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约自由。

25.某学者在论及西方历史上的某一文艺思潮时说:

“他们或对过去充满缅怀,或对未来充满憧憬,但唯独对现实充满仇视。

”此文艺思潮应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B

【解析】浪漫主义对当时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现实感到失望,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体现了材料中的艺术特色,B正确;从材料可知,对过去的缅怀和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的仇恨,正好反映的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不是古典主义排除A;现实主义主要是对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并没有对过去充满缅怀,排除C;现代主义文学集中表现自我,不太关注社会现实,排除D。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題(第26题23分,27题17分.28题10分,共50分)

26.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1.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2.服从礼法

3.尊重过去和历史4.好学,尤其好学正統的经典

5.循例重俗6.君子不器

7.主张逐渐的变革8.中庸之道

9.与人无争10.任重致远

11.自重与自尊12.当仁不让,不妄自非薄

13.待人接物,中规中矩

材料二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

……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

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材料三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

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中心主义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

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湖流中。

——摘编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及“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出现“过渡人”的原因。

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过渡人”的特征?

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的材料所述的两种“反应”。

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和个人性格变化的认识。

【答案】

(1)原因:

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封建王朝通过考试(科举制或察举制)选拔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是正统(儒学)经典。

(2)原因:

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新经济因素产生;西学东渐,传统思想受到冲击。

具有,理由:

洋务派强调“中体西用”(洋务派主张在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3)反应:

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排斥西方文明;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否定传统文化。

认识:

从原因上看,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结果;从特征上看,由保守逐渐转向开放;从影响上看,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解析】

(1)原因:

材料一主要体现了宗法制和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再从科举考试的影响与科举考试的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2)原因:

依据材料可知,“过渡人”即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一类人,“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国际、国内因素两方面入手,结合政治、经济、思想因素进行分析。

理由:

根据“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