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语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986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语文.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语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语文.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语文

萧县鹏程中学2019-2019学年高二历史周训6

命题人:

梁燕  审核:

张荣荣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雅典城邦时期亚里士多德说:

“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二者看法如此接近,主要是(  )

A.同时代同文明下相互借鉴吸取

B.儒家思想对世界影响深远

C.城邦体制和诸侯割据下小国寡民的产物

D.都仅着眼于男女在社会活动中不同作用

2.宋理宗读了朱熹的书后,感慨地说,“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并追封朱熹为“太师”,还把他的牌位放进孔庙从祀。

宋理宗的言行(  )

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表明理学得到普遍认同

C.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内容D.强化了理学的教化功能

3.“春秋末到战国时代,人文思潮达到了全面兴盛时期”,各学派纷纷“提出各自的要求与愿望”。

这种“人文思潮”的兴盛是指(  )

A.三教合一B.百家争鸣C.春秋大一统D.学在民间

4.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5.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观察当时社会生活的材料。

书中写道:

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

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

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礼办理后事。

根据这段故事呈现的现象推断,下列说明何者最恰当?

(  )

A.追求神仙乃是士人普遍风气B.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

C.尼姑社会地位已经高于道士D.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

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

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7.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指出:

“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一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一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其中“全新的创造”是指(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8.“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

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道德经》

9.“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10.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11.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12.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

“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受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13.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记载郭巨“埋儿奉母”故事:

其妻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

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该故事反映(  )

A.元朝统治者利用儒学束缚人们思想

B.理学对人伦关系的推崇带有极端倾向

C.三纲五常思想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儒家思想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相适应

14.黄宗羲、顾元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批判君主专制B.反对经世致用C.提倡自由平等D.主张学习西方

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6.“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17.王阳明与两学生王汝中、省曾坐室中,天气闷热,王阳明叫学生摇扇取凉,省曾连说:

“不敢”,怕在老师面前失礼。

王阳明开导他:

“圣人之学,不是这等细缚苦楚的,不是装作道学模样。

”这表明王阳明(  )

A.主张人格独立B.反对圣人之学C.追求思想自由D.否定师道尊严

18.宋朝时期,欧阳修亲自编撰族谱,范仲淹设置扶助族人的义庄,司马光著有规范家庭礼仪的《司马氏书仪》,朱熹编写《朱子家礼》刊行。

这些知识分子是在践行(  )

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

C.“齐家”理念D.周礼宗法制

19.清初学者颜元对当时某一现象评论道:

“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

”由此可以推断(  )

A.程朱理学不受重视B.空谈心性的理学受到批判

C.妇女教育受到重视D.儒者忠君报国值得称道

20.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他把自己的思想主旨概括为四句口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以下对其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

A.主张人性无善无恶

B.认为善恶认识源于人心

C.“致良知”、“知行合一”就是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D.主张为善去恶的根本途径是格物致知

二.材料题(共2小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

他们在旅行和辩论的过程中,吸引信徒,逐渐形成各哲学学派。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凡制度、典礼所及者,除宗法、丧服数大端外,上自天子、诸候,下至大夫、士止,民无与焉,所谓“礼不下庶人”是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的特点。

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萧县鹏程中学2019-2019学年高二历史周训6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

【解答】材料中都是对女子的轻视思想,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当时由于生产力低下,社会分工和经济原因,造成女子在社会地位上低于男子。

故D项符合;

由于东西方处于隔绝状态,不可能有联系,双方不可能影响,故A、B排除;

中国的诸侯割据不是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也不是重男轻女的原因,故C排除。

故选:

D。

2.

【解答】“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把他的牌位放进孔庙从祀”表明宋理宗的言行强化了理学的教化功能,故D正确;

A是汉武帝,排除;

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D。

3.

【解答】根据题干中的“春秋末到战国”和“各自的要求与愿望”等信息可知,“人文思潮”的兴盛是指当时各学派针对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主张而形成的百家争鸣局面,故B正确;

A项发生在秦汉之后,排除;

C项是在汉代,从时间上排除;

“学在民间”虽时间上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中的思想潮流,排除D项。

故选:

B。

4.

【解答】宋明理学广义上,分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二者本质上都是理学,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理是自然和社会运行的规律,但是二者求理的方式不同,朱熹主张通过格物,去探究外在的世界,以获得理,王阳明主张通过探求内心获得理,为此提出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因此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是正确的,故③正确。

王阳明的心学没有脱离理学的范畴,它是对儒学的一种发展,因此,②④是错误的。

从材料可知,朝鲜的使者,认为王阳明的思想跟朱熹的不一样,“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由此可知朝鲜使者尊崇朱熹,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故①正确。

因此C项正确。

故选:

C。

5.

【解答】从题干“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受道家文化的影响,从题干“按服丧守孝之礼办理后事”中是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所以说当时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

故选:

B。

6.

【解答】材料中没有体现人才信息,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弘扬道德,规范言行的信息,故B项错误。

“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大意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故C项正确。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是在“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基础上的,没有突出作者的意思。

故D项错误。

故选:

C。

7.

【解答】A、儒学创立之初就强调了儒学的社会实用功能,即在维护社会安定秩序方面儒家学者主张个人不能逾越礼制和要有社会责任担当,如孔子提倡“仁”和“礼”;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也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这些体现人性的尊严。

A项描述的是宋明理学继承传统的内容,故不正确;

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这是西汉的董仲舒,故B不正确;

C、宋明理学思想是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一的产物,实现了儒学的哲理化、思辨化,故C项正确;

D、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本质作用是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8.

【解答】从题干“仁”“礼”可以看出这是儒家思想主张。

《庄子》和老子的《道德经》属道家。

《韩非子》是法家。

故选:

A。

9.

【解答】从“万化根源总在心”可知从哲学角度分析,此诗反映的是“心”是万物的本源,陆王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故选:

C。

10.

【解答】宋代理学强调“理”是万物本源,心学认为“心”是万物本源,C正确;A显然错误,可以排除;B、D是汉代儒学的特点,可以排除。

故选:

C。

11.

【解答】家谱体现的是家族的凝聚力,受古代宗法制的影响下的一种社会现象,明清时期“名门家族”“普通百姓”修撰家谱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理学的反映,故C选项正确。

故选:

C。

12.

【解答】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朱熹的历史地位,以及朱熹撰文的原意。

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虽出自《漳州劝农文》,但内容“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都是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循规蹈矩。

四个选项中,既体现重视理学,又体现重视生活细节的选项,只有D项。

故选:

D。

13.

【解答】材料整体上描述的是为了节省粮食奉养母亲,而将自己的儿子活埋的故事。

A、该材料未涉及到元朝统治者的信息,故此项不正确;

B、埋儿奉母反映的是人伦关系,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