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考纲研究考题精讲精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126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8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紧扣考纲研究考题精讲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紧扣考纲研究考题精讲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紧扣考纲研究考题精讲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紧扣考纲研究考题精讲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紧扣考纲研究考题精讲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紧扣考纲研究考题精讲精练.docx

《紧扣考纲研究考题精讲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紧扣考纲研究考题精讲精练.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紧扣考纲研究考题精讲精练.docx

紧扣考纲研究考题精讲精练

紧扣考纲 研究考题 精讲精练

——对2018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考纲修改部分的理解暨中考命题、考前复习的思考和建议

黄山市祁门县第二中学程杨木

中考,如何应对?

在座的老师们都有自己的招数,不少老师,在中考的丛林中,已经踩出了一条自己的小径,也练就了自己的内功。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体会,对2018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以下按习惯简称“考纲”)语文学科的修改调整及中考语文命题、靠前复习等,谈些个人的理解、思考和建议,仅供参考。

不求面面俱到,尽量能给大家多一点启发和帮助。

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对2018年安徽省中考考纲语文修改调整部分的比较与理解

考纲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一次一次地修改调整,我发现主要有三个特点:

内容不断优化,试题不断替换,表述更加严谨。

一个特别关注。

优化2017、2018考纲各科均删掉了“六、参考试卷”部分,让例证性试题发挥参考样题的作用。

因参考样卷也好,例证性试题也好——“两块牌子”,在考纲中的实质功能一样,故完全可以整合。

例证性试题的量减少:

语文积累由6题减到5题(减小语段1题;删“根据下面提示或语境填空”1题,将其整合融入“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中;加“课外读物”1题),现代文阅读由7题减到4题,综合运用由3题减到2题。

替换文言文阅读用2017年的中考题比较阅读替换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存在一种可能,2018年中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以命题了;替换后,文言文阅读两个例证性试题都是比较阅读,是否释放一个信号,2018年中考文言文出比较阅读题的可能性更大?

严谨见下面蓝字部分。

我们在复习中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本该如此,或已经如此。

关注见下面考纲中的红字部分。

考试性质与目标

在考查学生语文基本(加:

“基本”。

解读:

这一限定,使表达更为准确,突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性,突出考查内容的基本性,注重考生语文基本知识的积累与掌握。

范围缩小、难度降低、重点突出?

)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潜能,注重考查学生的品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B.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加:

顿号)段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加:

“段”。

后面几处,包括例证性试题中的“说明”,都相应改了。

今年特别关注“段”的作用?

实际上在以往的考试命题中,已经体现、落实了“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段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一考点,即不仅考了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也考了体会和推敲重要段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增加“段”,在表述上更加严谨、规范、完整、到位,使命题导向更加明确,符合考试命题的实际。

后面相应的表述也保持一致了)。

D.考查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将原“人生、社会和自然”的表述改为为“自然、社会和人生”,使前后保持一致,后面至少还有两处,如“在写作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就已经是这样表述的;这样更加严谨,符合人们认知的一般习惯和规律。

至于因为这一表述的调整,而在今年的考试命题导向上有什么重要变化或信号,难看出来;命题会因此而更加突出“立德树人”“美丽中国”等核心价值,有点牵强;至于强调人和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这是不言而喻的)的正确认识和表达思想的能力。

个人参与以往考纲修改举例:

如“考试内容和要求·语文积累”部分中的“3.熟练地书写规范的常用汉字”这一句,2015年我们把它改为“规范、熟练地书写常用汉字”,表述更合理规范了。

7、8两条2012年考纲曾表述为:

“对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感情,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后分为7、8两条,7.2015“初步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2016“初步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8.2016年将“体验”换成了“感受”。

“体验”与“感受”是有区别、各有侧重的:

“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亲身经历的;“感受”主要是指接触外界事物受到的影响。

考纲中“写作”部分对考生写作的要求为“1.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阅读”部分对考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为“8.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这是区别对待的。

我当时建议、现在继续建议将“阅读”部分“1.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从中获取重要信息”和“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整合表述为: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和大意,从中获取重要信息。

考试内容与要求(即考点,这部分很重要!

要深入研究!

本《纲要》从语文积累、阅读、写作和语文综合运用四个方面,提出语文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表述如下:

第一部分语文积累

3.规范、熟练地书写常用汉字。

(A)

删:

原“4.熟练使用《新华字典》。

(D)”

解读:

熟练使用《新华字典》是每一个学生最基本的技能。

中考可使用《新华字典》有利也有弊,对此,争议一直存在。

2014、2015、2016参与考纲编写时都建议:

中考不允许带《新华字典》,因为考场上允许查字典,学生平时就不会重视对常用汉字的“识记”,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熟练、主动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就容易弱化。

于是2015年考纲我们删去了“语文学业考试允许使用《新华字典》”这句话,但中考还可带《新华字典》的。

今年考纲删除了这一规定,应该是在传递重要信息。

对汉字的识记与运用,由通过工具书掌握到独立运用过渡,更注重考查学生对汉字的灵活独立运用能力。

允许使用,旨在训练学生快速检阅字典的能力。

最终能否带,省教育厅基教处定。

若不给带,则考题难度降低。

第二部分阅读

1.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从中获取重要信息。

(C)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C)

7.初步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B)

8.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E)

1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加: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

修辞会增加考查力度?

这一增加,使修辞考试命题的范围更加明确。

在以往的考试命题中,就是这么落位的。

修辞考试的命题通常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识别,二是分析表达效果,三是应用),体会文中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B)

第三部分写作

1.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E)

△12.根据表达需要,进行缩写、扩写、续写、改写。

(D)

18.书写规范、整洁。

(D)

第四部分语文综合运用

1.交流过程中,根据需要确定和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做恰当的应对。

(D)

△5.自主策划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并用书面形式展示活动成果。

(D)

说明:

加“△”号的不列入2018年语文学科考试范围。

例证性试题(很重要!

第一部分语文积累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2017年省中考题)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任选其中6句,不得多选)(加:

“不得多选”,2017年省中考题中开始出现)

①关关雎鸠,。

(《诗经关雎》)

⑧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兵士们在秋高气爽时节接受检阅的句子是“”。

(删:

2017年单列的例证性试题“根据下面提示或语境填空”两小题)

【答案】①在河之洲

【说明】该题侧重考查“准确默写《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优秀古诗文的句、段、篇”和“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段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考查的水平层次为“识记”和“理解”。

2.[注:

此处“2.”应改为

(2)]默写陆游《游山西村》的前四句。

(注:

《游山西村》不列入2018年中考古诗文阅读和古诗文默写的范围,最好不要作为例证性试题)

【答案】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说明】该题侧重考查“准确默写《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优秀古诗文的句、段、篇”,考查的水平层次为“识记”。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017年省中考题,小语段阅读题型没有什么变化)

千百年来,咏月的诗人不记其数,中国人之钟情于月亮,在于其明澈而不炫目,宁谧而不沉寂。

秦风汉韵,唐诗宋词,都融在如练的月华中。

古人咏月,让人看见的不是jiǎo洁的月光,而是千年诗赋的动人华章。

月亮那温馨怡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晶莹剔透的品质,慰藉了多少孤寂幽怨的心灵。

月亮就是诗心,举头一望,心灵自会变得澄明。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炫目()jiǎo洁()澄明()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3)文中“钟情”的“钟”的意思是;“如练的月华”中,“练”的意思是。

(4)画线句子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

【答案】

(1)xuàn皎chénɡ

(2)不记其数不计其数(3)集中,专一白绢(该小题能查《新华字典》与不能查《新华字典》不一样)(4)排比拟人

【说明】第

(1)题侧重考查“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和“对常用汉字能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考查的水平层次为“识记”。

(2)题侧重考查“规范、熟练地书写常用汉字”,考查的水平层次为“识记”。

第(3)题侧重考查“对常用汉字能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基本意义”,考查的水平层次为“识记”。

第(4)题侧重考查“了解文中常见修辞方法”,考查的水平层次为“理解”。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7年考纲中保留题,2016年陕西中考题)

【甲】青春终于胜利了。

保尔没有死于伤寒。

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

在床上整整躺了一个月之后,苍白消瘦的保尔已能够勉强用两条摇摇晃晃的腿站起来,摸着墙壁,在房间里走动了。

【乙】“把她泼醒!

再钉!

”徐鹏飞绝望的咆哮,使人相信,敌人从老许身上得不到的东西,在一个女共产党员的身上,同样得不到……一根,两根……竹签深深地撕裂着血肉……左手,右手,两只手钉满了粗长的竹签……

(1)【甲】文选自,作者是。

(2)【甲】【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保尔面对疾病和(人名)遭受酷刑时,都表现出的性格特点。

【答案】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或奥斯特洛夫斯基)

(2)江姐(江雪琴)坚韧刚强

【说明】该题侧重考查“知道本《纲要》规定的课外读物的基本内容和相关常识”,考查的水平层次为“理解”。

5.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

(1)—

(2)题。

(2017年省中考题)

(1)下列选项中,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吴承恩明代B.《安徒生童话》安徒生丹麦

C.《朝花夕拾》鲁迅中国现代D.《海底两万里》凡尔纳英国

该题以判断对应关系的选择形式考查多部名著阅读的理解与掌握。

备考时,要熟练掌握考纲规定的课外读物的基本内容和相关常识。

(2)“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能躲到你的怀里”出自冰心的诗集《》,诗中的“你”指的是。

【答案】

(1)D

(2)《繁星·春水》母亲

【说明】该题侧重考查“知道本《纲要》规定的课外读物的基本内容和相关常识”,考查的水平层次为“理解”。

(以上两个例证性试题告诉我们“课外读物”可能这样考。

第二部分阅读

[一]

善良的种子(记叙文,2017年考纲中保留题,可能是2010年云南红河中考题)

朱成玉

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

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

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

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

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

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

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

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

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

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

“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

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

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

她呼天抢地。

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

”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

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

“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

”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

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

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

父亲说:

“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

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下车的时候,人很挤。

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

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

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

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1.作者写父亲是有名的“抠王”,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写父亲是有名的“抠王”,与下文父亲把自己的种子分给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善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父亲的善良无私、乐于助人的品德。

【说明】该题侧重考查“准确概括文中描写或说明的人物、事物的特征”,考查的水平层次为“分析综合”。

2.父亲被偷的那张百元票子为什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

【答案】父亲把自己的种子分给丢失种子的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善举,感染了周围的人,也唤醒了偷钱人的良知。

【说明】该题侧重考查“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从中获取重要信息”。

考查的水平层次为“分析综合”。

3.标题“善良的种子”有何深刻含义?

请用文中原句作出回答。

【答案】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说明】该题侧重考查“初步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考查的水平层次为“理解”。

4.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答案】这是典型的细节描写,说明父亲的钱珍藏已久,因钱来之不易而格外珍视,更能衬托父亲善举的可贵。

【说明】该题侧重考查“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段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考查的水平层次为“理解”。

5.“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请根据选文情节,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

【提示】围绕父亲“善举”来谈,联系现实来答,符合题意即可。

“【答案】”改为“【提示】”,本来就是“提示”,不是“答案”。

【说明】该题侧重考查“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及“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考查的水平层次为“欣赏评价”。

[二]

扁担的一生(记叙文,(2017年省中考题)

范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

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

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

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

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扁担的抖擞精神。

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亲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脱口而出——扁担。

对,扁担!

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

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

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和腰。

因此,还得将扁担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

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很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

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

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

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

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

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

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

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

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

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

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

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

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

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

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

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⑪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

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第③段应填()。

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答案】BA

【说明】该题侧重考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考查的水平层次为“分析综合”。

2.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

(每空不超过5个字)上好的木材→→渐弯的扁担→

【答案】笔直的扁担(或“不屈的扁担”)落寞的扁担(或“无奈的扁担”“孤单的扁担”)

【说明】该题侧重考查“准确概括段意或层意,归纳文章中心”(此处还应加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考查的水平层次为“分析综合”。

3.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将扁担人格化,叙述亲切自然,蕴含作者对扁担的深厚情感。

【说明】该题侧重考查“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考查的水平层次为“欣赏评价”。

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①对农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感到无奈。

②对农人坚守村庄的执着精神深怀敬意。

【说明】该题侧重考查“初步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考查的水平层次为“理解”。

5.“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①扁担是农具,担负着农人家庭生活的重担。

②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村庄的历史和期盼。

③扁担的一生是农人的一生,与农人、村庄的命运相始终。

【说明】该题侧重考查“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考查的水平层次为“欣赏评价”。

[三]

冬眠的奥秘

(说明文,2017年省中考题)

张劲硕

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

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

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

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

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易看出来。

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乌鳢,还有海里的鳗鲡。

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

不吃、不喝、不游动。

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

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

而进入冬眠的鱼,鳃也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

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

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挨过环境严酷的时间段。

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

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心脏5~10分钟才跳1次,实在让人惊叹。

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

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

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

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

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3、4岁。

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

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

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

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

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

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

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

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

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

(选自《博物》总第146期,有删减)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从人们向往冬眠,引出冬眠的动物有着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这个话题,新颖别致,发人深思,易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结构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说明】该题侧重考查“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段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考查的水平层次为“理解”。

2.阅读第②段,指出冬眠动物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答案】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

【说明】该题侧重考查“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从中获取重要信息”,考查的水平层次为“分析综合”。

3.第③段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答案】不能。

“几乎完全不呼吸”说明还是有呼吸的,去掉“几乎”二字后,意思变成了一点儿都不呼吸,这与常识不符合,也不符合科学真理,这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与准确性。

所以不能去掉。

【说明】该题侧重考查“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段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考查的水平层次为“理解”。

4.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考说明方法)

【答案】列数字、作比较。

通过冬眠菊头蝠与冬眠老鼠的比较,以准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