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检测评估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1152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3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段检测评估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阶段检测评估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阶段检测评估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阶段检测评估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阶段检测评估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阶段检测评估十.docx

《阶段检测评估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段检测评估十.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阶段检测评估十.docx

阶段检测评估十

阶段检测评估(十)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研究问题属于种群水平的是()

A.梧桐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深圳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

C.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

【解析】种群水平的研究问题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而B、C、D三项都属于群落水平。

【答案】A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2008年,宜昌市的人口出生率为7.17‰

B.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C.蜜蜂等动物遇到敌害,常集群攻击

D.由于水葫芦的入侵,某湖泊中莲的死亡率比较高

【解析】B项描述了种群的年龄特征,A、D两项分别描述出生率和死亡率,C项描述的是种内互助的现象。

【答案】C

3.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种群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

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解析】A项应是次生演替;B项⑤

①的动态变化也属于群落的演替,只是人为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项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

【答案】C

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解析】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计数相邻两边及方格内菌体。

【答案】B

5.为了研究某降水丰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表。

(叶面积指数是指每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

B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

C四个群落中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

D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

【解析】常绿阔叶林的次生演替顺序是灌草林

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

从表格数据看,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大,A项错误;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B项正确;四个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项错误;植被干物质的量不仅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还与植被的种类等有关。

【答案】B

6.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

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A.初生演替B.生物入侵

C.生物进化D.种间竞争

【答案】D

7.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图示中黑点表示统计的个体,下列各图中有关取样的方法统计有误的是…()

【解析】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该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条边上及其夹角的植物个体数,对于样方外的不作统计,故D项不正确。

【答案】D

8.(2011上海高考,19)某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与猎物种群密度的关系如下图曲线①,能反映这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与猎物种群密度关系的曲线是()

A.ⅠB.ⅡC.ⅢD.Ⅳ

【解析】由曲线①可知,最初时,随着猎物种群密度的增加,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也在增加,但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小;猎物种群密度增加到一定数量时,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不再增加。

因此可得出,随着猎物种群密度的增加,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是逐渐减小的。

【答案】D

9.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

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该地群落最初是草本植物阶段,因此40年间发生的是次生演替。

【答案】B

10.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错误的做法是…()

A.取样用的塑料袋上应标明地点和时间

B.常用取样器采集土壤标本

C.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蚯蚓的种群密度

D.应设计统计表,以利于结果分析

【解析】蚯蚓的种群密度应用样方法计算。

【答案】C

11.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自然条件下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方向是:

裸岩

地衣

苔藓

草本植物

灌木

森林

D.人类活动不影响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解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使群落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并且演替的速度也要快于自然演替。

【答案】D

12.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看作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应属次生演替的实例

C.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

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了基础

【解析】群落中各种群之间不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答案】C

13.柑橘潜叶蛾的幼虫能潜入柑橘植株嫩叶和嫩梢的表皮下取食。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潜叶蛾与柑橘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

B.杀虫剂能诱导潜叶蛾向抗药性强的方向变异

C.潜叶蛾大量繁殖会影响柑橘的光合作用

D.用农药杀灭柑橘潜叶蛾的方法属于机械防治

【解析】柑橘潜叶蛾的幼虫以柑橘植株嫩叶为食,故潜叶蛾与柑橘存在捕食关系;潜叶蛾大量繁殖会影响柑橘的光合作用;杀虫剂对潜叶蛾的抗药性具有选择作用;用农药杀灭柑橘潜叶蛾的方法属于化学防治。

【答案】C

14.下列研究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A.某池塘中鲤鱼年增个体数

B.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

C.蛔虫和人之间的关系

D.弃耕的农田演替出森林

【解析】群落特征包括物种的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演替等,A项是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答案】A

15.下图表示了鲸的生殖数量变化速率、死亡数量变化速率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图中表示生殖数量变化速率的曲线和K点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A.曲线1,种群的最大数量

B.曲线2,种群的最大数量

C.曲线1,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D.曲线2,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解析】在到达K值之前,生殖数量变化速率大于死亡数量变化速率,在K值时二者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答案】C

16.在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哪一种属于初生演替…()

A.从森林群落到草原群落的演替

B.从裸岩开始的演替

C.从地衣群落到森林群落的演替

D.从荒废农田开始的演替

【解析】初生演替是指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群落演替。

裸岩上无植物覆盖,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答案】B

17.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答案】C

18.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cm,网身长145cm,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下表(单位:

个):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甲类群中物种种类比乙类群中物种种类少,因而可确定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通过表中数据分析比较可知,乙类群中物种7的种群密度较甲类群中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而物种4在甲类群的种群密度较乙类群的小。

【答案】C

19.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下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哪个群落不易受到影响()

A.群落甲B.群落乙C.群落丙D.群落丁

【答案】D

20.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 —3800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深海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在-200— 3800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光照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解析】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由于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但是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

【答案】C

21.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依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推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

B.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的影响

C.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等因素的影响

D.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

【解析】题图中显示A物种与B物种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

A物种种群数量增多,使B物种种群有充足的食物,也随之增多;天敌的增多又会使A物种种群数量减少,二者相互影响。

【答案】B

2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解析】从题图中分析,甲是藻类,乙是浮游动物。

投放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后,浮游动物不断减少,鱼(丙)也随之减少,二者是捕食关系,直到最后仅剩下甲种群(藻类)。

题干中指明投入的鱼(丙)专食浮游动物,故甲与丙无捕食关系,A项错误,应选C。

C项中丙与乙的竞争关系表现在竞争生活空间、溶氧等。

【答案】C

23.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解析】在生物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

生物群落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一片甘蔗田被弃耕以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

有了一年生杂草的覆盖,土壤的条件会得到初步的改善,一些多年生的杂草会接踵而至。

此时物种的数量要比种植甘蔗时多得多,抵抗力稳定性要强于甘蔗田。

【答案】C

24.下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解析】根据曲线a,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存活率逐渐减小,说明种群中个体数量越少,越有利于生存,因此a代表的种群营养级较高,个体数较少,但个体一般体型较大;同时也说明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种群密度超过d时,随种群密度增大,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种内竞争逐渐加剧,因此d点时并非最剧烈。

【答案】D

25.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第13— 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 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 —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 —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解析】第13 —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的繁殖加快,A项错。

第17 —29天,成虫数量增长逐渐缓慢,说明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成虫增长率下降,B项错。

第21—37天,成虫数量逐渐增多,种群密度增大,导致生存斗争加剧,成虫增长率下降,C项正确。

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增长,D项错。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4分)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

请分析回答: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

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

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②图乙显示:

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

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株/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结构。

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

②。

【解析】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样方法不仅可用于种群密度的研究,也可用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且物种丰富度的计算方法与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一样,也只求平均值。

群落的结构中植物的分布由非生物因素所决定,而植物的分布又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在结构调查中,既要注意物种组成,又要注意不同种群的密度。

【答案】

(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即可)样方法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

(2)光垂直①垂直结构:

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②水平结构:

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27.(6分)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

(2)甲种群和乙种群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替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5)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

【答案】

(1)竞争种内竞争、寄生、捕食等

(2)能量和有机物

(3)自我调节(自我维持稳态)

(4)以甲种群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

(5)缺乏有利变异

28.(12分)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蛇等动物活动。

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

(2)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下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请说出种群在B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

(答两点)。

(3)请根据图甲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

【答案】

(1)样方随机取样

(2)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增多(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3)要求:

画成”S”形曲线;纵坐标上A点对应起点,D点对应K值。

29.(18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所处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

假定你是其中的一员,请回答:

(1)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

B.不同地点,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

C.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D.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动物种类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前者一般适用于

的群落。

(3)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 60W的电灯,这样做的目的是,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中保存,也可以放入中。

(4)在观察和分类的基础上,若要用记名计算法对两类土壤中的小动物进行统计和分析,请你设计一个数据统计表。

(5)除了进行上述问题的探究外,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请你再提出一个要探究的问题。

(6)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为此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取样器,取样后,分别统计小取样瓶中的小动物种类和数量。

根据你的理解,该同学调查的目的不可能是调查该池塘。

A.同一水层小动物类群

B.不同水层小动物类群

C.可能存在的食物链

D.常见的小动物类群

【解析】

(1)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一般不同,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而是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结果往往通过设计表格来统计。

(2)丰富度统计方法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后一种方法适合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3)土壤小动物一般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

(4)在设计数据统计表时,要注意是两个地区,因此要区分清楚。

(5)此外,也可以探究不同深度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或是白天或夜晚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6)物种丰富度调查的目的是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小动物的丰富度,无法判断食物链关系。

【答案】

(1)C

(2)目测估计法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3)利用了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酒精试管

地区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统计表

地区不同深度花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或不同时期(白天或夜晚)等合理答案均可〕。

(6)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