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6981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国际经济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国际经济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国际经济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国际经济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学重点.docx

《国际经济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重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经济学重点.docx

国际经济学重点

国际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

1、绝对优势理论

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创始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

定义:

所谓绝对优势(AbsoluteAdvantage)是指,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

基本内容:

亚当·斯密认为,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

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绝对优势(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绝对劣势(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这样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2.比较优势理论(大题)

代表人物:

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04.18—1823.09.11)

英国政治经济学家,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商业天才,金融和投机专家,并且积累了大量财产。

定义:

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是指,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

主要内容:

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

该国可以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

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3、机会成本

(1)机会成本不变:

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保持不变,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本不变,此时PPC为一条直线;

(2)机会成本递增:

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逐渐增加,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本递增,此时PPC为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

(3)机会成本递减:

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逐渐递减,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本递减,此时PPC凸向原点。

4、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的内容和评价主要内容

国际交换比例以贸易前两国国内的交换比例为限;国际交换比例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交换比例由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

意义:

对比较优势理论作了重要补充:

;确定了国际交换比例;;探讨了贸易利益的分配

缺陷:

抛弃了劳动价值论

 

第二章

1、要素价格均等化

随着贸易的开展,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

在这个过程中两国丰富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则不断下降,于是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缩小的目标变化,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水平。

随着商品价格的统一,两国要素价格水平也将达到均等。

2、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实证检验表明:

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而根据H-O论,美国作为资本丰富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一推论与实证结果之间的矛盾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第三章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主要观点: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比较优势将随之从一种类型的国家转向另一种类型的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贸易中商品流向的变化。

(二)简要评价: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把动态的比较优势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结合起来,运用动态分析方法,从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动态发展。

对解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技术转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规模经济(了解)

规模经济:

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另一种是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

3、产业内贸易(名词)

不同国家在同一产业部门内同类产品之间的进出口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不是基于要素禀赋的差异,很难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进行解释。

4、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B.Linder)1961年提出。

核心思想:

两国之间的贸易流向和贸易规模由两国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决定。

两国之间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5、要素禀赋论与重叠需求理论的区别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

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第四章

1、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罗伯津斯基定理:

内容: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证明:

如资本增加△K

kX=KX/LX=(KX+△K+△KX)/(LX+△LX)

kY=KY/LY=(KY-△KY)/(LY-△LY)

2、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理论的提出

(英)卡恩(1931)“国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一文提出乘数概念

哈罗德(1933)《国际经济学》将乘数概念引入对外贸易领域

对外贸易乘数:

一国进出口变化与国民收入变动之间的倍数关系。

α=△Y/△(X-M)

3.贫困化增长

(1)贫困化增长的条件:

经济增长幅度较小;进出口显著增加;该国出口产品需求弹性低;该国单一依赖出口产品

(2)

第五章

1、重商主义主要观点

金银货币被视为财富的唯一形态;对外贸易是获取财富的唯一途径;主张多出口、少进口,通过贸易顺差获取金银;主张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各种经济活动;以对外贸易为研究对象,认为利润和利益来自流通领域而非生产过程

2、李斯特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一)理论背景

1.当时德国相对落后的状况出发,提出要以征收高关税的办法对其新兴工业进行暂时的保护,以免被当时先进的英国工业挤跨

2.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List,1789-1846),生于德国一个皮鞋匠家庭。

1817年任杜平根大学政治学教授。

1820年被推举为符腾堡国会议员,1825年被驱逐出境,后定居美国。

1832年被美国政府任命为驻德国莱比锡领事。

1841年出版《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1846年自杀。

3.李斯特的保护贸易思想深受汉密尔顿的影响

(二)主要内容

对古典学派的批评

认为古典学派的根本缺点是推行所谓“世界主义”而忽视经济发展的民族特点

认为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强调了各国追求当前的最大利益,却没有考虑各国和各民族的长远利益

认为古典学派片面夸大了自由竞争的作用,否定国家干预经济过程的积极作用

李斯特理论的核心——生产力理论

他认为生产力就是创造财富的能力

生产力与财富的关系是果树与果实的关系

为使生产力发展,国家必须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即使开始时可能受到损失

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

前三阶段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第四阶段应保护贸易,第五阶段恢复自由贸易政策

(3)政策主张

李斯特保护贸易政策的具体内容

保护目的:

提高创造财富的生产力

保护对象:

幼稚而有发展前途的工业

保护手段:

关税(逐步提高)

保护程度:

不同行业不同程度的保护

保护期限:

不超过30年

(4)简要评价

对当时德国的积极影响

与重商主义相比的积极意义

对今天发展中国家的指导意义

第六章

1、关税种类

1)进口税*最惠国税率*普通税率、出口税与过境税2)进口附加税:

一般进口附加税特定进口附加税*反补贴税*反倾销税3)差价税4)特惠税和普遍优惠制

2、关税的保护程度(有效保护率)

如果tf>ti,则ERP>tf;

如果tf=ti,则ERP=tf;

如果tf

3、关税的经济效应(小国关税效应)

4、进口配额的效应分析

5、VER自愿出口限制(名词解释)

出口国根据与进口国达成的协议,在规定限额内自行控制某商品的出口量。

自愿出口限制并非自愿,否则会受到进口国关税或进口配额的限制。

6、外汇倾销

外汇倾销的两个条件:

货币贬值程度大于国内价格上涨程度;

其他国家不实行同等程度的货币贬值或采取其他报复措施。

8、技术与管理标准

1)技术标准2)卫生检疫规定3)包装和标签规定

第七章

1、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

(1)进口替代(Importsubstitute)是指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实现用本国生产的产品逐步替代进口满足国内需求,以期节约外汇、积累经济发展所需要资金的战略。

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特点:

丰富的国内资源;较大的国内市场;二元经济结构

对进口替代战略的评价:

从总体情况看,一些采取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逐步建立和发展了汽车、钢铁、化学和飞机制造等工业。

巴西在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时期,发展了本国的汽车装配和制造业、飞机制造业、钢铁工业。

印度的重化工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在采取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中,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化或准工业化国家,如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

(2)出口导向(Export-lead)战略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

选择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特点:

采取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内自然资源比较稀缺,需要靠资源或原材料的进口才能生产制成品;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或地区内部市场相对比较狭小;劳动力相对比较便宜,因而具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

对出口导向战略的评价:

经济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需求波动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和原材料的出口造成冲击

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政策的实施,可能切断发展中国家借助国外市场或需求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渠道

如果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同时选择相同的产品出口,势必造成市场的激烈竞争。

第八章

1、一体化形式(重点关税同盟)

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达成某种协议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1)自由贸易区:

定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独立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特点:

商品自由流动;无共同对外关税;原产地原则

例:

北美自由贸易区

(2)关税同盟:

定义:

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统一对非成员国实行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

设立共同对外关税,无需原产地证明。

特点:

成员国让渡关税制定权;成员国倾向于增加非关税壁垒;并未消除国内限制措施

例:

安第斯集团(智利、秘鲁等五国1969创立)

(3)共同市场:

定义:

指各成员国不仅实现了自由贸易、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而且实现了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比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更高一级。

特点:

实现了要素和服务的自由流动;需要成员国让渡更多国内权利;统一政策难奏效

例:

欧共体

(4)经济联盟:

定义:

不但成员国之间废除贸易壁垒,统一对外贸易政策,允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在协调的基础上,各成员国采取统一的经济政策

特点:

;协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让渡使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本国经济运行的权利

例:

欧盟

(5)完全经济一体化:

定义:

指成员国在实现了经济联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统一的一体化形式。

特点:

就其过程,逐步实现经济及其他方面制度的一体化。

;从结果上看,类似于一个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形式:

邦联制、联邦制

2、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市场扩大效应(或规模经济效应);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成员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税同盟的建立有利于吸引外资

3、WTO基本原则

1.非歧视原则。

延伸到服务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

2.贸易自由化原则。

减少贸易障碍,促进贸易扩大。

3.可预见性原则。

公开并通知世界贸易组织。

4.促进公平竞争原则。

反对倾销、补贴和政府歧视性采购等。

5.鼓励发展和改革原则。

鼓励发展中国家。

第九章

1、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经济效应

2、劳动力流出对流出(入)国工人福利造成什么影响

流入国:

好的影响:

解决劳动力不足,促进外国人在本国的消费

坏的影响:

由于薪金低廉,本国劳动力雇用率下降,失业人员增加

流出国:

好的影响:

增加外汇储备,闲置人员的就业机会增加

第十章

1、外汇的含义和特征和作用

外汇的特征

可自由兑换性;普遍接受性;可偿性

作用:

使国际货币流通和购买力转移成为可能;使国际结算便捷,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调剂国际间资金余缺,促进国际资本流动;显示和增强一国的国际实力地位;促进一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2、汇率

含义:

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折算比价;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相对价格。

汇率长期:

长期-受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支配的;

中期:

受利率、通胀、外贸收支和资金流动等经济状况控制的;

短期:

受游资或投机行为影响。

标价方法:

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美元标价法

汇率的种类

按照对汇率管理的宽严划分,有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

;从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划分,有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

;按汇率制定方法不同,分为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按国际汇兑换方式划分,有电汇汇率、信汇汇率、票汇汇率和现钞汇率;根据银行的挂牌时间划分,有开盘汇率和收盘汇率。

;按外汇买卖交割的时间划分,有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

;在经济分析时,有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之分。

第十二章

1、铸币平价

铸币平价:

两个实行金币本位制度的国家货币单位的含金量之比。

两种金币的含金量是决定它们汇率的物质基础,“铸币平价”则是它们汇率的标准

2、铸币波动

外汇市场的实际汇率,由外汇的供求直接决定,环绕着铸币平价上下波动。

在金币本位制度下,汇率的波动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大致以“黄金输送点”为其界限。

3、购买力平价

1、购买力平价理论(The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PPP),西方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2、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Cassel)1922年首次提出。

基本思想是:

汇率由两种货币的购买力决定。

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两种。

(一)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1、一价定律

Pi=S·Pi*

其中,Pi、Pi*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第i种商品的价格水平,S为均衡汇率。

这就是一价定律。

它表明,一种商品的价格在国内和国外的价格应该是一致的,否则会导致商品套购活动,拉平差价

理论要点

1)汇率取决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

2)汇率最终由本国价格水平和外国价格水平的比率决定。

S=外币购买力/本币购买力

=(1/Pt*)/(1/Pt)=Pt/Pt*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理论要点

1)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化影响汇率的变化;

2)变化后的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相对变化率;

3)汇率的变化率是由本国通货膨胀率与外国通货膨胀率之差决定的。

3、利率平价

利率平价理论的基本思想

1、利率在短期内影响国际间套利性资本流动,从而影响到汇率,利率和汇率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因此低利率国的货币贬值;高利率国的货币升值。

3、在套利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高利率货币远期贬值,套利者就会将套利与掉期业务结合进行,具体说就是在即期市场上卖出低利率货币,买进高利率货币;同时在远期市场上按照约定汇率买进低利率货币,卖出高利率货币,轧平头寸。

基本观点:

远期差价由两种货币的利率差价决定的:

高利率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定贴水(远期贬值),低利率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定升水(远期升值)。

第十三章

1、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的概念

广义:

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居民和非居民之间所有经济交易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狭义: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的资产转移。

2、账户设置

各国国际收支内容由三大部分组成:

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错误与遗漏项目。

经常帐户(currentaccount)它记录因为商品和服务进出口以及收入转移等交易活动产生的外汇收支。

资本和金融帐户,简称资本帐户(capitalaccount),记录因为资产买卖活动发生的外汇收支。

我们知道,资产是任何一种持有财富形式,如厂房、股票、债券、货币和土地等

第十四章

1、马歇尔条件和效应

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nerCondition):

这是西方汇率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表明如果一国处于贸易逆差中,则会引起本币贬值,本币贬值会改善贸易逆差,但需要具备的条件是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必须大于1,即|ηX+ηM|﹥1(ηx与η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的需求弹性)。

马歇尔—勒纳条件假定货币贬值时其它条件不变,而且所提供产品的供给弹性极大为前提推导出来的。

这一理论在现代西方汇率理论中被广泛接受和采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效应:

马歇尔-勒纳条件只谈到了贬值对贸易需求的影响,并未提到商品出口的供给情况。

即使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币贬值也不会立即改善国际收支,反而可能导致其恶化,往往要经过几个月之后这种状况才开始好转。

这就是贬值的时滞反应,其路径曲线的最初部分类似英文字母“J”,后来学者就将这一现象称为J曲线效应。

2、

以货币贬值为例,这个调节过程表现为三个阶段:

①贬值后贸易收支在短期内逆差扩大;

贬值后,短期内X和M不会迅速改变,用本币表示的进口产品的价格增加,用本币表示的进口支出增加,用本币表示的出口产品价格不变,出口收入用本币表示没有改变。

短期内贸易收支逆差加大。

②逆差扩大停止,开始反弹回归到原来的逆差水平;

本币贬值后,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产品价格下降,出口合同数量增加,X增加;相反,贬值后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产品价格上升,进口合同数量减少,M减少,贸易逆差开始减少。

③贸易收支逆差进一步得到改善,直至转为顺差(见图3)。

如果贬值幅度较大,随着时间推移,贸易收支可能转为顺差。

3、货币贬值收入效应

供给方面:

当一国生产要素尚未被充分利用而存在闲置的生产能力时,由贬值引起的出口需求上升就可能进而引发产量扩大,使国民收入增加。

贬值的收入效应(1-a)dY是正还是负取决于边际吸收倾向。

需求方面:

如果一国进出口需求弹性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时,贬值即可使国际收支得到改善。

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角度:

如果一国采取贬值政策的同时放松那些保护性或限制性的贸易政策,使资源配置的扭曲得以降低,那么,贬值就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改善国际收支。

第十五章

1、蒙代尔搭配法则

199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著名的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获得。

他为国际金融研究作出了两大贡献。

一是分析了不同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效果;

二是在最适度通货区理论方面的成就。

2、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