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考题详解6科普文章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6944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型考题详解6科普文章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典型考题详解6科普文章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典型考题详解6科普文章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典型考题详解6科普文章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典型考题详解6科普文章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典型考题详解6科普文章阅读.docx

《典型考题详解6科普文章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型考题详解6科普文章阅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典型考题详解6科普文章阅读.docx

典型考题详解6科普文章阅读

典型考题详解6(科普文章阅读)

生命的微尘

①腊尽春回,百花盛开。

植物开花的本意,是为了繁衍后代。

当你摘下一朵美丽的鲜花时,你是否注意到同时散落一些淡黄色的粉末?

 这就是,种子植物的雄性繁殖器官——花粉。

花粉是极微小的生命体,需用显微镜放大几百倍甚至数千倍才能弄清它们的面目。

最大的也不过200多微米(大约是一粒芝麻的五分之一),最小的只有几微米,所以,人们都称它为“生命的微尘”。

 ②植物花粉的数量,通常都是很多的,有的多得惊人;一株玉米的花粉,竞达5000万粒;松树的一个花序,就有花粉16万粒;一朵苹果花有5. 7万粒,一朵芍药花多达365万拉。

有趣的是,松柏类植物的花粉还背着气囊,能随风升至2000米以上的高空和飘移到1000多公里以外去远游。

因此,每当松树盛花之际,经风一卷,花粉便飞舞在松涛林空,宛如淡黄色的“轻雾”;若遇春雨,便降金色的“花粉雨”,构成春天一奇观,增添了无限春意。

 ③花粉虽小,但其形态结构复杂,每一种植物的花粉,都有它自已独有的形态结构,通过鉴定,可推知其原植物。

如小麦的花粉像个皮球,松树的花粉像个元宝。

有的像鸡蛋,有的像哑铃,有的呈三角形,有的像个精致的花瓶,  有的外表平滑,有的具有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有的鲜黄,有的青、绿,有灰色的,也有暗棕色和暗红色的…… 

④花粉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酶类等,可做高级营养品或用于提取雄么素,还可以酿酒和食用。

花粉与人类的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有的花粉可供药用,例如马尾松的花粉,中医称为松花粉,有润肺、益气,止血之效;香蒲的花粉称蒲黄,有消炎利尿之功。

但是,也有对人体有害的花粉,这是需要注意的,例如,有些花粉如洋紫荆、细叶紫荆的花粉,含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有抗原性),飘浮在空气中,有过敏性体质的人(哮喘病患者),一旦吸入了这种花粉,则产生过敏反应,轻者像感冒,重者气喘不止,称为枯草热或花粉病。

还有少数植物,如断肠草、闹羊花、藜芦、乌头等的花粉,含有有毒的生物碱及其他成分,被人误食可引起中毒;混有这些植物花粉的蜂蜜,吃后也会中毒。

 

⑤“蜂儿酿造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

花粉与养蜂业的关系更加密切。

蜜蜂在采蜜过程中,同时采集花粉作为蜂粮。

通过花粉分析,就可知道哪些是荔枝蜜、枇把蜜、紫云荚蜜;知道是否含有毒花粉;知道蜜蜂采访区的蜜源植物情况等。

1.为什么要以“生命的微尘”为题?

 写出你的理解。

(3′)

以“生命的微尘”为题,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在内容上抓住了说明事物“花粉”的特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花粉”方面的有关知识的?

(2′)

按由浅人深的逻辑顺序来说明“花粉”知识的。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人们在春天容易得过敏症?

(3′)

春天花开之际,有过敏性体质的人吸入了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花粉(有抗原性),则产生过敏反应。

 

4.为了清楚地说明事物,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例如下面的举例子、列数据、下定义、打比方,试分别说说它们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 

(1)一株玉米的花粉,竟达5000万粒;松树的一个花序,就有花粉16万粒;一朵苹果花有5.7 万粒,一朵芍药花多达365万粒。

(2)当你摘下一朵美丽的鲜花时,你是否注意到同时散落一些淡黄色的粉末?

 这就是种子植 物的雄性繁殖器官-------花粉。

(3)每当松树盛花之际,经风一卷,花粉便飞舞在松涛林海上空,宛如淡黄色的“轻雾”;若遇 春雨,便降金色的“花粉雨”,构成春天一奇观,增添了无限春意。

答案:

(1)举例子、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花粉的数量,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运用下定义,抓住了花粉的本质。

 (3)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且使文章有文采,使读者爱读。

5.“蜂儿酿造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这—诗句,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请结合杨朔笔下的《荔枝蜜》,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联想到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的蜜蜂的精神,即勤奋不息、舍身忘我、无私奉献,我们要学习这样精神。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关于科普类文章的阅读试题。

科普类文章体裁以说明为主,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介绍有关自然科学知识,所以在阅读此类文章时,首先要注意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了事物哪些方面的内容,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表达的。

第二,要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对于其他阅读内容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的综合阅读能力去完成。

举一反三训练6

1.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

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

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

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

一些海洋学家指出:

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

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

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

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

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

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

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

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

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

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

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一是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二是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三是海洋中有众多的鱼虾,四是相对于近海资源而言,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潜力巨大、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

2、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

本文的说明中心是“只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海洋资源,人类未来的粮食需求是不成问题的”。

所以,与之无关的内容就不必加以说明了。

3、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

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

4、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

为什么?

不能去掉。

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词,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

  5、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

(2分)

评分要点:

①海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也是人类未来赖以生存的希望所在。

②珍爱海洋资源,增强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2.“生物地毯”让沙漠不再起沙

①我国现有174.3万平方千米沙漠化土地面积,且沙化土地面积还在不断扩大。

目前实行“乔、灌、草”相结合的沙漠生态防护体系,因为投入不足和水分紧缺等原因,难以获得良好效果。

面积4.8万平方千米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冬春起沙很少,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发现,

这里的“生物地毯”是阻止沙漠起沙的头号功臣。

那么,“生物地毯”到底是什么,又是如何实现防风治沙的呢?

 ②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专家通过在1000倍至2000倍的电子显微镜下研究观察,发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细小的沙粒并不是以单独颗粒的形式存在,而是被微生物形成的黏液粘连,或者被藻类、地衣和苔藓的假根(kǔn)_____绑起来,形成生物结皮,即我们在沙漠中所能见到的大面积分布于沙漠表面的绿色、黑色以及灰黑色覆盖物。

  ③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专家介绍,“生物地毯”是最接近细沙的防护网,它能有效束(fù)_____沙粒流动,从而起到固沙作用。

实验测定数据表明,裸露沙地在风速为每秒钟842米的条件下就能起沙,而全部覆盖“生物地毯”的沙地则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起沙。

④专家认为,“生物地毯”的形成使土壤表面明显不同于松散沙土。

地下菌丝和假根黏结沙粒,有效减少了干旱地区风、水对地表的侵蚀;一些种类的“生物地毯”对大气中氮素的固定作用,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并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从而为植物的定居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生物地毯”还可生存于极端干旱、高温(最高可达70摄氏度)和高pH值环境。

专家认为,荒漠地表生物靠自然露水和降水就可四季常青,能够适应零下10摄氏度到零下60摄氏度之间的低营养环境。

选择它们作为固沙先锋植物,在大面积流沙中培植,进而形成大面积覆盖沙漠的“生物地毯”,可以补充完善我国目前采用的“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生态体系,尤其适合用于荒漠化地区实施重大工程对地表破坏后的恢复。

但专家也警告,人类放牧等活动将“生物地毯”破坏30%后,沙漠地表将不能克服风蚀影响,而破坏程度达到80%后,沙面抗风蚀能力则等同于裸沙。

  ⑤据悉,目前我国科研人员正在开发研制生物化学防沙固沙12种新材料,以在沙漠中形成“生物地毯”。

据估算,其治理成本将比化学固沙材料成本降低30%。

乐观估计,未来3~5年,“生物地毯”治沙技术将能在我国大面积推广。

(1)第③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列数字、作比较;清楚明白地说明了“生物地毯”的固沙作用。

(2)第⑤自然段中加着重号的“据估算”能否去掉?

请说明理由。

不能。

“据估算”说明后面数据的来源依据是估算的,若去掉与实际不符。

(3)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从文中来看,我国正在和即将采用的治沙固沙措施有哪些?

逻辑顺序。

(目前实施“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生态防护体系;制造“生态地毯”;采用化学固沙材料。

(4)请针对本文描写对象写一条保护环境的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例:

让我们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不再哭泣。

(拟人)

(5)对风沙的治理,你还有什么建议或方法?

写出两个并说明理由。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kǔn)____绑    束(fù)____(捆 缚)

2.用自己的话概括“生物地毯”是怎样形成的。

(不超过40字)

它是细小的沙粒被微生物形成的黏液粘连或被藻类、地衣和苔藓的假根捆绑起来形成的。

3.第③~⑤自然段从哪些方面说明了“生物地毯”的作用?

①有效减少了干旱地区风、水对地表的侵蚀。

②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并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从而为植物的定居创造有利条件。

③可以补充完善我国目前采用的“乔、灌、草”相结台的防风固沙生态体系,尤其适合用于荒漠化地区实施重人工程对地表破坏后的恢复。

6.第①自然段画线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以设问句形式、总领下文,引起下文的说明。

3.冰岛的火山

①来自冰岛的火山烟尘近日肆虐欧洲,迫使许多机场关闭,航班取消,国家政要被迫改变行程,甚至有可能影响全球气候。

火山灰为何如此厉害?

②和所有火山烟尘一样,冰岛火山烟尘的根源是地底岩浆。

③冰岛的火山喷发不是什么新鲜事。

冰岛位于大西洋中脊上。

这个大西洋中脊位于大西洋中间,在北大西洋这部分,是分隔北美板块和欧亚板块的地方,可以说冰岛同时位于北美板块和欧亚板块上。

这个中脊高出周围洋底不少,在冰岛这里,索性露出了海面,形成了世界上第18大岛。

这里是板块运动活跃的地方,所以经常有火山发冰岛自然也就有很多的火山。

这个面积只有10万平方公里的岛屿,竟然有大约130座火山,自从冰岛有人类居住开始,已经有18座火山先后喷发过很多次。

④此次喷发的显著特点是冰火交融。

除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外,冰岛境内还有许多冰川。

近来喷发的火山位于埃亚菲亚德拉冰盖冰川附近,火山上不少喷发口都覆盖着冰层。

3月20日,火山开始活动时还是在没有冰层的地方冒烟,4月1日火山却直接从冰层之下开始了大规模喷发。

冰火交融的第一个结果是融化的冰川形成了洪水。

其次,冰水与岩浆相互作用,产生了地质学上所谓的“射气岩浆喷发”。

这种喷发导致火山烟尘中含有类似玻璃碎粒的物质。

火山灰基本上是由非常小的岩石颗粒组成的,这些颗粒如此小而轻,以至于它们能够很容易的被空气托起来。

所有的火山灰云柱都能堵塞飞机的传感器,并包住飞机,这样会增大飞机重量,并改变飞机微妙的平衡。

这次的冰岛火山烟柱是特别危险的,因为其中含有类似玻璃碎粒的颗粒,这些颗粒在飞机极高的发动机环境温度下会融化,阻塞并损坏机械结构。

喷气式飞机飞过这种灰云

的话,发动机将会熄火,进而酿成空难。

⑤冰岛火山爆发带来的大量火山灰严重影响了欧洲各国航班的正常运行。

不光是冰岛,连英国的所有进出航班都已经取消,从15号中午开始,英国除执行紧急任务的飞机之外,所有飞机都被禁止飞行,繁忙的机场变成了停机坪。

与此同时,爱尔兰、挪威、瑞典北部飞往丹麦、荷兰和比利时的航班也已经全部取消。

法国戴高乐机场等其他20多个机场都已经关闭,德国也采取了有关禁飞措施。

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

全欧洲大概有100万乘客的出行受到了影响。

甚至俄罗斯总理普京也取消了前往北极视察的计划。

因航班取消,挪威首相斯托尔滕贝格也被迫滞留在纽约机场。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分)

冰岛的火山灰的影响或冰岛火山爆发带来的影响。

2.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列数字,突出冰岛火山数量多,而且经常喷发的特点。

3.此次冰岛火山爆发的显著特点是社么?

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

请简要回答。

(4分)

冰火交融。

(1分)结果是:

①融化的冰川形成洪水。

(1分)②冰水与岩浆相互作用,产生“射气岩浆喷发”。

(1分)(共3分)

4.第④段中加点的“这种灰云”具体指什么?

它会怎样危害飞机飞行?

请简要回答。

(4分)

指含有类似玻璃碎粒的颗粒的火山灰云(或“火山烟尘”)。

(2分,没答出“含有类似玻璃碎粒的颗粒”不得分)火山灰云中的这些颗粒在飞机极高的发动机环境温度下会融化,阻塞并损坏机械结构,(1分)导致喷气式飞机发动机熄火,进而酿成空难。

(1分)(共4分,意同即可,表述不强求一致。

5.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

请结合文段内容简析?

(4分)

删去后表意不准确。

(2分)“严重”一词准确说明了冰岛火山灰的影响程度深、范围广。

(2分)(只答“程度深”或“范围广”1分,答成“删去后不能说明冰岛火山灰影响之严重”只给1分。

)(共4分)

 

附录:

揭秘雪崩

  1999年2月的一天,几个滑雪者动作娴熟地沿着山坡向下滑着,大雪映衬着他们潇洒的身影,就像在雪上纷飞的燕子。

突然,“咔嚓”一声异响,紧接着一团雪雾从身后冲了下来,很快埋没了他们的身影。

他们从自我陶醉中惊醒过来:

雪崩!

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雪雾卷起他们向前狂奔,冲起沿途的雪一起加速向山下奔去,奔流的雪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途中的森林带试图阻挡这狂奔的雪龙,但几乎所有与雪流交锋的树木都凄惨地断裂了。

森林带之后是一些居民房,居民们没有来得及离开房子,就连同房子一起被奔流的雪卷走。

沿途4千米的狭长地带一片狼藉,树木、村落、农田、电线……无一幸免。

  这次雪崩的时速达到了250千米,所具有的能量可以达到l04一l05兆焦耳。

如果人不幸被它碰上,仅胸部受到的冲击力就可以相当于15吨的卡车在身体上碾过一样。

  雪崩的发生好像很偶然,它什么时候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很难捉摸。

好像一片雪花的落地,或者在山上说话声音大点都会引发雪崩,上述阿尔卑斯山的雪崩很可能就是滑雪者打扰了大雪的宁静,因而引发了那突如其来的灾难。

  雪崩真的是那么不可预料吗?

其实雪崩也是有条件的,雪崩选择的山坡坡度一般在25~45°。

若山坡过陡,冰雪会因为重力作用而频繁下滑,不容易堆积在山坡上形成较厚的雪层,若山坡坡度过低,雪层没有下滑的动力,也无法形成雪崩。

雪崩一般会选择沟槽坑洼地带作为经过的路线。

根据这些山坡和路线分布的区域,人们可以划出山上相对危险的区域和相对安全的区域。

  雪崩的发生显然与冰雪能够承负的压力或重量有关。

雪和冰都是粘弹性的物质,就是说,雪和冰都会随着它们所承负重量的增加而慢慢变形,—般情况下,冰雪是不容易发生断裂的。

  由于雪崩难以预料,因此对它的预报就显得尤为重要。

  寻找雪层联系的薄弱环节是预报雪崩发生的关键。

利用断层成像技术,人们可以确定冰雪变化的微结构,并且把这些微结构变化与冰雪的机械强度联系起来。

这些信息可以确定某处是否会形成断层而引发雪崩。

找到薄弱环节后,人们可以用炸药破坏这些薄弱环节,免得它以后酿成大患。

  如今,人们还利用统计学来预报某一天雪崩发生的概率,这种有效的方式叫做“最近的邻居”,它是建立在对过去统计数据认真观察的基础上的。

例如某一天,我们考察冰雪的某些主要性质以及有代表性的冰雪场地上的天气条件,然后我们回过头来考察过去的最近几十天中,与今天的冰雪和天气状况最相似的某一天,看那天是否发生雪崩。

若那天没有发生雪崩,那么今天也不会发生雪崩;若那天确实发生雪崩,我们就可以找到雪崩的类型和规模,发生在哪一天,是什么因素引发的,然后就可以决定是否要关闭滑雪场和公路。

  雪崩虽然可怕,但人们还是能找到对付它的方法。

  1、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而第一自然段则运用了和的表达方式,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第一自然段运用这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是什么?

  3、从本文来看,发生雪崩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基本条件一:

  基本条件二: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人们利用哪些方法来预报雪崩?

  5、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雪崩的特点。

  揭秘雪崩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揭秘雪崩》:

  1、本文主要说明了雪崩的危害、雪崩发生的条件、雪崩预报的方法。

  2、记叙(叙述)描写、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吸引读者,引出下文;揭示雪崩的突发性。

  3、基本条件一:

山坡坡度一般在25~45°;基本条件二:

超出冰雪能够承负的压力或重量。

  4、利用断层成像技术寻找雪层联系的薄弱环节来预报雪崩;利用统计学来预报某一天雪崩发生的概率。

  5、突发性、速度快、能量大、危害严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