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专题复习考前一个月增分提能攻略高考非选择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6933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专题复习考前一个月增分提能攻略高考非选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专题复习考前一个月增分提能攻略高考非选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专题复习考前一个月增分提能攻略高考非选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专题复习考前一个月增分提能攻略高考非选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专题复习考前一个月增分提能攻略高考非选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专题复习考前一个月增分提能攻略高考非选择题.docx

《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专题复习考前一个月增分提能攻略高考非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专题复习考前一个月增分提能攻略高考非选择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专题复习考前一个月增分提能攻略高考非选择题.docx

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专题复习考前一个月增分提能攻略高考非选择题

K课后测评·知能提升

1.[2014·合肥质检一]教育是发展之本。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翁,庐江舒人也。

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

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

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

……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

……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至武帝时,乃今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摘编自《汉书》

材料二'洋务运动期间,船政大臣黎兆棠认为:

“方今时势为古今一大变局,泰西创设机器以来,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自立。

而机器之用,具有至理,必须考究于平日,若临时猝办,即无及矣。

故当今急务,以开学馆、培人才为最”“洋人制造确有精理,不从学堂出者只能步其后尘,不能独出奇异,则西学馆之设自不可少”。

——摘编自杨益茂《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教育》

材料三……过去十年,从全球范围来说,教育领域取得了进步,但在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受贫困、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失学人数仍然居高不下……女童占大多数……2015年,教育达到千年发展目标前景堪忧。

(备注:

在2000年的联合国特别会议上,与会各国元首共同制定了在2015年实现减贫、健康、教育等领域的七大发展目标,被称做千年发展目标,其中第二项目标是到2015年所有国家的儿童都能接受完整的小学教育,第三项目标是在教育领域实现男女平等)

大会认为,造成目前这种不理想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穷国缺少资金外,地区冲突和金融危机是两个最主要的因素。

——摘编自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会议决议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文翁发展教育的举措及贡献。

(2)根据材料二,分析黎兆棠的主张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两点合理建议。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古今教育的发展进程。

(1)问,举措主要从培养师资、创办学校、重视道德教化等方面作答;贡献抓住“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得出答案。

(2)问,抓住洋务运动时期科技人才缺乏的背景,即可得出答案。

第(3)问,第一小问从区域不均衡、基础教育不完善、男女不平等等角度作答;第二小问综合材料观点即可得出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举措:

创办学校,鼓励学习,参与社会实践,重视师资培养。

贡献:

促进了蜀地教育的发展;推动汉代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

(2)影响:

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3)存在主要问题:

教育发展地区不均衡,男女不平等。

建议:

加大教育投入;关注女童;提高师资力量;培养创新人才,进行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言之成理即可)

2.[2014·潍坊联考]江南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抹靓丽的风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明代开始,徽商就以江南为中心开展经营活动,清朝更为活跃。

经营内容,如丝、棉、粮等无所不包;经营方式有独资、商伙制、合资三种;经营手段巧妙而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包括一些非经济的手段。

……清乾隆时,安徽绩溪商人王泰邦在周庄创设商业。

后人称颂王泰邦“我祖泰邦公,作贾在吴中,设市周庄镇,居然端木风,春季市茶叶,冬季海货通”。

材料二 表一 1920年全国女工地区分布表

全国

江苏

浙江

安徽

湖北

21.7万人

14.2万人

1.6万人

1.3万人

1.1万人

表二 1924年上海女工行业分布表

女工总

人数

染织业

女工人数

饮食业女工人数

(卷烟业为主)

两业女工占女工

总人数比例

120946

98000

8400

90%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 20世纪九十年代末,华西村书记吴仁宝大胆上马热轧带钢,并使之一举成为华东地区的龙头老大。

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股份在深圳上市,筹资2.9亿元,华西村逐步拥有了钢铁、纺织、旅游等多个优势产业群,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成为华西村加快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徽商能够成功的原因,指出其对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20年代女工的地区和行业分布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女工群体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华西村发展经济的措施。

促使这些措施出现的国家政策有哪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今经济的发展。

(1)问,要据材料一中的有关信息分别说明徽商成功的原因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2)问,先概括材料二表格中的有关数据,指出地区、行业分布特点,之后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思想方面说明女工群体出现的原因。

第(3)问,先据材料三指出具体的措施,之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哪些国家政策导致了这些措施的出台。

[答案] 

(1)原因:

经营内容广泛;经营方式、手段灵活多样。

贡献:

加速农产品的商品化;促进江南市镇的发展。

(2)特点:

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主要在轻工业领域。

原因:

小农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近代思想潮流的影响。

(3)措施:

经营转型经济;重视科技应用;拓宽融资渠道。

政策:

改革开放的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教兴国。

(任答两点即可)

3.[2014·安徽“江南十校”高三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纵观人类历史,海权对国家盛衰乃至文明兴替的重要影响,无论如何形容都是不过分的……一部近现代大国兴衰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海权更替史。

——摘编自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

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欧罗巴……自明嘉靖年间,舟楫无所不至,初寻出亚默利加大地,次到五印度国,后驶至中国……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

……夫制驭外夷者……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战舰已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护货者听。

——摘编自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兴帮(邦)张海权”的道理,孙中山说:

“中国海权一日不兴,则国基一日不宁。

”“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太平洋之门户权。

人方以我为争(别国以我国为争夺瓜分的对象),岂置之不知不问。

”孙中山面对旧中国的形势,从民族存亡和民生的角度关注海洋,他说:

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摘编自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

(1)请概括材料一中的核心观点,列举世界历史上至少两个史实来论证此观点。

(2)分别归纳材料二、三中魏源和孙中山的海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观点产生的原因。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不能得到保障的原因,并请你谈谈当代中国应如何看待海权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海权对国家的重要性。

(1)问,第一小问由“纵观人类历史,海权对国家盛衰乃至文明兴替的重要影响……一部近现代大国兴衰史……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海权更替史”即可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可联系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各国围绕海洋展开的争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兴起、荷兰的兴起、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等)及其对这些国家兴衰的影响等史实来回答。

(2)问,魏源的海权观点可由“当缮舟舰,练水师……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战舰已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护货者听”归纳得出;魏源的海权观点产生的原因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结合鸦片战争后的形势分析得出;孙中山的海权观点由材料三中所引用的孙中山的话即可得出;孙中山的海权观点产生的原因由“孙中山面对旧中国的形势,从民族存亡和民生的角度关注海洋”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得出。

第(3)问,第一小问从外部帝国主义侵略、内部反动政府统治腐败和近代中国综合国力相对较弱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从海洋权益的维护和海洋的利用等角度总结出答案。

[答案] 

(1)观点:

掌握海权对国家盛衰乃至文明兴替有着重要影响。

史实论证:

西班牙、葡萄牙走在新航路开辟的前列,成为海上强国;17世纪荷兰掌握了海上霸权;18世纪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

(任答两点即可)

(2)魏源的观点:

创设一支强大的近代海军;保护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原因:

列强的侵略扩张加深了中国的社会危机;工业文明冲击之下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积极了解西方。

孙中山的观点:

海权关系到中国的存亡;中国要争取通往太平洋的通道(门户);中国必须自主掌握海权。

(任答两点即可)原因: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逐渐深入学习西方;近代民族国家观念逐步形成。

(任答两点即可)

(3)原因: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旧中国政府的腐朽无能;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

认识:

既要重视海洋权益的维护,又要和平利用海洋。

(言之有理即可)

4.[2014·合肥质检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城郡自古以来就是以政治军事为主要功能的。

先秦的城郡是侯国的都城,是独立的地方政治中心;秦以降,城郡改为地方政府的治所,是全国性行政系统的网点,或是重兵驻守的战略要地。

……

苏州能够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交通便利。

“无险可守”正显示此特点,苏州四通八达,任何交通工具皆可以长驱直入。

此一特色在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后,变得格外突出。

苏州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商业随运河交通而起飞。

……苏州很早就有发达的手工业。

明清时期,棉纺织业也在这一地区兴起,号称“衣被天下”。

明中叶时,苏州东半城比户皆工织作,转贸四方。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二'1932年,安庆发布皖省第一个近代化城市建设规划《安徽省会建设规划》,内容包括城市分区及功能、市政道路交通、供水与排水、供电系统、通讯设施、医疗机构分布等方面。

其中的供水供电、通讯及医疗体系的规划,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未曾有过,即便是城市分区及功能,也与古代城市规划截然不同。

——摘编自沈葵《科技在近代安徽城镇变迁中的作用》

材料三'日本工业化首先从政客和商人集中的大中城市出发,最后再逐步向外辐射到其周围地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分别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核心的东京、大阪、名古屋大都市圈。

尽管日本的大城市圈在其城市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地方小都市的功能也不能忽视。

这些小都市都是包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综合经济体。

在其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及当地民众都十分重视发挥其综合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及社会功能。

——摘编自付恒杰《日本城市化模式

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材料四'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城市迅速膨胀,人口向东京等大城市集中,加上工业化的影响,出现环境恶劣、人口过密、交通拥挤、效率降低等“城市病”。

为解决这些矛盾,东京将企业和居民向周围区域迁移扩散,形成了首都都市圈……面积为13138平方公里,占日本总面积的3.5%,共有3188万人,占日本总人口的1/4。

除原有的中央区、千代田区作为“都心”外,东京又陆续规划建设了新宿、池袋、涩谷等7个“副都心”。

与京都、名古屋及东京老市中心不同,新“都心”打破日本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风格,克服“城市病”的影响,引进国际化、现代化的理念和规划手法,初步展现出21世纪现代化城市的框架。

(1)依据材料一概括推动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新特征。

(3)依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因素。

综合以上四则材料谈谈对中国新型城市化的启示。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中日城市化进程。

(1)问,从材料一中概括其原因。

(2)问,从城市建设的近代化、城市分区和功能的完备等角度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抓住“日本工业化……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分别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核心的东京、大阪、名古屋大都市圈”等关键信息进行概括;第二小问综合四则材料的观点即可得出启示。

[答案] 

(1)原因:

军事防卫需要,政治建设需要,交通便利,工商业的发展。

(2)新特征:

近代公共服务业的初步建立,城镇功能的扩展。

(3)因素: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推动;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小城市与大城市互补联动;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启示:

政府充分发挥职能;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言之有理即可)

5.[2014·贵州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学者彭慕兰在其《大分流:

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提出:

“欧洲的核心区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显然主要是东亚,但或许还有其他地方)的核心区之间经济命运的大分流在18世纪相当晚的时候才出现。

”他认为,19世纪以前中国的经济核心区(主要指中国的江南地区)与欧洲的经济核心区(主要指英国)在发展水平上并没有大的差别,欧洲的现代性是偶然的结果,其关键性的促成因素是获得海外的资源和在利用地下能源方面取得了成就。

下面是其对利用地下能源方面的一些论述:

中国煤矿业者面临的最大技术问题,特别是在西北,与他们在英格兰的同行面临的问题有根本的不同。

英国的煤矿经常渗水,为了把水抽干就需要有一台大功率的水泵。

中国煤矿中水的问题要少得多,相反,它们非常干燥……专业技术对欧洲煤业的突破是至关重要的……蒸汽机代表了一项更为重要的突破。

……只有在采煤业中蒸汽机的优势……迅速扩大,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行业。

欧洲技术革新的浪潮当然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必要条件……我们应该记住,地理位置和并列的偶然性在使英国的煤和蒸汽机成为工业化的前锋时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大分流”的相关观点。

(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以及对西方和中国的影响。

此题为开放型设问,在答题中需要具备三大要素:

一、开宗明义,阐明自己对“大分流”这一说法是赞成还是反对(或者有其他表述);二、围绕自己树立的观点展开论证,要求史论结合,在答题时一定要言之有理,用史实说话,而且选取素材一定要与观点有关;三、总结升华,达到突出主题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答案] 观点部分:

19世纪以前,欧洲与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差别不大;进入19世纪之时,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欧洲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论证部分。

赞同:

19世纪以前的中国与欧洲相比经济发展水平差别不大。

中、欧农耕经济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新航路开辟后,中、欧经贸往来密切且相对平等;中、欧同处于手工生产阶段等;进入19世纪之后,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欧洲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中国、欧洲不同的地理环境;欧洲人发现美洲新大陆,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并拓展了市场;中、欧煤矿开采的不同环境以及欧洲蒸汽机的发明与推广等。

反对:

19世纪以前的中国与欧洲对比,欧洲出现资本主义农业,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进行殖民扩张,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没有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阶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等,说明差别很大;进入19世纪之时的中国与欧洲对比,欧洲工业革命爆发、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完善、西方自然科学迅速发展,中国仍停留在传统科技水平。

结论部分:

回应前面的赞同、反对,或者综合考虑,从现代化得以展开的条件(或必然、或偶然、或其他)出发,言之有理即可。

6.[2014·石家庄质检二]历史图片包含了社会经济等多种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民国初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 本题考查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概况和建国初期的工业发展概况。

据图一中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等信息和图二中汽车制造厂、钢管厂等信息,即可得出产业结构方面的信息,结合两者所处的历史时期及不同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等知识进行分析;据图一和图二中企业的分布状况即可得出产业布局的情况,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 信息1:

民国初年轻工业等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说明:

中国社会性质和国家经济建设方针的改变。

信息2:

民国初年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中西部也有发展。

说明:

新中国成立初期更注重工业的合理布局。

7.[2014·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神圣抗战。

从材料信息看,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没有凸显国民政府抗战。

因此可以从全民族抗战角度入手,联系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贡献,结合目录中的不足回答。

注意用史实阐释,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建议:

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

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