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11年.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6538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11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11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11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11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11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11年.docx

《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11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11年.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11年.docx

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11年

一、荷马史诗的结构特点?

  1、史诗结构的巧妙和完整,历来为文学史诗家所称颂。

两部史诗各自涉及十年间发生的事件,又是如此广泛而全面的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

荷马史诗并没有从头到尾的长篇累牍的叙述十年的事情,而是采取高度集中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和一小段时间上,把众多的人物、丰富的情节和画面,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2、《伊利昂纪》全篇围绕阿基琉斯的发怒和息怒这一情节线索来组织材料。

这一情节本身又写的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尾,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同时,十年的战争只写最后一年间五十一天的事,具体描写的也只是四五天的事,这样的结构有利于突出史诗所要歌颂的英雄主义思想,也有利于塑造英雄人物。

  3、《奥德修纪》的主要情节也是由一个人物,一个事件构成。

具体描写的也只是五天的事,但也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

另外,在叙述情节时,《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4、主干和插曲相结合的手法,也是史诗结构上的重要特色之一。

插曲在史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约占全诗的三分之二。

主干和插曲相结合的方法整个诗篇像一棵大树,主干分明,枝叶繁茂,更显得宏伟,丰满。

  二、堂吉柯德的形象?

  1、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矛盾的人物。

他的显著特点是脱离实际,耽于幻想,他满脑子都是骑士小说里描写的那套古怪的东西,到处都有魔法,巨人,妖怪。

同时他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他所向往的理想和他所奉行的原则并不全是骑士制度的产物,其中也包含着主义的内容。

如他憎恨奴役压迫,特别看重自由,他把锄*救苦,除暴安良看作自己的天职。

他酷爱自由和公正,敢于为主持正义而忘我斗争。

  2、他性格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盲目行为。

他办事不讲实际,单枪匹马地乱砍乱杀,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气馁,而且从来也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3、因此,堂吉柯德形象的巨大概括力,使他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之一。

  三、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

  十九世纪中期的英国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学。

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较多保留浪漫主义文学的因素,而且在英国的社会条件和各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的特点。

  1、英国的现实主义作家最先以劳资矛盾为创作题材。

  2、英国的现实主义作家大多出身于小资产阶级,社会地位较低,差不多每个作家都有一番个人奋斗的经历,所以作品得主要题材是小资产阶级的个人奋斗,正面主人公几乎都是小人物。

  3、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人道主义改良主义的色彩比较浓厚。

  4、主要代表作家:

狄更斯、萨克雷、夏绿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等

  四、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1、浪漫主义作家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立场并不同,风格各异,但是在艺术上具有共同特征。

  2、浪漫主义文学着重表现作家的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具有主观性、重理想、重感情的本质特征。

  3、浪漫主义文学将大自然和资本主义文明对立,着力于歌颂大自然。

受卢梭的“返回自然”和“泛神论”的影响。

  4、浪漫主义作家重视民间文学。

  5、浪漫主义作家喜欢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好写中世纪和英国题材、曲折离奇的情节,塑造非凡的传奇性人物形象。

  五、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1、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特征。

  2、强烈的的暴露性和批判性。

  3、人道主义思想。

  4、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六、红与黑的艺术特色

  司汤达的《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反映时代的特征。

小说通过3个典型环境中个人奋斗的悲剧过程,揭露了复辟时期大革命的深刻影响,资产阶级的压迫,平民的反抗、贵族和社会的腐败统治等时代特征,又说明了个人奋斗在专制特权社会中失败的客观真理。

  2、特别善于把握和分析人物心理。

于连收到玛特儿小姐约他半夜来的信封时的心理活动。

他既高兴有怀疑,既犹豫又自责心理活动互相冲突,揭示他内心的冲突和情感的瞬间变化,突出了他的性格。

  3、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经”,以他和玛特儿小姐、德-瑞娜市长夫人恋爱生活为“纬”。

经纬交织,条理明晰。

三个典型环境都显得严肃清晰,井井有条,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七、《悲惨世界》的主题

  1、在小说里雨果令人信服的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富人们为所欲为,而劳动人民则被注定过贫苦的生活。

《悲》的明确的目的就是要揭露社会的不合理和不正义。

  2、雨果的《悲》揭示出:

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为了维护剥削阶级利益而存在的。

  3、《悲》里共和党人起义的斗争写的惊心动魄,十分壮烈。

  4、小说中压倒一切和贯穿全书的乃是仁慈、博爱才能拯救社会的思想。

这种思想主要通过冉阿让的形象以及恶人最终受到报应表现出来。

  5、雨果通过冉阿让的转变向读者说明,以惩罚为手段的现行法律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因此它是一种低级的法律。

  6、雨果已经把他的博爱主义哲学同空想社会主义学结合起来了。

  7、雨果是个坚定的人道主义者,他对仁慈、博爱的力量确信不疑。

他始终主张对人进行道德感化。

  八、唯美主义

  十九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文学,它是西方“纯艺术”流派的一只。

认为艺术高于生活,鼓吹“为艺术而艺术”。

代表作:

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童话《快乐王子集》剧本《莎乐美》

  九、《羊脂球》的艺术特色

  1、情节构思和结构布局十分巧妙。

  2、运用细致的肖像描写和准确生动的富有特色的语言表达人物形象的高度个性化。

  3、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4、贯穿始终的对比的原则。

  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1、由易卜生创立的以资本主义社会中重大社会问题为主题,并在结尾没有直接结论,没有任何暗示的剧本,叫社会问题剧。

  2、它主要有两种表现手法:

  一是追溯法。

在戏剧开幕之前,矛盾已经发展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已经接近总爆发的时刻,作者通过追溯的办法把矛盾的原因交代出来,使剧本结构十分集中、紧凑和精练。

  二是讨论的手法。

剧情的发展过程,也是讨论展开的过程。

  十一、《叶普盖尼-奥涅金》的艺术特色

  1、划时代的独创性。

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典范性的长篇小说。

  2、重大严肃的主题。

以奥涅金的形象,生动,准确地概括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俄国贵族青年的基本特征:

脱离人民。

  3、描绘的画面广阔。

城市,乡村,社会,自然,地主,农民都有真实而生动的描绘,反映了当代全社会的风貌。

  4、形式自由。

  十二、“叙事剧”及“间离效果”

  1、“叙事剧”:

布来希特的所谓“叙事剧”,就是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

他认为戏剧应该主要诉诸于观众的理性,让观众在冷静中去思考,去判断是非曲直,受到教育。

叙事剧没有传统剧作的人物性格刻画和心理分析。

只要求客观的将人物的言行举止、社会地位表现出来即可;也不必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悬念等戏剧因素。

戏剧结构是可接可拆的的松散的联合,甚至可以由一个第三人称叙述者以夹叙夹议的手法把各场串联起来,时间,地点的概念无足轻重,可以在作家的想象中自由运用。

按题材分三类:

“教育剧”寓意剧“”历史剧“

  2、“间离效果”:

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中心内容,与他的“叙事剧”的理论是完全一致的。

它的要点是,演员必须和自己的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化入角色,这样观众才能和角色之间保持距离,演员既是角色的表演者,由是角色“裁判者”,观众就能始终保持“旁观者”的清醒,用探讨的,批判的态度对待舞台上表演的事件,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十三、意识流小说的技巧

  1、以内心独白为主干,通过自由联想贯穿人物的全部意识。

  2、大量使用象征。

  3、电影化和音乐化。

意识流小说在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是借用了许多电影的手段。

例如:

时间蒙太奇、空间蒙太奇。

  4、语言和标点符号的创新。

大量使用典故,双关语,外来语,经常创造新字;在标点使用上或者全部放弃,或者花样翻新。

  十四、古代亚非文学的特点

  1、形成时间不同,公元前三千年前后尼罗河流域产生了古代埃及文学,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产生了古代巴比伦文学。

公元两千年前后在恒河流域产生了印度文学;在黄河长江流域产生了中国文学;在地中海和约旦河之间产生了古代希腊文学。

  2、形成的多源性。

由于西方民族融合明显,文化同源,一以贯之,而东方民族移动性不大,融合不明显,所以形成不同的文化圈:

以中国为中心的朝鲜、日本、越南、东南亚文化圈。

以印度为中心的包括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的南亚、东南亚文化圈;还有中东文化圈,包括阿拉伯、伊斯兰卡文化。

  3、由于语言的差异性不同。

如东方的汉藏语系、日本的假名、朝鲜的谚文等,故形成不同的文学。

  4、宗教信仰不同。

文学的产生与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印度受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影响很深,古代希伯来文学与犹太教有直接的关系。

  5、与人民口头创作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人民口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十五、中古亚非文学的特点

  1、亚非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了文化和文学艺术发展的不平衡。

  2、中古时期亚非文学的主题,题材比较广泛,体裁多种多样,取得了较高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

  3、在古时期的亚非文学中,民间文学得到蓬勃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4、在中古时期的东方,宗教作为封建统治制度的精神支柱,对各种意识形态仍然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十六、近代亚非文学的特点

  1、亚非近代文学的产生比欧洲晚,历史比欧洲短。

  2、亚非近代文学的发展不如欧洲文学充分,一般说来数量不如欧洲多,作品质量不如欧洲高。

  3、亚非近代文学的主要思想倾向是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

4、亚非近代文学受到欧洲近代文学的影响。

  5、日本、印度、伊朗、阿拉伯国家取得的成就较高。

《《外国文学史》》

1.分析阿喀琉斯的艺术形象。

阿喀琉斯是《伊利昂纪》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史诗极力颂扬的理想英雄人物之一。

阿喀琉斯是人与神的儿子,英勇善战,战无不胜。

他看重个人荣誉和尊严,珍视友谊,具有集体主义精神。

同时也刚愎任性,固执己见。

“阿喀琉斯的愤怒”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第一次愤怒,是出于正义与阿伽门农争吵,并为了部落利益将自己的女奴交给阿伽门农,但未能消气怒而退出战场。

第二次愤怒是在自己的好友帕克洛特罗斯阵亡后,希腊联军也到了危急关头,阿喀琉斯一方面为朋友悲痛,另一方面也出于大局利益,摈弃前嫌,重新回到战场,杀死特洛亚主将赫克托耳,使希腊转败为胜。

阿喀琉斯的性格比较丰富,除了上述特点,还表现出残忍的一面,比如杀死赫克托耳之后拖尸绕城三圈;但当赫克托耳之父请求归还尸体时,望着老人的白发,又流下同情的眼泪,答应其请求,表现了极富人情味的一面。

所有这些都表现了阿喀琉斯的英雄品质和鲜明个性,同时在他身上体现了部落的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2.分析奥德修斯的艺术形象。

奥德修斯是《奥德修纪》的主人公。

他在特洛亚战争结束后,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回到故乡。

在战争中,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和领袖,曾多次献计建功。

在海上漂泊期间,凭着他的无穷智慧,闯过一道道难关,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是被理想化了的早期奴隶主形象。

漂泊中不但有艰险,而且还有荣华富贵、美女的诱,惑,但都动摇不了他一心返乡的决心。

但他的性格中又不乏残酷、狡猾和自私的一面。

比如他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又怀疑妻子的忠贞,假扮乞丐刺探家中实情,在设计杀死那些求婚者之后,又将不忠于他的奴隶割耳削鼻以泄私愤。

另外,他财产观念颇重,归家之前先把所带财物藏起来才去见家人。

所有这些特点都丰富了一个早期奴隶主的艺术形象。

史诗通过奥德修斯的经历,充分歌颂了人的奋斗、进取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3.分析赫克托耳的形象。

赫克托耳是史诗《伊利昂纪》中的英雄人物,是特洛伊军的主将,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的长子。

他性格稳重,遇事冷静,作战英勇高强,指挥英明,是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

他在战争中清醒地认识到形势的严峻与对方的强大,但为了保卫城邦,为了部落集体利益,仍然勇敢无畏地迎战阿喀琉斯,视死如归。

诗中有其父母劝阻他出战的情节,有妻儿的哭声,但他忍住悲痛,走上战场,为了部落英勇牺牲。

因此,他是一个富于人情味的十分感人的氏族领袖形象。

4.论述荷马史诗的结构艺术特色。

荷马史诗结构紧凑,安排巧妙,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两部史诗中所发生的故事,分别跨度10年,但它不采取全面铺叙的模式,不是从头到尾的描写战争和漂泊过程,而是截取其最后最富于表现力的场面和情节,使史诗精炼、集中,很有凝聚力。

《伊利昂纪》围绕“阿喀琉斯的愤怒”展开全部情节,只写10年战争最后一年51天田发生的故事,希腊联军由于阿喀琉斯的退出与杀回,一败一胜,全;结束,这样的布局构思有利于突出阿喀琉斯冠盖群雄的英雄形象,有利于突出史诗的英雄主义精神。

《奥德修纪》将奥德修斯10年的海上漂泊生活和家中斗争凝缩在最后的40天之内,其余的情节皆由回忆来表现,这就使很散漫的两条线索变得线条清晰而集中。

5.论述《俄底浦斯王》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古希腊悲剧的典范。

这部剧作取材于希腊神话有关忒拜王室的传说,主人公俄底浦斯由于从小被神示将犯“杀父娶母”之罪,先是被忒拜父母扔到荒野,后又逃出收养他的克任托斯宫廷,最终落人命运的圈套:

途中失手杀死的老人恰好是他的生身父亲——忒拜城的老国王,因为民除害当上新国王娶的王后又恰是他的母亲。

悲剧从16年后忒拜城遭受瘟疫写起,神示说杀死老国王的凶手还在,因此天降灾祸。

俄底浦斯决心找出凶手,解除国难。

但他追查到最后,却发现凶手正是自己,便刺瞎双眼,自我流放。

这是一出十分悲惨的剧作,主要表现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一方面,俄底浦斯作为国王,诚实正直,智勇双全,能够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个人,为了遵循高尚的道德伦理准则,竭力反抗命运的诅咒;另一方面,命运却以其不可理喻、不可逃脱的巨大力量,死死笼罩住俄底浦斯,最终毁灭了他。

在这种冲突中,表现了悲剧主人公的顽强意志和高尚品德,表达了人类面对厄运不懈抗争的崇高精神。

《俄底浦斯王》结构精巧,布局严密巧妙,一环扣一环。

剧作家从追查凶手开始,展现出一个个重要事件,前国王被人杀死的地点,报信人证明他与科任托斯国王无血缘关系,仆人说出当年婴儿的来历,等等,每一个事件都在“事与愿违”中走向真相。

俄底浦斯本想为民除害,却除到自己头上;本想追查出凶手以证实自己对神谕的解脱,却偏偏证明了自己已经一步步实践了神谕。

这种严密、紧凑、自然的结构,很好地展现了尖锐的冲突,使悲剧效果更加突出。

因此索福克勒斯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

6.论述但丁在《神曲》中表现出来的思想上的两重性。

但丁生于中世纪后期,新时代的萌芽已在崇尚古代文学的时尚中长出。

一方面是10个世纪的基督教文化的浸透和培育,使但丁在总体上不可能全部超出旧时代的框架;另一方面则是古希腊罗马的知识和智慧,在人性层面形成启蒙。

但丁在《神曲》中既矛盾又统一地表现出其世界观的两重性。

从两个引导者的身份来看,维吉尔是异教徒,代表着新时代古代文化复兴的方向,但丁一方面按照基督教的价值观,将他放在地狱第一圈,等候判决,另一方面,却又让他作为自己的导师,引导自己游历地狱与炼狱,走出迷津;贝亚特丽齐本是人间女子,是但丁的世俗之爱,而且由于这种爱的不可得而使但丁痛苦万分,《神曲》中她却被但丁变成圣母,通体发光,导引着他们的感情由人间走向天堂,变为圣爱,使他的灵魂得以到达至善完美的境界。

因此,维吉尔和贝亚特丽齐成为但丁思想中新旧两个方面融合的最好载体。

具体到三界中居住者的选择与安排,也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但丁的矛盾心理,如他一方面同情一对恋人的不幸,一方面又按照教会的道德标准将他们作为淫罪犯放在地狱受罚等。

而在整体上,但丁本是作为一个人借助理性的力量反思、清理自己的灵魂,以期到达光明之境,却又将这种过程嵌在基督教的框架中,本身即表示了新旧交替时期的矛盾情境。

因此恩格斯评价但厂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7.分析堂·吉诃德的艺术形象。

堂·吉诃德是欧洲文学中著名的文学形象。

在他身上,一方面是其喜剧性:

由于读骑士小说入迷,便身体力行地将小说中的情节搬到现实中,把风车当巨人,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把苦役犯当成受害的骑士,把绵羊当作恶人的军队,总之,一切在他眼里都变成奇景险境。

而他,则自认为是一个著名骑士,要扫尽天下不平,便一路冲杀过去,结果伤痕累累。

这种荒唐行为使他成了一个滑稽的喜剧性人物。

另一方面,当不涉及骑士之道时,他又有渊博的知识,出色的辩才,明晰的思路,从文治武功、贵贱等级、战争观念到教育文艺等,都有一套见解,广泛地涉及了人文主义者所关心的各种问题,如追求自由,向往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同情下层民众等等。

也正是具备这种高尚的理想,才可能将消除天下不平作为自己的天职,才可能不顾性命危险单枪匹马见义勇为。

但善良的动机往往得到相反的结果,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脱节,常常害人害己,这是其悲剧性的一面。

从本质上看,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形象,这种复杂的典型性使他成了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

8.分析夏洛克的艺术形象。

夏洛克是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

他是一个高利贷者,集贪婪、吝啬、狡猾和残酷于一身,视金钱如命,浑身散发着铜臭。

他对待女儿和对待仆人一样吝啬,独生女儿与人私奔,他痛不欲生,是因为女儿带走了珠宝和金钱。

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取利息”,妨碍了他赚钱,他怀恨在心,借机报复,设下“一磅肉”的诡计,在法庭上振振有词地钻法律的空子,欲置安东尼奥7死地,这是他作为邪恶的一面。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夏洛克是gC太人,在一个基督徒的环境中备受歧视,这种境况也积聚了他对基督徒安东尼奥的仇恨,因此在法庭上发出“难道犹太人不是人吗?

”的责问,使他具备了某些受害人的意味,在人们对他的本质性厌恶中,加进了某种程度的同情。

因此夏洛克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典型。

这种复杂性使他成为莎土比亚戏剧中三大艺术典型之一(哈姆雷特、福斯塔夫、夏洛克)。

9.分析哈姆雷特的艺术形象。

哈姆雷特是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艺术典型。

他是丹麦王子,曾在代表人文主义运动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受教育,接受了许多人文主义新思想观念。

他对人、对世界都有美好的看法,认为人是“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而世界则是“一幅壮丽的帐幕,”一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屋宇”,因此他对人平等,珍视友谊与爱情。

然而家庭的变故接踵而来,父亲暴死,母亲乱伦,朋友作了密探,情人成了仇人的工具,朝臣们趋炎附势,见风使舵。

本来围绕着他的和谐美好环境一下子沦为黑暗,友谊、爱情、德行、忠诚全部变色。

巨大的灾难击落了温情脉脉的面纱,社会现实的丑恶涌现面前,诸如“人世的鞭挞和嘲弄,压迫者的虐待,法庭拖延,衙门横暴”等等。

因此他感到世界原本是一座监狱,而丹麦是最坏的一间,感到“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落到他肩上的,不仅仅是为父报仇,而是“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但哈姆雷特本质上是一个思想者,理想的幻灭使他陷于沉重的思考,他面对的又是强大的恶势力,无论是为父报仇还是重整乾坤,都相当艰难,于是造成他行动的“延宕”。

他精神抑郁,重新审视人生,思考生命的意义,产生深刻的精神危机。

而且他始终是孤军奋战,不相信群众的力量,最终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因此哈姆雷特的悲剧既有个人性格的因素,又有时代的局限性,其理想与现实的剧烈冲突代表了一代人文主义的困境,因此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10.论述答尔丢夫的艺术形象。

答尔丢夫是一个伪装虔诚的恶棍,他用欺骗手段博得了富商奥尔恭的信任,混进奥尔恭家里充当良心导师。

奥尔恭将他奉若圣徒,为表达自己的信任与崇敬,不仅每天供养着他,不断地送他钱财,还将自己的政治秘密交付与他,将女儿许配给他,最后把家产全部赠给答尔丢夫。

而所有这一切正是答尔丢夫的目的。

等到奥尔恭醒悟过来认清其真实嘴脸时,答尔丢夫却以其政治秘声欲置奥尔恭于死地,以维护自己骗到手的财产,露出了他的凶残本性。

答尔丢夫是17世纪法国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化身,是一个职业的宗教骗子。

他的手段是假虔诚,一边贪食、贪色、贪财,一边嘴里说着最为圣洁的言辞。

当时的法国教士假仁假义、口是心非,已成普遍现象,答丢尔夫集中体现了这种伪善的恶习。

因此当该剧演出后,不少宗教人士被对号入座,于是顽固势力出面施加压力,使《伪君子》禁演多年。

这是剧作的现实性。

从艺术角度来看,莫里哀运用了高度概括的喜剧化手法,将一种伪善丑态推到极致,因此“答尔丢夫”已经成为“伪善者”、“伪君子”的同义语。

他是莫里哀创作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11.论述浮土德的艺术形象。

这一生的痛苦曲折经历中,浮士德表现出坚韧顽强、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品格。

在他不断得到与不断失去的整个人生过程中,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

他生命饱满,感受丰富,痛苦促使他深入思考,失败磨砺他的意志,内心不断生出的种种意愿使其精力旺盛,永远开拓。

这种永远不满足、锲而不舍的性格特点,构成了有名的“浮士德精神气这正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那些渴望摆脱蒙昧、获取真知而勇往直前的优秀知识分子的写照,也是人类生生不息不断向前的象征。

另一方面,浮士德形象中又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等现实欲求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这些弱点和错失所淹没,而是一次又一次勇敢地超越了自我,不断走向新的里程。

梅非斯特正是前者的象征,是情欲和恶的化身,;玩世不恭,寡廉鲜耻;浮土德精神则是后者在和前者的对立斗争中,不断获得完善。

这两个方面对立统一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歌德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同时也表明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

浮士德的形象具有不朽的意义。

“浮士德精神”显示了世界和人类在不断追求、不断幻灭的大循环中矛盾运动、超越自身的发展与进步,表达了一个人在与外界的冲突中,尽管会有失败和灾难,尽管会有错误与迷失,但只要永远求索开拓,最终会找到人生的真理,为实现崇高的目标而奋斗。

而这种追求过程本身体现了真正的人生意义。

12.论述《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浮士德》作为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风采。

首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替和结合使用,这是诗剧的重要特征。

诗剧中的瓦格纳形象、玛甘泪形象,“城门之前”一场的城郊节日生活情景,乱七八糟的学术界及乌烟瘴气的“紫金城”等描绘,基本是现实主义的;而“瓦尔普斯之夜”、远古希腊的旅行、海伦形象及其种种生活故事、填海场景等,又都基本上是浪漫主义的。

浮士德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在他身上所发生的一切,既有符合现实的事件,现实的环境,如书斋中的迷惘、情欲的诱惑、立志干大事业等,又有幻想的情节,虚构的环境如和魔鬼的订约、返老还童、对海伦的迷恋等。

作者用幻想的情景和真实的生活,天上地下,现实古代,人类魔鬼,交织出一瑰丽奇异的艺术图画。

其次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从艺术结构上看:

第一部从开阔的夭界到狭隘的书斋,逐次展现出开朗的市民生活、—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庸俗嘈杂的小酒店、优美娴静的爱情生活;第二部从光明灿烂的大自然而到混乱的“紫金城”,逐次展现清明典雅的古希腊,叛乱四起的没落帝国、和平劳动的理想之邦;歌德就这样运用对比的结构形式,展开情节来突出浮士德精神的发展及其曲折、复杂的探索过程。

从人物的关系看,浮士德和梅非斯特、瓦格纳、玛甘泪都处于对比之中,瓦格纳的学究性、术士性,梅非斯特的否定性、虚无性,玛甘泪的市民情趣等,在与浮土德的关系运演中更加突出了浮士德精神。

第三,辛辣的讽刺和隐晦的象征,也是诗剧的重要表现手法。

有嬉戏性评述,有滑稽歌谣,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有某种抽象思想外形化,还有人造人、魔女之厨等等,诗人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