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完动物生物化学专升本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1102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4761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完动物生物化学专升本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110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整理完动物生物化学专升本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110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整理完动物生物化学专升本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110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整理完动物生物化学专升本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110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整理完动物生物化学专升本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110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完动物生物化学专升本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11022.docx

《整理完动物生物化学专升本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110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完动物生物化学专升本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11022.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完动物生物化学专升本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11022.docx

整理完动物生物化学专升本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11022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畜牧微生物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一套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球、杆、螺旋

2.微米(或μm),光学,油镜

3.薄,肽聚糖,类脂A,脂多糖(或LPS)

4.荚膜、鞭毛、纤毛(或菌毛、伞毛、柔毛)、芽孢

5.光滑型(或S),粗糙型(或R)

6.普通纤毛,性纤毛

7.水、碳素、氮素、无机盐、生长因素

8.自养菌,异养菌,光能菌,化能菌

9.对数,稳定,二分裂

10.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放线菌

二、选择题

1.D2.B3.A4.C5.B

三、概念

1微生物: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

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2芽胞:

是指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方式,称为内芽胞,简称芽胞。

产生芽胞的细菌都是革兰阳性菌。

一般只在动物体外才能形成,其形成条件引菌种而异。

有的要在需氧条件下形成(如炭疽芽胞杆菌),有的则相反(如破伤风杆菌);多数芽胞形成是在营养缺乏时,但也有例外(如苏云金杆菌)。

3光能异养菌:

光能有机营养菌,又名光能异养菌。

光能营养菌均产生细菌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呈粉红、紫红、橙、褐、绿等色。

这些细菌都是厌氧光合菌,多栖息于含硫化氢的厌氧水域中,利用硫化氢中的氢作为电子供体还原二氧化碳。

4化能异养菌:

是指不能以无机碳化合物作为惟一的碳源,必须利用有机碳化物的细菌。

5菌落与菌苔:

单个或少数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细胞、孢子)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如果条件适宜,就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体形较大的子细胞群体。

这种由单个或少量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称为菌落。

与菌落的概念不同,如果是许多细菌菌体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经培养后长成密集的、不规则的片(块)状的细胞群体,则称为菌苔。

6细菌的双命名法:

由卡尔·林奈创立

在生物学中,双名法是为生物命名的标准。

正如“双”所说的,为每个物中命名的名字有两部分构成:

属名和种加词。

属名须大写,种加词则不能。

在印刷时使用斜体。

例如:

''Homosapiens''。

如果在一篇文章中多次提到某一个属,除第一次提及时给出全写,在以后出现时可将属名缩写,但绝不能省略,例如''Homosapiens''缩写为''H.sapiens''。

在很少的一些情况下,由于一个物种已经广为人知,所以其缩写形式就约定成俗了。

如在细菌中,''Escherichiacoli''可以缩写成''E.coli''而不会引起误会。

四、问答

1微生物的概念及微生物的类型?

(1)微生物的概念:

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统称。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少数藻类等。

(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

)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

根据存在的不同环境分为原核微生物、空间微生物、真菌微生物、酵母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

(2)微生物按核的类型和个体形态,微生物界划分为三大类型:

微生物指的无非就是细菌,真菌与病毒等这几大类。

蘑菇就是真菌呀。

微生物只是一个定义,一个叫法,确实有它不周的地方,这很正常,但“一般”两字我想你应该注意。

而且根据定义,蘑菇其实看似个头大,像株植物,但实际上各个细胞之间不像植物细胞那样有分化并且有分工的有机结合起来,依然是结构简单的一类。

除了蘑菇,其实很多霉菌,子囊菌,担子菌都可形成菌丝,子实体等大于1mm的组织。

但终归脱离不了结构简单的圈子。

因此自然要归为微生物来研究。

微生物种类繁多,至少有十万种以上。

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分成三大类。

一、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等)。

真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

这类微生物种类众多,有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

三、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病毒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2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学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贡献?

(1)微生物学的概念: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原生动物以及单细胞藻类)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2)微生物学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主要贡献:

形态学阶段

17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简单显微镜(可放大160~260倍)观察牙垢、雨水、井水和植物浸液后,发现其中有许多运动着的“微小动物”,并用文字和图画科学地记载了人类最早看见的“微小动物”——细菌的不同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等)。

过了不久,意大利植物学家P.A米凯利也用简单的显微镜观察了真菌的形态。

1838年,德国动物学家C.G.埃伦贝格在《纤毛虫是真正的有机体》一书中,把纤毛虫纲分为22科,其中包括3个细菌的科(他将细菌看作动物),并且创用bacteria(细菌)一词。

1854年,德国植物学家F.J.科思发现杆状细菌的芽孢,他将细菌归属于植物界,确定了此后百年间细菌的分类地位。

生理学阶段

微生物学的研究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生理学阶段。

法国科学家L.巴斯德对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为现代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化学家出身的巴斯德涉足微生物是为了治疗“酒病”和“蚕病”。

他论证酒和醋的酿造以及一些物质的腐败都是由一定种类的微生物引起的发酵过程,并不是发酵或腐败产生微生物,著名的曲颈瓶实验无可辩驳的证实了这一点[2] ;他认为发酵是微生物在没有空气的环境中的呼吸作用,而酒的变质则是有害微生物生长的结果;他进一步证明不同微生物种类各有独特的代谢机能,各自需要不同的生活条件并引起不同的作用;他提出了防止酒变质的加热灭菌法,后来被人称为巴斯德灭菌法,使用这一方法可使新生产的葡萄酒和啤酒长期保存。

科赫对新兴的医学微生物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科赫首先论证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接着又发现结核病和霍乱的病原细菌,并提倡采用消毒和杀菌方法防止这些疾病的传播;他的学生们也陆续发现白喉、肺炎、破伤风、鼠疫等的病原细菌,导致了当时和以后数十年间人们对细菌给予高度的重视;他首创细菌的染色方法,采用了以琼脂作凝固培养基培养细菌和分离单菌落而获得纯培养的操作过程;他规定了鉴定病原细菌的方法和步骤,提出著名的科赫法则。

1860年,英国外科医生J.利斯特应用药物杀菌,并创立了无菌的外科手术操作方法。

1901年,著名细菌学家和动物学家И.И.梅契尼科夫发现白细胞吞噬细菌的作用,对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俄国出生的法国微生物学家C.H.维诺格拉茨基于1887年发现硫磺细菌,1890年发现硝化细菌,他论证了土壤中硫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学过程以及这些细菌的化能营养特性。

他最先发现嫌气性的自生固氮细菌,并运用无机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以及富集培养等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壤细菌各个生理类群的生命活动,揭示土壤微生物参与土壤物质转化的各种作用,为土壤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1892年,俄国植物生理学家Д.И.伊万诺夫斯基发现烟草花叶病原体是比细菌还小的、能通过细菌过滤器的、光学显微镜不能窥测的生物,称为过滤性病毒。

1915~1917年,F.W.特沃特和F.H.de埃雷尔观察细菌菌落上出现噬菌斑以及培养液中的溶菌现象,发现了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的发现使人们对生物的概念从细胞形态扩大到了非细胞形态。

在这一阶段中,微生物操作技术和研究方法的创立是微生物学发展的特有标志。

生物化学阶段

20世纪以来,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向微生物学渗透,再加上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和同位素示踪原子的应用,推动了微生物学向生物化学阶段的发展。

1897年德国学者E.毕希纳发现酵母菌的无细胞提取液能与酵母一样具有发酵糖液产生乙醇的作用,从而认识了酵母菌酒精发酵的酶促过程,将微生物生命活动与酶化学结合起来。

G.诺伊贝格等人对酵母菌生理的研究和对酒精发酵中间产物的分析,A.J.克勒伊沃对微生物代谢的研究以及他所开拓的比较生物化学的研究方向,其他许多人以大肠杆菌为材料所进行的一系列基本生理和代谢途径的研究,都阐明了生物体的代谢规律和控制其代谢的基本原理,并且在控制微生物代谢的基础上扩大利用微生物,发展酶学,推动了生物化学的发展。

从20世纪30年代起,人们利用微生物进行乙醇、丙酮、丁醇、甘油、各种有机酸、氨基酸、蛋白质、油脂等的工业化生产。

1929年,A.弗莱明发现点青霉菌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揭示了微生物间的拮抗关系并发现了青霉素。

1949年,S.A瓦克斯曼在他多年研究土壤微生物所积累资料的基础上,发现了链霉素。

此后陆续发现的新抗生素越来越多。

这些抗生素除医用外,也应用于防治动植物的病害和食品保藏。

分子生物学阶段

1941年,G.W.比德尔和E.L.塔特姆用X射线和紫外线照射链孢霉,使其产生变异,获得营养缺陷型。

他们对营养缺陷型的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基因的作用和本质,而且为分子遗传学打下了基础。

1944年,O.T.埃弗里第一次证实了引起肺炎球菌形成荚膜遗传性状转化的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DNA)。

1953年,J.D.沃森和F.H.C.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核酸半保留复制学说。

H.富兰克尔-康拉特等通过烟草花叶病毒重组试验,证明核糖核酸(R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为奠定分子生物学基础起了重要作用。

其后,又相继发现转运核糖核酸(tRNA)的作用机制、基因三联密码的论说、病毒的细微结构和感染增殖过程、生物固氮机制等微生物学中的重要理论,展示了微生物学广阔的应用前景。

1957年,A.科恩伯格等成功地进行了DNA的体外组合和操纵。

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的研究不断获得进展,胰岛素已用基因转移的大肠杆菌发酵生产,干扰素也已开始用细菌生产。

现代微生物学的研究将继续向分子水平深入,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分支

微生物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分化出大量的分支学科,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已达181门之多。

根据其性质可以简单归纳为下面6类:

⑴按研究微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为目的来分总学科称普通微生物学(GeneralMicrobiology),分科如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和分子微生物学等。

⑵按研究的微生物对象分如细菌学,真菌学(菌物学),病毒学,原核生物学,自养菌生物学和厌氧菌生物学等。

⑶按微生物所处的生态环境分如土壤微生物学,微生态学,海洋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水微生物学和宇宙微生物学。

⑷按微生物应用领域来分总学科称应用微生物学(AppliedMicrobiology),分科如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药用微生物学,诊断微生物学,抗生素学,食品微生物学等。

⑸按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分如化学微生物学,分析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物工程学,微生物化学分类学,微生物数值分类学,微生物地球化学和微生物信息学等。

⑹按实验方法、技术分如实验微生物学,微生物研究方法等。

3细菌的基本外形有哪几种?

每种外形的细菌都有哪些排列?

参考P5-P7

回答重点

(1)细菌的外形有三种P5:

球状、杆状、螺旋状

(2)各种外形的细菌排列方式:

P5-P7

4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哪几部分?

各自的功能?

细菌的结构包括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为都具有的基本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为某些细菌才具有的特殊结构。

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

1.细胞壁为包绕在细胞膜外的膜状结构,厚10~80纳米(nm)其组成较复杂,因不同细菌而异,主要组分为肽聚糖,主要功能为保持菌体固有形态和维持菌体内外的渗透压。

2.细胞膜为包裹细胞质的结构,厚约7.5nm,与真核细胞膜相比,不含胆固醇但均具有细胞内外物质转运、生物合成、分泌及呼吸功能。

3.细胞质位于菌体内部的原生质,内含核蛋白体、质粒等多种重要结构。

4.核质由细胞质内的细菌本身遗传物质DNA和RNA聚集而成,不具备完整的核结构,故亦称为拟核。

5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哪几部分?

有何功能?

1、荚膜capsule:

某些细菌细胞壁外面覆盖着一层疏松透明粘性物质。

厚度不同,名称不同。

折光率低,负染法观察。

成分:

90%以上为水,余为多糖(肽)。

功能:

1)抵抗干燥;2)加强致病力,免受吞噬;3)堆积某些代谢废物;4)贮存物。

2、鞭毛和菌毛

鞭毛flagellum:

某些细菌表面一种纤细呈波状的丝状物,是细菌运动器官。

直径20-25nm,长超过菌体若干倍。

电镜或特殊染色法观察,悬滴法观察运动。

化学成分:

主要是蛋白质。

结构:

G+与G-区别;原核与真核区别

鞭毛着生位置与数目,可作为分类依据。

鞭毛着生状态决定运动特点。

趋性运动:

栓菌实验

菌毛fimbria(pilus):

许多G-尤其是肠道菌,表面有比鞭毛更细,数目多,短直硬的丝状体。

直径7-10nm,长2-3um。

性菌毛(F菌毛)

3、芽孢spore,endospore

某些菌生长一定阶段,于营养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是对不良有抗性的休眠体。

每一细胞仅形成一个芽孢,所以其没有繁殖功能。

形成芽孢属于细胞分化(形态发生)

Bacillus,clostridium,Spirillum,Vibrio,Sarcina

结构组成特点:

含水量低(平均40%),壁致密,芽孢肽聚糖和吡啶-2,6-二羧酸钙(DPA-Ca)

芽孢有极强的抗热、辐射、化学药物和静水压的能力,休眠力惊人。

芽孢结构、形成、萌发

伴孢晶体

孢囊cyst,等等。

6说明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并解释革兰氏染色的机理。

(8分)

(1)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主要结构成分的差异:

组成成分不同

革兰氏阳性菌:

肽聚糖(基本结构),包括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

磷壁酸(特殊成份),包括膜磷壁酸,壁磷壁酸

表面蛋白(特殊成分),包括SPA,M蛋白

革兰氏阴性菌:

肽聚糖(基本结构),包括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外膜(特殊成分),包括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

(2)革兰氏染色机理:

革兰氏染色机制:

目前一般认为,革兰氏染色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特殊化学组分基础上的一种物理原因。

通过初染和媒染操作后,在细菌细胞的膜或原生质体上染上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

革兰氏阳性细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且分子交联度紧密,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在加上它基本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能在壁上溶出缝隙,因此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仍牢牢阻留在其细胞壁内使其呈现紫色。

反之,革兰氏阴性细菌因其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度松散,故遇乙醇后肽聚糖网孔不易收缩,加上它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乙醇把只类溶解后,在细胞壁上就会出现较大的缝隙,这样,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就极易被溶出细胞壁,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细胞又呈无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时即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原理:

第一步:

结晶紫使菌体着上紫色

第二步:

碘和结晶紫形成脂溶性大分子复合物,分子大,能被细胞壁阻留在细胞内。

第三步:

酒精脱色,细胞壁成分和构造不同,出现不同的反应。

第四步:

沙黄复染,增加脱色菌与背景的反差并区别于未脱色菌。

G+菌:

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障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

呈紫色。

Gˉ菌:

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以下革兰氏染色为原理: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石炭酸复红或沙黄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7培养真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真菌的培养理论要保持无菌状态的培养皿内,但实际操作要加少量的抗菌素,其特征一般是呈条形分部的椭圆,颜色一般白黄色,还有其他颜色,避免细菌产生抗药性的主要是保持适合该细菌的生存条件达到最高

8细菌细胞内外交换物质的方式及其特点?

1,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主要适用于水,甘油,氧气,二氧化碳,苯,尿素等等小分子的运输

2,主动运输需要载体,且消耗能量,主要适用于无机盐离子,葡萄糖,氨基酸等等小分子的运输

3,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只是用于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4,内吞与外排作用消耗能量,主要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适用于蛋白质等等大分子的运输

第二套复习题

二、填空题

1.细菌、真菌、抗生素

2.支原体、细菌,立克次氏体

3.细菌、病毒,二等分裂

4.双命名,属,种

5.《伯吉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6.无隔,有隔,营养、气生、繁殖

7.芽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分生孢子、孢子囊孢子

8.小分生孢子,扫帚,大分生孢子,球

9.单核菌丝、双核菌丝、结实性双核菌丝,锁状联合

二、填空题

1.BFEDCA2.C3.D4.C5.D

三、概念

1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

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胚杆菌。

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2内毒素: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

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

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

其毒性成分主要为类脂质A。

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覆盖于细胞壁的黏肽上。

各种细菌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较弱,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内毒素耐热而稳定,抗原性弱。

3外毒素:

外毒素是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为次级代谢产物。

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

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及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等均能产生外毒素。

外毒素不耐热、不稳定、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中和外毒素,用作治疗。

4类毒素:

如某些细菌外毒素可用甲醛等处理后脱毒的制品,毒性虽消失,但免疫原性不变,故仍然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以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

它们广泛地应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

如向人体注射白喉类毒素后可以预防白喉。

其他的还有破伤风类毒素、葡萄球菌类毒素、霍乱类毒素等。

亦可把它们注射到动物体内用于制备抗毒素。

5温和性噬菌体或称溶源性噬菌体,指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附着)到宿主的核DNA上,并且可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

噬菌体侵染宿主后,并不增殖,裂解,而与宿主DNA结合,随宿主DNA复制而复制,此时细胞中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性噬菌体。

含有温和性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源性细菌。

6病毒复制:

病毒复制指病毒粒入侵宿主细胞到最后细胞释放子代毒粒的全过程,包括吸附、进入与脱壳、病毒早期基因表达、核酸复制、晚期基因表达、装配和释放等步骤。

各步的细节因病毒而异。

四、问答

1为什么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下不能生长?

所有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中,可转变极微量的氧的自由基(即超氧阴离子),超氧阴离子有很强的细胞毒作用,能直接破坏菌体的细胞膜。

好氧和耐氧微生物中有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在两种酶的作用下可时毒害性很强的超氧阴离子转变为无害的氧,保护细胞不受氧代谢的毒害作用。

而厌氧微生物不具有上述酶类,不能分解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的毒害作用,因此不能在有O2条件下生长。

2细菌的生长曲线分哪几期?

有何意义?

各期有何特点?

细菌是微生物,微生物的生长分为四个时期:

1延滞期:

又叫调整期,细菌代谢活跃,大量合成细胞分裂所需的酶类、ATP以及其他细胞成分。

细胞往往不生长繁殖,其数目无明显增加。

为后面做准备,相当于适应新环境。

2对生长数期:

细菌代谢旺盛,个体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稳定调整期和对数期的细菌几乎不存在

种内斗争),开始迅速繁殖,由于细菌以分裂方式繁殖,细胞数目呈几何级数增加。

3稳定期:

有害代谢产物积累,新增细胞数目与死亡细胞数目达到动态平衡,次级代谢产物大量积

累,形成芽孢(稳定期的细菌种内斗争最激烈),繁殖速率逐渐下降。

4衰亡期:

细菌数目急剧下降,出现畸形细菌(衰亡期的细菌和无机环境的斗争最激烈),营养耗

尽,大量死亡。

它表示了细菌生长过程中各个过程的情况,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特定的优势微生物。

你可以参照生长曲线,根据你的需要控制微生物的生长,来达到你需要的效果。

3培养基有哪些种类?

各有何用途?

微生物培养基的类型

由于各种所需要的营养不同,所以培养基的种类很多。

据估计目前约有数千种不同的培养基,这些培养基可根据所含成分、物理状态、以及不同的使用目的等而分成若干类型。

1.按照培养基的成分来分

培养基按其所含成分,可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和半合成培养基三类。

(1)合成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的各种成分完全是已知的各种化学物质。

这种培养基的化学成分清楚,组成成分精确,重复性强,但价格较贵,而且微生物在这类培养基中生长较慢。

如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察氏(Czapek)培养基等。

(2)天然培养基。

由天然物质制成,如蒸熟的马铃薯和普通牛肉汤,前者用于培养霉菌,后者用于培养细菌。

这类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很不恒定,也难以确定,但配制方便,营养丰富,所以常被采用。

(3)半合成培养基。

在天然有机物的基础上适当加入已知成分的无机盐类,或在合成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某些天然成分,如培养霉菌用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这类培养基能更有效地满足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2.按照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分

培养基按其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三类。

(1)固体培养基。

是在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有琼脂、明胶、硅胶等。

固体培养基常用于微生物分离、鉴定、计数和菌种保存等方面。

(2)液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中不加任何凝固剂。

这种培养基的成分均匀,微生物能充分接触和利用培养基中的养料,适于作生理等研究,由于发酵率高,操作方便,也常用于发酵工业。

(3)半固体培养基。

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凝固剂而呈半固体状态。

可用于观察细菌的运动、鉴定菌种和测定噬菌体的效价等方面。

3.按照微生物的种类分

培养基按微生物的种类可分为细菌培养基、放线菌培养基、酵母菌培养基和霉菌培养基等四类。

常用的细菌培养基有营养肉汤和营养琼脂培养基;常用的放线菌培养基为高氏1号培养基;常用的酵母菌培养基有马铃薯蔗糖培养基和麦芽汁培养基;常用的霉菌培养基有马铃薯蔗糖培养基、豆芽汁葡萄糖(或蔗糖)琼脂培养基和察氏培养基等。

4.按照培养基用途分

培养基按其特殊用途可分为加富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1)加富培养基。

是在培养基中加入血、血清、动植物组织提取液,用以培养要求比较苛刻的某些微生物。

(2)选择性培养基。

是根据某一种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