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城市建设主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3009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城市建设主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城市建设主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城市建设主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城市建设主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城市建设主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城市建设主题.docx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城市建设主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城市建设主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城市建设主题.docx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城市建设主题

城市建设主题

1.(2015·河南驻马店高三期末·25)(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

……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在昔日广州商馆时期,一般贸易品的走私是没有的。

后来,许多特权由条约获得,世界上的注意力转向中国。

与此同时发生的就是鸦片走私,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就导致了一般的走私。

俟后太平天国的叛变产生了混乱,在这混乱之中,广州完全被“叛军”包围,上海也从帝国官员的手里被夺去。

外国在广州和上海的周围维持着中立……上海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自由港,从1854年5月起,中国政府从它的对外贸易方面就没有收到关税。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普遍走私的那种“自由的”制度必须觅得另一种制度来代替;所宣布过的那种中立化的严格执行必须放弃。

作为让步,阿礼国建议用外国人监督的方法去实现,人员由领事推荐,但是为中国服务,由中国付给薪金,并且在中国长官的节制下工作。

……新的税务机构在1854年7月12日成立……新章程的实施受到了领事们的欢迎,因为他们的目的是要终止那时存在的无政府状态;它也受到商人大众的欢迎,因为它结束了只对他们当中诚信较差的那些人有特殊利益的那种情况;再者,它使这个口岸的税务长官,能够获得除此之外并无别法取得的一项国税。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四2013年9月29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上海自贸区属国际性及双边性,侧重于金融改革试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国家战略,是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它不是特区也不是新区,而是一种全新的制度创新。

——XX百科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自由港”的原因和产生的不良影响。

(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税务司产生的影响。

(6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自贸区成立的意义(5分)。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城市建设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推断这些城市的兴起受到手工业发展的影响;根据“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得出交通要冲也能推动城市的兴起;盛泽镇“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居民百倍于昔”得出商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推动城市的发展;第二小问经济的新特点,根据材料一,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些市镇是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兴起的,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从“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得出这些市镇是专业化的城市;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劳动力也作为商品,这也是这一时期城市的一大特点。

_

(2)第一小问原因,“许多特权由条约获得”是指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与此同时发生的就是鸦片走私,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就导致了一般的走私”说明一般的走私活动是成为自由港的原因,“外国在广州和上海的周围维持着中立”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后帝国主义的中立也造成了上海成为自由港;第二小问不良影响,上海成为自由港根据“中国政府从它的对外贸易方面就没有收到关税”得出经济上的影响,再结合所学,得出政治上也造成秩序的混乱。

(3)“新章程的实施受到了领事们的欢迎……终止那时存在的无政府状态,它也受到商人大众的欢迎”是指稳定经济秩序,受到各方欢迎;“获得除此之外并无别法取得的一项国税”是指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结合所学用外国人管理海关也导致了海关的半殖民地化。

(4)“上海自贸区属国际性及双边性”说明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得出促进了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而是一种全新的制度创新”得出是一次制度创新,同时推动经济的发展。

【答案】

(1)原因:

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

(3分)

特点:

专业化城市出现;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分)

(2)原因: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严重的走私活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帝国主义的中立政策。

(4分)

影响:

严重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导致上海经济秩序的混乱。

(4分)

(3)影响:

稳定经济秩序,受到各方欢迎;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上海海关管理权丧失,中国海关半殖民地化。

(6分)

(4)意义:

促进了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一次制度创新,推动上海和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5分。

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2.(2015·湖北黄冈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扬州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处于长江与运河“T”字型交汇处,沟通南北的运河要道和连接东西的长江是其生长发展的命脉所在。

扬州居南北交通枢纽和明清两淮盐业中心的地位,使其成为沟通南北东西贸易的“四汇五达之衢”,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

四方舟车、商贾荟萃,商业高度繁荣。

不仅如此,运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从唐朝开始,扬州就成为东南漕粮转运京师的咽喉,一直至清中叶。

为了保证漕粮能顺利运达京师,历代王朝都加强对扬州的统治,并不惜巨资和代价对运河进行疏浚、整治,以保证国家命脉——运河的畅通,从而也确保了扬州在漕运中的咽喉地位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何一民

材料二曼彻斯特的真正崛起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事。

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

到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已达99家。

自1780年后的四十年中,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也是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

1830年建成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

最早被清政府派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1866年)中写道:

“此地人民五十万。

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

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

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

楼五重,上下数百间。

工匠计三千人,女多于男。

棉花包至此开始。

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织机万张,刻不停梭。

每机二三张以一人司之。

计自木棉出包时,至纺织染成,不逾晷刻,亦神速哉?

”那时的曼彻斯特已从旧集镇发展为英国有数的大城和世界棉纺工业之都。

——摘编自XX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扬州城市发展的特点及背景。

(10分)

(2)根据二概括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扬州和曼彻斯特一衰一兴的原因。

(11分)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城市建设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自1780年后的四十年中,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也是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运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状况,地理位置和政府的态度等方面概括即可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扬州衰落的原因是近代新兴工业城市得兴起,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突出等因素的影响;曼彻斯特兴盛的原因是棉纺织业的发展、铁路、水运等交通运输的发展、蒸汽机广泛应用、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工厂制的建立、世界市场的扩大等因素的影响。

_

【答案】

(1)特点:

传统封建城市,商业繁荣;政治、军事功能突出。

(4分)

背景:

封建经济和商品经济发展;区位条件优越;历代王朝的重视;运河的畅通。

(6分)

(2)特点:

近代新兴工业城市,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功能突出。

(4分)

原因:

衰:

近代以来交通优势的丧失;上海崛起;传统经济衰退与新式经济发展缓慢等。

(5分)

兴:

工业革命的推动;蒸汽机的推广使用;工厂制的建立;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不断扩大等。

(6分)

3.(2015·天津红桥一模·1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

——岳麓版高中教材

材料二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单位:

人)

时 期

迁出

至他乡种田

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1820~1849年

29

29

0

0

1850~1879年

72

15

49

8

1880~1911年

156

0

118

38

1912~1939年

473

0

77

396

材料三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工业革命后,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5%;英国在1801年时五千人以上的城镇只有106个,占全国人口的26%,到1851年时,全国城镇数目达到265个,城镇人口所占比率上升到54%,1891年时,城镇数目增至622个,人口占到68%。

有经济学家统计,英国在1801年,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32%、23%和45%,而到1841年则变为22%、34%和44%。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6分)

(2)归纳材料二中1820~1939年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出的主要趋势,并分析导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的主要因素。

(8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

(6分)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城市建设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从松江、景德镇、佛山、汉口和盛泽镇可以看出分布的特点,从城市的职能可以看出经济功能增强、专业化增强,从小城镇数目的增加可以看出城市化的加快;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交通和人口归纳。

_

(2)第一小问趋势,可以从统计表中的迁出、至他乡种田、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出国从事工商业看趋势;第二小问因素,可以从至他乡种田增加——自然经济解体、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民族工业发展和社会动荡、出国从事工商业——国门被打开,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分析归纳。

(3)此题问影响,“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工业革命后,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5%”体现了工业革命使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英国在1801年时五千人以上的城镇只有106个,占全国人口的26%,到1851年时,全国城镇数目达到265个,城镇人口所占比率上升到54%”体现了小城镇规模越来越大,城镇数量也越来越多,“英国在1801年,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32%、23%和45%,而到1841年则变为22%、34%和44%”体现了产业结构得变化推动城市体系的形成,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答案】

(1)特点:

主要分布在江南的东南沿海和长江两岸;专业化城市出现;城市发展加快;经济功能加强,生产性(或商业性)突出。

(4分)

原因:

交通发达;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城市人口增加。

(2分)

(2)趋势:

居民迁出逐渐增多;到他乡种田的现象消失;到城镇做工或经营的增多;出国做工的增多。

(4分)

因素:

国门被打开,并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帝国主义入侵,国内局势动荡;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业、手工业衰落;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

(4分)

(3)影响:

工业革命使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加;推动小城镇规模越来越大,城镇数量也越来越多;改变了产业结构,推动了城市体系的形成,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6分)

4.(2015·广东潮州二模·38)(2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近代欧洲城市化进程表

年份

万人以上城市比例(占总人口)

万人以上城市数量(个)

平均城市规模(千人)

欧洲总人口

(百万人)

1500

5.6

154

22

61.6

1650

8.3

197

31

74.6

1800

10.0

364

34

122.7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公元960-2030年》

材料三1949—2009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有何特点?

(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同一时期,中国古代城市为什么没能实现转型?

(10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城市化三个主要阶段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特点的主要原因。

(10分)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建设主题

【解析】

(1)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由此可概括出特点。

_

(2)第一小问原因,抓住材料二表格中的时间1500,1650和1800,结合此时间段欧洲与城市化有关的史实,原因可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殖民扩张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原因,同一时期中国处于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但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海禁闭关政策,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等。

(3)第一小问,1949—1961年城市化的特点和原因,从材料三的图表可知,此阶段城市化发展很快,原因一是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二是新中国的工业建设;第二小问,1961—1979年城市化的特点和与原因,从材料三的图表可知,此阶段城市化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文革、上山下乡;第三小问1979年后城市化的特点和原因,从材料三的图表可知,此阶段城市化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

【答案】

(1)特点:

城市大量出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现了街市。

(任答两点可得4分)

(2)欧洲原因: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也起了推动作用;殖民扩张的推动等等。

(6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的分)

中国原因:

封建制度的阻碍;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等等。

(4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第一阶段:

城市化发展很快。

原因: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开展工业化建设,城市工业人口大量增加。

(3分)

第二阶段:

城市化发展缓慢。

原因:

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整体停滞不前;上山下乡运动使城市人口流向农村;仅限于人口的自然增长。

(4分)

第三阶段:

城市化发展迅速。

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改革开放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3分)

5.(2015·江西赣州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40)(25分)城市是经济发展的缩影,城市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

名闻遐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离开农村的农业人口统计

年份

1751-1780

1781-1790

1801-1810

1811-1820

1821-1830

1851年城乡人口比例

流动人口数

75000

78000

138000

214000

267000

52:

48

1760—1851英国城市规模发展简表

 

5万——10万人

10万人以上

1760年

1个

0个

1851年

13个

7个

——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城市见证历史”关键词表

武昌起义

上海浦东开放

彼得格勒十月革命

鞍山钢铁公司

巴黎《凡尔赛和约》

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莫斯科《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上海中共二大

南京解放

华盛顿《九国公约》

(1)根据材料一分析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

以相国寺的庙会集市为例,分析当时集市贸易的特点。

(10分)

(2)材料二体现了英国一种什么样的历史进程?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并评价这一历史进程。

(6分)

(3)根据材料三,从“城市见证历史”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运用这3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7分)(要求:

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城市建设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一中“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可知其交通便利,根据所学开封是政治中心,加之宗教文化的影响;第二小问特点,由材料一“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

”分别可以得出其具有商品丰富和商品交易有分区的特点。

_

(2)第一小问进程,由材料二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其进程为城市化进程;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此外工业革命开始之前的圈地运动也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第三小问评价,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城市化进行评价,一方面其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发展也必须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否则会产生一些环境污染等问题。

(3)首先将材料中涉及到的关键词进行分类,提炼出一个主题,比如说“城市见证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用到的关键词为《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然后对关键词及其内容和影响进行阐释,尤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或“城市见证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和“城市见证共和国的成长历程”阐释如上所述。

【答案】

(1)原因:

开封位于汴水两岸,交通便利;政治中心的影响;宗教文化的影响。

(6分)

特点:

商品丰富,种类齐全;商品交易有分区。

(4分)

(2)进程:

城市化进程。

(2分)

原因:

圈地运动的进行;工业革命的开展。

(2分)

评价:

城市化是客观的历史潮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化必须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否则,会产生一些如就业、环境污染等社会、生态问题。

(4分)

(3)主题一:

城市见证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1分)

关键词:

《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分)

简要阐释:

《凡尔赛和约》是一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通过召开巴黎和会而签订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

《九国公约》是1922年2月,美国、英国、中国等九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它调和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但又使中国重新回到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的局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于1950年2月签定的条约,规定了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

(3分)

主题二:

城市见证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1分)

关键词:

武昌起义、上海中共二大、南京解放(3分)

简要阐释: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共二大分析了国际形势,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动力,并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强渡长江,并于4月23日占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南京解放。

(3分)

主题三:

城市见证中国共和国的成长历程(1分)

关键词:

鞍山钢铁公司、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上海浦东开放

简要阐释: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刚厂工程建成投产,它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建设成就的重要体现;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订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它的发表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推动了我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3分)

6.(2015·安徽马鞍山一模·36)(3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

《说文》中载:

“城,以盛民地”。

“市,买卖之所也。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

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二晚清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是外力,即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势力;一是内力,即中国社会内部结构变革所产生的推动力。

这两种力又各由若干种力组合而成,多种力的综合,相互作用,形成一股合力,推动了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起步。

——摘编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

材料三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数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

请以唐至前清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12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因素。

(8分)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