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资料外国教育史汇编.docx
《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资料外国教育史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资料外国教育史汇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资料外国教育史汇编
外国教育史
古希腊教育
斯巴达教育——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
(1)教育过程:
①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②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军营式的国家的教育机构体操场接受“五项竞技”(赛跑、掷铁饼、标枪、跳跃和角力)、神话、传说等教育;③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埃佛比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④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派往边境;⑤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2)教育的特征为:
①教育具有阶级性;②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受统治阶级的控制;③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④重视女子教育;
雅典教育——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1)教育过程:
①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②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
男孩7随后则开始进入弦琴和文法学校学习;③到十二、三岁左右,公民子弟体操学校学习“五项竞技”;④从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⑤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
(2)教育特点:
①教育具有阶级性;教育培养的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③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重视国家和私立教育的发展;④不重视女子教育;
智者派——智者又称诡辩家,在前5世纪后期主要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1.思想特征:
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2.代表人物为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等。
3.特点:
①智者能周游列国,是流动的②主要生活于雅典,收徒授学要收费,是西方最早意义的教师4.条件:
①要有广博的知识(大量的阅读)②流畅的口才③通晓文法、修辞、逻辑等。
5.贡献——①早期的人文主义;②有教无类,学术自由,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了文化知识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流动;③以培养政治家为教育目标,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得到的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④确定了教育内容和方式,最早确立了“七艺”中的前三艺(修辞、文法和辩证法)⑤智者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工作的职业化;⑥包含希腊全部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1.教育目的论:
主张培养才能卓越、道德高尚的治国人才。
2.德育论:
提出“知识即道德”的命题,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道德,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人具有正义、勇敢、节制和智慧四种美德,并且由此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认为知识教育是培养道德的主要途径;3.智育论:
强调治国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将天文、几何和算术等实用课程纳入教学体系;4.“苏格拉底方法”:
又被称为产婆术,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包括步骤为①讽刺②助产术③归纳④定义;评价:
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学生思维相当活跃。
但也有其局限性:
①受教育者要有探索真理的愿望和热情;②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③教育对象更适合具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1.“学习即回忆”:
学习并不是从外界得到什么东西而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2.《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构建了一个培养哲学王的教育体系。
教育目标:
一般目标:
培养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的公民。
最高目标:
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即哲学王。
教育观点:
①国家应严格控制教育;②教师由国家选聘;③男女平等,人人都应接受教育;④寓学习于游戏;教育阶段理论:
①学前教育阶段:
认为教育应由国家控制,国家应该创办幼儿教育机构,对儿童进行公养,其主要内容是游戏、讲故事等;②普通教育阶段(7至18岁),入国家创办的初等学校学习。
德育、美育、体操、音乐;③高等教育阶段(18至20岁)主要进行军事体育训练,毕业后成为“护国卫士”。
④理智教育阶段(20至30岁)学习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与文法、修辞、辩证法合为“七艺”)。
⑤辩证法教育时期(30至35岁):
除四艺外,重点学习辩证法。
培养哲学家、政府官员。
⑥哲学王阶段(35至50岁);进行哲学教育,并参与到实际锻炼中。
评价:
以英才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国家领袖为最终目的,是一种领袖教育;实行严格考核,层层淘汰制度,以保证少数德、智、体各方面都极优秀的人成为最高统治者。
注重早期教育,主张男女平等。
但过分强调一致性,轻视变革,忽视个性发展。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1.灵魂论与教育:
认为要按三个方面来规定灵魂,即营养的灵魂(植物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以其灵魂说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和谐教育的思想,与灵魂三个组成部分相对应的教育分别是体育、德育和智育;2.教育作用论:
亚里士多德提到了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即天性、习惯和理性。
重视天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3.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①在儿童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②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③认为智育的目的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④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是音乐教育(雅典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则是体育);4.自由教育理论:
反对教育的功利性,主张为了知识而学习知识,为了真理而追求真理,教育是纯粹的,是为了培养身心既善且美的人。
古罗马教育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目的:
培养雄辩家;
(2)雄辩家的素质:
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修辞学方面的特殊训练;具有优雅的举止风度;(3)雄辩家的培养方法:
模拟演说、多诵文学精品、写作练习、法庭的实际观摩等;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部教育专门著作;
(1)论教育目的:
培养善良且精于雄辩的人,认为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昆体良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赋,都能敏捷地、灵敏地学习;昆体良虽然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他也认为教育的基本作用并不是绝对的;
(2)论演说家的培养:
认为培养演说家应经过家庭教育、初级学校、文法学校和雄辩术学校四个阶段;(3)论早期教育:
重视学前教育,主张尽量早教,要进行快乐地学习,使儿童热爱学习;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天赋、倾向、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
(4)论学校教育的优势:
认为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适合孩子的健康成长,①学校教育不会使孩子产生自命不凡、唯我独尊的状态,也不会使孩子感觉到孤独和隔离;②在学校里可以培养孩子互助友爱的品性,养成适应和参加社会公共生活的习惯;③学校能教给学生趋善避恶;④学校能提供给孩子很多方面的知识;(5)教学理论:
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集体教育的构想;②提倡因材施教;③提出了教学应当适度的原则;④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⑤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之上;⑥改进教学方法,反对体罚,强调使用启发式等方法;⑦重视教师的作用,要求教师具有崇高的品德和渊博的知识,关怀热爱学生,懂得教学艺术;
西欧中世纪教育
宫廷学校:
以“七艺”为主要内容,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
骑士教育:
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
⑴教育目标:
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⑵教育内容: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奕棋,吟诗。
⑶教育的三个阶段:
①0-8岁,家庭教育阶段,受母亲教育,主要学习宗教知识、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②8-14岁,礼文教育阶段,贵族之家按其等级将儿子送入高一级贵族的家中充当侍童,侍奉主人和贵妇。
③14-21岁,侍从教育阶段,重点学习"骑士七技"。
(4)评价:
宗教氛围浓厚、封建气息强烈,世俗特点明显。
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行侠仗义、扶危济困、彬彬有礼等骑士精神。
但过于注重军事技能训练,轻视文化知识的熏陶。
中世纪大学——1.形成原因:
①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兴起的需要;②东方文化的影响;2.导体制:
“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
3.课程及培养目标:
在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
其中,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4.学位制度:
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可选择其他三科,之后获得“博士”的学位;5.教学方法:
主要是讲解和辩论;5.特点:
世俗性、国际性、独立自主性等;6.特权:
迁校的自由、不用交纳税费、有司法审判权、大学教授享有参政权、大学中获得学位的人具备教学资格。
7.作用和影响:
①从思想上打破了教会在思想上对人垄断,推动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发展;②促进了各个地区和国家的交流,打破了封建闭塞的局面;③为文艺复兴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培养了新人。
城市学校:
是为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
城市学校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
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使学校教育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
同时城市学校主要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
特点:
(1)世俗性;
(2)强调职业和技术的培训;(3)虽然宗教教育仍然是所有城市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起地位受到明显地削弱;城市学校教学水平也比较低,基本都坚持以本国语言教学。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教育特征
基本特征:
①人本主义。
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教育方法上尊重儿童天性。
②古典主义。
吸收古人见解,尤其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但非纯粹复古。
③世俗性。
充溢浓厚的世俗精神,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
④宗教性。
虽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打算消灭宗教,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⑤贵族性。
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人文主义教育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
贡献:
主①以人为本,热爱儿童、尊重儿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规律的新人②热爱科学,追求真知,教学内容突破中世纪的“七艺”框架③办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多样化。
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束缚。
扫荡了中世纪教育的阴霾,展露出新时代教育的灿烂曙光,开欧洲近代教育之先河。
快乐之家:
是由维多利诺创办的,他也是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环境”的观点的人。
校址环境优美,校风朴素自然,招收7-21岁的贵族子弟,重视数学教育,师生相处非常愉快,因此得名。
欧美主要国家教育的发展
一、英国教育的发展
1.公学:
是由私人或公众团体集资,专门为上层特权阶层设立的一批设备较好、水准较高的特殊文法学校。
课程内容注重人文学校,侧重古典语和外语教学,宗教教育也是其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培养学生的绅士风度。
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特权的官吏和统治阶层人物。
2.贝尔——兰卡斯特制(又称“导生制”):
教师把教学内容传给资质较好的导生,再由导生把刚学到的内容传给其他学生。
评价:
节省师资,节约费用,扩大规模。
但不能给学生充分系统的知识,教学质量差。
3.1870年《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
对5~12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
4.《巴尔福教育法》(1902年):
其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委员会的结合,形成了以议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局三级结合的英国教育管理体制;
5.《哈多报告》(1926年):
首次从国家的角度阐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儿童的思想,提出了初等教育终点、和初等教育后的分流(双轨,中等学校有文法学校、选择性现代中学、非选择性现代中学和公立小学高级班);
6.《1944年教育法》(也称《巴特勒教育法》):
主要内容①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②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③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同时地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