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0565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7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课《观潮》第1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星期第节

授课人:

周小平

总课时:

总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钱塘江。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 同桌对读生字词。

2、  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 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  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  理解词语:

人声鼎沸 。

2、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3、 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  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  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 抄写生字。

2、 朗读课文。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课《观潮》第2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星期第节

授课人:

周小平

总课时:

总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2.导入3、4自然段。

二、读课文,感受壮观。

读课文,看插图,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

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

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

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

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内合作学习

4.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5.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

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评价:

背诵得多有感情啊!

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

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

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

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课《雅鲁藏布大峡谷》第1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星期第节

授课人:

周小平

总课时:

总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a)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

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b)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

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2自然段)奇异(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

3000米长5044米平均深:

22686009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

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你想说什么吗?

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

山异(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

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

齐读5自然段。

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

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课《鸟的天堂》第1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星期第节

授课人:

周小平

总课时:

总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

2.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

你知道吗?

(一棵大榕树)

3.介绍资料:

这棵大榕树在哪儿?

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占地达16亩。

被当地人称为“神树”。

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二、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指名读文,读准字音。

2.投影出示练习:

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3.自学生字,掌握字形。

梢:

形声字,与“稍、捎”区分。

暇:

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

4.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借助工具书解决。

灿烂:

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

前前后后,时断时续。

展示:

明显地表现出来。

留恋:

舍不得离开。

不可计数:

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

应接不暇:

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暇:

空间。

文中指鸟太多,看不过来。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汇报交流。

 学生甲:

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学生乙:

课文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情景,10—13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经过时所见到的情景。

3.理清课文的脉络。

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

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四、分小组合作读课文。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课《鸟的天堂》第2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星期第节

授课人:

周小平

总课时:

总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

2.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

2.请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

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二、重点感悟。

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

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体会后用朗读的形式加以汇报。

1.大榕树:

学生甲:

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1)汇报读,其他同学听读:

哪儿读得好?

为什么?

你听出了什么?

从哪儿听出来的?

大和真,重点体会“真”字。

学生体会出:

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

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

学生乙: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2)体会“卧”字。

(树占地面积大。

)(学生答:

一万多平方米。

2.茂盛。

指名读句,谈体会。

重点体会“推”,“颤动”。

---鸟---

1.导语,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所描绘的美。

2.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3.教师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

4.教师追问:

(1)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5.再读课文这一部分,体会热闹欢快的场面。

三、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1.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

2.小结:

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

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

四、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出示思考题:

请你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

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

如写导游词、写诗,顺溜……。

五、总结全文。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

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

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课《火烧云》第1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星期第节

授课人:

周小平

总课时:

总第6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多姿多彩。

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

学习积累作文素材.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谁知道,火烧云指的是怎样的云呢?

二、自读课文,理清顺序。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

(划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小结:

作者就是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

三、学习第一部分课文。

火烧云上来时是怎样的情景呢?

课文的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

请同学们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呢?

这段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

(指名读,评价。

小结:

火烧云上来了,满天霞光,多新奇呀!

多有趣呀!

我们要读出新奇,读出有趣!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第2—6节。

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学习写颜色的这一部分课文。

作者写火烧云的颜色,共写了哪些颜色?

3、学习描写形状变化的这部分课文。

火烧云的颜色绚丽多彩,并且变化极快。

那么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引读: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朗读了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这一部分课文,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出现了什么?

什么样儿的?

怎样变化的?

”顺序来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

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按照这个顺序把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过程分别说说看。

小组讨论,交流。

这时空中又出现了什么?

什么样儿的?

怎样变化的?

(指名说。

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是这样多,这样快,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

五、学习第三部分课文。

火烧云下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理解:

恍恍溜溜

六、课堂总结

作者是怎样观察火烧云的?

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七、布置作业,观察并描写晨雾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第1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星期第节

授课人:

周小平

总课时:

总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2、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4、积累对联。

5、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

习作练习及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能力。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1、生自由读要求,思考:

本次交际的内容是什么?

(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

2、生自由分组交流。

师提示:

要说清这个自然奇观在哪里?

奇在何处?

最好能说出奇观是怎么形成的。

3、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参加全班交际。

4、全班交流,师生注意评价。

生可以提问,也可补充,还可以讨论。

5、全班评议。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语文园地一《习作》第2、3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星期第节

授课人:

周小平

总课时:

总第9课时

教学过程:

习作

1、生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2、生审题,确定自己想写的内容。

3、生与同桌同学交流。

4、生拟定草稿。

5、师初评:

(1)语句通顺。

(2)没有错别字。

(3)有条理,有顺序。

(4)有重点、清楚地介绍。

6、生根据提示,四人小组评议。

7、定稿,抄习作。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第4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星期第节

授课人:

周小平

总课时:

总第10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一)生读对话,反复读。

思考:

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二)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三)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四)总结

二、日积月累

(一)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二)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三)生上台表演。

(四)师生齐读,再背。

三、趣味语文

(一)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1、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2、生读后,思考:

这样读有什么意思?

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3、师生小结。

4、再读。

(二)

1、生自由读,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2、师生再读。

3、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课《古诗两首》第1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星期第节

授课人:

周小平

总课时:

总第1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

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二、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补充:

激趣导课

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4、品读悟意境

(1)启发谈话悟意境:

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2)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课《古诗两首》第2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星期第节

授课人:

周小平

总课时:

总第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题西林壁》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就读成诵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课《爬山虎的脚》第1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星期第节

授课人:

周小平

总课时:

总第13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

教学课时:

2

教学过程:

一、谁认识爬山虎,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

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

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感受?

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课《爬山虎的脚》第2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星期第节

授课人:

周小平

总课时:

总第14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语: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观赏爬山虎插图。

1、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了有什么感受?

(美)哪些地方写的美?

你喜欢哪句?

4、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5、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

(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

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2、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3、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

(注意)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

(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3、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

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

(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

(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特点样子:

像……像……(细丝)

虎颜色:

嫩红(灰色)

脚爬触→巴→拉、贴(牢固)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课《蟋蟀的住宅》第1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星期第节

授课人:

周小平

总课时:

总第15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

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

(板书:

住宅)

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

(指名学生)

(板书:

蟋蟀)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1.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要求:

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

2.随机检查自学情况。

3.解决问题。

①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

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

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4.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有关段落。

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①选择住址方面:

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板书:

选址)

②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

(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

③住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