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1 ,大小:78.97KB ,
资源ID:6605650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6056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1、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 第一课 观 潮 第1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周小平总 课 时: 总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 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学习重难点: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钱塘江。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 同桌对读生字词。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听

2、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理解词语:人声鼎沸。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3、 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4、教师抽查并总结。(三)析字形,写生字。1、 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鉴赏。三、 作业:1、 抄写生字。2、 朗读课文。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 第一课 观 潮 第2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周小平总 课 时: 总第 2 课时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入,引出壮观1 理

3、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2 导入3、4自然段。二、读课文,感受壮观 。读课文,看插图,感受这一天下奇观。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 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 组内合作学习4 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5感情朗读。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

4、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 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 齐读课文,感受壮观。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1 出示思路提示句子2 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

5、词汇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2运用词汇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3 师生共同评价七、全课小结。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 第二课 雅鲁藏布大峡谷 第1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6、 课 人: 周小平总 课 时: 总第 3 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二、初读,感知全文。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a) 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b) 默

7、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壮丽( 2自然段 ) 奇异( 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海拔:3000米 长5044米 平均深:2268 6009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奇异:山异 (热带雨林、冰川)水

8、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 第三课 鸟的天堂 第1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周小平总 课 时: 总第 4 课时教学目标: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1 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2 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3 介绍资

9、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4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二、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1 指名读文,读准字音。2 投影出示练习: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3 自学生字,掌握字形。 梢:形声字,与“稍、捎”区分。暇: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4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灿烂:光彩鲜明耀眼。陆续:前前后后,时断时续。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留恋:舍不得离开。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来计

10、算,形容数量很多。应接不暇: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暇:空间。文中指鸟太多,看不过来。三、理清文章的脉络。1 默读课文,思考: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2 汇报交流。学生甲: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学生乙:课文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情景,1013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经过时所见到的情景。3 理清课文的脉络。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14)作者对“鸟的天堂”

11、的留恋和赞美。四、分小组合作读课文。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 第三课 鸟的天堂 第2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周小平总 课 时: 总第 5 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2 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 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 “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2 请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二、重点感悟。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体会后用朗读的形式加以汇报。1.大榕树:学生甲: 有机会看清

12、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1) 汇报读,其他同学听读: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从哪儿听出来的?大和真,重点体会“真”字。学生体会出: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学生乙: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2) 体会“卧”字。(树占地面积大。)(学生答:一万多平方米。)2 茂盛。指名读句,谈体会。重点体会“推”,“颤动”。-鸟-1 导语,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所描绘的美。2 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3 教师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

13、力。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4 教师追问:(1) 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2)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5 再读课文这一部分,体会热闹欢快的场面。三、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1 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2 小结: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四、思维拓展,深化主题。出示思考题:请你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如写导游词、写诗,顺溜。五、总结全文。大

14、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 第四课 火烧云 第1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周小平总 课 时: 总第 6 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多姿多彩。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3、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学习积累作文素材.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谁知道,火烧云指的是怎样的云呢?二、自读课文,理清

15、顺序。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划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三、学习第一部分课文。 火烧云上来时是怎样的情景呢?课文的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呢?这段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指名读,评价。) 小结:火烧云上来了,满天霞光,多新奇呀!多有趣呀!我们要读出新奇,读出有趣!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第26节。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学习写颜色的这一部分课文。作者写火烧云的颜色,共写了哪些颜色? 3、学习描写形状变化的这部分课文。 火烧云的颜色绚

16、丽多彩,并且变化极快。那么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引读: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朗读了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这一部分课文,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顺序来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按照这个顺序把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过程分别说说看。 小组讨论,交流。 这时空中又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指名说。) 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是这样多,这样快,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五、学习第三部分课文。 火烧云下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理解:恍恍溜溜六、课堂总结 作者是怎样观察火烧云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七、布置作业,观察并描写晨雾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

17、七册 语文园地一 口语交际 第1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周小平总 课 时: 总第 7 课时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2、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3、 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4、 积累对联。5、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重难点:习作练习及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能力。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过程:口语交际1、 生自由读要求,思考:本次交际的内容是什么?(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2、 生自由分组交流。师提示:要说清这个自然奇观在哪里?奇在何处?最好能说出奇观是怎么形成的。3、 每组

18、推荐一名学生参加全班交际。4、 全班交流,师生注意评价。生可以提问,也可补充,还可以讨论。5、 全班评议。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 语文园地一 习 作 第2、3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周小平总 课 时: 总第 9 课时教学过程:习 作1、 生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2、 生审题,确定自己想写的内容。3、 生与同桌同学交流。4、 生拟定草稿。5、师初评:(1)语句通顺。(2)没有错别字。(3)有条理,有顺序。(4)有重点、清楚地介绍。6、生根据提示,四人小组评议。7、定稿,抄习作。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

19、 语文园地一 日积月累 第4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周小平总 课 时: 总第 10 课时教学过程:一、我的发现(一)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二)生反馈(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三)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四)总结二、日积月累(一)生自由读,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二)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三)生上台表演。(四)师生齐读,再背。三、趣味语文(一)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1、 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2、 生读后,思考: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3、

20、 师生小结。4、 再读。(二)1、 生自由读,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2、 师生再读。3、 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 第五课 古诗两首 第1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周小平总 课 时: 总第 11 课时教学目标:1、 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2、 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3、 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教学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学习步骤: 初读感知 理解诗题 理解诗句 品读悟

21、意境 熟读成诵二、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补充:激趣导课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

22、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2)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4、品读悟意境(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2)品读诗名,读书读意1、反

23、复练习古诗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3、学生齐读4、熟读成诵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 第五课 古诗两首 第2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周小平总 课 时: 总第 12 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题西林壁1、指名背诵读诗2、指名说诗句意思二、学习游山西村1、初读感知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4、品读悟哲理5、就读成诵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 第六课 爬山虎的脚 第1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周小平总 课 时: 总第

24、13 课时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一、谁认识爬山虎,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三、反馈读书情况。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四、 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

25、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 第六课 爬山虎的脚 第2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周小平总 课 时: 总第 14 课时教学过程: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一、请同学们观赏爬山虎插图。1、爬山虎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

26、段。3、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4、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5、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1、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2、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3、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

27、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3、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四、学习第五自然段。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五、发散思维。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

28、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板书设计: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虎 颜色:嫩红(灰色)的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 第七课 蟋蟀的住宅 第1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周小平总 课 时: 总第 15 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教

29、学重点: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板书:住宅)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指名学生)(板书:蟋蟀)齐读课题。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1.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要求: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2.随机检查自学情况。3.解决问题。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4.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有关段落。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选择住址方面: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板书:选址) 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 住宅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