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主备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9611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主备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主备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主备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主备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主备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主备人.docx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主备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主备人.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主备人.docx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主备人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主备人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主备人:

第一课时:

教案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案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案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M?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M?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

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

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如符号表示:

△+☆=☆+△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

<88+104+96)=88+<104+96)

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

<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b5E2RGbCAP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

教师板书: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P31/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

P31/3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M?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M?

40+56=96<千M)56+40=96<千M)88+104+96104+96+88p1EanqFDPw

=192+96=200+88

=288<千M)=288<千M)

40+56=56+40<88+104)+96=88+<104+96)DXDiTa9E3d

┆<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

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个数。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

个数,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第二课时:

教案内容:

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案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案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

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A→B115千M

第五天城市B→CB→C132千M

第六天城市C→DC→D118千M

第七天城市D→ED→E85千M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M?

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32/5—7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M?

115+132+118+85

=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M)

第三课时:

教案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案目标:

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案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

24+19=<)+<)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85+632=<)304+215=519215+304=<)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0+70+30=70+30+20260+450=460+250a+400=400+aRTCrpUDGiT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学生小结。

练习本独立完成: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M,

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M。

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M?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M,还有260千M没有修,

这条公路有多少千M?

求:

<1)画出线段图。

<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

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

<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

适当的数。

结合律?

369+258+147=369+<□+147)a+<20+9)=

<23+47)+56=23+<□+□)15+<7+b)=<20+2)+b

654+<97+a)=<654+□)+□<10+20)+30+40=10+<20+30)+40

<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78+46+154168+250+3285+41+15+595PCzVD7HxA

计算:

480+325+75325+480+75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案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例2<乘法结合律)

教案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案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

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

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

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25×<5×2)

=125×2=10×25

=250<桶)=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

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完善板书。

五、作业:

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4×25=100<人)<25×5)×225×<5×2)

25×4=4×25=125×2=10×25

┆<学生举例)=250<桶)=250<桶)

<25×5)×2=25×(5×2>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a×b>×c=a×(b×c>

第五课时:

教案内容: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案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案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50×2=50×20=25×4=25×8=25×12=jLBHrnAILg

125×8=125×16=125×24125×80=25×40=xHAQX74J0X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

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

5×225×4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125×8×40=<□×□)×□

<3)计算:

43×25×4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

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LDAYtRyKfE

小结:

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

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Zzz6ZB2Ltk

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

25×42×468×125×84×39×25dvzfvkwMI1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第六课时:

乘法分配律

教案内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案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案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案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案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5×47×450×26×4

2、口算。

<1)<6+4)×56×5+4×5

<2)<8+12)×48×4+12×4

你发现了什么?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

问题: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1、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

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2)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1)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

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

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2、小组讨论: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这两种解法不同,但结果是相同的,都是求参加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所以:

<4+2)×25=4×25+2×25

同样:

25×<4+2)=25×4+25×2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

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等号左边的算式都是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等号右边的算式都是表示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左右两边相等

教师引导归纳总结一般规律,得出乘法分配律

板书: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或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五、作业

第七课时:

教案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案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案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

1.口算:

73+27138×100100-6464×1

8×9×125<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300+2)×43=300×□+2×□

2003=2000+□<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

计算102×43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

<1)<100+2)×43<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

从而使学生明确:

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

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小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84+□×8492×203=92×<200+□)=92×200+92×□

<2)计算102×24

出示:

9×37+9×63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1)9×37+9×63<2)9×37+9×63

=333+567=9×<37+63)

=900=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

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rqyn14ZNXI

小练:

(80+8)×2532×(200+3>35×37+65×3738×29+38EmxvxOtOco

讨论:

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

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

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SixE2yXPq5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

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6ewMyirQFL

三、巩固练习

1.师生对出题。

合成一道乘法分配律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23×(12+88><35+45)×1235×12×45×12kavU42VRUs

(11×25>×411×25+11×4>25×(4+40>25×4+25×40y6v3ALoS89

讨论:

2、3题为什么不相等?

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

P38/6—8

第八课时:

教案内容:

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案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案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

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

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

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

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

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第九课时:

减法的性质

教案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四下第39页例1。

教案目标:

1、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减法的性质。

2、使学生能根据实际的情况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算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灵活性。

3、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案重难点:

1、对减法性质的正确理解。

2、根据题情灵活选择算法。

教案准备:

课件等。

教案过程:

  一、导入引新:

上学期,我校开展了“我与好书为伴”的活动,同学们读书的兴致都很高,我相信大家坚持下去一定能学到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M2ub6vSTnP

刘老师也挺喜欢看书和收集一些好书的。

星期天,我去书店看到了一套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68元、《红楼梦》32元、《水浒传》54元、《西游记》46元。

0YujCfmUCw

根据这四本书的情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一人提问,一人回答)

例题:

刘老师身上有268元,要买《三国演义》、《红楼梦》两本书,那还能剩下多少钱?

请大家一起来算一算!

好吗?

eUts8ZQVRd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列式算一算,并与同桌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与算法。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解题情况。

2、反馈结果,交流探新:

①请同学说出各种不同的算法,教师及时板书算式<可能的算式):

268-68-32、268-32-68、268-<68+32)、268-<32+68)

②那你们是怎么想的?

请同学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想法。

③这些方法都对,那你们觉得哪种算法更方便呢?

说一说你的理由。

④从算式“268-68-32、268-32-68、”到算式“268-<68+32)、268-<32+68)”你们发现了什么?

sQsAEJkW5T

师:

左右联系看可以看出一条规律来,谁试着说说看?

生: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加起来再减。

师:

真不简单!

不过,刚才大家是从左往右看的,如果从右往左看,你能看出些什么?

生:

从右往左看,我发现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一个一个减去。

师:

同学们,真的很厉害。

师:

其他算式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呢?

我们还得进行验证。

大家说,如何证明我们的发现?

生:

再多举一些例子试试看。

师:

这倒是一个比较好的主意。

谁先带头给大家作个示范?

学生举例,师生一起验证。

师:

现在,能写类似算式的同学请举手。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举例验证一下。

师:

通过无数多的算式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你能用字母表示规律吗?

生:

a-b-c=a-(b+c>

3、如果是买《水浒传》、《西游记》两本书,那还余下多少钱?

请同学用你认为最方便的方法算一算,并加以反馈。

GMsIasNXkA

三、基本练习:

 1、根据性质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与数:

320-64-36=320-<   +   )     184-58-42=184-<  ○  )TIrRGchYzg

1789-<789+238)= 1789-<)○ <)  286-37-42-21=286-<37○42○21)7EqZcWLZNX

<练习目的在于加深对减法性质的理解)

2、计算:

528-53-47=   545-167-145=   574-74-200=   367-36-64=lzq7IGf02E

469-158-27=   678-<278+123)=   1587-<421+79)=  

289-45+55=    470-254-46=   672-36+64= 458-<87+258)zvpgeqJ1hk

①请同学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②反馈比较,优化算法。

<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灵活根据题目特点选择算法的能力)NrpoJac3v1

师:

在解决问题或计算中,我们常说要找简便的方法,那么你是依据什么去找的呢?

<请大家讨论说一说)教师小结:

方法是不是最简单关键要看题情,看自己的情况来选择。

1nowfTG4KI

四、解决运用:

1、①书本第39页的第二题,请学生进行解决并说明自己的算法。

②四年级三个班在“献爱心、助灾区”的活动中共计捐款1378元,其中四<1)班捐款622元,四<2)班捐款378元,四<3)班捐款多少?

fjnFLDa5Zo

五、课堂小结:

请大家放下手里的一切,闭上眼,静下心来回顾一下这一节课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我们都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

而后请部分同学说一说,教师作简要小结。

tfnNhnE6e5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它们的和。

a-b-c=a-(b+c>

第十课时:

教案内容:

P40/例2<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案目标: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案过程:

一、图片引入

出示主题图。

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新授

1.观察图<一)中的条件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一)

小组合作讨论问题<一)的解决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小组讨论。

<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

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

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

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

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

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

)HbmVN777sL

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

2.观察图<二)的条件问题。

小组讨论。

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完善板书。

四、作业:

P42/5—7

课后小结:

第十一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