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6824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学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学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学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学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发展规划.docx

《大学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发展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发展规划.docx

大学发展规划

****大学第三个四年发展规划(2008—2012)

一、第二个四年发展计划实施概况

2004年以来,学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坚持“崇德重智、树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加快合格本科院校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跃上了新台阶,较好地完成了第二个四年发展计划的各项任务,基本达到了合格本科院校建设的目标。

1、四年办学取得的主要成绩

——坚持质量立校发展战略,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23个,专科专业29个,在校生12027人,其中本科生7798人;四年来共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0085名。

几年来,学校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狠抓课堂教学,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努力打好本科教学基础,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继续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

2004年4月,通过了省教育厅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07年4月,通过了学士学位评估,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

2007年下半年开始,学校积极开展“以建迎评”工作。

——坚持科研兴校发展战略,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学科建设初见成效。

几年来,学术氛围日益浓厚,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断增强,科研态势良好。

课题和科研成果逐年增长,质量稳步提高。

分别获得省科技重大贡献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项和三等奖2项。

2005年,国际贸易学科入选省级重点学科(A),中国服务经济研究中心(CCSE)成为科技部服务创新研究重大基地;2005年和2007年,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连续两届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评为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高等教育论文总量连续四年列全国普通高校前百位。

现学校设有14个研究机构。

——坚持人才强校发展战略,贯彻“培养、聘用、引进、调整”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深入实施“百名骨干师资培养工程”,初步形成了一支数量基本满足、结构逐渐合理、基本适应本科教学的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693人,4年共增加新教师183人,专任教师已达44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260人,占35.7%;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249人,占55.6%。

教授逐年增多,目前正高职称教师已达37人。

同时,学校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经验丰富的300余人的外聘教师队伍,其中5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

——坚持“树人为本”办学理念,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

几年来,校党委坚持发挥党的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大力开展“先锋工程”建设,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2005年下半年,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群众“满意度测评”达到100%;2005年12月,参加了第十四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并在大会上作经验介绍;2006年12月以来,全面实施“明德计划”,“树优良学风、建文明校园”活动蓬勃持续地开展。

——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对外合作与交流不断活跃。

学校已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10多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合作关系。

自2004年来,输送到国外的留学生已达400多名;先后主办或承办了9次国际和区域学术会议;先后组团或派员跨团23个(批)访问了亚洲地区的18所友好学校;共接待外宾访问团151个,累计外宾960余人次。

——加大硬件建设投入,实施学校可持续发展。

几年来,基本完成了校园基础设施改造和基建项目建设工程,进一步优化了办学条件,提升了办学竞争力。

先后获得了杭州市“绿化示范单位”和“浙江省卫生先进单位”等称号,通过了浙江省高校平安校园建设评估。

目前,学校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其中有教学行政用房13.5万平方米,学生公寓16万平方米;图书信息中心、体育馆和塑胶田径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现学校图书馆藏书150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00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7500余万元。

2、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四年来,学校各项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实现“上水平、创特色、争一流”的奋斗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作为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随着学校本科化进程的加速和内涵建设的不断增强,学校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存在不少困难。

——正高职称和高学历人才偏少。

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学历(含在读)的教师均仅占专任教师的8.3%;同时,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优秀人才难度较大。

——本科专业数量不足,特色不明显。

目前,学校有23个本科专业,专业数量不足,难以支撑近3000人的招生规模,开设新专业的难度也较大。

现有本科专业结构欠合理,特色不明显。

目前本科专业中没有省级重点专业,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

——课程建设滞后,开设课程总量偏少。

学校现有本、专科专业52个,自然班级332个,但目前仅开设课程800余门。

同时,如何深化课程改革以落实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等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现代教育理念滞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深化。

不少干部、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滞后,没有及时从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转化到大众化教育,导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难以深入,人才培养特色难以彰显。

——民办机制的优势有待发挥,社会资源的吸纳能力不强,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多方争取办学资源的能力有待加强。

同时,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的改革相对滞后。

——校园基础设施还不足,人均资源占有量偏低。

学校现有校园面积480亩,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与教育部教学合格评估标准相距甚远,资源供求矛盾比较突出。

数字化校园建设任务艰巨,困难不少。

——国际化办学有待深化,对教育“面向世界”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学校除了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港台地区的一些院校有一定的交流外,同欧美等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还少有交流与合作,大多还停留在互访阶段,实质性的合作项目未取得突破。

二、四年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办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崇德重智、树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完善教学、科研、服务、交流的办学功能,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我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和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2、总体发展目标

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办学内涵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学科和专业建设,通过四年的努力,进一步夯实建设优良本科院校的基础,把学校建成一所办学特色鲜明、办学质量优良的一流民办本科高校。

3、主要发展指标

(1)人才培养

落实各项措施,继续深化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本科专业建设,适度扩大本科教育规模;加快开展留学生教育;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开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开拓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

到2012年,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14000—15000人,其中本科学生12000人左右;多层次多样化继续教育学生达到5000人以上。

(2)专业建设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新专业建设步伐,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彰显专业特色。

到2012年,新增本科专业10—12个,使本科专业总量达到32—35个。

新增省重点专业、重点建设专业4—6个,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

继续保持一定数量有特色和优势明显的专科专业。

全校开设必修课程总量达到1500门,选修课程200门以上;争取新增省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新增省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3)科学研究

坚持把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职能,稳步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横向课题的扶持力度,不断提升为地方服务的能力。

到2012年,力争当年全校科研经费总量突破1000万元;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5项以上;一级刊物上发表或被转载的论文年均80篇以上;四年内争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项,其中教学成果奖3项以上;高教研究论文排名确保在全国普通高校列前50位;培育3~5个有自身特色、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机构;学报争取进入核心期刊。

同时,在专利和软件知识产权登记等方面力求有大的突破。

(4)学科建设

积极培育并大力扶持有前景、基本条件较好的新的特色学科,并根据社会需求凝炼学科建设的方向和重点,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

到2012年,建设好校级重点学科(A)5—6个,并争取建设省重点学科(B)2—3个;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争取成为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争取使4个以上的学科具有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能力。

(5)队伍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立一支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结构优化、有开拓创新能力、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建立一支业务较强、乐于奉献的实验技术、图书资料工作队伍和一支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管理干部队伍。

到2012年,专任教师达到490人,其中博士80人,正高职称教师60人(非全聘40人);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45%左右;培养省教学名师、省“151”第二层次以上人才、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10人以上,使每个省重点学科有6-8名正高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每个校重点学科有4-6名正高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全校管理人员(含教辅人员)编制控制在全校教职工(不含后勤公司职工)总数的45%以内,其中校院党政干部(中层以上)控制在10%以内,党政管理人员控制在20%以内。

(6)办学经费

拓宽办学渠道,不断增加办学经费是实现学校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保证。

今后四年,力争使办学经费保持年增长8%以上,到2012年,当年办学总经费达到3亿元以上;实现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同步增长,积极争取达到在杭高校中上水平。

(7)校园建设

进一步优化现有校区功能定位,完善办学功能,是提高办学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积极利用杭州城中村改造机会,努力争取市政府的支持,在现有校址周边努力扩大办学场所;积极创造条件,通过采取多种形式,设立1—2个新校区;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

(8)国际交流

以教育合作项目为重点,加强与境内外院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努力引进国外智力,推进国际化办学。

通过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实现合作项目、交流人数、国际交流院校等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

到2012年,新增加国外友好交流院校8—10所;与国(境)外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2—3个科研合作项目;加强教师互派,为教师出国访学创造机会;开展一定数量的留学生教育。

(9)校园文化

紧紧围绕“树人”办学宗旨,深化对“崇德重智、树人为本”校训和“艰苦创业、务实创新、敬业奉献”办学精神的理解与实践,深入持久地开展“树优良学风、建文明校园”等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探索并努力建设和培育“树人”文化,做大做强“树人讲坛”等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树人文化品牌,加强校本研究,凝练树人办学模式,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10)管理机制

进一步发挥民办机制优势,深化制度改革,坚持“机构精简、人员精干、办事高效”的原则,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根据新形势下学校发展的特点,认真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发挥体制和机制优势。

加强人、财、物、信息等办学要素的管理,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人事、分配制度,积极探索并完善两级管理,理顺后勤管理体制。

三、完成学校第三个四年规划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一)深入实施教学质量工程,构建结构优化、质量优异的人才培养体系

1、持续推进教学质量工程,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发挥学校地处杭州市中心有利地理位置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办学资源,大力发展包括各种非学历的培训、考证等多形式的继续教育。

——重视专业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强化已有专业的整合和交叉,强化专业群建设,增设专业方向和市场需要的新专业。

加大对新专业建设的投入,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环境工程等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建设,以此带动学校的专业建设。

——强化课程建设。

努力增加课程的数量,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改善课程结构和管理,全面提升课程的适应性,把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课程体系上。

加强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稳步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

2、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继续深化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其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大力鼓励大学生自主试验和参与科研工作;继续办好大学生英语语言学习中心,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建设实验室和实践基地。

深化实验教学体制改革,建设好人文社科实验中心;大力推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确保每个专业有3个以上校内外实践基地,并力争建设省级示范性校外实践基地1个。

——重视毕业(论文)设计。

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逐年增加优秀毕业论文公开发表的数量。

——重视学生学科竞赛。

继续抓好并积极拓展“树人讲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学术氛围;大力支持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争取在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大力倡导教学研究,继续深化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形成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构建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

严格青年教师准入制度,推行主辅讲制和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教学技能比赛、优秀青年主讲教师评选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强化教学质量监控。

坚持并完善学生评教和教师的教学业绩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年终考核、职称(职务)晋升、收入分配等挂钩;坚持校、院领导听课和教学督导制度,强化教师课堂的责任意识。

——加强外聘教师管理。

建立并健全外聘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建立一支相对稳定、授课水平高、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外聘教师队伍;及时了解并掌握外聘教师的信息,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外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快推进学分制管理。

加快推行学分制管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积极推行主辅修制,允许一部分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选修辅修专业,辅修合格者发给辅修证书。

(二)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人才支持体系

1、着力抓好教师队伍培养,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

——完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与制度。

继续实施“百名骨干师资培养工程”,加大对校级教学、科研骨干的培养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考核机制。

——实施教授培养计划。

制定并落实教授培养计划,分期分批选拔有潜质的教师到境内外进修访学;制定相应的政策,全力扶持培养对象,加快培养进程。

——实施博士培养计划。

根据学校发展重点,遴选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以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

——实施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培养计划。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的培养力度,提高其科研学术水平,加快省教学名师、教坛新秀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要按照分层分类的原则,实施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站好讲台。

2、完善人才引进和聘用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招聘途径,重点引进紧缺专业的博士和45岁以下的教授等高层次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继续完善全聘教授、特聘教授、专聘教授和客座教授的聘用及管理办法,重点聘用一批接近或刚刚退休、身体健康且符合学科发展需要的全聘教授,指导年轻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推动学科建设。

3、加强党政管理和实验技术、图书资料专业工作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切实加强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按照“机构精简、人员精干、办事高效”的原则,建立一支党政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高度重视实验技术和图书资料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完善相关人员的聘用、选拔和管理制度,提高人员素质。

通过努力,使70%以上的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15%以上具有高级职称。

——继续深化二级管理考核制度。

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和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其主人翁意识;积极鼓励各部门、各学院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在各个环节全面引入竞争,以营造有利于教师、干部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引导教师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学术精神,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继续开展优秀教师、“学生评教”、“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师德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教学和科研活动。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教师的职称晋升、岗位津贴与师德师风结合起来。

5、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队伍建设管理体制。

——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做好岗位设置和聘任工作;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结合制度,全面推行教师职务岗位聘任制和人事代理制度。

——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绩效统一的教职工考核体系和分配体系,做到优劳优酬,提高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三)加大科研支持的力度,构建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科研创新体系

1、重视课题立项,拓宽课题来源。

——继续做好教师科技项目申报的服务工作,提高科研项目申报成功率。

——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科研机构的团队优势,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课题。

——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科技联系,扩大合作的领域和范围,适应科技创新政策变化。

2、加强过程管理,提升科研水平。

——注重制度创新,完善科研服务和管理,探索具有民办特色的科研管理模式。

——继续加强科研过程管理,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进一步加大对省部级及以上级别科研项目的扶持力度。

3、重视科研成果推广,为地方服务。

——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奖励申报和推广,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加大对横向课题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深入技术需求一线,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四)加强学科的整合,构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体系

1、突出重点,分层建设,完善学科体系。

——根据学校实际,紧密结合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建设方针,加大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支持和建设的力度,扩大学科建设成果。

——努力建设好省重点学科(A)、校重点学科(A)和一些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学科,使学科结构更加优化,特色更加鲜明。

2、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学科实力,发挥重点学科作用。

——按照“抓重点促一般”的工作方针,加快重点学科的培育和建设,积极发挥重点学科的凝聚和辐射作用。

——重视梯队、团队建设,增强学科的实力,提高学科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适应现代科技创新的要求。

(五)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与时俱进、保障有力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1、加强与改进党的建设。

——完善党员理论学习制度,增强党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各级党的组织,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大力发挥党组织的监督和保证作用。

——加大青年教工和学生的党员培养与发展工作,牢固树立党员意识,坚定报国之志,坚持诚信做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深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深入实施“明德计划”,通过开展成才规划活动、健康学子活动、文明宿区活动、文化树人活动及学风集中教育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力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努力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队伍。

——加强文体活动,增强师生体质,逐渐形成一批有特色的文体项目,有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发挥校友会的作用,使校友会成为沟通学校与校友的桥梁与纽带,为学校发展与校友事业成功提供支持与帮助。

3、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切实加强以学术科技为抓手的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构建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宿舍管理服务园区和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心理健康中心、就业指导中心为支撑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平台。

——加强对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群众组织的指导、建设和管理,使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继续办好“树人讲坛”,不断拓宽讲坛的平台,丰富其内容,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知名品牌。

——大力开展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热爱专业,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4、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

根据依法治校的要求和学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特别是要建立一套健全的校园稳定预警机制。

——加强内部管理。

重点抓好防火、防盗、防中毒、防意外事故发生的防范工作;落实安全责任,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时整改安全隐患,实行责任追究制。

——加强校园网络管理。

实行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上网信息审批制,对上网信息进行规范化管理。

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控,及时删除各种有害信息,如对上网信息审查不严,出现严重问题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完善突发性事件处置预案。

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稳定工作的处置预案,提高各类突发性事故的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保证校园平安稳定。

(六)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层次多样、互利共赢的国际交流体系

1、拓宽国际化办学渠道。

——进一步巩固与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友好院校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交流的层次,丰富合作的内容。

——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与欧美地区高等院校的联系,进一步拓展合作的平台。

——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以国际视野理解教育,培养具备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特点、历史背景、社会现实等素质,适应经济全球化需求的国际化人才。

2、积极举办、参加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

——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鼓励教学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学术组织,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争取各类国际合作课题,力争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成果和论文。

——每年争取举办或参与举办1—2次国际学术会议,提高学校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我校教师科研学术水平的提高。

3、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

——通过加强学校宣传,深化与海内外友好院校间的合作等各项有力措施,扩大交往的力度、广度与深度,以输送更多的优秀本专科学生出国留学,提高学历层次。

——通过在合作院校之间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争取吸引优秀留学生生源,努力开展留学生教育。

(七)秉承“和谐校园”的理念,构建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硬件支撑体系

1、优化和调整办学空间布局。

——加强对南校区建筑优化、环境美化的营造工作,重点优化致和园、清乐园和树人园学生公寓居住环境,完善相应配套设施,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

——加快北校区学生公寓及校园环境的建设和改造步伐,并新建学生餐厅,美化校园环境。

——积极利用杭州“城中村”改造机会,努力拓展校区东部用地空间,争取新建国际交流中心和现代教育中心等,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办学功能。

2、建设数字化校园。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实施网上教学平台和资源建设、校务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和数字图书馆工程等项目。

——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建设先进的、性能完善的、具有管理功能、提供综合业务服务的校园网基础设施和网络应用平台。

——重点建设中心数据库系统,统一标准,尽快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

——建成完善可靠的网络安全、用户管理以及供电保障体系。

3、深化后勤改革。

——坚持后勤为师生和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后勤职工服务意识,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和师生员工生活提供优质服务。

——通过实行“小机关、多实体”,加强内部核算,降低服务成本,力求后勤服务优质低价。

在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