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1A地块大体积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5528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2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21A地块大体积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G21A地块大体积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G21A地块大体积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G21A地块大体积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G21A地块大体积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G21A地块大体积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1.docx

《G21A地块大体积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21A地块大体积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G21A地块大体积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1.docx

G21A地块大体积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1

特房.山水尚座

(特房2009G21-A地块)

大体积砼施工方案

编号:

TCE/JSC007-15-2010

版本号:

1.0

编制人:

 

厦门特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二○一○年九月十五日

施工组织(方案)设计审批表

项目名称

特房·2009G21-A地块

业主

特房集团

编号

TCE/JSC007–15-2010

版本

第一版

编制人

执行时间

公司审核意见

技术质量部

工程管理部

审批意见

总工程师

第1章编制依据……………………………………………………04

第2章工程概况……………………………………………………04

第3章施工难点……………………………………………………06

第4章技术准备……………………………………………………06

4.1对原材料的要求………………………………………………07

4.2对商品混凝土的要求…………………………………………07

4.3主要技术措施………………………………………………08

4.4混凝土的配合比………………………………………………11

4.51.8M厚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验算……………………………11

4.62.4M厚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验算……………………………14

4.7测温方案……………………………………………………24

第5章施工部署…………………………………………………32

5.1商品混凝土……………………………………………………32

5.2混凝土浇筑施工安排…………………………………………33

5.3底板混凝土浇筑施工条件……………………………………38

5.4混凝土试验……………………………………………………39

第6章混凝土浇筑………………………………………………40

6.1进场混凝土质量的控制………………………………………40

6.2浇筑方法……………………………………………………40

6.3泌水处理……………………………………………………41

6.4混凝土的振捣………………………………………………42

6.5混凝土表面处理……………………………………………43

6.6防止柱钢筋移位………………………………………………43

第7章施工缝处理………………………………………………44

7.1外墙水平施工缝………………………………………………45

第8章安全与环保措施…………………………………………45

8.1混凝土泵送设备的主要安全措施……………………………45

8.2环保措施………………………………………………………46

附图………………………………………………………48

 

第1章编制依据

1.1设计图纸:

业主提供的项目施工图。

1.2现行的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高层建筑箱型基础与筏型基础技术规范(JGJ6-99)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

混凝土矿物掺和料应用技术规程(DBJ/T01-64-200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107-87)

混凝土泵送技术规程(JGJ/T10-95)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93)

第2章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厦门市湖边水库片区,下湖村东侧、仙岳路与金山路交叉口西南侧地块,总建筑面积约97081.50m2,建筑总高度99.2M,地下2层,地上32层。

主要功能住宅。

标高±0.000相当于绝对(黄海)18.15m。

上部结构体系为剪力墙结构。

半地下室为框架结构。

地基采用冲孔灌注桩,钢筋混凝土筏板承台。

基础混凝土总量约为12000M3。

在地下室范围内,上部主楼区域延伸下的剪力墙强度为C40,其它的混凝土墙、柱为C30。

承台、底板、外墙和水池侧墙混凝土采用C30级配密实的混凝土,防水等级为一级,设计砼抗渗等级地下二层为P10,地下一层为P8,地下室顶板为P6。

地下室底板厚度为350㎜、300㎜,1#~5#单体幢号下筏板承台连底板厚度为1800㎜,局部电梯基坑处承台板厚3800㎜。

第3章施工难点

3.1本工程工期短、时间紧,底板混凝土总量大,必须全盘考虑、精心安排、采取周密的技术措施保证质量。

3.2底板混凝土浇筑基本安排在冬季,气温低不利于混凝土表面控制。

3.3施工场地狭小、不利于交通和多台输送泵的布置。

第4章技术准备

基础底板的施工,除必须满足国家和地方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要求外,采取必要的预控措施防止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温度变化和收缩产生裂缝是施工技术准备的关键。

根据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机理,在抗裂验算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原材料质量、降低混凝土的温差(入模温度、水化热温升)、减小地基的约束以及控制降温速率、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应力松弛特性、延长养护期、表面布设温度筋、加强施工过程控制等几个方面综合安排抗裂技术措施。

4.1对原材料的要求

拌制混凝土的各种原材料除了必须满足相关国家规范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4.1.1水泥:

1)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2)采用低水化热水泥,水泥的7d水化热指标不高于275kJ/kg,不得使用带有R字样的早强水泥。

3)水泥的碱含量须满足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的总碱量不大于2.25kg。

4.1.2粉煤灰:

粉煤灰的级别不低于II级,不得使用高钙粉煤灰。

4.1.3粗骨料:

宜采用5~31.5mm级配均匀的机碎石,含泥量不得大于1%,孔隙控制在39%以内。

4.1.4细骨料:

为减小混凝土的后期收缩,宜采用中粗砂,细度模数2.5~3.0,不使用人工砂。

砂的含泥量不得大于3%。

4.1.5外加剂:

4.1.5.1外加剂应采用低碱、低水化热的外加剂。

4.1.5.2不得具有早强性能。

4.1.5.3不添加任何膨胀剂。

4.1.5.4使用高效减水剂。

4.2对商品混凝土的要求

除必须满足规范要求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4.2.1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要求为C30(P10)。

4.2.2水灰比控制0.45以下。

4.2.3砂率控制在40%以内。

4.2.4为保证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兼顾施工要求,混凝土的入泵坍落度宜控制在160mm之内,误差上限+20mm,下限-40mm。

4.2.5缓凝时间宜为8~10h。

4.2.6混凝土到工地的温度:

25℃

4.2.7为保证水化热不超过本方案抗裂计算的要求,试配时须对各试配配合比作混凝土或混合胶凝材料的水化热试验,并及时将试验结果上报本项目部。

4.3主要技术措施

4.3.1采用60d混凝土的强度,降低混凝土早期强度,本方案确定C30P10混凝土每立方米中水泥用量为:

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270kg;

4.3.2采用中低水化热水泥,7d水化热指标不高于275kJ/kg。

4.3.3采用三掺法,即在混凝土中同时掺加高炉磨细矿碴粉和粉煤灰,以保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同时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

4.3.4在满足泵送要求的条件下,降低砂率,防止混凝土因收缩产生裂缝。

4.3.5不使用膨胀剂。

4.3.6分层浇筑:

对主楼下电梯基坑处、集水井处承台3.8m、4.8m厚的承台,综合考虑机坑内降水、总体施工组织、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等因素,分层浇注分层厚度为2.4m。

两次浇筑间隔宜控制在10h之内。

4.3.7混凝土入槽前,对槽内四壁及槽底洒水降温。

4.3.8混凝土初凝前,表面用平板振捣器做两次振捣,改善混凝土的密实性。

两次振捣后,用刮杆刮平,再用木抹子做两遍压实抹平,最后表面扫毛。

4.3.9加强养护,充分利用混凝土的松弛特性降低混凝土的收缩应力。

混凝土的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差及表面温度与外界温度差可控制在25℃以内。

降温速率宜控制在1.5~2℃。

4.3.10.1浇筑完成后14d内,采用蓄水养护,蓄水深度为150mm,蓄水围堰高度不低于200mm。

4.3.10.2两次抹面压实后立即盖一层塑料薄膜,同时随浇筑进度分格砌筑蓄水围堰。

4.3.10.3蓄水养护至少7d,如果7d后,为下道工序施工方便要求改变养护方式,养护方式可改为采用塑料膜加草袋的方式,即一层湿草袋上盖一层塑料薄膜。

变换养护方式时,应先铺草袋再洒水。

4.3.10.4保温保湿养护至少14d。

4.3.11做好浇筑后的测温工作,设专职测温工,及时将测温数据录入预先编制好温度曲线的描绘程序和温度应力的计算程序,实时掌握混凝土内部温度和应力的变化情况,推断下一时段的温度和应力变化趋势,根据计算结果决定是否调整保温层的厚度。

4.4混凝土的配合比

根据本章第4.1、4.2、4.3条确定的原则,参考搅拌站统计资料和试配数据,确定混凝土单方主要材料用量。

4.51.8M厚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验算

(1)、混凝土的水化热绝热温升值

按照设计要求,施工水泥选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以单方水泥用量270Kg,混凝土龄期为60天。

混凝土的入模温度25℃。

式中:

Th-----混凝土最大绝热温升(℃)

mc----混凝土中水泥用量(Kg/m3)

F----混凝土活性掺合料用量(Kg/m3)70Kg

K----掺合料折减系数。

粉煤灰取0.25~0.3,取0.25

Q----水泥28d水化热(Kj/Kg),查施工手册表,取Q=375

c----混凝土的比热,取0.97[kj/(kg●K)]

----混凝土密度,取2400(kg/m3)

=40℃

2、混凝土中心计算温度

T1(t)=Tj+Th●

(t)

式中:

T1(t)------t龄期混凝土中心计算温度(℃)

Tj----混凝土浇筑温度(℃)

(t)----t龄期降温系数,查表。

则混凝土中心温度为入模温度+Th=25℃+40℃=65℃

各龄期混凝土内部的中心温度计算:

(浇筑层厚度按1.8M查表,系数线性插入)

当t=3d,T(3)=T0+T(t)

(t)=25+43×0.528=44.70℃

当t=6d,T(6)=T0+T(t)

(t)=25+43×0.508=43.84℃

当t=9d,T(9)=T0+T(t)

(t)=25+43×0.437=40.791℃

当t=12d,T(12)=T0+T(t)

(t)=25+43×0.347=36.92℃

当t=15d,T(15)=T0+T(t)

(t)=25+43×0.268=31.03℃

当t=18d,T(18)=T0+T(t)

(t)=25+43×0.192=30.26℃

当t=21d,T(21)=T0+T(t)

(t)=25+43×0.153=28.58℃

3、混凝土表层温度计算:

1)、混凝土表面模板及保温层的传热系数计算

式中:

----混凝土表面模板的传热系数,W/m2●K;

----保温材料厚度;(取0.15m);

----保温材料导热系数;(取0.58W/m●K);

----空气层的传热系数,取23W/m2●K;

=3.31W/m2●K

2)、混凝土虚厚度计算:

h′=k●

/

式中:

h′——混凝土虚厚度,m;

K——折减系数,取2/3;

——混凝土导热系数,取2.33W/m●K;

h′=0.47m

混凝土计算厚度:

H=h+2h′

式中:

H——混凝土计算厚度,m;

h——混凝土实际厚度,按最大承台取值,取1.8m。

H=h+h′=1.8+0.94=2.74m

混凝土表层温度计算:

T2(t)=Tq+4h′(H-h′)[t1(t)-Tq]/H2

式中:

T2(t)——混凝土表层温度,℃;

Tq——施工期间大气平均温度,取25℃;

h′——混凝土虚厚度,m;

H——混凝土计算厚度,m;

t1(t)——混凝土中心温度,取65℃;

T2(t)=25+4×0.47(2.74-0.47)[65-25]/2.742

=47.74℃

则:

T2(t)=47.74℃

由以上计算可知混凝土中心温度与混凝土表层温度温差达到

17.26℃,小于25℃。

结论:

当混凝土承台或底板厚度≤1800㎜时,内外温差小于25℃,应加强混凝土保湿养护。

主要针对筏板承台.保温措施:

当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大于25℃,可临时增加碘钨灯进行表面烘烤。

当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小于25℃,可减少保温材料的层数和厚度。

通过覆盖保温使混凝土的表面达到47.74℃,且随着中心温度的降低而调整。

4.62.4M厚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验算

取集水井处承台

(1)、混凝土的水化热绝热温升值

按照设计要求,施工水泥选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以单方水泥用量270Kg,混凝土龄期为60天。

混凝土的入模温度25℃。

式中:

Th-----混凝土最大绝热温升(℃)

mc----混凝土中水泥用量(Kg/m3)

F----混凝土活性掺合料用量(Kg/m3)70KG

K----掺合料折减系数。

粉煤灰取0.25~0.3,取0.25

Q----水泥28d水化热(Kj/Kg),查施工手册表,取Q=335

c----混凝土的比热,取0.97[kj/(kg●K)]

----混凝土密度,取2400(kg/m3)

=40℃

2、混凝土中心计算温度

T1(t)=Tj+Th●

(t)

式中:

T1(t)------t龄期混凝土中心计算温度(℃)

Tj----混凝土浇筑温度(℃)

(t)----t龄期降温系数,查表。

则混凝土中心温度为入模温度+Th=25℃+40℃=65℃

各龄期混凝土内部的中心温度计算:

(浇筑层厚度按2.4M查表)

当t=3d,T(3)=T0+T(t)

(t)=25+40×0.634=50.36℃

当t=6d,T(6)=T0+T(t)

(t)=25+40×0.604=49.16℃

当t=9d,T(9)=T0+T(t)

(t)=25+40×0.551=47.04℃

当t=12d,T(12)=T0+T(t)

(t)=25+40×0.461=43.44℃

当t=15d,T(15)=T0+T(t)

(t)=25+40×0.363=39.52℃

当t=18d,T(18)=T0+T(t)

(t)=25+40×0.276=36.04℃

当t=21d,T(21)=T0+T(t)

(t)=25+40×0.219=33.76℃

3、混凝土表层温度计算:

1)、混凝土表面模板及保温层的传热系数计算

式中:

----混凝土表面模板的传热系数,W/m2●K;

----保温材料厚度;(取0.15m);

----保温材料导热系数;(取0.58W/m●K);

----空气层的传热系数,取23W/m2●K;

=3.31W/m2●K

2)、混凝土虚厚度计算:

h′=k●

/

式中:

h′——混凝土虚厚度,m;

K——折减系数,取2/3;

——混凝土导热系数,取2.33W/m●K;

h′=0.47m

混凝土计算厚度:

H=h+2h′

式中:

H——混凝土计算厚度,m;

h——混凝土实际厚度,按最大承台取值,取2.4m。

H=h+2h′=2.4+0.94=3.34m

混凝土表层温度计算:

T2(t)=Tq+4h′(H-h′)[t1(t)-Tq]/H2

式中:

T2(t)——混凝土表层温度,℃;

Tq——施工期间大气平均温度,取25℃;

h′——混凝土虚厚度,m;

H——混凝土计算厚度,m;

t1(t)——混凝土中心温度,取65℃;

T2(t)=25+4×0.47(3.34-0.47)[65-25]/3.342

=44.34

则:

T2(t)=44.34℃

由以上计算可知混凝土中心温度与混凝土表层温度温差达到

20.66℃,小于25℃。

结论:

当混凝土承台或底板厚度≤2400㎜时,内外温差小于25℃应加强混凝土保温养护。

主要针对电梯基坑处、集水井处承台。

保温措施:

当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大于25℃,可临时增加碘钨灯进行表面烘烤。

当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小于25℃,可减少保温材料的层数和厚度。

通过覆盖保温使混凝土的表面达到44.34℃,且随着中心温度的降低而调整。

如下图:

4.7测温方案

4.7.1、测温点布设

布设原则为要有代表性,要能够有效监控混凝土温度,根据对称的特点,测温区的测点布置间距2M~4M。

每块底板测温点主要设置在有承台较厚的位置(见各式承台测温点布置图)。

顶、底两个测温点距承台底、顶面各300mm。

混凝土中测温孔采用导热良好的Ф48×3.0钢管制作。

钢管焊接固定在钢筋上,下端封口,上端用木楔塞住,以防混凝土进入管内。

测温管长度根据测点处承台厚度设置,管上口露出底板表面200mm左右,测温用水银温度计测读,为能较准确体现混凝土内部温度,测温管上口必须用棉包塞严,测完温度继续塞好棉包。

4.7.2、测温措施

混凝土初凝后即开始测温,测温用温度计用较小弹性且长度不小于3m的线绳系好,将温度计放入钢管中分别测量上、中、下三点的温度。

由于表面温度的数值不易准确测量,可以取上下点与中心点的差值来近似地反映表面与中心点的温差值。

终止测温记录后,采用高强度等级无收缩防水砂浆注浆封闭测温管。

4.7.3测温时间

1)混凝土浇筑开始起测温,第1~4d每1h测温1次。

2)第5~15d每2h测温1次。

3)第16~30d每4h测温1次。

4)第31~60d每12h测温1次。

5)原则上,在混凝土中心温度低于入模温度后可停止测温。

4.7.4设置专人负责测温工作,并在施工前对测温人员进行详细的交

底,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4.7.5测温注意事项

4.7.5.1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固定钢筋是否牢固,测温点标高是否准

确,管头是否包严。

4.7.5.2严密监测混凝土的温升情况,根据温度记录,增减保温材料

厚度或层数。

控制大体积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小于25℃。

当大体积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超过25℃时,可增加保温材料厚度或层数。

4.7.5.3是否停止保温、测温,必须听从本项目技术部门指令,不得擅自停止测温。

第5章施工部署

5.1商品混凝土

5.1.1供应商的确定

按合同约定选定合格的商品混凝土供应商。

在签订商品混凝土供应协议时,必须申明使用部位混凝土的性能与数量。

原则上框定混凝土强度等级、抗渗等级、坍落度、浇筑时间和工程部位等数据,工程质量在材料保证上首先得以落实。

5.1.2商品混凝土原材料

商品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必须符合相关国家规范和本方案第2章的规定。

针对本工程施工的季节、气候、运距以及工程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在常规混凝土配合比的基础上,对混凝土的配合比有针对性的试配,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施工配合比。

原材料及混凝土的检验试验报告必须在施工前报交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查验,经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共同认可后,方允许投入施工。

5.1.3商品混凝土供货

为了保证混凝土能够及时运送到工地,我部与混凝土供应商对运输线路进行了考察。

确定了搅拌站到工地的线路,同时对运输线路上的车流量高峰时间进行了分析,准备应急方案,来确保混凝土及时送到现场。

根据当时的交通状况和现场条件,调整交通方案和制定应急方案,完善混凝土供应方案,预防底板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出现停、断混凝土的情况.

5.1.4商品混凝土试验

商品混凝土应提供商品混凝土书面资料,即提供:

原材料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含碱量报告;商品混凝土配合比申请通知单;商品混凝土开盘鉴定书;商品混凝土出厂合格证;商品混凝土抗压试验报告、抗渗试验报

5.1.4.1混凝土试块的取样方式

现场取样时,以搅拌车卸料1/4后至3/4前混凝土为代表。

5.1.4.2商品混凝土坍落度测试

交货地点的坍落度与出站前坍落度允许偏差≤20mm。

浇筑现场每5车检查一次坍落度。

5.1.4.3每车混凝土入场后都必须检测温度。

5.1.5保证混凝土质量措施

5.1.5.1严格原材料的进场检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5.1.5.2严格混凝土的开盘鉴定,保证开盘混凝土的原材料相符,计量符合规定,混凝土的和易性满足要求。

5.1.5.3要根据混凝土浇筑量大小和施工进度,合理调整搅拌进度,使混凝土的浇筑温度符合要求。

5.1.5.4出厂的混凝土车严格检查,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不准出厂。

5.2混凝土浇筑施工安排

本分项工程施工安排指导思想是在《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下,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按混凝土工程“拌(合)—运(输)—浇(筑)”3大过程即施工工艺流程进行作业,以期完成质量目标和工期目标。

5.2.1施工段及施工顺序

按设计后浇带和施工后浇带将整个底板分成9个施工段,施工段划分见图

5.2.2各段混凝土浇筑机械设备的投入

5.2.2.1混凝土泵的平均泵送量Q1的计算

根据Q1=Qmaxαη

式中Q1——每台混凝土泵的实际平均输出量,M3/h;

Qmax——每台混凝土泵的最大输出量,M3/h;

α1——配管条件系数,取0.8~0.9;

η——作业效率:

可取0.5~0.7。

本工程采用的混凝土泵的输送能力为80M3/h。

α1=0.85;η=0.6

Q1=80×0.85×0.6=40.8M3/h

5.2.2.2每台混凝土泵所需配备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辆

计算公式

N1=Q1/60V1[60L1/S0+T1]

式中N1——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台数;

Q1——每台混凝土泵实际输出,M3/h;

V1——每台混凝土搅拌车容量9M3;

S0——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平均的车速度,km/h;

L1——混凝土车搅拌车往返距离(km),取定20km;

T1——每台混凝土搅拌车总计停歇时间,min;

则:

N1=Q1/60V1[60L1/S0+T1]

=40.8/60×9[60×20/25+30]=6

5.2.2.3各段须配备混凝土搅拌车、输送泵数量及浇筑时间详见表

每个流水配两台混凝土泵车,12台混凝土搅拌车,浇筑时间平均约法10小时。

5.2.3浇筑前的准备

为保证交通顺畅,应配备专门的人员进行指挥,统一协调部署。

为保证浇筑的顺畅,事先需充分做好一切准备。

5.2.3.1接管:

泵管必须牢固架设,输送管线宜直,转弯宜缓,接头加胶圈,以保证其严密,泵出口处要设一定长度的水平管,浇筑前先用混凝土减石砂浆湿润泵管。

垂直方向采用钢管搭设脚手固定泵管,其脚手架搭设成塔式。

5.2.3.2浇筑前项目部排定各班作业的各岗位人员名单。

按照施工方案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使所有参加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