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36325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完整word版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完整word版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完整word版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完整word版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

《完整word版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

完整word版财政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1、实证分析:

旨在描述各种经济因素的存在与经济运行的过程,并试图在各种经济变量或政策手段之间建立起联系。

(主要涉及事实判断,重在回答研究对象“是什么”、“会怎样”的问题。

比如,2003年中央政府发行了多少国债?

经济增长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如何?

开征利息税对居民的储蓄行为有什么影响?

等等。

2、规范分析:

是对经济行为或政策手段的后果加以优劣好坏评判的研究方法;它能够提出实现何种经济目标的政策建议;它基于基本的价值判断,并非客观的方法;较多受到人们的立场、感情、信念等因素的影响。

(如:

电信资费是否偏高?

对汽油消费是实行收费为好还是征税为好?

增加国债发行是利还是弊?

3、判断规范和实证。

(1)实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规范

(2)如果限制小汽车进口,国内消费者就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

实证

(3)治理通货膨胀比增加就业更重要。

规范

(4)利率上升有利于增加储蓄。

实证

(5)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收入差距扩大是正常的。

实证(因为没有提到对错)

第二章财政的目标与评价标准

1、帕累托效率:

指资源配置达到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下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差的结果。

2、帕累托改善:

指可以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境况变差的结果。

(帕累托效率意味着所有的帕累托改善都不可能。

3、生产效率:

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的约束下,使产出最大的不同资源组合。

4、产品组合效率:

在产出给定的条件下,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的要求和愿望的产品组合。

5、交换效率:

在产出给定的条件下,不同的产品被最合理地为各个人所利用。

(实现帕累托效率的三大条件:

一般均衡分析生产效率、产品组合效率、交换效率)

6、生产契约曲线:

是指在埃奇沃斯图形中,不同生产者的等产量线切点的轨迹。

生产契约曲线说明生产者如何通过对生产中使用的劳动与资本的配合比例的调整,实现其利润最大化,即实现生产的最优境界。

 

埃奇沃斯框图:

生产效率

如果将埃奇沃斯框图中的等产量曲线的切点用光滑曲线连结起来,就形成一条生产契约曲线,该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帕累托效率点。

7、生活可能曲线/产品转换曲线:

描述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生产能力;由生产契约曲线演变而来

衣服

 

 

大米

8、交换契约曲线:

在埃奇沃斯图形中,不同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切点的轨迹。

交换契约曲线说明两个消费者如何通过自由交换而实现最大的满足程度,即实现交易的最优境界。

 

 

牛郞和织女的无差异曲线的切点连结而成的曲线称为交换契约曲线。

该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帕累托效率点。

9、社会福利函数隐含的经济含义是什么。

关于社会福利函数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社会福利主义:

主张社会福利的高低由社会成员的个人效用决定

社会福利函数的常见形式:

简单的功利主义社会福利函数、罗尔斯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

(1)简单功利主义社会福利函数(边沁主义社会福利函数):

社会福利是社会成员个人效用的简单加总。

表达式:

 

政策主张:

应采取收入再分配行动以增进社会福利

(2)罗尔斯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

社会福利的高低取决于社会上境况最差的那个人的效用

表达式:

政策主张:

最小最大化原则,采取收入再分配行动,使境况最差成员的效用最大化

第三章、财政的起因及其职能

1、公共产品:

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即;公共产品无法由私人按效率产量提供;政府具有提供公共产品的极大潜力。

2、外部性:

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了他人福利的情形。

(外部性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在市场机制下,有益的外部效益行为无法得到足够的激励,而有害的外部效益行为无法得到约束如汽车尾气的排放:

价格机制无法为清新空气的机会成本提供正确的信号例如:

汽车尾气排放影响公共健康,河流上游污水排放、建设一个花园……)

3、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哪些?

(1)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存在着的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2)市场出现失灵的原因可以归为三大类:

市场势力、市场残缺和市场功能缺失。

A.市场势力:

垄断、自然垄断等;B.市场残缺:

因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市场不存在问题;C.市场功能不足:

分配不公平;经济波动;优值品或劣值品等。

4、结合模型分析垄断产生的效率损失。

 

 

你可以用最简单的需求/供给模型来分析,因为在垄断情况下,企业生产产品是为了得到最大的收益,即Imax=(P*D)max,用图形表示为在需求曲线D上,P=Q这一点(下方所围成的图形)是正方形的点,而这一点总是小于D/S两条曲线的交点,即因为垄断者为了提高价格,人为的限制产量,使之不能达到社会最大产量,垄断者更多获得的生产者剩余不能弥补消费者损失的消费者剩余,造成了社会总水平的效率损失。

 计算题

  假定某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Q=52-2P,成本函数为TC=3Q2。

求;

  

(1)若该产品为一垄断厂商生产,其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各为多少?

  

(2)要达到帕累托最优,产量和价格又各为多少?

(3)社会纯福利在垄断性生产时损失了多少?

MPC=6Q=MSC,MSB=26-Q/2

市场效率产量:

6Q=26-Q/2推出Q*=4

对垄断厂商而言,MSB=VR,所以垄断厂商的总收入TR=VR*Q=26Q-0.5Q2

所以垄断厂商的边际私人受益MPB=26-Q

垄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产量:

MPB=MPC,即:

26-Q=6Q,Q=26/7

第四章、财政决策与政府失灵

1、公共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

2、投票悖论:

没有一种提案能赢得多数票,这意味着简单多数票规则将无法得出明确的结果,即投票均衡不存在。

3、单峰偏好:

假如投票人从自己最偏好的结果向任何方向偏离之后,其效用总会下降,则称其具有单峰偏好。

4、中间投票人:

指的是在所有选民中偏好居中的那位投票人,即一半投票人对某公共产品的偏好比他强,另一半则比他弱。

5、阿罗不可能定理:

五个假设前提:

个人理性条件;无限制领域条件;帕累托条件;无关备选方案的独立性;非独裁性。

结论:

在上述条件下,达成投票均衡的公共决策机制是不存在的。

6、与个人决策相比较,财政决策机制呈现出什么特点?

(1)偏好显示问题:

人们显示对私人产品的偏好办法很简单,但是表达对公共产品的偏好就没有那么有效的办法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通过投票方式表达自己对公共产品的偏好。

(2)偏好加总问题:

财政决策需要顾及社会公众的个人偏好,但每个人的偏好和愿望不尽相同。

个人偏好加总办法有三种:

A。

习俗。

B。

独裁。

C。

投票。

7、什么是投票悖论?

出现投票悖论现场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投票悖论因投票者的多峰偏好所致,如果个人的偏好呈现单峰形态,投票悖论就不会发生,投票均衡存在。

更确切地说,多峰偏好是投票悖论现象发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第五章、公共产品

1、竞争性:

新增消费会发生额外成本。

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给其他人享用。

2、排他性:

存在将没有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3、公共产品有效提供的条件是什么?

结合图形。

所有消费者的边际私人收益之和等于边际社会收益和边际社会成本。

三人社区保安服务需求曲线的确定:

保安人数

MBA(元)

MBB(元)

MBC(元)

∑MB(元)

1

600

500

400

1500

2

500

400

300

1200

3

400

300

200

900

4

300

200

100

600

 

 

第六章、外部性及其矫正

1、结合模型分别分析负外部性和正外部性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1)竞争性市场之所以能够达成效率,原因在于MPB=MSB=MSC=P

(2)当外部性产生的时候,作为经济主体决策基础的边际私人收益或边际私人成本将会偏离边际社会成本或边际社会收益,从而导致经济主体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作出的决策与社会的要求相背离,从而无法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要求。

(3)外部性无法达成市场有效配置的表现:

经济行为存在负外部性时市场供给过剩,而经济行为存在正外部性时市场供给不足。

A.正外部性:

指给无偿给他人带来积极影响的行为;(如某种传染病的免疫接种、私人花园。

正外部性与供给不足

•边际外部收益(marginalexternalbenefit,MEB)

•社会收益MSB=MPB+MEB

•资源配置效率要求:

MSB=MPB+MEB=MC

 

正外部性导致的效率损失:

供给不足

B.负外部性:

指给他人施加了成本,却不因此而付出代价;(如化工厂的排污行为、汽车尾气排放。

负外部性与供给过剩

•负外部性:

经济行为产生的边际总成本超出私人承担的边际私人成本,即边际外部成本,如:

化工厂排污

•边际外部成本(marginalexternalcost,MEC)

▪指新增单位产品生产所导致的由第三方承担的额外成本。

•社会成本MSC=MPC+MEC

•资源配置效率要求:

MSC=MPC+MEC=MB

 

 

负外部性导致的效率损失:

供给过剩

2、什么是科斯定理?

其成立的条件有哪些?

(1)科斯定理:

假定资源所有者能够分清对其财产损害的来源,并且能合法地防止损害,同时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调,那么,无论谁获得产权,有关各方总能达成一种协议,通过这一协议,每个人的状况都能变好,而且其结果是有效率的。

(2)成立条件:

外部性来源清楚;谈判成本为零

(公共财政的概念)

第七章、财政支出增长

瓦格纳法则

1、购买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向企业和个人购买产品和劳务支出。

(包括社会消费性支出、投资性支出;等价交换;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2、转移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转移性支出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等;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3、解释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有哪些?

(1)政府活动扩张论:

瓦格纳提出,故称“瓦格纳法则”。

瓦格纳断言工业化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政府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张,原因:

A。

劳动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经济交往复杂化→经济主体间的摩擦增加→要求更多的政府保护、调节和管理活动。

B。

收入提高和社会进步→对分配问题的关心加强→对教育、文化、保健、福利等服务的需求增加→要求政府以更大的比例提高这些方面的支出。

C。

政府需直接介入某些大规模的投资生产领域。

(2)偶然事件论:

也称时间型态理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是英国经济学家皮科克和怀斯曼在瓦格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财政支出的增长并不是均衡、同一速度向前发展的,而是在不断稳定增长的过程中不时出现一种跳跃式的发展过程。

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因素有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公共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A.分析假定:

政府喜欢多支出、公民不愿意多缴税。

因此,公民对税收的容忍度就决定着财政支出水平的规模

B.内在因素:

在正常条件下,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税收也会上升,于是,政府支出上升会与GDP上升成线性关系。

这是内在因素作用的结果。

C.外在因素:

一旦发生了外部冲突,例如战争、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等,政府会被迫提高税率,而公众在危急时期也会接受提高了的税率。

这些使私人可支配的收入减少、私人部门的支出减少。

公共支出对私人支出产生“替代效应”(置换效应)。

在非常时期里比较容易为公众所接受。

非常时期即使暂时渡过,政府和公众都会从理性上认真“反思”自己对整个社会承担的责任,社会可容忍度或可以接受的课税水平会比非常时期前有明显提高。

而这种事后的反思,并经过反思再接受较高纳税水平的效应,称之为“检查效应”(审视效应)。

(3)非均衡增长论

(4)经济发展阶段论:

该模型主要是由美国著名的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提出来的。

他们用经济发展的阶段论来解释公共支出的增长原因。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A。

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政府仍然需要较高的财政支出,且以财政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为主。

B。

在经济发展中期阶段,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政府用于教育卫生安全等方面的支出会增加。

解决贫富分化的转移性支出上升。

C。

经济发展成熟阶段,公共净投资的份额会上升,但会略微减缓,财政转移性支出比例继续不断加大。

财政支出的投向会有所调整和变化,逐渐由对社会基础设施的“硬件”投资,转向更多地用于改善教育、卫生保健、基本生活保障和取得经济、环境与人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以及其他直接用于国民福利的“软件”项目。

(5)公共选择增长论:

这是公共选择理论对财政支出规模扩张的解释,它试图从财政支出决策方式的角度来解释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即财政支出的政治性扩张。

这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A.首先,从选民的角度看,选民的目标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在财政上,就是要实现纳税最小化和公共商品受益最大化。

B.其次,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政治家的目标是选票最大化。

为此,他们总想取得骄人的政绩以赢得选民的选票,这就需要更多的财政支出作为基础。

C.最后,从官僚的角度来看,官僚行为的特征是预算最大化。

第九章、社会保险支出

1,政府介入社会保险的理由:

政府的介入可以弥补保险市场存在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市场不存在问题

政府的介入可以弥补收入分配上的市场缺陷

社会保险是一种有益品,政府的介入体现了父爱主义的观念

相对商业保险来说,政府介入社会保险还具有其他优势。

2、比较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

(1)概念:

现收现付制以短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用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

完全积累制是一种以远期纵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的筹资方式,其特征是建立个人账户,使退休金直接来源于社会成员本身的储蓄积累。

(2)具体做法不同:

A。

现收现付制:

在编制年度社会保险计划与计划支出时,是以当年收支平衡为原则,以当期征缴的社会保险费仅够用于支付当期社会保险的计划支出。

这种方式在现代工业化国家曾广泛采用。

B。

完全积累制:

首先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失业率、退休比率、指数化工资率、预期平均寿命、利息率等相关指标进行预测,综合测算出参加社会保险的成员在整个投保或退休期间享受各种社会保障待遇所需要的资金总额,采取先提后用的办法,按一定比例分摊到参加社会保障的单位和个人,然后由投保者(单位和个人)从开始劳动起每月按一定比例提取,为未来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社会保障资金的需要储存基金。

(3)特点不同:

现收现付制的特点是,缴费率的调整是依据保险支出的规模而确定,如果保险支出规模扩大,缴费率也随之提高。

完全积累制的特点是,受益者在享受保险津贴之前就为自己积累基金,可以增强其社会保障意识。

缴费率不受人口结构等其他因素变化的影响。

缴费水平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保持稳定不变。

(4)优点不同:

现收现付制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易于管理,单位和个人缴纳保费的比例容易测算,不必统筹大量基金,且受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的影响较小,不存在基金的保值与增值压力。

完全积累制的优点是体现了社会保险的储蓄功能,由于投保人是为自己未来的受益缴费,使社会保险基金有可靠、稳定的收入来源。

有的国家还实行受益期的津贴标准同在职期的缴费水平挂钩的作法,调动在职人员积极主动地投保,有利于扩大社会保险基金的积累规模,形成一种可利用的资本。

(5)缺点不同:

A。

现收现付制的缺点:

一是缺乏长远规划,没有必要的储备,时间与空间上的调剂能力较差。

B。

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在延长,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由此会加大在职劳动者的负担,产生代际不公平。

C。

随着市场竞争和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变化加快,失业问题日益突出,现收现付制难以适应这种情况。

完全积累制的缺点是:

A。

益期间享受的津贴标准取决于在职期间的缴费水平,而不取决于经济增长水平,这就会出现分配的不公平现象。

B。

大量的基金积累存在受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影响而贬值的问题,即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

第十一章、财政收入概述

1、累进税率:

指将税基划分为若干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并使税率随着税基的增大而提高,即边际税率递增。

2、边际税率:

指应纳税额的增量与税基增量之比,也即最后一个单位税基所适用的税率。

3、如何理解税收的形式特征?

第十二章、税收原则

1、总额税:

指纳税义务不因纳税人经济行为的改变而改变的税收。

2、什么是税收公平?

如何在税制中实现公平?

(1)税收公平:

公平原则被公认为税收的首要原则。

包括两个原则,即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

(受益原则:

指纳税人的负担取决于其在政府支出中的受益情况;支付能力原则:

指纳税人的负担取决于其缴纳税收的能力。

(2)实现公平:

受益原则的困难在于很难确定不同群体从公共项目中的受益程度。

为使税制能够贯彻支付能力原则,政府首先要确定如何测定支付能力。

从三个方面入手:

A。

收入:

收入通常被认为是衡量纳税人支付能力的最佳标准。

收入越多,表明在特定时期内扩大生产和消费以及增添财产的能力越大,税收支付能力也越大,反之则越小。

B。

消费:

消费被认为是衡量纳税人支付能力的又一标准。

其理由是:

消费意味着对社会的索取,索取越多,说明支付能力越强,越应多缴税。

对消费课税除避免了对储蓄的重复征税,还能在客观上起到抑制消费、鼓励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C。

财产:

财产也被认为是衡量纳税人支付能力的标准之一。

一方面人们可利用财产赚取收入,增加支付能力;另一方面财产还可带来其他满足,如声望、权力、安全保障等,亦直接提高了财产所有者的实际福利水平。

加之资本利得,财产隐含收入通常不被纳入收入税基,因此,也有必要将财产税基作为收入税基的补充。

3、什么是税收的超额负担?

怎样减少税制的超额负担?

(结合图形)

(1)税收的超额负担:

也称税收的无谓损失。

因课税而带来的净损失或额外负担,是无法用税收的收益来弥补的,因而对经济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效率损失,税收的无谓损失。

 

税收的超额负担

(2)减少税制的超额负担:

途径:

A。

拓宽税基:

即广泛对物品和服务征税。

效率优势:

两种商品独立的情形:

图12-4

两种商品不独立:

•替代品:

同时征税能够降低超额负担

•互补品:

同时征税可能会增加超额负担

 

 

B。

抵消税收扭曲的影响

第十三章、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1、什么是税收转嫁?

税收转嫁的形式有哪些?

(1)税收转嫁:

指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将自己应当承担的税款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他人的过程。

(2)税收转嫁的形式:

A。

前转:

也称顺转,指纳税人在经济交易过程中,按照课税商品的流转方向,通过提高价格的办法,将所纳税款向前转移给商品或要素的购买者,即由卖方向买方转稼。

是税收转嫁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形式。

B。

后转:

也称逆转,指纳税人用压低进价、压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将所纳税款向后转移给商品或要素提供者的一种形式。

税收转嫁之所以表现为后转,一般是因为市场供求条件不允许纳税人以提高商品售价的办法,向前转移税收负担。

(特例:

税收资本化)

2、结合模型试述商品课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假定某种商品或要素的价格不受其他商品或要素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由其自身的供求状况决定取得均衡。

也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分析某一商品或要素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和数量决定。

对商品税归宿的分析

a)从量税

b)从价税

从量税的归宿分析

c)从量税又称单位税,指按销售商品的数量课征固定的税额。

d)例:

政府对啤酒销售课税

课于消费者(图)

 

 

课于需求方的从量税的归宿

课于产商(图)

 

课于供给方的从量税的归宿

第十五章、政务债务

1、在会计学意义上,政府债务是如何定义的?

在公共风险的意义上,政府债务又是如何定义的?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会计学视角:

政府债务是政府由于过去事项引起的现时义务,该义务的履行预期会导致政府资源的流出,这种流出既可以体现为经济利益,也可以体现为服务形式。

公共风险视角:

政府承担和化解公共风险,将导致财政资源的流出,不管这种流出是现时还是将来可能产生的义务。

在此背景下,政府债务得以产生。

第十八章、财政政策

1、扩张性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膨胀性财政政策或“松”的财政政策。

它是指政府在编制预算时使预算支出大于预算收入,利用财政赤字刺激社会总需求,以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相互适应,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政策。

2、紧缩性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盈余性财政政策或“紧”的财政政策。

它是指政府在编制预算时使预算收入大于预算支出,利用财政盈余抑制社会总需求,以平衡社会总供求缺口,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政策。

3,什么是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

什么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1)乘数效应: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税收乘数

 

 

(2)挤出效应:

因财政扩张使利率上升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

率的调节问题是货币政策的核心,这将我们引向了一个新的课题: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3、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1)“双松”:

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信贷支出规模,增加货币供给。

•在这种政策组合中,在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阻止利率上升,抵消或减少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因此会使总需求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展,对经济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

•这种组合适于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宏观调控首要目标时使用,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2)“双紧”:

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等,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的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来压缩支出的规模,减少货币的供给。

•在这种政策组合中,政府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等限制消费和投资,抑制总需求;中央银行紧缩银根,减少货币的供给,刺激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减少,导致总需求下降。

这种双管齐下的措施使总需求迅速收缩,能够有效遏制恶性通货膨胀,但会导致经济增长缓慢,甚至陷于衰退的境地。

•这种组合主要在总需求极度膨胀,总供给严重不足,物价大幅攀升,抑制通货膨胀成为首要目标时采用。

(3)“一松一紧”:

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在这种政策组合中,政府适当扩大财政支出和减税,同时中央银行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促使利率上升,产生“挤出效应’’,使总需求不会大幅度上升。

•这种组合主要在经济比较繁荣、但公共投资不足时采用。

组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

(4)“一紧一松”:

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在这种政策组合中,政府对财政支出严加控制,同时采用增税措施,抑制总需求;同时中央银行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促使利率下降,以刺激私人投资。

•这种组合适于财政赤字较大、但经济处于轻度衰退时采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