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贷渠道视角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理论研究评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3424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信贷渠道视角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理论研究评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基于信贷渠道视角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理论研究评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基于信贷渠道视角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理论研究评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信贷渠道视角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理论研究评述.docx

《基于信贷渠道视角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理论研究评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信贷渠道视角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理论研究评述.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信贷渠道视角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理论研究评述.docx

基于信贷渠道视角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理论研究评述

基于信贷渠道视角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理论研究评述

  摘要:

我国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效应研究起步比较晚,信贷渠道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基于信贷渠道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理论更是比较少,而现有的经济措施往往又忽视了信贷政策区域差异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会影响我国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导致区域经济差异扩大,也影响到了我国经济改革的成果。

因而有必要对国内外学者基于信贷渠道视角关于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的研究文献进行比较翔实的综述,从而为未来进一步研究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问题理清思路。

  关键词:

信贷渠道;货币政策;区域差异

  一、信贷渠道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概念

  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前提下,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具有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具有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

但是,相同幅度的货币收缩和货币扩张,却对经济增长速度具有不同的影响效果。

一般认为,在经济紧缩阶段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加速作用小于经济扩张阶段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减速作用。

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不仅依赖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强度,而且依赖经济周期的具体阶段,这种货币政策对真实经济产生不同的作用及其机制被称为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性。

而货币政策非对称性除了上述一般意义上的非对称性之外,还包括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内的非对称性,以及对不同行业的非对称性效应。

  关于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理论的研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而兴起的。

一般把信贷渠道分为狭义信贷渠道和广义信用渠道两种,分别说明

  1、狭义信贷渠道。

此渠道强调的是银行在信贷市场上举足轻重的作用,基本原理可以用Bernanke和Blinder的CC-LM模型来说明:

在标准的IS-LM模型中,Is曲线表示商品市场均衡,厂商投资是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完成的。

而在现实经济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等问题,债券并不可以完全替代银行贷款,有些企业是银行贷款的依赖者,所以厂商的投资需求不但和债券利率负相关。

也受到银行的信贷资金的约束,这样标准的IS-LM模型中的Is曲线就变成了cc(商品和信贷)曲线。

2、广义信用渠道。

此渠道也叫资产负债表渠道,主要由Bemanke和Gertler(1989)提出。

他们认为,同样是由于在信货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为了减少道德风险,银行发放贷款需要有抵押品,或者要求企业有一定的“净值”——企业拥有的流动性资产和可以用于抵押的资产的加总。

此“净值”的多少与外部融资支付的溢价成反比,净值的下降一方面提高了借款人为外部融资所付出的溢价,另一方面提高了外部融资的需求最,从而影响企业的消费和投资。

此渠道也被称为金融加速器,意指由政策导向而引致的利率变化效应被宏观放大。

  二、文献综述

  在货币政策的传导区域差异和信贷渠道的理论的研究上,严格来说,现代货币政策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发挥作用的,尽管人们一直将研究热情放在了货币政策的数量、时间、政治等效应分析方面,但仍然有一些学者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区域效应。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对于市场缺陷的认识和对利率作用的反复检讨,信贷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开始得以强调,货币政策传导研究则更加丰富和多样。

斯蒂格利茨等提出了均衡信贷配额理论,确立了信贷渠道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础。

格林沃尔德和斯蒂格利茨在《不完全信息、财务约束与商业冲动》中强调了信贷在经济周期中,尤其是在货币政策向经济的传导中的作用,不仅修改和扩展了原有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信贷传导渠道也从定性研究深入到了定量研究阶段,并逐渐形成了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两种信用传导理论。

  80年代以来,麦金农(1985)奥伯斯费尔德(1996)将汇率因素纳入了货币传导研究中。

另一方面,以新剑桥学派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后凯恩斯主义从凯恩斯早期的货币理论出发,在特别强调经济过程不可逆性和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指出经济过程是随着真实时间而不是逻辑时间演进的,制度环境以及其他经济条件的变化是不确定的,从而导致经济结构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后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托宾和莫迪戈里安尼提出的理论和财富效应,在全球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逐渐成为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机制研究的新热点。

  后凯恩斯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Sheila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撰写文章和出版书籍。

在理论和实证两方面阐述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不对称的问题。

她和该学派的其他经济学者的研究证实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明确存在,而且各地区信用的不稳定性不仅是金融结构和经济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受到地区经济主体的金融行为因货币政策改变而发生变化的影响。

这进一步支持了后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国内的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孙天琦(2004)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工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货币政策应当考虑到地区差异性,并提出了实施区域差别的货币政策的若干具体建议。

王维强(2005)认为。

区域差异的存在可能扭曲统一货币金融政策的作用机制,耿识博等(2005)通过建立货币政策区间不对称效应模型,分析了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差异影响。

曾康霖、巴曙松等学者在我国较早提出区域金融的概念,从区域经济的角度阐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的问题。

曾康霖(1995)指出,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必然会引起银行信贷借存差的问题。

巴曙松(1998)在考察了1988年至1994年地区银行存贷情况后认为,融资多元化、货币资金跨区域流动等因素内在要求改变宏观调控政策的统一模式,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政策促进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

张晶(2006)从利率渠道、信贷渠道和汇率渠道出发,具体分析了产业结构、企业规模及出口额是否是造成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结果表明汇率渠道不是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并且将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运用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内部,指出中国并不满足最优货币区标准;利用VAR模型和IRF检验,证实中国货币政策存在显着的区域效应,并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分析得出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是导致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

  刘玄、王剑(2006),焦瑾璞、孙天琦和刘向耘(2006)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工具执行效果两个方面来分析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在传导机制上具体分析了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借款人净值理论和银行信贷理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他们的研究比较深入、全面,但是缺乏实证研究。

胡海鸥和虞伟荣(2003)则认为,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信贷传导机制,政策效应会被放大。

金融加速器效应在紧缩时期比扩张时期更为明显,因为紧缩时期企业的资金短缺,资产负债表状况恶化,这就支撑了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缩的效应;而在扩张时期,企业资金充裕,它们资产抵押的需求降低。

货币政策的扩张性效应得不到进一步实现。

同时,由紧缩性政策转向扩张性政策的时期,金融加速器效应也比较微弱,因为在资金供给由紧向松转换的时期,企业资产负债状况一度恶化,即使货币政策态势趋向扩张,但商业银行从自身安全和利益出发也会谨慎放贷。

直到企业资产负债状况改善,扩张效应才能进一步得以体现。

基于菲利普斯一罗利坦的动态分布滞后模型,丁文丽(2005,2006)运用协整关系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两种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中国1990年以来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货币政策效力的区域非对称性进行了检验。

结果显示,各区域信贷供给量和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确实存在着较为显着的差异,从而为证实“中国货币政策效力存在区域非对称性”这一命题提供了经验支持。

但她使用的计量模型过于简单,只使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就得出了货币政策存在区域非对称性的结论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三、简要评述

  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学家们开始直接关注国家货币政策的区域作用差异,研究的焦点放在国家货币政策的变化会给区域真实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认为,利率在企业投资决策中起着决定作用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核心。

新凯恩斯主义关于货币政策区域影响的金融结构差异论。

新凯恩斯主义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条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证实了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作用,认为以银行为核心的信贷市场在决定经济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不确定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知的,所有的事件都发生在不可逆转的历史时间中,所有的决策都需要随着未来变成现在和现在成为过去而不断地加以调整。

他们认为,在现代货币经济中,银行在货币供给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银行根据自身流动偏好的变化所进行的资产选择不仅会导致货币供应数量的变化,还会引起货币可得性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联系也发生改变,因此必须重视银行资产和负债双方面的流动偏好变动。

  总体来看,国内外有关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的研究在范式和经验研究两方面都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尽管学者们采用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有所不同,但他们的研究都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存在着非对称性,以及货币政策存在着区域非对称性。

国内学者沿袭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差异表现来研究区域效应的分析角度是正确的,但是从研究前沿看,不能再仅仅局限于最优货币区理论框架下的研究,而应该结合我国现实情况,转向金融结构差异的研究角度,特别是导致银行信贷资金配给的区域性特征研究上,重视货币政策对银行、企业的金融行为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