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初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32161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初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初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初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初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初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初稿.docx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初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初稿.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初稿.docx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初稿

2021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地理试题(解析版初稿)

解析:

闫杰、王栋、马健、何孟春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20年7月,湖南常德发生滑坡,因灾前成功预警,未造成人员伤亡。

下图为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滑坡预警监测系统示意图。

完成1、2题。

1.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划分,滑坡属于

A.气象灾害B.生物灾害C.海洋灾害D.地质灾害

1.D

【对应考点】自然灾害的类型。

【解析】常见地质灾害主要有:

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滑坡属于地质灾害,本题选D。

2.对该预警监测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运用GPS采集雨量信息

②利用BDS(北斗系统)采集滑坡体位移数据

③运用RS模拟滑坡动态过程

④利用GIS进行数据分析与共享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B

【对应考点】地理信息技术。

【解析】GIS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分析与模拟、统计、智慧决策等,③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与导航、精准测量等,故可以用北斗系统采集滑坡体位移数据,②说法正确;GPS不能用来采集雨量信息,①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解题关键】除了定位与导航,GPS还可以用来进行精确测量,比如监测地壳的微小移动,滑坡体的监测、珠峰高度的测量等,GPS在测绘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洞庭湖区水城与陆地交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

完成3、4题。

3.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3.B

【对应考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解析】洞庭湖区植被分布呈现有规律的更迭,是小范围、局部的地域分异现象,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B正确。

4.影响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水分③热量④土壤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A

【对应考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解析】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是从“陆地到水底”有规律的地方性分异规律,其影响因素为地形和水分,A正确;热量和土壤不是影响该地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B、C、D错。

【知识强化】地方性分异规律,是在大尺度的自然地带内部,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地方岩性以及土质等的影响下,自然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也发生变化,产生的局部分异现象。

海草为海洋中的高等被子植物,有“海洋之肺之称。

近年来所罗门群岛种植海草,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略图。

完成5、6题,

5.甲处海底宏观地形是

A.海沟B.海岭C.海盆D.裂谷

5.A

【对应考点】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解析】读图并观察图例可知,甲处是消亡边界,且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海底往往形成海沟,A正确;海岭和裂谷属于生长边界,B和D错;海盆一般不位于板块交界处,C错。

故本题选A。

【答题关键】本题的作答需要认真观察图例,图例明确告知了此处的板块边界类型是消亡边界。

6.种植海草对当地海洋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有

①净化水质②提供农副产品③改变洋流性质

④为鱼类提供栖息地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6.C

【对应考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通过材料可知,海草有“海洋之肺”之称,推测海草能够净化水质,①正确;所罗门群岛种植海草,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④正确;故本题选C。

本题设问主要是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农副产品不符合题意,②错;海草不能改变洋流性质,③错。

【知识拓展】海草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沿海栖息地之一,海草生态系统生物丰富,生产力高,为世界最大的25个渔场中20%以上的渔场提供了宝贵的栖息地。

它们可以过滤海水中的病原体、细菌和污染,净化水质,是儒艮、海马和海龟等濒危而带有魅力的物种的家园。

随着“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

下表为2019年中部四个省发展状况部分数据。

完成7、8题。

7.中部地区承接的产业类型,主要为

①资金密集型②技术密集型③劳动密集型④资源密集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D

【对应考点】区域联系

【解析】产业转移的对象一般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中部地区人口较多,劳动力丰富,资源禀赋较好,具备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故本题选D。

8.关于中部四个省承接产业转移比较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江西省经济水平高B.湖北省第二产业产值高

C.山西省农业基础好D.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

8.D

【对应考点】区域差异

【解析】根据材料和图表,江西省为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A错;湖北省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产值最高,B错;山西省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最低,加之地处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基础一般;C错;河南省人口数量在四省中最多,因此劳动力资源丰富,故本题选D。

目前半导体产业布局呈现分散趋势,形成全球生产系统。

下图为半导体产业链示意图。

完成9、10题

9.半导体产业布局呈现分散趋势,主要得益于

A.区域发展协调性减弱B.地区间信息联系更加便捷

C.地区间人才流动减少D.产业对自然资源依赖增强

9.B

【对应考点】产业活动中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解析】地区间信息联系更加便捷,是半导体产业分散布局的基础和前提,B正确;区域发展协调性减弱、地区间人才流动减少,会影响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会使分散更加不可能,A、C错;随着时代的发展,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是逐渐减弱,D错。

【知识拓展】不同地区之间的物质、能量、资金和信息,通过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方式进行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和相互促进,从而导致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10.半导体产业分散布局有利于企业

①推行清洁生产②避免无序竞争③提升技术水平④降低生产成本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D

【对应考点】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解析】根据材料,全球半导体产业布局呈现分散趋势,该类公司在全球寻找最佳区位,根据各地区比较优势的不同布局工厂或选择合作伙伴,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技术水平,获得最佳效益,故③④说法正确,本题选D。

企业是否清洁生产、企业之间是否良性竞争与产业空间布局关系不大,①②说法错误。

下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

完成11、12题。

11.图中

A.甲风带的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B.乙气流因受动力因素影响而上升

C.丙风向形成受地转偏向力影响D.丁风带为大陆西岸带来充足水汽

11.C

【对应考点】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季节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据图可知,甲风带为北半球信风带,风向为东北风,风向没有明显季节变化,A错;乙气流上升是因直射点北移,温度高导致的,不是动力因素,B错;丙是因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西南风,C正确;丁为东南信风,对大陆西岸而言,为离岸风,不会带来充足水汽,D错。

【解题关键】准确的区域定位是此题的解题关键。

要能看出这里是非洲西海岸,盛行西南风的地方在几内亚湾沿岸。

12.图示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A.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流动B.黄河中游含沙量明显增加

C.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D.地中海沿岸地区温和多雨

12.B

【对应考点】综合考查了洋流分布、河流水文特征、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建议此题和上一题放到一个考点)

【解析】据图可知,图示季节,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应为北半球夏季。

此时北印度洋盛行西南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A错;黄土高原正值雨季,水土流失加剧,黄河中游含沙量会明显增加,B正确;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欧亚大陆冷高压切断的季节是冬季,C错;地中海沿岸地区冬季温和多雨,D错。

秀珍菇生产需避光遮阳。

浙江某地在秀玪菇生产大棚上搭建光伏发电系统,实现了棚内种菇、棚顶发电,形成了“农业十新能源”生态高效生产方式。

完成13、14题

13.该生产方式会使棚内

A.太阳辐射减弱B.地面辐射增加

C.大气吸收增加D.地面反射增加

13.A

【对应考点】大气的热力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秀珍菇生产需避光遮阳,秀玪菇生产大棚上又搭建光伏发电系统,可知通过大棚到棚内的太阳辐射会减弱,A正确;减弱了到达棚内的太阳辐射,与没有大棚比,这种生产方式不会使地面辐射增加,B错;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地面辐射没有增加,大气吸收不会增加,C错;到达棚内的太阳辐射减弱,地面反射也会减弱,D错。

【解题技巧】明确材料指向,抓住有用信息,答题事半功倍。

本题有两大信息,“秀珍菇生产需避光遮阳”和“秀玪菇生产大棚上又搭建有光伏发电系统”,这两个信息都指向一个共同之处,此大棚挡光。

14.与原秀珍菇生产方式相比,该生产方式的优势有

①增加经济效益②增加土壤肥力

③减少土壤污染④提高土地利用率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4.C

【对应考点】农业区域因素:

农业技术因素变化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技术因素变化的影响。

秀玪菇生产大棚避光遮阳,有利于秀玪菇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了经济效益;秀玪菇生产大棚上搭建光伏发电系统,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相同的土地开展了两种生产活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①④正确;但这种生产方式对棚内土壤肥力影响不大,没有增加土壤污染,②③错;选择B项。

2000年到2015年,广东省劳动年龄人口增加了约2千万。

下图为该省2000年、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金字塔图。

完成15、16题

15.与2000年相比,2015年该省劳动力

A.15-19岁比例增加B.平均年龄增大

C.25-29岁数量减少D.男女比例失衡

15.B

【对应考点】人口数量变化及其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数量变化及其影响。

据图可知,与2000年比较,广东省2015年15-19岁比例减少,A错;男女比例趋于平衡,D错;劳动力中年轻人段比例变小,而大龄段比例增加,劳动力平均年龄增大,B正确;因广东省劳动年龄人口增加了约2千万,人口基数大增,故其25-29岁年龄段劳动力比例虽略有减少,但总数量还在增加,C错。

【易错提示】此题难度较小,易错在“草率”、“审题不清”。

只是“看图”,不关注“材料信息”,不注意人口基数变化,就容易错选答案。

16.该省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可能会使

A.产业结构升级B.人口迁出数量增加

C.环境承载力扩大D.城乡发展差距扩大

16.A

【对应考点】人口数量变化及其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数量变化及其影响。

广东省较为发达,其劳动力平均年龄增加,会带来劳动力平均素质的改变,必然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助力产业结构升级,A正确;而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对人口迁出、环境承载力、城乡差异短时期影响不大。

【解题技巧】理清因果关系,是顺利解答问题的基础。

如本题需明确影响人口迁出、迁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而不是劳动力年龄结构。

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

下图为南部非洲局部图。

完成17、18题。

17.与丙地相比,形成甲地风化壳的

A.物理风化作用较弱B.风力沉积作用较弱

C.生物风化作用较弱D.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17.C

【对应考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图中甲地为热带沙漠气候,丙地为热带草原气候。

与丙地比较,甲地气温年较差大,物理风化强,A错;沙漠广布,风力沉积作用强,B错;降水少,生物风化弱,流水侵蚀弱,C正确,D错。

【解题关键】明确区域特征,能顺利“辨认出”甲、乙两地在非洲南部东西海岸,能准确“辨析出”两地的气候特点,是此题答题基础。

18.形成乙地石棉矿的地质作用是

A.变质作用B.风化作用C.沉积作用D.喷出作用

18.A

【对应考点】岩石和地质循环。

【解析】本题考查岩石和地质循环。

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说明石棉是原有岩石在岩浆侵入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形成的,应为变质岩,A准确。

我国某中学生发现,在书桌的固定观测点上,每年仅有一天通过窗户既可观察到日出也可看到日落。

下图为该日日出、日落的位置示意图。

完成19、20题。

19.若乙为该日日出位置,则该窗朝向

A.正南B.东北C.正北D.西南

19.C

【对应考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若该窗面向正南,则乙在西方,太阳不会从西方升起;若该窗朝向正北,在夏至日,一年中白昼最长的这一天,日出在东最偏北的位置,日落西最偏北的位置,刚好满足“每年仅有一天通过窗户既可观察到日出也可看到日落”的题目要求,C正确。

20.若该日日出为北京时间6点56分,日落地方时为18点59分,正午太阳高度为83.8°,则该学生所在地最可能是

A.济南B.广州C.武汉D.拉萨

20.D

【对应考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这一日应是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83.8°,可知该地纬度为29.7°N;该地日落地方时为18点59分,可知该地日出到正午时长为(18时59分-12时)=6小时59分钟;该地日出北京时间为6点56分,可知该地正午的北京时间为(6时56分+6小时59分钟)=13时55分,可知该地的经度约为91°E;可推断该地为拉萨,D正确。

【易错提示】

1.读错信息,傻傻分不清北京时间和地方时;

2.能力不够,信息很充分,但解题能力不够;

3.区域不分,计算出经纬度,但不知道选项中四地的经纬度。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将污水和雨水分别用不同的收排系统进行管理是改善城市水环境的重要措施。

下图为华北某城市雨污分流收排系统示意图。

完成第21题。

21.城市实施雨污分流收排有利于

①改变河网,拓展城市空间②改善水质,提高用水效率

③增加蓄渗,减少城市内涝④节约土地,降低资源消耗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1.B

【对应考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本题通过雨污分流收排系统考查了水循环的过程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要求学生做题时对图文材料进行认真审读,结合所学的原理、规律进行实际应用,考查了学生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由图可知,雨污分离之后,污水单独收集处理后实现了资源化,而单独的雨水管道提高了雨水的收集效率,有利于雨水的利用。

而且透水地面的建设有利于雨水下渗,能够缓解城市内涝的威胁,所以选B。

雨污分流收排主要改变了水循环的下渗环节,并没有改造地表径流,更没有涉及到土地资源的利用,所以①、④错误。

【知识拓展】雨污分流,是一种排水体制,是指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进行排放或后续处理的排污方式。

通过雨污分流改造,让污水、雨水各行其道,既可提高城市排水能力,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又能避免因雨水混入造成污水处理厂超负荷问题,提高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同时有效防范降雨期间污水溢流造成环境污染。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某企业已发展成为全球知名数字企业,并催生大量相关数字企业,推动数字产业发展成为城市新兴的支柱产业。

图1为该企业在城市扩散示意图。

图2为该企业发展概况。

完成22、23题

22.影响该企业在城市扩散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土地B.河流C.集聚D.市场

22.A

【对应考点】产业区位因素

【解析】本组题目以一个数字企业的发展为情境,考查了区域产业活动和城市化过程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该企业在城市的扩散路径如下:

老城区→高新区→距离更远的新城区,在这一扩散过程中,企业布局距离市中心愈来愈远,主要是因为老城区用地紧张,地价昂贵,而新城区土地充足且廉价,所以选A。

该数字企业成立与发展都与河流没有密切的联系,故B错误。

针对该城市而言,这一数字企业的布局是趋向于分散的,故C错误。

该大型数字企业在一个城市内的布局调整不涉及到市场因素,所以D错误。

23.该城市数字产业发展会

A.缓解城市拥挤的压力B.改善新城区生态环境

C.降低老城区人口密度D.提升城市的服务等级

23.D

【对应考点】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解析】由该数字企业发展历程和推动数字产业发展成为城市新兴的支柱产业可知,该城市的产业结构正在经历一次大规模升级,数字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将极大提高该城市的影响力,提升城市的服务等级,所以选D。

【易错提示】缓解城市拥挤和降低老城区人口密度和城市产业升级存在一定相关性,但这此二者往往与产业升级没有因果联系,更多是通过分散城市职能、兴建卫星城等方式实现的,故A、C错误。

飞机飞过暖锋前缘晴朗的天空时,其排出的水汽常凝结成白色云带。

这种云带能较长时间存在,人们常以此来预报暖锋的到来。

下图为某时刻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

完成24、25题。

24.飞机尾部凝结的云带能较长时间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A.受强紫外线照射B.处在逆温层之中

C.处在强烈对流中D.受冷锋云系挤压

24.B

【对应考点】常见的天气系统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暖锋前缘的晴朗天空,飞机尾部凝结的云带能较长时间存在,故推测由于暖锋前缘仍然是冷气团控制,同时随着暖气团的爬升,大气出现上热下冷的结构,即锋面逆温,所以大气层结稳定,云带能存在较长时间,所以选B。

云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飞机尾气温度较高,在高空中冷却凝结形成的,与紫外线无关,所以A错。

在强烈对流天气或大风天气中,云带不可能长时间存在,所以B错误。

有材料可知,云带多出现在暖锋前缘,所以D错误。

25.符合甲地沿线剖面天气系统分布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5.C【对应考点】常见的天气系统

【解析】本题考查了气压分布和常见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要认真分析分析图示信息,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通过近地面气压场的分布可知,甲的东西两侧各存在一支低压槽,水平气流在低压槽处辐合上升,冷暖气团在此相遇形成锋面,构成了一个锋面气旋系统。

在北半球,锋面气旋西侧为冷锋,东侧为暖锋,同时甲处既在暖气团的控制下又靠近低压中心,故盛行上升气流(如下图)。

对比选项③中甲处东西两侧锋面的坡度和雨区范围发现,东侧锋面坡度更陡,雨区范围更广,故而推测东侧为暖锋,西侧为冷锋,与气压分布图反映的天气系统一致,所以选C。

【解题关键】气压分布图是高考的高频考点,通过气压的数值可以判断高低压中心、季节、海拔高度等条件,等压线的疏密可以反映风力的大小,等压线的弯曲情况往往可以指示高压脊、低压槽的位置。

所以考生在面对一副气压分布图时一定尽可能把图中的天气信息提取出来。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材料:

发源于祁连山区的疏勒河以昌马峡和双塔堡水库为界分上、中下游。

该河中游冲积平原上河床宽而浅,多分汊。

受全球变暖影响,近年来该河上游山区径流量增多。

右图为疏勒河流域局部图。

拆分建议:

(1)

(2)题:

水循环

第(3)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以西北荒漠化为例,或划入环境保护内容

(1)疏勒河补给类型主要有、和地下水等,该河中下游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区(3分)

(2)简述甲地河道多分汊的主要原因(3分)

(3)说出疏勒河上游径流量增多对中下游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4分)

【答案】

(1)大气降水(1分)冰雪(川)融水(1分)西北干旱半干旱(1分)

(2)径流季节变化大(1分);河流含沙量较大(1分);山前地形平坦。

(1分)

(3)缓解水资源紧缺;(1分)补充地下水;(1分)减缓土地荒漠化;(1分)增加生物多样性。

(1分)

【解析】本题以我国西北地区祁连山脉和河西走廊一带为区域背景,考查河流补给类型、四大地区、河流水系特征、环境保护等内容。

试题注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1)疏勒河位于西北内陆的非季风区,降水量稀少,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补给水源是祁连山脉的高山冰川融水、山地地形雨,其次是地下水。

(2)理解题意是解题关键。

“多分汊”的含义是河流容易改道,泥沙淤积多,地形比较平坦,河水受地形制约少,河道容易左右摆动。

按照上述分析思路整理答题要点,规范书写。

(3)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注意这里的“生态环境”是包含资源方面内容的。

上游流量增大,为下游提供更多水资源。

下游河流增大,补充地下水,缓解因缺水导致的土地荒漠化,改善干旱的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材料:

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带来的降水是洪水的主要来源,下垫面状况会影响洪峰的形成,夏季暴雨易引发洪灾。

图1为我国局部地区单位面积50年一遇洪峰流量等值线图。

图2为我国3个地区夏季暴雨出现概率随日期变化图。

拆分建议:

(1)(3)题:

季风环流

(2)题:

自然灾害

(1)甲地地形为(填类型),夏季盛行(填风向)风,降水较多。

(2分)

(2)指出我国东部夏季暴雨高概率出现时间的规律。

从降水角度说明乙地防洪难度大的原因。

(5分)

(3)从地形影响角度,分析丙岛东部易发山洪的原因。

(3分)

【答案】

(1)山地(1分)东南(1分)

(2)规律:

自南向北推迟。

(2分)

原因:

降水集中,季节变化明显,年际变化较大(2分);暴雨出现概率高。

(1分)

(3)中部有山脉,东部迎风坡降水量大(2分?

);东部地形陡峭,河流短,汇流时间短。

(1分)

【解析】本题以我国东南地区为区域背景,考查地形、季风环流、自然灾害(洪涝)等知识。

注重读图能力和地理原理的考查。

(1)观察图1,甲处是长白山脉,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吹来自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是雨季。

(2)注意观察和对比图2中的三幅图。

华南地区的暴雨开始时间最早,华北最晚,从南向北推迟。

观察乙地,位于华北平原,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较大。

再根据图2中的降水概率大小和时间,华北平原的暴雨概率大,易积水成涝。

(3)本题的设问角度是“地形”,分析和书写答案要强调地形的影响。

丙岛是台湾岛,东部是台湾山脉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量大且集中。

台湾山脉的位置偏东一些,岛屿东部的地形坡度更大,地表径流排泄速度快,来水迅猛,易发生山洪。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一:

日本农业发达,但该国粮食价格缺乏竞争力,随着国内农产品市场逐步放开,粮食自给率从1960年的79%下降到2018年的37%。

右图为亚洲部分地区略图

材料二:

图中甲地某农业企业开发出一种新型温室大棚,通过调节地下管道中的水温,控制大棚内温度,种植原产于热带的芒果,可使其在冬季上市。

拆分建议:

(1)题:

等高线地图、或认识国家、认识地区

(2)(3)题:

农业区位因素

(1)简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3分)

(2)说明该企业可在冬季种植芒果的自然优势,并简述利用新型温室大棚生产的社会经济意义。

(5分)

(3)分析日本粮食竞争力较弱的主要原因。

(4分)

【答案】

(1)以山地、丘陵为主(1分);平原狭小(1分);海岸线曲折。

(1分)

(②)优势:

地热资源丰富,利用地热为大棚増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