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质学复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3172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2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遥感地质学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遥感地质学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遥感地质学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遥感地质学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遥感地质学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遥感地质学复习题.docx

《遥感地质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遥感地质学复习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遥感地质学复习题.docx

遥感地质学复习题

遥感地质学

1.主动遥感:

指传感器带有能发射讯号(电磁波)的辐射源,能主动发射电磁波,同时接收目标物发射或者散射回来的电磁波,以此所进行的探测。

2.被动遥感:

指传感器没有发射讯号(电磁波)的辐射源,不能主动发射电磁波,仅可以利用传感器被动的接收来自地物目标物发射或者散射自然辐射源的电磁波或者自身发出的电磁波,以此所进行的探测。

3.热惯性:

是物体对环境温度变化反应灵敏性的一种量度。

对地物表面温度的影响与比热容类似。

热惯量的应用:

地物的鉴别-热红外遥感最佳探测时间是在黎明前后和中午,热红外遥感广泛用于环境监测。

4.黑体:

在任何温度条件下,对任何波长的电磁波的吸收率恒为1的物体。

热辐射——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内都存在分子运动,能产生电磁辐射。

由物体内部粒子的热运动所引起的电磁辐射称为热辐射。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任何物体都有如下关系:

ρ+α+τ=100%。

ρ:

反射电磁波能量占入射电磁波能量的百分比,称反射率。

α:

吸收电磁波能量占入射电磁波能量的百分比,称吸收率。

τ:

透射电磁波能量占入射电磁波能量的百分比,称透射率。

5.像点位移:

由投影中心造成,在地面上平面坐标相同但高程不同的点在相片面的像点坐标不同,这种像点位的移动(投影差)。

6.立体像对:

必须是连续拍摄的具有一定重叠的两张图像,两张同一地区的遥感影像,从不同角度进行拍摄,获得的具有重叠区域。

在一定条件下,使用专业仪器或者肉眼可以看到立体影像,通过立体影像可以进行包括测量,生成DEM。

观察立体像对的条件:

角度不小于6度,影像沿拍摄顺序从左到右放置(放反了会成为反地形),其中左手边的为左片,右手边为右片,左眼看左片,右眼看右片(如果不行可以使用仪器辅助,比如立体镜),当两张影片上的同一地物重合后则可以看到立体影像。

7.岩层三角面遥感影像特征

直线状分布的陡崖(断层三角面)。

沟谷一侧出现连续陡崖。

若干与一沟谷相交的山脊在沟谷处突然中断。

沿沟谷一侧构成一排坡度大体一致的陡崖。

断层崖成因—正断层、高角度逆断层、逆掩断层。

注:

正断层形成的断层崖,经长期风化剥蚀坡度会变缓。

8.各个电磁波是由什么激发的

 

9.大气对电磁波的影响

答:

1大气对电磁辐射传输的影响:

大气的透射率公式,透射率与路径、大气的吸收、散射有关。

大气物质与太阳辐射相互作用,是太阳辐射衰减的重要原因。

2大气的散射作用:

各种大小的微粒散射现象,包括瑞利散射,改变了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干扰了传感器的接收,降低了遥感数据的质量,影像模糊,影响判读。

散射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

3非选择性散射(米氏散射):

发生在粒子的直径比散射的波长大得多的时候,A》波长。

4大气的吸收作用:

主要是氧气、臭氧、水、二氧化碳的吸收辐射。

5大气的反射作用:

电磁波传播过程中的反射现象,发生在云层顶面取决于云量,波段不同影响不同,削弱了太阳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强度。

10.彩色三要素

色:

由光的光谱能量分布不同引起的可辨认性质差异的视觉特性。

1.色别(色调色相):

彼此相区分的彩色类别,色彩给予人的视觉上某种特定的色彩感觉。

物体的色别取决于:

⑴物体的反射光谱特性:

物体只具有对不同波长光波,固定的吸收、反射和透射的光学特性,而没有固定的颜色。

⑵光源的光谱成分。

2.亮度(明亮度):

颜色在视觉上引起的亮暗感觉,将判断物体表面反射率大小的感觉属性量化后得到的数值。

消色明度顺序—白灰黑,同色别明度—颜色深浅—明绿绿暗绿。

3.饱和度(彩度纯度):

色彩的纯洁程度。

颜色感觉的鲜艳程度对于无彩色偏离的感觉属性量化后的数值。

色彩饱和度高—鲜明突出—易感单调刺眼。

色彩饱和度低—柔和协调、浅淡乏力。

对于同一色调的彩色光,饱和度越深,颜色越鲜明或说越纯,相反则越淡。

在饱和的彩色光中增加白光成分,相当于增加了光能,变得更亮,但饱和度却降低了。

若增加黑色光的成分,相当于降低了光能,因而变得更暗,其饱和度也降低了。

11.构造解译基本原则

答:

构造解译基本原则是有目的地服务于遥感的地质解译。

(1)从已知到未知。

(2)从易到难,先从标志最清晰地段到较模糊地段。

(3)先整体后局部。

(4)先目视预解释到其他方法。

(5)先从构造解译入手。

(6)图像解译与野外调查相结合。

12.遥感地学分析的主要方法

●遥感资料的相关分析法

●交叉分析法

●环境本底法

●信息复合法

●地理信息系统

●系列制图法

●历史对比法

13.岩性解译特征

岩性解译:

依据遥感资料波谱与空间信息特征判定出露地表岩石物性和产出特点。

岩性解译内容:

1.建立岩性解译标志。

2.解译岩石的物性与类型、产出状态。

3.圈定不同岩性的界线。

4.分析各种岩性展布状况、变化及相互关系。

中酸性岩体解译

1、色调:

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反射率高,色调浅,色调和暗色矿物含量、粒度、风化程度、含水性、植被与第四纪破残疾物厚度有关。

2、形态和花纹特征

大型侵入体(岩基)—圆、椭圆形或不规则团块状。

中小型侵入体(岩株、岩枝)—卵圆形、透镜状、串珠状。

节理系统被后期岩脉充填—尤为清晰(花岗岩)。

3、地貌标志:

中酸性侵入体,抗风化能力强,形成正地形。

如岩基山地、丘陵、岩脉形成垅岗,地形高凸。

4、水系特征:

由于球形风化和节理对冲沟、小水系发育的控制,钳状——树枝状水系,环状——放射状水系发育。

5、影纹图案:

粗斑状、姜块状、鸡爪状。

基性、超基性岩解译

基性、超基性岩体规模一般较小,在大比例尺图像上解译较好。

1、色调:

新鲜的辉长岩、橄榄岩反射率较低,在黑白图像上呈现暗色调。

铁镁质矿物极易遭受风化而颜色变浅。

2、形态特征:

团块状、链状,大脉状沿区域性深大断裂、强烈褶皱带、板内构造缝合带呈条带状产出。

3、地貌标志:

易风化,形成洼地,不易与围岩分开。

脉岩解译

岩脉是分布较广的浅成小侵入体。

重要的解译标志:

1、岩脉常成群、定向,以平行、雁列、共轭、环形、放射状等组合形式产出,单条岩脉多成长条状、链状和透镜状。

2、成群脉岩受区域断裂控制、沿某些区域断裂方向展布。

3、花岗斑岩,伟晶岩等长英质岩脉色调浅、抗风化能力强,常构成线性垅岗、陡壁,辉绿岩,煌斑岩脉色调常较围岩稍深,易风化成狭长沟谷,线性槽地。

火山岩类解译

大比例尺图像

锥状(火山锥)、舌状(熔岩流),年轻的熔岩可见绳状流动构造(五大莲池),

可见寄生火山口、破火山口、火山口湖、熔岩被、熔岩穹丘(白头山天池)。

古老火山:

长期风化剥蚀,可见残留平台、阶坎或放射状火山机构,伴随断裂活动,可以据区域断裂解译,用热红外图像解译效果好,可以解译火山喷发期次。

小比例尺图像:

有一定规律排列的点、斑。

沉积岩解译的主要标志

1、形态和花纹特征,可用层理构造所形成独有的图像特征进行解译。

条纹影像的清晰程度取决下列因素:

(1)该沉积岩与相邻岩层颜色差异是否明显:

一套沉积地层中岩性差异大—条带、条纹清晰。

一套沉积地层中岩性差异小—条带、条纹隐晦模糊。

(2)岩层差异风化形成的微地貌是否显著。

(3)地面植被和表土掩盖程度(与岩层的含水性、坡残积物成分有关)。

(4)成像地段岩层产出状况、地形、光照条件与成像照射角度。

2、构造、地貌标志

方山、尖山:

水平岩层。

单面山、猪背岭:

倾斜岩层。

褶皱地貌:

褶皱岩层。

由于沉积岩的差异侵蚀,形成高低不同的垅岗状微地貌。

3、色调

(1)岩石的本色与铁和粘土含量有关,含暗色、杂色碎屑矿物多,含有机质、三价铁、锰的氧化物高,孔隙和裂隙多,湿度或含水量大。

本色深—ρ低—色调深。

本色浅—ρ高—色调浅。

区域变质岩

区域变质岩是变质岩类中分布最广的岩石,是遥感解译的主要对象。

接触变质岩与动力变质岩分布规模小,并只在某些特定地质构造地段内出现。

区域变质岩在遥感图像上基本特点,主要看其原岩特点、变质程度、矿物成分,一般:

原岩是岩浆岩的波谱特性及色调与岩浆岩相似。

原岩是沉积岩的波谱特性及色调与沉积岩相似。

14.水系特征:

山区,平原

1、树枝状水系

特点:

各级支流自由发展,无明显方向性,支流与次级支流锐角相交。

发育区:

构造简单、岩性单一、产状平缓、地形坡度不大。

密集型树枝状—黄土、页岩、泥岩等细粒结构岩石区。

粗疏型树枝状—不易风化,裂隙发育的侵入岩、变质岩、砂岩区。

2.角状水系

特点:

主流常呈尖锐的角状,弯曲—受断裂构造控制。

角度大小和方向与岩性有关。

3.格状水系

特点:

主要支流与次级支流成一定角度相交,呈格状或菱格状。

发育区:

坚硬岩石受共轭裂隙或断裂控制。

变种—“丰”字形。

4.平行状水系

特点:

多条支流相互平行,并以近似的角度与主流交汇,形似马尾。

发育区:

大面积玄武岩流倾斜地表、单面山层面坡、滨海平原、大冲积扇、掀斜构造的倾斜面。

5.放射状及环状水系

特点:

水流从中心向四周流的离心型水系,放射状—车轮辐条状。

发育区:

火山锥小的浑圆形侵入体。

环状水系由放射状水系发育而成,支流环绕中心呈环状,形似年轮。

发育区:

沉积岩层构成的构造穹隆。

6.向心状水系

特点:

放射状支流由四周向中心汇集。

发育区:

构造盆地、局部沉降区、洼地。

7.倒钩状水系

特点:

支流以钝角汇入主流且与主流流向相反。

发育区:

断裂控制或河流袭夺。

8.星状水系

特点:

地表水流无完整格局,许多大大小小的集水盆地彼此分立,似群星散落地表,呈星点状,地表河有时突然潜入地下成为潜流,有时潜流又以泉或河的形式出露地表。

发育区:

气候湿热区的石灰岩、白云岩区落水洞、溶蚀漏斗、溶蚀洼地、溶洞等对流水起控制作用。

9.羽状水系

特点:

小冲沟密集,与支流近直交,形似羽毛。

发育区:

均匀细粒结构岩石(片麻岩),层理、片理、劈理、板理极发育区。

15.河流三角洲水系有什么形状

 

16.岩性解译要领

(1)目视解译是岩性解译的基本方法。

航空像片是目视解译基本资料。

(2)充分利用对比来提高解译能力。

(3)正确选择岩性解译典型样区。

(4)充分利用地物波谱资料。

(5)利用多波段、多平台遥感资料识别岩性。

17.岩性解译的特点

(1)受成像条件的影响,导致岩性解译标志的变化。

(2)需要解译的某一种岩性,常因为出露面积较小,难以在图像上反映其物性的影像特征。

(3)岩性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的横向变化,或者后期岩浆活动、蚀变、叠加变质作用,风化作用引起的变化,都会引起解译标志的该表,影响解译效果。

18.水系分析

1、水系密度分析:

指在一定范围内各级水系(主要指1、2、3级水系)发育的数量。

但也有用相邻两条水系之间的间隔表示水系的密度。

2、水系的均匀性、对称性、和方向性分析。

3、冲沟形态分析。

19.遥感目前特点及发展趋势

答:

目前特点:

1空间特征:

宏观性,综合性。

主要是覆盖范围大,信息丰富。

2光谱特征:

多波段性。

波段的延长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

3时间特征:

多时相性。

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4经济特征:

经济性:

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5技术特征:

视域宽广,信息丰富,定时定位观测,资料的可处理性。

发展趋势:

1高波谱分辨率,高光谱遥感的发展,波谱利用范围扩大。

2遥感平台多样化。

特别是卫星的发展,使得不同的卫星相互协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形成互补序列。

3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新型传感器的研制,使得空间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不断提高。

4处理方法及算法的发展。

5遥感从定性走向定量。

6遥感信息提取的自动化。

20.SPERELAND卫星有几个传感器

 

21.成像雷达的空间特征

答:

(1)近距离压缩,斜距显示图像上,原来等长度的地面目标长度将被压缩,且近距离端>远距离端,造成距离向的几何失真这种现象称近距离压缩。

(2)透视收缩,雷达波照射到地面斜坡的时间长短--影响到斜坡在雷达图像上的影像长短。

所有面对雷达的斜坡,其雷达影像长度都比实际长度短这种现象称为雷达的透视收缩。

(3)雷达叠掩,一些坡度很大的目标,如陡峭山峰,在大俯角时,可能山顶比山脚离天线更近顶部先于底部成像产生目标倒置这种现象称雷达叠掩。

(4)雷达阴影,雷达波沿直线传播,当受到高大目标阻挡时,目标背面会有雷达波照射不到的盲区,而不会有回波返回雷达,在图像相应位置形成黑色调暗区--这种暗区称雷达阴影。

阴影大小--与目标在雷达波束中所处的俯角范围及后坡的坡度角(α)有关。

22.多普勒效应及特征

物体辐射的波长因为波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

在运动的波源前面,波被压缩,波长变得较短,频率变得较高(蓝移blueshift);当运动在波源后面时,会产生相反的效应。

波长变得较长,频率变得较低(红移redshift)。

波源的速度越高,所产生的效应越大。

根据波红(蓝)移的程度,可以计算出波源循着观测方向运动的速度。

应用于合成孔径侧视雷达。

23.阴影有几种P86本影,落影

 

24.河流地貌解译

在遥感图像上,河流均具有其独特的线(带)状影像,尤其在近红外波段图像上,水体与非水体的深浅色调分界更加明显易辨。

形态:

直线型、曲线型、折线型反映河流的弯曲状态。

色调:

水深而清,色调深,反正色调浅;判断河水的浑浊度、悬移泥沙和水污染。

利用多时相的遥感图像研究河流演变的动态变化和古河道的分布等。

(一)河谷

由谷坡和谷底组成。

在航片上,山区河谷的河床平直,河谷深切,冲积物不发育,立体镜下呈“V”形谷;平原区或山间盆地,河床弯曲,呈曲流河或蜿蜒型,常见牛轭湖;上升区呈线状弯曲,下降区河谷弯曲呈辫状。

(二)河漫滩

它是谷底的一部分,河漫滩在山区相对不发育。

解译标志:

1、伴随着河床的弯曲摆动,河漫滩在凸岸发育。

2、据人类活动遗迹,河漫滩无耕地、村庄和道路。

3、据其上的牛轭湖、古河道、曲流痕解译。

4、色调和花纹色调和含水多少有关,花纹山区河漫滩砂、砾石堆积为主(大比例尺上斑点状花纹)。

(三)阶地解译标志:

1、分布于谷坡上。

2、根据阶地上的村庄、耕地、道路分析。

村庄:

密集的斑点状花纹。

耕地:

网格状花纹图案水田深,旱田浅,植被不同。

3、阶地陡坎有阴影。

4、无植被色调浅,反之色调深。

(四)河流三角洲解译标志:

1、分布于河流入海、入湖处。

2、据其形态类型:

扇形、三角形、尖头形、鸟爪形、岛弧形。

3、据其上的人类活动进行解译。

4、动态观测和解译。

25.不同岩层(水平,直立)在影像上的解译标志

⑴.地面平坦区倾斜岩层、地形起伏区直立岩层—直线状条带。

⒈陡倾:

地貌—猪背岭—山脊两侧坡度近似,山脊上一般没有覆盖物,平面形态受地形影响小。

立体观察—条带状山脊、形似栅栏。

岩层三角面各点高程不同但大体在同一直线上。

⒉直立:

一组平行直线状条带

注:

①.若直线发生弯转—岩层走向变化—直立褶皱。

②.航片边缘,受中心投影影响—可有倾斜变缓或倒转假象。

⑵.地形起伏区水平岩层—封闭曲线、云朵状环带。

⑶.地形起伏区倾斜岩层—折线或曲线状条带(岩层三角面)。

不同地貌的影像解译

1、水平岩层构造地貌

地貌类型:

方山、尖山、构造阶地。

解译标志:

沉积岩,环形的条带花纹图案,鸡爪状的水系特征(方山)。

2、单斜构造地貌

地貌类型:

单面山、猪背岭。

解译标志:

沉积岩,岩层三角面和折线状的花纹图案,单面山就有一坡陡一坡缓,猪背岭两坡近于对称,两坡的不同类型组成不同的花纹图案。

3、褶皱构造地貌

地貌类型:

背斜山、向斜谷、背斜谷、向斜山、穹窿、盆地。

解译标志:

沉积岩,据岩层三角面指向确定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据褶皱地貌的形态表现。

4、断块地貌

地貌类型:

断层三角面、断层崖、断层谷、断陷平原、断陷盆地、断块山地、地垒山、地堑谷。

解译标志:

各种岩类中,首先是断层构造解译,例如断层呈线性影像特,断层和地貌的关系,断层是不是控制因素及地貌形态的边界。

26.了解地质构造解译中“入”用来解释什么断层

 

27.岩层三角面可测岩层倾向,倾角,倾角不准确受什么影响

㈠.单张图像岩层产状目估法

⒈走向

大比例尺航空像片

①.解译出单个岩层三角面。

②.立体观察,任选岩层三角面上同高度两点。

③.连接此两点的直线—走向。

④.直线状露头线—直立岩层走向。

⒉倾向根据三角面尖端指向近似判断

⒊倾角,主要借助岩层三角面形状随地形和岩层倾角变化规律确定。

山脊点夹角大小:

大—陡,小—缓。

 

28.影响处理步骤(校正包括哪几种)

数字图像处理主要内容

1.图像校正:

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

2.增强处理:

增强图像中的有用信息,利于识别分析。

包括彩色增强、直方图增强、图像运算、邻域增强、频率域增强等。

3.图像变换:

消除干扰和滤掉噪声,提高图像质量。

4.图像镶嵌和融合。

5.信息提取:

图像分类(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神经网络分类、模糊分类)、空间信息提取、光谱信息提取。

数字图像计算机分类的一般过程与步骤:

(1)按照识别目标,选择相应传感器图像,确定特征波段。

(2)收集并分析相关地面参考信息(相关图件)。

(3)按照识别目标和相关标准,建立分类体系(类别数)。

(4)特征波段预处理----信息增强处理。

(5)分析各个类别在特征波段中的统计特征。

(6)确定判别函数,逐像元进行分类识别。

(7)分类精度验证----实地验证、间接验证。

(8)修改判别函数,最后分类,结果统计,完成报告。

29.岩石反射波谱特征

随着波段数增加,波段间隔增大,反射波谱曲线形态变得越来越精细,从而对矿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反映越灵敏。

这就是高光谱遥感之所以可以用于岩矿识别的原理。

30.不同岩石为什么会有不同波谱特征,受什么因素影响。

1.岩石成分、结构、构造

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内因。

结构、构造—同类岩石颗粒细的反射率比粗的高。

原生构造、层理、岩层产状、破裂亦影响岩石反射率。

2.岩石的理化性质,颜色、可溶性、表面粗糙度、湿度(ρ干>ρ湿。

3.岩石所处自然地理条件

物理风化为主ρ干冷>ρ湿热。

化学风化为主ρ干冷<ρ湿热。

地物的波谱特征:

地物的辐射能量(反射、透射、吸收)随波长改变而改变的特性。

不同地物具有不同的波谱曲线,同类地物具有相似的波谱曲线,同一地物在不同波段具有不同的波谱曲线。

反射波谱-是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

反射波谱曲线-按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

地物的发射波谱:

用曲线表示某物体的辐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

地物的发射率取决于地物的物质成分、表面的粗糙度、颜色、形态。

通常通过测定物体的温度来区分物体的发射率。

而温度又和物体的热惯量密切相关。

地物的透射波谱:

地物的光谱透射率随波长而变化的关系。

在可见光波段,绝大多数地物不能透射,只有透明物体(如水、冰、玻璃)。

红外线只对半导体地物有一定的透射能力;微波对云、雾、冰、干沙、干土和植被等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对岩石也有一定的穿透能力,但不难穿透金属和水。

31.断层,褶皱构造解译一般有哪几种标志(结合经历)

⒈图形标志

褶皱构造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色调、地貌、水系、植被、综合景观等解译标志显示岩层褶皱后呈现的:

图形—同心环状、横跨主要构造线的弧形、“之”字形折线、随风飘舞的绸带状影像

地形—长条形、弧形、“之”字形延伸的岭脊。

⒉岩层分布的对称性,岩层对称重复出现—褶皱构造另一重要标志,影像为:

不同色调条带形成的纹形对称重复,地形、地貌特征构成的纹形图案对称重复。

注:

褶皱两翼地形坡度相近时,由褶皱两翼同一岩层的出露宽度变化—间接推断判断岩层在两翼产状的相对陡缓:

宽度大—缓,宽度小—陡。

⒊岩层三角面分布特征

确定背、向斜—岩层新老顺序、岩层产状。

岩层三角面可确定岩层产状—确定褶皱形态类型(背形、向形)。

解译出地层新老关系—再定背斜、向斜。

褶皱构造的遥感分析

一般规律:

两翼岩层三角面在褶皱轴两侧对称分布。

背斜:

两翼岩层产状陡缓相近—。

两翼岩层三角面山脊点尖端在分水岭相向。

岩层三角面相背而倾。

地形上切层陡坡相向而倾(背斜谷)。

两翼岩层产状陡缓不同—。

陡翼三角面山脊点尖端夹角相对要钝(直线)。

向斜:

与背斜相反。

⒋色调、图形,不同色调、微地貌的平行条带,呈—圆、椭圆、长条、弧形、三角形、马蹄形、菱形等。

⒌特殊的水系

向心状水系—向斜盆地

放射状水系—穹隆短轴背斜

直接标志:

⒈短轴平缓褶皱⒉长轴褶皱⒊线状褶皱⒋褶皱的平面组合形态。

三.确定背、向斜的解译标志

⒈两翼岩层产状倾向:

相背—背斜相向—向斜。

⒉转折端处岩层产状:

外倾—背斜内倾—向斜。

⒊地貌(倒置地形):

谷—背斜山—向斜。

⒋转折端处水系:

向外撒开—背斜,向内收敛—向斜。

⒌转折端处单层影像出露宽度:

外层<内层—背斜,外层>内层—向斜。

⒍岩层新老顺序:

核部两侧相同影像特征岩层,对称出现,若能确定地层时代,

那么两侧老中间新—背斜,那么两侧新中间老—向斜。

33.断裂构造解译

一.断裂构造直接解译标志

⒈岩石或地层发生位移(水平或垂直方向)

水平方向—沿走向追索某一岩层、岩脉、矿体或侵入接触界线,影像突然中断,位错—导致与不同色调、地形等特征另一组地层相接。

垂直方向—立体观察,若近水平岩层在河谷两侧的空间自然延伸后相接不上—上下错位。

⒉构造发生位错,某些构造线(褶皱、断裂、不整合面等)露头线影像突然中断、位错。

⒊地层的重复或缺失,具有一定层序的地层,沿倾斜方向出现突然的重复或缺失。

色调、地貌、水系、纹形等的重复或缺失。

⒋直线状分布的陡崖(断层三角面)

沟谷一侧出现连续陡崖。

若干与一沟谷相交的山脊在沟谷处突然中断。

沿沟谷一侧构成一排坡度大体一致的陡崖。

断层崖成因—正断层、高角度逆断层、逆掩断层。

注:

正断层形成的断层崖,经长期风化剥蚀坡度会变缓。

二.断裂构造间接解译标志

⒈山脊、湖泊、沼泽位错,若干平行山脊沿一直线位错(扭动。

⒉对头沟(对头河)的出现,山脊或沟谷两侧的沟谷与山脊相对,沿同一直线发育山脊处形成的较深垭口(鞍部)呈线状排列,且非某一软岩层。

⒊直线状沟谷、洼地

①.直线状沟谷,山间一些狭长沟谷,沿一定方向逢山穿山遇谷过谷,延伸很远,且与该地水系格局不协调—这些沟谷不是岩性控制而是断层沟—且这样的沟谷往往不止一条而是多条成组出现。

②.直线状洼地,具一定宽度的宽谷洼地。

沿一定方向呈:

直线状、舒缓波状、波浪状、锯齿状洼地两侧常有倒石堆。

山谷中冲出的洪积扇,顶端沿山脚线状排列

注:

多为较大规模断裂带

⒋不同地貌区沿直线相接(山前断裂)不同地貌区—剥蚀区与沉积区沿较长的直线相接。

⒌水系特征和地表水体异常,水系多沿断裂(软硬相间岩层层理)发育。

⑴.显示断裂存在的水系异常

⑵.显示断裂存在的水体异常

①.多股泉水沿直线出露。

②.湖泊、沼泽呈长条状分布。

③.直线状、折线状延伸的湖岸、海岸。

④.沿直线串珠状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