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语翻译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3051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泰语翻译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泰语翻译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泰语翻译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泰语翻译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泰语翻译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泰语翻译技巧.docx

《泰语翻译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语翻译技巧.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泰语翻译技巧.docx

泰语翻译技巧

泰语翻译技巧之:

加减法

 

  

   “加法”含义:

   指根据译语与被译语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文字表面上没有但含义本身有的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

   “加法”应用原则:

   “加法”并不是“无中生有”。

它是为了解决两种语言使用者的差异问题,达到真正沟通目的不得已而采用的办法。

通过“加法”,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

   “加法”应用详述:

   泰语书面语爱用长句,汉语相对用短句多。

泰语中常用โดย和ซึ่ง这种词,来表达复杂的语法关系,把汉语译成泰语时往往把短句变成长名,然后加入上述这类词汇,以表达复杂的句子关系。

这就是所谓“加法”。

   例:

他走进室内,没有人知道。

   

   译文:

เขาเดินเข้ามาในห้องโดยไม่มีใครรู้

   “加法”往往是与“减法”相对的。

如果把上述泰语译成中文,就要使用“减法”。

由于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译者要善于发现两种语言的差异。

  

 

“减法”含义:

   指根据译语与被译语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减少一些文字,因为在翻译成译语后,这些被译语中的被减少的部分文字所代表的信息,已经能从译语的整个句子或段落中被表达,或换句话说,虽然译语文字上没有直接把那几个字译出来,但整体含义的表达上已经包含了。

   “减法”应用原则:

   “减法”并不是“想减就减”或“乱减”。

它是为了解决两种语言使用习惯的差异问题,达到真正沟通的目的,用于不必要再“画蛇添足”的情况。

通过“减法”,准确且精练的传达了被译语的信息。

   “减法”应用举例:

   泰语为了更细腻地表达一些含义,常爱把一个动词通过语法方式,变成名词,然后再在前面加一个“ทำ”这类的可以称之为“万能动词”的词,以强调动作的过程。

但翻译成中文后,往往不能保留这种风格,因为汉语语法里没有这种结构。

   例:

พวกคุณทำความรู้จักกันหน่อย   

   译文:

你们俩来认识一下。

   泰语的书面语爱用长句,汉语相对用短句多。

泰语中常用โดย和ซึ่ง这种词,来表达复杂的语法关系,把汉语译成泰语时往往把短句变成长名,这种词在汉中文中没有对应,所以当然就少去掉。

   例:

เขาเดินเข้ามาในห้องโดยไม่มีใครรู้   

   译文:

他走进室内,没有人知道。

   “减法”往往是与“加法”相对的。

如果把上述中文译成泰语,就要使用“加法”。

由于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译者要善于发现两种语言的差异。

  

 

本文介绍专业口译工作中“心”(直觉、左右脑协调运作、变异意识状态)的角色功能,指出翻译(尤其是口译)教育何以若能重视这个层面,加入有关培训成份,必可事半功倍。

 

1 口译培训另有重要一环

口译人员的专业培训,由二十世纪中期全面开展,到了近一二十年,配合着翻译理论、语言哲学、心理学、翻译教学理论等方面研究的成果,各院校不断奋力更新教学法,务求更有效率更有把握培育口译员。

至今为止,绝大多数的口译课程集中在语言、逻辑、记忆、资料掌握等范畴。

事实上,成功的口译家都知道,这些都是基本功,上乘的口译“表演”还要涉及另一个层面或范畴的工夫,那就是所谓“心”的运作。

如果口译教育工作者忽略了这个层面,或者以为那是鞭长莫及的东西,只好让学者日后“各安天命”,各自修为,那是很不幸的,因为最新的心理学研究已经揭露了不少有关的宝贵资料,可以好好应用在口译教育之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本文试从这个角度,分享一点点浅见。

2 口译的高中低层次

分析、比较各方译员的表现,可以见出原来层次高底有别(当然同一位译员在不同情景、状态下,往往处于不同层次,即使同一场的表现亦然)。

表1五种口译状态的特色

 层次

 名称

 翻译对象

使用

 第1阶

 译形

    字、句、段(讲话的字面意思)

 左脑

 第2阶

 译意

 (下)话句、文本(讲话的具体意思)

 左脑

 第3阶

 译意

 (中)语意丛、语篇(讲者表达的信息)

左+右脑

 第4阶

 译意

 (上)“志”、“情”(讲者的内心状态)

 右脑

 第5阶

 译神

 “存有”(讲者那个人的“实相”) 

 右脑

 

2.1 第1阶:

译形

翻译工作一般都有这个规律,凡是译艺水平低者、信心不足者,凡是译艺水平高但是对原文的意思掌握不足(例如原文语造诣问题,或是对于原文那个专业范畴认识不够)者,往往逐个字逐句“搏斗”,企图由原文白纸黑字的符号或连串传到的声音符解读出可以理解的、有道理的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有意无意侧重了原文的系统意义(langue),忽略了它在具体情境中发挥的独有意义(parole)。

在口译过程中,这种以形为主的做法,就是这样的表现:

●    处处译出每个字的字典解释意义(sense),而不是一个个字有机组合所形成的真正意义。

●    倾向逐字逐句逐段重现原文的形式特征(formalcharacteristics),例如原文使用三个形容词就挑选译文语里三个“对等”的形容词依次译出,原文使用被动式,译文照办。

●    很少增补、删节、浓缩、改动。

●    这种译法显然是最糟糕的表现,因为听众固然会听得吃力,译文也难免处处歪曲讲者的本意(正如笔译时只从字典里抄来一个个字的译法拼揍起来一样)。

2.2 第2阶:

下策译“意”

“译意莫译词”,这是做翻译工作的共识。

不过“意”这个字包括的范围倒是很广的;狭义的“意”大概相当于语言学所指的parole,即是语言落实到个别特定语境里所代表的信息(例如"thePresident"一词在英汉字典里有多个“译法”这就是字典解释意义),但是在美国白宫里使用,几乎肯定是指“美国总统”,若在美国某大学的高层会议里出现,又几乎肯定是指该校“校长”。

在翻译过程中,每个字的意义往往由整个文本(text)的语境(context)和上下文(co-text)来决定,口译工作起码要做到这一点,才能过关。

例如有一次会议中播映一小段录映的纪录片,映像为一个中年汉,开头的旁白为:

"Mr.Browngambledandlost……",当时做的是同声传译,译员即时说:

“布朗先生赌钱,输掉了”;没料到镜头一转,映象为此君伏尸在汽车驾驶座上,旁白的下一句为"Hechosenottobuckle"--原来那是英国运输部制作的宣传广告,劝谕国人乘汽车必须扣上安全带,片中那位布朗先生没有这样做,等于赌搏,不过是在赌命。

译员没听过下文,也没有留意纪录片的题材,于是译错为输掉了钱。

能够正确传达出每个词在话句(utterances,指一句句说话在某场合使用的信息价值)里的意义,每个话句在文本里的意义,口译工夫已经更上一层楼了--虽然仍然未够理想。

2.3     第3阶:

中策译“意”

有经验的口译工作者一定知道,在多数情形下,译出来的讲法跟原来的讲话未必是在形式上对应的:

●    译文往往较为浓缩。

●    有些细节和许多重复的地方都滤掉。

(注1)

●    原文的思维表达经过整理、加工。

(注2)

●    有时会补上了不可少的资料,保证听众明白讲者的意思。

(注3)

●    不能译出或无需译出的部分会以其他方式表达(例如“刚才讲者引述了一个古代流行的典故,比喻甚么甚么……”)。

(注4)

●    有经验又熟悉主题的译者不是在接收一个个字、一句句话,而是将讲者正在表达的心意陆续不断“听进心理”,其单位是语意丛(semanticcluster),然后用译文语按自然习惯的方式传达出这些语意丛,结果原文译文的表达方式每大异其趣。

以上的情况在同声传译很常见(注5),连续传译更时常应该如此(笔记也是这样写的),例外者只占少数(例如在法庭里或在谈判场合做连续传译,则可能需要逐字逐句译出原文的表达形式)。

能够办得到以语意丛为主的译法,通常表现都有相当的水平,不过即使如此,也未必等于满意,可以接受,视乎情况而定。

2.4     第4阶:

上策译“意”

在一些完全以发布客观资讯、没有个人色彩、并非旨在感染听众影响听众的发言,传译工夫达到上述的运作方式,大致上可算功德圆满。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口译服务的发言,大部分不属于这一类。

此所以翻译除了要译出原文的资料性信息外还要让听众捕捉到讲者的“心意”即“诗言志”所谓的“志”、“有情天地”所谓的“情”(英文所谓的"statement","feel"),都是指讲者发言那一刻内心的状态,特别是他想分享、抒发、传达出来的感受、态度、想法、立场。

口译员若能深入了解讲者上述的条件,将自己“代进去”,恰到好处地重现讲者的细腻感情和内心状态,保证听众不但认识他的观点,得到他提及的资料,更感染到他发言时那一份心情与志向,例如关怀、恐惧、热忱、悲愤、激动、慷慨情绪,还有平静、空灵、祥和、杂乱、扰攘等心境,透过选辞、组句、节奏、音韵、语调等说话的艺术,传达出讲者辞句背后的各种信息,这样才对得住讲者,也令听众充份参与沟通。

要照顾到这方面的传意效果,逐字逐句来译是往往办不到的,译者需要运用相当的自由在有需要时改动原文的词汇、句式、意象,所谓“得鱼而忘筌”,着眼的是“鱼”(“志”、“情”),而不是译者当时讲了甚么、甚至不是怎样讲。

2.5     阶:

译“神”

口译工作条件充份具备,译员往往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好像跟讲者共仰息,一起思想一起讲话,两人的隔膜逐渐消失,不分你我,心心相印,译员化解了自我,“变成了”讲者,一起在宇宙的韵律中流转,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那么“自然”,再不刻意去想、去试图解释、去寻找表达方式,几乎好像任由灵感在主导,那就是一种将讲者个人的存有(being)翻译出来的境界,这种境界只可以意会、无法言传,但是够班又有经验的译者相信都体验过,也会承认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缘份。

(注6)

这种境界,大概相当于笔译工夫所追求的”神韵",即是作者个人最与别不同的“essence"(要素、本质、实质),举一个例,同是美国总统,克林顿跟乔治布殊的个性大异其趣,精采的译员替他们服务时,一开口每一句话都应该听得出有“克林顿腔”或是“乔治布殊腔”,而不是“美国总统腔”,就是那么简单。

至于究竟“essence"在哪里(如何分析、归纳、证明),又怎样“进入”(而不是扮演模仿)角色,当然内里大有文章,不是三这两语讲得完的了。

以上五个层次,大致上一个比一个理想,最后两个比较“形而上”,难以捉摸,未必适用于所有的口译场合(例如在法庭审案时只要求头三个层次,有时甚至需要采用第一阶的手段与态度)。

而且不论是谁做口译,恐怕亦无保证每一次可以达到第四、五个层次,尤其是后者,往往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配合,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缘份。

即使如此,可以肯定的是口译员得以掌握了个中的道理,多磨炼自己,上阵前做足准备,一定能够在大部分时候或多或少达到第四及五阶。

原来这几个层次是逐步由左脑运作转移到右脑的过程,第一阶可说是“绝对左脑”、第二阶“相当左脑”、第三阶左右脑兼用,第四阶是在左脑的基础上充份使用右脑,第五阶也许是“绝对右脑”,甚至是进入变异意识状态(alteredstatesofconsciousness,见下文4.3节介绍)。

3 拾级而登臻于化境

上述第一、二个层次的翻译实况及成果,正是坊间大部分讨论翻译“技巧”的书籍举例、分析的重心,这类讨论往往比较原文译文的“意义”,指出译文里歪曲了甚么、遗漏了甚么。

第三个层次的翻译实况及成果,则多由文本语言学式(textlinguistic)及语篇分析(discourseanalysis)式的翻译研究中见到。

第四个层次的翻译实况及成果,多见于文学翻译赏析。

至于第五个层次的翻译实况及成果,至今很少有翻译研究着手探讨。

不过只消跑去访问有经验有成就的口译员,相信都会听到他们形容自己在口译(包括同声传译及连续传译)工作进入了非常理想的状态时,都会经验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整个人好像成为了一个"flow"(流)的一部分,完全无须出力,无须担挂该怎样做,也有人形容那种状态为“自动档”(以驾驶汽车作比喻),或是“冥合万化”、"yoga"(瑜伽,即恢复了跟上天的联系)、或是道家所谓的归于一(返回“一元状态”)。

(注7)

根据心理学的描述,这种是类似狂喜的一种专注状态,完全自然,此时人的智性及生理表现特别突出,各棋王、演奏大师、艺术家都不时有此经验。

(注8)

4 左右脑并用相得益彰

这五个“层次”,也可以用神经心理学和解剖学的角度来分析,视为右脑逐步开启、使用的过程。

虽然至今为止,近百年的深入脑部科学研究仍然未能揭开人的大脑运作的许多真相,不过目前科学公认左右脑分工的事实,即是说人的大脑分为左右脑两半,各司其职:

左脑负责智性的、分析的、推理的、整合的事务,包括逻辑思维、例行的运算、日常简单的意识活动。

右脑负责直觉、感应、沟通、结合、创造、灵交(mystic)的事务,包括较复杂的思维、与其他人事物的信息交流等。

(注9)

4.1 译员运用左右脑翻译效果有别

在一般口译进行的时候,若是译员集中注意力去处理个别词、句(即上文形容的第1阶),或以文本为单位专心一致去传达(即第2阶),那么使用的大概是右脑。

若能提升至第3阶,以语意丛为翻译单位,译者需要直觉、感应、创造等右脑功能,以辅助智性的分析、推理的左脑功能,双剑合璧。

第4及5阶,则是以右脑为主的“超实证式经验”(beyondpositivity)境界,译者一方面依靠内在化了(internalized)的经验、运作规律、知识,一方面运用无从分析、难以言传的感知及创造能力,进入讲者的内心世界,在"高层次"跟他共思想共感受共呼吸共存有。

4.2 右脑有特别机能可发挥

由于右脑功能比较玄妙,历来中外这方面有研究的“高人”往往采用较为虚无抽象的方式来描述,所以一般人总有神秘的印象,将右脑天生的五感(视、听、味、触、嗅五大知觉综合运作)称为“第六感”(sixthsense)或“特异功能”、“超感官知觉”(extra-sensoryperception)。

也有人习惯叫这种由右脑主导的功能为“直觉”(intuition)、或是“内心感觉”(gutfeelings)。

(注10)事实却是右脑具有左脑所无的四项特别机能:

1.谐振共鸣机能--右脑有“音叉作用”,与万物发出的波动谐振,接收到复杂微妙的信息。

2.想像化机能--右脑懂得透过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将种种意义重组,感应出整全的信息(作家作曲家画家的灵感就是这么一回事)。

3.高速大量记忆机能--左脑的记忆像计算机,是线性的,右脑的记忆像照相机,看了一眼就全部贮起来(速读就是发展这种能力而达致的成果)。

4.高速自动处理机能--右脑有办法将接收得来的大量信息整理成为有意义的意念,予以运用,这种功能的速度与复杂性高于左脑千万倍。

(注11)

近年的“新物理学”(NewPhysics)研究,正在逐步揭开所谓“心灵感应”、“天眼通”、“预知力”的神秘现象之谜,因为科学家的注意力已开始由眼睛及仪器所能看见的物质(10的负20次方公分以上的粒子),伸展到看不见的物质(这以下的粒子),即所谓“超微观”(超微粒子)的世界,前述那些“心灵感应”、“天眼通”、“预知力”等现象,都可以解释为基本粒子的波动在传送信息的能量(波动本身是一种能量):

所有物体(一草一木一石、光线及动物等)都不断像广播发射站那样向全宇宙放送指动波,又同时像钢琴的键盘一样,对周围的波动发出共鸣。

若是这样理解的话,“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天人合一”、“冥合万化”就不再是玄妙的、神秘的现象了。

(注12)

就目前人脑研究的结果所知:

人一生所见所闻所学,大部分资料都是贮存在右脑的;右脑的贮存能力是左脑的百万倍(注13);就运作的能量来比较,右脑亦比左脑十万倍以上。

(注14)

4.3 摆脱左脑操控进入“化境”

人与外界的沟通,还有个因素,就是“变异意识状态”。

二十世纪初年,心理学鼻祖佛洛依德首先提出“通常意识”与“超越自我的意识”的分别(后者即变性意识),但他认为前者才是正常,后者是病态现象。

七十年代西方有超个人心埋学(TranspersonalPsychology)兴起,肯定了变性意识在人生中之重要性,深入研究,多所发现。

所谓“通常的意识”,指的是人日常生活清醒状态,以左脑为主的思维方式,此时脑部发出β波(14-30赫兹)。

而当人“入定”、半睡半醒、处于非常松弛又宁谧的状态时,脑部发出α波(8-13赫兹),于是整个人的生理状态改变(例如心跳脉搏减速,呼吸轻柔),这就是“变异意识状态”,此时右脑摆脱了左脑的长胡控制,充份自由运作,个人各种潜能得以发挥;(注15)近年调查研究结果纷纷证实,天皇巨星棋手作奕时、音乐大师演奏时、成功的大公司总裁思考时,往往都是处于变异意识状态之中,由右脑主导内心的活动。

(注16)在洛杉矶奥运会中,东德选手成绩骄人,世人赞叹之余,都想查出个中秘密;在传媒发掘之下,才知道原来东德选手每天都坐禅、冥想、做瑜伽,以保持头脑清醒,精神专注,那是他们比赛获胜的主要武器。

(注17)

根据心理学的说法,“变异意识状态”不止一种,凡是有别于平常生活那种左脑主导的“理性”意识状态,都归入其中,包括一般人所谓“入定”、“催眠”、“着迷”、“灵魂出窍”等,以及恍惚迷离的心境都是,各有深浅之别,描述的方法往往带有信仰、观念的成份。

说到底,这种状态人人都经验过,其实许多时我们都不由自主,短暂进入改变了的意识状态,自己也不知道。

我们心神完全投入某些事情里,例如发白日梦、看书、跳舞、甚至看电视,都会不知不觉溜进了那种非理性的状态,所谓“神游四方”、“忘我”,正是这个意思。

在此期间,我们通常非常松弛,处于整体平衡状态,全不留意周围发生的事。

许多艺术家之类要做创作功夫的人,都懂得自我引导,令自己随时进入这种境界。

在无意识状态里﹝按“无意识状态”是“变异意识状态”的一种﹞,我们往往不管碰到甚么意念,都接受承认为事实,我们可以思考推理,但是思考推理的方法跟平常的理性意识大不相同,好像循另一套规则进行一样。

此外,我们还可以记忆起事情的各式各种细节,毫无遗漏,连理性意识里完全忘掉了的细节,平常无法想起来的东西,也一样记得起。

(注18)

4.4 右脑主导口译“回归自然”

随便访问一些资深的译员,相信他们绝大多数都会承认自己在口译服务“得心应手”的状态中,有这些情况出现:

1.感受到松弛、自在、不大疲累,甚至轻飘飘,甚么都好像那么不费劲。

2.往往内心涌出无名的喜悦、满足感。

3.几乎不知道正在发生甚么事,不晓得自己如何在操作自己的大脑和口舌耳朵,甚至恍忽迷惘,但一切又顺利妥当。

4.好像非常了解各讲者、听众及其他人事物(例如主办单位)的“心声”,他们不开口讲也对他们的意思感受等早已了如指掌。

5.觉得不是自己在奋力企图充份表达讲者发言的内容,反而献出了身心的功能,任由信息、沟通、交流控制着自己,让它们随意彰显。

这种情况(最主要是“不知如何居然如此”的感觉),正是“变性意识”状态中的表现,也就是说左右脑合作天衣无缝的美妙境界。

不论我们用甚么标签(左右脑协调运作、直觉、变异意识状态)来形容,都是有别于一般理解的“脑”力(brainpower),而是归于“心”力(mindpower)。

事实大概是:

合格的口译可以全靠“脑”、专业水平的口译除了脑外还要或多少有“心”、精彩的、最高境界的翻译必然心脑合作无间。

4.5 求静求安后有所得

二十世纪末期,随着新物理学的普及,加上东方传统宗教受到西方重视,配合了心灵回归自然的绿色潮流,静心(meditation)这种活动的功能开始广为全球各地社会所接受。

简而言之,大家明白到《大学》书中引述孔子那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背后的高深智慧:

当人放下了无谓的牵挂及烦扰的心事之后,内心安静澄明,自然不觉之间产生至少以下各种效应:

●        耐力、精神、积极性提升。

●        感应、沟通能力增强。

●        记忆力进入好状态--内心的“档案”特别容易开启。

这些都正是口译(特别是条件苛刻要求高的专业口译服务)最需要的个人状态。

心不静,口译工作素质大打折扣。

4.6 口译静心有道

对于没有研究、未经训练的人来说,“入定”、改变意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状态,但是培训加上练习,再配合个人身心灵健康条件,浅度入定是通常可以即求即达的事实上成功的表演家--包括口译专业人员--都有这种本事,即使他们未必自知)。

达致这种状态的方法,一般是令自己

●        Relaxed:

松弛,放下万缘

●        Playful:

无机心、游戏人间的态度

●        Silly:

恍惚、解除自我意识

各种瑜伽、参禅、气功的门派都自有一套改变意识进入“状态”的门路,其中不少方法值得译员和翻译教育工作者借镜。

(注19)

4.7     活化右脑的手段

近年来教育界开始重视右脑开发,各方纷纷将古老智慧结合最新科研成果,应用到这个任务之上。

以下是一些普遍使用的方法:

●        习惯多用图像方式记录及记忆资料。

●        习惯多用其他感官(例如听觉、嗅觉、触觉)辅助记忆。

●        习惯多用左手做事(因为这样可刺激、活化右脑)。

●        多玩与空间感有关的游戏(例如摺纸、下棋)及身体平衡的游戏(例如骑单车、滑板等)。

●        多听诱发α波的音乐(例如巴洛克音乐、“新纪元音乐”等)。

●        长期多多接受大量颜色、气味、味道、触觉、音响的刺激(例如做按摩、享受鸟语花香等)。

●        多多松弛精神(例如做所有事及走路都减速、做各种静心、泡浴缸、发白日梦等)。

(注20)

5 口译教育新思维新范式

由于种种文化、社会等原因,现代社会一般过份重视左脑运作,即理性的思考、智商(IQ),忽视右脑功能的运用与培育,即感应、同理心(empathy)、创造力、情绪商数(EQ)。

在某种意义上,右脑的潜质与复杂性比左脑大得多,好像最先进的超级电脑跟旧式的计数机一样。

当务之急,想提升大脑功能,恢复全面发挥天生的功能,右脑的锻炼非痛下苦功不可。

原来当人正当使用右脑时,至少得到以下各种优势:

●        创意大增、灵感泉涌、想像力天马行空;

●        感应力加强,理解事物特别通透,与人特别容易心有灵犀,对人家的处境感同身受;

●        直觉加强;

●        思考平衡又全面;

●        认识自己加深;

●        自自然然放松、卸却身心压力,于是整个人每一部分运作更谐协,容易恢复精神,能抵受长期的压力;

●        往往能人所不能,超越一般公认的能力的极限;

●        接收宇宙的信息,与万事万物沟通更密切。

(注21、22)

以上各种条件,显然对于高质素的专业口译来说是如虎添翼,可惜的是至今为止,右脑开发还未受到口译教育工作者注意。

近年西方教育理论开始重视左右脑平衡发展,着重多元智能的培育,(例如越来越多西方的学校实行天天静坐冥想)翻译教学(特别是口译培训)相信要急起直追,说不定在课程之中,引进右脑开发的成份之后,学员到了某个阶段会表现突飞猛进,达到专业译员表现的理想境界;至少,目前一面倒的左脑培训方式可能误导学员,令他们走冤枉路,若是加入右脑开发的成份,将可减少这个危机。

等到翻译教育专家和前线译员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