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知识梳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30174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12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艺心理学知识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文艺心理学知识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文艺心理学知识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文艺心理学知识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文艺心理学知识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艺心理学知识梳理.docx

《文艺心理学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艺心理学知识梳理.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艺心理学知识梳理.docx

文艺心理学知识梳理

绪论

一、文艺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v年轻又古老的悖论

v1、古老:

实践

v说它古老,是因为文艺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精神现象,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类对自身心理的体验、感悟、表达、探索、反思密不可分。

v《尚书》: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v葛天氏之乐

v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人类自从有了审美的能力,有了文学和艺术,也就有了美学思想,也就有了文艺心理学思想。

v例如古希腊的“迷狂说”、净化说”,(柏拉图“迷狂说”——创作心理、亚里士多德“净化理论”——接受心理)。

v中国古代的三大诗论:

“言志理论”、“缘情理论”、“感物理论”无一不是从心理学角度探究文学的本质问题,中国古代的“兴观群怨”“文气说”“虚静说”、“发愤著书说”、兴会说”、“言意说、“空灵说”、“顿悟说”、“性灵说”、“童心说”、“意境说”,等等。

v文艺心理学以人类的生命活动特别是精神生活、情感世界的优化和和谐发展为其关注中心。

v德国美学家弗里德兰德:

“艺术是种心灵的产物,因此可以说任何有关艺术的科学研究必然是心理上的,它虽然可能涉及其他方面的东西,但心理学却总是它首先要涉及的”。

v美国美学家阿恩海姆:

艺术理论家们“自始至终都是在实际应用着心理学”。

v美国文艺学家里恩·艾德尔:

“文学和心理学日益抹去了它们之间的疆界”。

2.年轻:

理论

v说它年轻,是因为作为一个专门性的学科,文艺心理学产生在二十世纪初,它是现代心理学长足发展的结果。

v产生标志:

1860费希纳《心理物理学纲要》、1879年冯特实验心理学实验室(莱比锡)。

v130年的学科发展历程。

v费希纳:

19世纪后半期,随看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产生,开始出现对审美现象的心理阐释。

v费希纳运用心理实验的方法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心理学研究,注重审美体验研究,用他的形象说法,这是用“自下而上”的美学代替。

v三部作品奠定了费氏在西方美学史和文艺心理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也成就了他“近代美学之父”和“文艺心理学之父”的美誉。

(1)1860《心理物理学纲要》

(2)1871《论实验美学》

(3)1876《美学导论》

v心理学之父冯特:

冯特一生有三大贡献:

心理学学科建设、实验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群体。

v他用内省法研究心理,对感觉、知觉、反应、想象、情感、意志、联想作了研究。

v——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v——屈尔佩(符兹堡学派,思维发展心理学);提钦纳(构造心理学)

v砖(感觉、表象、感情)泥(联想)心理学

v与实验心理学同时兴起的还有“移情说”和“距离说”,也是很有影响的心理学理论,它们也是运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美感和审美体验,努力使美学走向心理学。

v——→形成了精神分析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格式塔文艺心理学、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等一系列文艺心理学流派争奇斗艳的局面。

等—→今天

v六十年代后苏联更强调了意识结构中的个人因素,开始与西方接轨,1979年10月初在苏联梯比利斯“无意识心理活动国际座谈会”上,学界确认无意识存在,并强调了无意识心理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中国

v王国维作为现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拓荒者,在20世纪初就试图运用西方心理学来阐明文学艺术创作现象,并融人自己的创造。

v《〈红楼梦〉评论》运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明《红楼梦》的悲剧。

他把生活的本质看成是欲望的追求,认为文学的作用就在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使人的功利欲望与对象物保持心理距离,找到“解脱”之道。

v在《人间词话》(1910年)中,他对“境界”说的阐释,也注重运用文艺心理学的理论。

v在二十年代,中国文艺心理学研究开始自觉起步了。

v郭沫若《论诗三札》把诗的创作看成是一个由生活现实转化为心理现实再转化为艺术现实的过程。

v他自觉地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来解释《西厢记》的创作动机和自己的小说《残春》主人公梦的起因和变态,指出“真正的文艺是极丰富的生活由纯粹的精神作用所升华过的一个象征世界”。

v鲁迅在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方面,发表了不少包含文艺心理学思想的真知灼见。

v在诗歌创作问题上:

“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

说明情感需要经过再度体验的沉淀才能符合诗美的要求。

v在文艺欣赏问题上: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也深刻说明接受者原有的心理因图式对艺术接受的影响。

v译介:

日本学者厨川白村专著《苦闷的象征》的译介。

v教学:

鲁翻译出版此书前后曾将它作为讲义,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开课,这是中国现代最早在高等学校开设的文艺心理学课程。

v宗白华:

散步美学,诗化人生——中国人的审美心理

v到了30年代,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出现了新的高潮,其代表是朱光潜。

v朱光潜在1933年以《悲剧心理学》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变态心理学》,开明书店出版了他于1931年完成的《文艺心理学》一书。

这三本书的出版,特别是《文艺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的形成。

在现代,先光潜第一次对审美经验作出系统的理论概括。

v朱光潜之后,对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作出突出贡献的是胡风。

胡风独特的创作心理研究是结合革命文艺的实践进行的。

他既反对脱离时代的“性灵主义”,“兴趣主义”,又反对“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

他提出了“主观战斗精神”论,把创作主体提到主要地位。

80年代中国文学向内转与文艺心理学在中国的繁荣。

v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v表现在翻译出版了国外各个文艺心理学流派的代表著作;

v出现了一批由国内学者撰写的文艺心理学专著、教科书和丛书,

v文艺心理学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

v在进行文艺心理学的基础研究的同时,一些论者运用文艺心理学的理论和视角研究中国古代作家、现当代作家和外国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创作个性。

v81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将文艺心理学列入心理学分支并单设分卷。

此后,文艺心理学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发表,

v金开诚的《文艺心理学论稿》,1982)、陆一帆(《文艺心理学》,1985)、周文柏(《文艺心理研究》,1988,1998)、余秋雨(《戏剧审美心理学》)、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教程》,1987)、童庆炳(《文艺心理学教程》,2002;心理美学丛书,1999)、金元浦(《文艺心理学》,2003)、冯川(《文学与心理学》,2003)等。

第一编文艺心理学发展历程概述

v一、文艺心理学的母学科——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回顾

v

(一)一个起点:

灵魂问题

v

(二)两大时期:

v哲学心理学时期:

(上古到19世纪中叶)

v1、灵魂官能心理学(古代;心理学:

灵魂+讲述)

v亚里士多德《灵魂论》

v2、意识经验心理学(文艺复兴)

v

v科学心理学时期(19世纪中叶至今)

v3、实验心理学

v4、机能主义心理学

5、结构主义心理学

v(三)十四个流派

v意识经验心理学阶段(文艺复兴)

v1、生理心理学

v笛卡儿:

身心二元交感论

v拉美特利:

人是机器

v卡巴尼斯:

心理与生理关系

v2、联想主义心理学

v霍布斯:

感觉印象+联想=心理

v洛克:

白板说,联想,《人类理解论》

v莱布尼茨、康德、赫尔巴特:

知觉统觉学说(微觉——大觉——统觉)

v科学心理学时期(19世纪中叶至今)

v3、实验心理学

v4、意动心理学

v布伦塔诺:

意识的动作,意向性,心理动作?

心理印象?

v5、意识流心理学

v詹姆斯:

机能主义心理学,意识是一条河流

v6、构造心理学

v提钦纳:

砖(感觉、表象、感情)泥(联想)心理学

v7、行为主义心理学

v华生:

1913年,刺激+反应

v斯金纳

v巴甫洛夫:

v8、联结主义心理学

v桑代克:

心理行为——心理状态和动作的联结;情境和反应的联结

v9、目的心理学、策动心理学

v麦独孤:

有目的的策动(奋斗)过程

v10、格式塔心理学( 完形学派)

v韦太默、考夫卡、苛勒、阿恩海姆:

心理行为的整体动力观点

v11、精神分析学

v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拉康

v12、人格心理学

v狄尔泰:

生命哲学

v马斯洛:

人本主义心理学

v13、认知心理学

v皮亚杰

v14、历史文化学派

v维果茨基、列昂节夫、鲁利亚

二、文艺心理学的孕育和发展

v文艺心理学产生前曾经历了漫长的“学科前”阶段

v——无学有思

v——独特视角专门学科

(一)中国古代的文艺心理研究

v卓有成就,凌乱芜杂,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v原因:

(1)没有产生现代心理学体系;

(2)中国文化重感悟轻实验,重片断随感轻系统展拓

v审美直觉型科学分析型

v莱辛、德里达、黑格尔

v陈旭光:

“就根本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正是一种注重感性,以直觉、神会、感悟等感性思维方式观照客观世界,处理主客关系的文化类型,这与注重推理、逻辑、知性和分析性的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

v朱立元:

整体辩证思维方式、两端中和思维方式、流动圆合思维方式、直觉妙悟思维方式

v彭会资:

包举天地人三才的圆览审美法、元气分合演变的精微审美法、道分阴阳变化的系统整体审美法

[资料链接]:

v潘菽等老一辈心理学家积极倡导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他们认为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至少有四点意义:

一是能证明中国是世界心理学的发源地之一;二是能丰富世界心理学思想的宝库;三是建立有中国特色心理学体系的必要工作;四是能学习古人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潘菽《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刍议》,《心理学报》1984年第2期,第103页;燕国材《汉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13—15页;杨鑫辉《中国心理学思想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8页。

v南京师大博士汪凤炎:

在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已有100多年历史的今天,再来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除了潘菽等人早先提出的四点之外,还应再补充三点:

一是能弥补西方心理学思想的不足;二是能为中国心理科学提供强有力的根基;三是有助于揭示中国人心理的深层内涵。

v中国古代文艺心理思想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

v

(1)艺术思维论。

中国古代没有艺术思维或形象思维一词,但许多古代文艺著作所提出的某些术语,却都与艺术思维或形象思维有关,如神思、应感、妙悟、兴会等都是。

它着重考察艺术思维与创作构思的关系问题。

v

(2)艺术情感论。

它主要探讨情感与创作过程的关系问题。

在这方面,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观点,主要的有:

“言志”说、“缘情”说、“舒泄”说、“吟咏情性”说、“感激发愤”说等。

v(3)艺术个性论。

它着重研究个性与创作风格问题。

在这方面,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也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观点,如“文气”论、“童心”说、“体性”论、“才识胆力”说等。

v(4)文艺鉴赏论。

它探讨的问题有:

文艺鉴赏与个性特征、文艺鉴赏与实际经验、文艺鉴赏与品德作风、文艺鉴赏与观察准则等。

此外,文艺心理思想的研究,还包括绘画心理思想、音乐心理思想等。

1、对文学本质的心理学解释

v在西方,“镜子说”历史悠久,古希腊——文艺复兴——莎士比亚——斯丹达尔——别林斯基,写实倾向,视艺术为制作、技艺

v而中国古人一直把艺术现象看作是人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深层次的精神活动。

v“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乐记》);

v“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

v扬雄: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v王充:

“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

v苏轼:

“成竹在胸”;

v都认为“文”与“心”、“文”与“情性”同质,文是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诗化表现,文源于人的性情涌荡。

2、审美意象论:

从自然到超越

v《周易》——王弼——刘勰

v源泉:

《周易》和老庄:

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关系犹如灵肉关系——生命、精神哲学意味

v老庄进一步把生命与道相提并论,以为生命即道,道即生命。

v道不是理智可以把握,也不是语言所可描述,而是生命的自然舒展。

“道法自然”。

人的生命倾之于全部身心,与天地合为一体才能体悟宇宙大道。

“法天贵真”。

v最自然、最真实、最有活力的生命最接近道的境界。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v——从这一意义上说,他们把审美意象看作是精神领域中一种更高级、更精致、更微妙复杂的东西,是生命的精神化、诗化,是世俗生活的审美超越。

v光大——严羽:

“空中之音、水中之月”,“莹彻玲珑”;

v叶燮:

含蓄无垠、思致微妙,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

v宗白华:

内容人人看的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种秘密。

v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论述儒道互补时说:

“前者(儒)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道)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

——精神性存在、超越性存在

v叶朗《现代美学体系》: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即自超越”只能孕育出审美的超越:

“于每一感性事物自身,‘看’出其超越的意味,于是事物被一种超越的意义所充实,成为道的显现,引出美的体验”。

3、文以气为主,以情为本:

情感中心说

v创作论上,有别于西方的唯理主义,中国人历来强调“诗由情生”、“辞以情发”,“诗缘情而绮靡”,“至文生于至情”,主张“为情造文”,陶冶、保养“赤子之情”,情感中心说从先秦直至民国,一以贯之,始终不废。

v功用论上,屈原最早使用了“抒情”一词,强调“发愤以抒情”。

司马迁:

“舒愤”说;韩愈:

“不平则鸣”;李贽:

“块垒说”;——情感的动荡是文艺产生的根由

v萧统“文宜放荡”说:

立身须谨慎,为文益放荡

v贾平凹《土门》后记:

自己在生活中伏低伏小,在作品中张扬狂放,是一个典型的矛盾人。

v苏洵“泄导”说:

“忿欲”之心、“好色”之心是人之本能,如果强加禁锢,必将使之“殴诸其中”,“攻诸其外,炎炎而生”,如“水潦大至”,势不可挡,酿成祸患。

——情感的泄导、净化是文艺的基本职能。

v美感论上。

从魏晋起,体验与内化成为了重要的美学问题。

之后,从禅宗“明心见性”的顿悟说到严羽“妙悟”说再到明清“任性而发”的性灵说,基本完成了从外在美的特质的考察到内在美感心理结构研究的转折。

4、创作主体的心理学分析和主体性理论

v

(1)对作家的气质、禀赋、旨趣、性情、独立人格、操守极为重视。

v曹丕:

气;袁中道:

识、才、学、胆、趣;袁枚:

性灵说;刘熙载:

独立的人格,“自家”在文中;沈德潜:

有第一等襟抱,斯有第一等真诗。

v

(2)创作心境

v庄子“心斋”(摒弃情欲,虚空内心)、坐忘(离形去知,同于大道)。

“斋以静心”:

心静才能照物如镜;虚静:

“游心于物”,“听之以心”,“听之以气”。

v宗炳“澄怀味象”;

v皎然:

立意偏高,一篇偏高。

v玄学虚静说对文学创作心理的揭示尤其精到:

去欲虚静与自由想象;朗照万物与整体直观;感应会通与灵感勃发;审美指向与意象创造

v(3)创作心理的复杂性

v庄子:

欲言而忘言——在意识和无意识的交界处

v中国古代心理诗学探寻心物感应的内在关系,揭示了心物交融互动的复杂规律。

从“即景会心”到“相为融浃”,整个过程表现为“随物宛转”与“与心徘徊”的复杂交融,相当深刻地揭示了诗的生成机制。

v“即景会心”,是感物的第一个层次,是指主体对外物的初级感受。

“即景”是当下所得,感觉器官直接觅取,然后形成感觉内化、演化,产生“会心”。

但此时的“会心”仍是浅层次的,还主要是“随物以宛转”。

“心源为炉”是感物的第二个层次,相当于郑氏的“胸中之竹”。

客体特征被极度地淡化解构,而代之以情感的热烈拥抱和溶化,“相为融浃”,情景融洽和谐,是感物的最高层次,是经历了两重否定之后获得的一个必然归结,是更高层次上的双向互动。

5、文艺的心理功能

v孔子倡导中和之乐、中和之美。

这与对中庸之德的强调,对文艺伦理教化功能的重视密切相关。

v孔子认为人生有三乐,第一,是智慧之乐。

第二,是道德之乐。

第三是审美和艺术之乐。

以上三种快乐相互关联,在孔子那里,艺术、审美的快乐,建立在智慧的快乐和道德的快乐的基础上。

v中和的一个重要含义是量的把握的适度。

内容与形式、文与质、美与善完美配置。

v中和的另一个重要含义是反对单一化——乐的高级境界就不仅仅是快乐,而应包含它的反面,包含悲哀;悲的高级境界就不仅仅是悲哀,而应包含它的反面,包含快乐。

《论语·子路》: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里讲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同时也是调节社会心理、艺术创作心理和艺术欣赏心理的原则。

在孔子之前,晏婴和史伯分别阐述过“和”与“同”的性质区别以及“和而不同”的必要(注:

分别见《左传·昭公二十年》、《国语·郑语》。

),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晏婴说,“声亦如味……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他们认为艺术品的构成要素应该包括差异、对立方面。

哀乐相济,对立情感的调和。

中和,包含了对立情绪的复合的意思。

v中和第三个含义是主体为了避免或减少负担和痛苦,以一种适当方法,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让相反的情感彼此调和。

v本世纪50年代,一位深受佛学影响的德裔美籍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提出了平衡理论。

海德讲认知平衡,特别是重视情感因素,重视情感因素与评价因素的一致性。

v情绪与情感决定于对象的状况同主体的需要和愿望的关系,要改变、调节、控制情绪和情感,可以是改变对象,也可以是改变主体。

儒家的中和思想,基本上不是指点人们去改变客体的现状,也不是改变主体的现状。

中和所要求的,是主体善于诱导出积极的情感,达到平衡状态。

历代儒家往往回避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求得和保持心理的稳定与平衡,从审美活动、从艺术创作与欣赏的角度看,有一定道理。

社会心理互动作用

v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对文学艺术的社会心理互动作用作了精辟的概括。

如果说,中和的目标是达到个体的心理平衡,那么,兴、观、群、怨的目标便是达到社会的心理平衡,达到组成社会的各个成员、群体之间的心理平衡。

为了达到平衡,需要诱导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化解消极的否定的情绪,兴、观、群、怨,就是化除个体和社会的消极情绪,引发和加强个体和社会的积极情绪,通过诗歌和音乐的创作及欣赏来达到此一目的,最终起到维护现存秩序的作用。

6、文学语言心理问题

v方汉文:

在对《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研究中,传统看法是以“神与物游”作为“神思”的主要特征,这种观念并不能反映“神思”的本质,“神思”是指写作中以语言活动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即所谓“言为枢机”的语言心理观念。

《神思》篇从思维发生过程中语言的作用,语言与意义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入手,构成了比较系统的语言思维关系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心理研究。

v“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

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刻镂声律,萌芽比兴。

”这是世界上最早地从文学言辞角度来研究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观念。

他指出志气和言辞的思维形式是在思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性质又与思理不同。

把艺术思维与一般的思维形式区分了开来,强调了在艺术思维中,志气与言辞的关键作用。

[资料链接]:

v袁济喜:

“神会”是指鉴赏心理中的直观体验,它是基于老庄直觉论之上的审美把握方式;“妙悟”说则是唐宋以后在禅宗影响下形成的审美方式;

v古代文论的鉴赏理论从神会走向妙悟,是随着唐代中叶特别是宋代以后,士大夫的审美心理走向淡泊宁静而形成的,它们鲜明地标志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鉴赏心理与西方文论迥异的直观浑朴之特性。

(二)西方文艺心理学的萌芽与发展

v迷狂说、净化说

v鲁枢元:

“如果说柏拉图的‘灵魂迷狂说’开创了文学创作心理研究的先河的话,亚里斯多德的‘悲剧净化说’则不愧为文学欣赏心理研究的滥觞”。

v古罗马的贺拉斯:

寓教于乐:

追求共鸣境界

v郎吉弩斯:

创作主体的内在心理质量对创作活动和文本质量、鉴赏活动的主导作用。

“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文学活动是一个以作者的崇高心灵为基因,以本文为是枢纽和载体的心理活动系统。

v五来源:

“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激动的情感”、“运用藻饰的技术”、“高雅的措词”、“堂皇卓越的结构”。

v《论崇高》第三十九章:

“和谐不只是由声音而是由文字的意义组成的,而文字对人是自然的,不仅打动听觉,而且打动整个的心灵,所以把人凭资禀和修养本来就有的那些文词、思想、行为以及美与和谐的意象都鼓动起来,通过文字本身的声音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把作者的情感传到听众的心里,引起听众和作者的共鸣。

就是这样通过文辞而建立起来的巨构,作者能把我们的心灵完全控制住,使我们心醉神迷地受到文章中所写出的那种崇高、庄严、雄伟以及其它一切品质的潜移默化”。

——心理场

v普洛提诺(普洛丁):

“流溢说”——创作中主体与质料、媒介的关系

v黑格尔:

艺术是心灵的创造物;维果茨基:

“艺术心理学的中心思想是承认材料被艺术形式所克服”,“艺术是情感的社会技术”。

v十八世纪,现代心理学诞生——实验美学、精神分析学的文艺心理学

v现代文艺心理学的产生首先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是近代实验科学精神在文艺学领域的回声。

美国心理学史家舒尔茨说,十九世纪以来的主流时代精神是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和唯物主义,而冯特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代言人。

以冯特为奠基人的现代心理学使心理学从传统的思辨性向现代的实验性转变,这直接影响了费希纳等人,为文艺心理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v其次,现代心理学和实验美学完成了从元素主义向知觉的完整系统性、审美经验的综合研究的转变。

确立了文艺心理学多学科、多方法综合研究、整体研究的走向。

v再次,现代心理学从注重意识研究转向了对无意识的研究,极大地深化了世人对文艺心理活动复杂性和内在机制的认识。

v十九世纪以来,移情说(立普斯)、内摹仿说(浮龙·里、谷鲁斯)、意识流(詹姆斯)、酒神精神、日神精神(尼采)、游戏说(席勒)、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等理论纷现错出。

三、主要的现代文艺心理学流派

v

(一)实验派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v文艺心理学的源头却要从实验派心理学说起。

v文艺心理学的实质性的进展与这类研究有着密切的关联。

v代表人物:

费希纳、吉布森、贝里尼、泽基。

v费希纳(GustavTheodorFechner,1801-1887),德国实验心理学的先驱者之一,莱比锡大学教授,

v医学,物理学,哲学。

v系统研究意识与身体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理论。

《心理物理学的基础》。

v提出了心理物理学的测量方法的基本类型,提倡实验美学的方法。

《美学导论》。

在64—75岁期间,他的主要兴趣都集中在审美心理方面。

他极力要寻找美的线条的定量关系,并曾参照绘画杰作,体会画家在无意识中所运用的线条关系。

黄金分割律的实验研究。

v《美学导论》是其主要著作,提出16种原则。

16种原则

v

(1)审美阈原则:

达到一定强度,进人审美阈限的刺激,才有可能唤起审美愉悦。

v

(2)审美加强原则:

几种外界刺激条件所产生的效果大于任何一种孤立的刺激所产生的效果。

v(3)多样中的统一原则:

既表现多样又有统一感的东西更能引起人的快乐。

v(4)没有矛盾,一致或真实的原则:

这一原则表明,我们宁可要图像的和谐和真实,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