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庄中学各年级语文下册课时及单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2867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连庄中学各年级语文下册课时及单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马连庄中学各年级语文下册课时及单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马连庄中学各年级语文下册课时及单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马连庄中学各年级语文下册课时及单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马连庄中学各年级语文下册课时及单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连庄中学各年级语文下册课时及单元试题.docx

《马连庄中学各年级语文下册课时及单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连庄中学各年级语文下册课时及单元试题.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连庄中学各年级语文下册课时及单元试题.docx

马连庄中学各年级语文下册课时及单元试题

 

初中各年级下册语文

过关练习题

 

莱西市马连庄中心中学

 

教研组长:

董志浩

初一备课组长:

周英伟

初二备课组长:

臧春兰

初三备课组长:

李云燕

初四备课组长:

邹殿龙

 

初一《追求人类更大的自由》过关试题

马连庄中学周英伟

一、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迄( )今赫赫( )庞大( )禁锢( ) 翱翔( )门槛( )

2.解释下列词语并从中选3个词语自造情景写不少50字的语段。

①庞大

②气质

③禁锢

④迄今

⑤基于

⑥翱翔

二、

1.人类不间断地对载人航天进行探索研究的原因有哪些?

作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了本文,你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探索精神?

 

3.理解关键性语句

A.总有一天你要离开家,去外面的世界,那个终将属于你的世界。

(“家”指什么?

“那个终将属于你的世界”指什么?

 

 B.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清楚自己要去向哪里,更不知道将会遭遇何种命运,但是他们出发了。

没有这种气质,也许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森林里。

(“这种气质”是什么?

怎样理解“也许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森林里”的意思?

 

 4.文章引用在航天事故中遇难的人数和万户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5.文章列举了人类航天史上哪三个里程碑的英雄人物?

意义何在?

 

6.第8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7.“淡蓝色的光电”指什么?

卡尔《暗淡蓝点》中的这段话有什么含义?

这段话与载人航天探索有什么关系?

 

 

答案:

一、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迄(qì)今赫赫(hè)庞大(pánɡ)禁锢(ɡù)翱翔(áo)门槛(kǎn)2.解释下列词语。

①庞大:

极大(过大或大而无当的意思,指形体,组织,或数量等)。

②气质:

风格;气度。

③禁锢:

束缚,强力限制。

④迄今:

到现在。

⑤基于:

根据。

⑥翱翔:

在空中盘旋。

二、

1.原因:

想利用太空资源,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

最重要的原因;为了克服自然的束缚和禁锢,以追求人类更大的自由。

2.能够从中感受人类对航天探索的艰巨性,这种探索并不烂漫,甚至要以做出巨大的牺牲为代价。

但是,尽管如此,探索浩渺宇宙,追求人类的更大自由的信念鼓舞着越来越来的宇航员离开地球家园,走向广阔无垠的宇宙太空。

这就是人类进行航天探索的伟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人类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探索的宏伟梦想。

3.A.“家”指我们居住的地球。

“那个终将属于你的世界”是指浩瀚的宇宙太空。

B.“这种气质”是指航天史上那些宇航员不畏艰险甚至不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为争取人类更大的自由而勇于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

“也许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森林里”的意思是指如果没有那些勇于探索未知奥秘的英雄,人类不会有今天的文明富饶,而只会停留在原始野蛮的状态中。

4.文章引用宇航员遇难的数据和万户的传说,是为了更有力地阐述作者的观点:

航天探索意义重大,它承载的是整个人类对更大的自由的追求,惟其重大,才不畏艰难险阻,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为此,航天探索精神更震撼人心,具有巨大的鼓舞激励作用。

5.a.阿姆斯特朗b.杨利c.加加林 他们为了实践内心的渴望,勇于追求生命更大的自由的英雌。

6.照应开头,突出中心。

7.内容上告诉我们要爱惜我们唯一的家园,也流露出不满足于此,应寻求另外的空间。

结构上乘上启下,引出下文。

 

初一《短文两篇》练习

马连庄中学张永武

【积累·感知】

一.给加点字注音

探汤() 孰() 汝()辩斗()盘盂()沧沧凉凉()孰为汝多知乎()()()

二. 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1、夸父与日逐走()2、未至()

3、饮于河、渭()()

4、及其日中如探汤()()

5、见两小儿辩斗()()6、问其故()

7、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8、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9、孔子不能决也()孰为汝多知乎!

()()

三、辨析写出词义(2分×8﹦16分)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及日中如探汤()

以告富者

()广东人爱喝汤()孰为汝多知乎()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此不为远者小

而近者大乎()我去人民公园()

四、在原文划出正确的停顿(2分×2﹦4分)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五、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6﹦24分)

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译:

2)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译:

3)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译:

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译:

5)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译:

六、.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夸父是一位怎样的人物?

你如何理解这一人物形象?

  2.你如何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一结尾?

  3.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

  4.文中“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体验·探究】

七、课内语段阅读

(一)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5.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

  

  6.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

请简述理由。

  

(二)两小儿辩日

  《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孰为汝多知乎?

  2.解释下列加点词并比较古今义有何不同

  日始出时去人近。

古义:

今义

  及其日中如探汤。

古义:

今义

3.用原文回答“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此”指代什么?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5.两小儿提出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证明的根据分别是什么?

请从文中找出原话回答。

  小儿甲:

观点:

  论据:

  小儿乙:

观点:

  论据:

6.这个故事写得生动,形象而又寓意深刻。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用三言两语加以评说。

 

附参考答案

【积累·感知】

一、

二、1、竞跑赛跑2、到达3、在黄河4、到伸5、看见争辩6、原因7、刚刚距离8、这是9、判断谁通“智”智慧

三、、认为热水认为距离

把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液汁是动词“到

四、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五、1)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去喝水;

2)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他)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3)还没赶到大湖,(他)就渴死了。

4)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正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5)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6)太阳刚出来时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的就觉得凉吗?

六、1.夸父是位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位善于奔跑的巨人,与太阳“逐走”。

这一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夸张的浪漫主义色彩。

2.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邓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

3.本题可以多角度进行思维。

可认为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亦可认为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

4.本题也可以多角度回答。

或认为知识无穷尽,即使大学问家也有所不知;或认为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的问题实事求是,决不“强不知以为知”

【体验·探究】

七、

(一)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2、

(1)竞跑、赛跑;

(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3、

(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

(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4、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5、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6、略。

(提示:

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

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二)1.zhì“知”通“智”,聪明。

2.距离;到某地方。

热水;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4.略。

5.小儿甲: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小儿乙:

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6.略

 

初一语文(下)第四单元测试题

马连庄中学周英伟张永武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zhuài( )出来  步lǚ( ) 鲁mǎng( ) 忧心chōngchōng( )

2、解释词语:

告磬:

禁锢:

3、仿写句子:

如果生命是水,尊严就是流动; 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伟大的悲剧》的作者是_________,他是_________【国籍】作家。

(2)《荒岛余生》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他是_________【国籍】作家。

(3)《夸父逐日》选自_________,《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____。

(4)许多古代神话故事都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试举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例子。

二、课内阅读

  我现在开始郑重其事地考虑我目前的情形和环境,把我每天的经历一一用笔记下来。

我这样做,为的不是留给后来的人看(因为我不相信以后会有人到这荒岛上来),只不过写出来给自己每天看看,减轻一点心中的苦闷罢了。

我的理智现在已经能够逐渐控制我的失望心情,因此我开始尽量安慰我自己,把当前的好处和坏处加以比较,使自己能够知足安命,并按照商业簿记上“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我的幸与不幸,好处与坏处公正地排列出来:

   坏处

  陷在一个可怕的荒岛上,没有重见天日的希望。

  我现在被剔出来,与世隔绝,困苦万状。

我与人类隔绝,仿佛一个隐士,一个流放者。

我没有衣服穿。

我没有抵御野兽和野兽的袭击的防御力和手段。

我没有人可以谈话,也没有人来解除我的愁闷。

   好处

但我还活着,没有像我同船的伙伴们一样,被水淹死。

但我也从全体船员中被剔出来,独免一死;上帝既然用神力把我从死亡里救出来,一定也会救我脱离这个境地。

但我并未因为没有粮食的缘故,饿死在这不毛之地。

但我是在一个热带气候里,即使有衣服,也穿不住。

但我所流落的岛上,没有我在非洲看到的那种野兽。

假使我在那里覆了舟,我又将怎样?

但上帝却不可思议地把船送到海岸附近,使我可以从里面取出许多有用的东西,使我终生用之不尽。

总起来说,事实证明,我当前的不幸处境,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可是,即使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

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从我最不幸的处境中取得一个经验教训,这教训就是:

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现在我对于自己的处境已稍稍有了好感,不再整天把眼睛望着海面,等待有什么船来;我已经把这种心思丢在一边,开始一心一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尽量改善自己的生活了。

12、鲁滨孙把每天的经历都记了下来,一个濒临绝境的人能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13、仔细阅读以上文段,找出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语句。

14、他在最不幸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15、你知道他在孤岛上生活了多长时间吗?

16、鲁滨孙把自己的不幸处境作了分析,他的困难主要有哪些?

17、鲁滨孙在这种最不幸的处境下是如何安慰自己的?

18、说说你读了此文后所受到的教益

三、文言文阅读

(一)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远。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概,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进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释下列加点词并比较古今义有何不同

  日始出时去人近。

古义:

今义

  及其日中如探汤。

古义:

今义

2.用原文回答“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此”指代什么?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二)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5.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

  

  6.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

请简述理由。

  四、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每一个人都应该勇于接受生活的考验。

请以“历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初二下册《你一定会听见的》课时练习题

马连庄中学臧春兰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顷刻面颊喷嚏嘈杂唠叨

2、读下列文字自己选择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你听过风吹的声音吗?

当微风吹过柳梢的时候,当清风拂过明月,当狂风扑过巨浪,当台风横越山岭,你总听到些什么吧?

3、品析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

“过滤”:

②当一个人丧失了接受“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吗?

世界声音:

4、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能说说作者写声音为什么从“无声”写起?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的问题:

你当然知道,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而每一种声响,每一种声音,都代表着不同的意思。

从声音里,人学会了分辨、感受各种喜怒哀乐,也吸收了知识。

愉快动听的声音,固然带给我们快乐,嘈杂无聊的声音,也同样使人痛苦。

从声音里我们逐渐成长。

人有耳朵,听八方,加上眼睛,观四方。

用心听,用心看,也用心想,构成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

5、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两段的内容。

(不超过10个字)

6、给声音下个定义。

7、仿例句,用“固然……也”写一个句子。

例句:

愉快动听的声音,固然带给我们快乐,嘈杂无聊的声音,也同样使人痛苦。

8、文中说:

“从声音里,人学会了分辨、感受各种喜怒哀乐,也吸收了知识”你能不能试着从三个方面分别举例说说。

学会分辨例如:

感受喜怒哀乐例如

吸收了知识例如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

①“纳米”是一种几何尺寸的度量单位,1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之一,略等于45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

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0.1至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学科,这就是纳米科技。

②纳米科技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和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人们普遍认为,纳米科技是信息和生命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基础,将对人类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③从90年代初起,纳米科技得以迅速发展,新名词、新概念不断涌现,如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纳米机械学、纳米生物学等等。

④科学家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若干年后的蓝图:

纳米电子学将使量子元件代替微电子器件,巨型计算机能装入口袋里;通过纳米化,易碎的陶瓷可以变成韧性的,成为一种重要材料;世界上还将出现1微米以下的机器甚至机器人;纳米技术还能给药物的传输提供新的方式和途径,对基因进行定点等。

⑤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从战略高度部署纳米领域的研究。

9.根据第①段文字,给“纳米科技”下一个定义。

10.从文章看,纳米科技有什么深刻意义?

从文中选取有关语句回答。

11.第①段和第④段中加点的“略”“将”能否删去?

请分别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qǐngjiātìcáolāodao

2、可以从修辞、顺序、动词的运用等角度进行赏析

3、过滤:

这里比喻人们对声音的选择和思考。

世界声音:

这里泛指外界的各种各样的声响。

4、开篇描写“蒲公英梳头”、“80只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的“声音”,而这些所谓的声音我们一般听不见。

但若承认“声音就是物体震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这个定义是正确的,那么就应该承认“蒲公英梳头”、“80只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都是有声响的,只不过是声响太小,我们的耳朵难以感觉罢了。

从这些微小的声音入笔,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之列了。

5、声音和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6、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就是声音。

7、略8、略

9、.纳米科技就是以0.1至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学科。

10.纳米科技是信息和生命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基础,将对人类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11.不能。

如果删去“略”,就成了1纳米等于45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删去“将”,“蓝图”就成了事实,显然与原意不符。

 

《生物入侵者》课时练习

马连庄中学李晓枝

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入侵( ) 归咎( ) 厄运( ) 酝酿( )( )

二、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词语和括号内的字

1、无动于( ):

                  。

2、( )所欲( ):

                。

3、束手无( ):

                  。

三、为下列语句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它们( )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 )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2、( )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 )进出口货物量极大,很难保证漏网之“虫”。

四、指出下列语句的说明方法,写在括号内

1、近年来,由于引进五彩斑斓的观赏鱼而给某些地区带来霍乱病源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

( )

2、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 )

3、在自然条件卞,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十千米后才会落地。

( )

4、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

( )

五、阅读

(一)

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

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

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

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

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童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

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

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 )鸟类,( )鸟巢,( )鸟蛋。

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

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

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1、请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动词。

2、如何理解“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一句中的“竟”字,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3、第一段中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呢?

4、第一段中用两处事例来说明其危害,请说说作者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5、“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其中“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是否重复,能否去掉?

为什么?

(二)天使也会变魔鬼

① 引种外来植物,丰富本地物种,本是件大好事,然而,如果盲目引进外来植物,造成“生物入侵”,就会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甚至带来生态灾难。

美国引种葛藤便是其中一例。

葛藤是一种伏地蔓生或攀援它物的豆科多年生植物,其祖籍在中国。

它不但是贫瘠地区绿化先锋,是改良土壤、保水固土的优良植物,而且因其茎中富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是畜、禽的良好饲料;也可作为轻纺工业以及造纸业的原料;葛根、葛种还有医疗价值。

1930年美国引种葛藤后,使许多被破坏的农地和山坡,成为草木繁茂的肥沃土地,因而葛藤被誉为“大地的医生”。

到了50年代中期,全美繁衍葛藤7000万株以上,真是谁人不夸葛藤好!

 ③ 然而,乐极生悲。

在人们的赞扬声中,葛藤像疯狂的野兽一样狂长不息,将当地的许多植物“吃”光。

70年代,葛藤占领了密西西比、佐治亚、亚拉巴马等州283万公项的土地,演变成了意想不到的公害。

面对这个“绿怪”,亚拉巴马州宣布葛藤为“非法移民”,然而其结果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

  ④ 在我国,最有名的生物入侵事件是从花园中“逃”出来的水生观赏植物水葫芦。

水葫芦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