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幼儿心理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27243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9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幼儿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教师资格《幼儿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教师资格《幼儿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教师资格《幼儿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教师资格《幼儿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幼儿心理学》.docx

《教师资格《幼儿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幼儿心理学》.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幼儿心理学》.docx

教师资格《幼儿心理学》

教师资格:

《幼儿心理学》复习

第一章儿童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门科学都以客观存在的一定领域内的事物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特定领域内去发现这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从而以这些规律来为社会实践服务。

  儿童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那么,儿童心理学这门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呢?

概括说来,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的科学。

  关于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各点。

  

(1)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发展的具体规律。

  

(2)儿童心理发展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心理的理解是唯一正确的理解。

  (3)在心理科学中,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一般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

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

  (4)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部分。

它的主要问题是:

作为个体的人的心理是怎样发生的?

又是怎样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软弱无能的新生儿的心理经过一定阶段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能够独立参加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的心理的?

  儿童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

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最一般的心理规律:

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

儿童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专门的研究。

同时,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也能丰富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1/心理和心理的发展

  首先,关于心理的实质问题,主要是普通心理学的课题。

普通心理学指出: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这就是说,心理是由客观现实决定的。

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心理、意识是第二性的。

  

(2)作为客观现实反映的心理,是通过脑的活动实现的。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3)心理的反映不是像镜子般机械的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人的反映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在人的言语参与下进行的,因此,人的心理、意识具有社会性和自觉能动性。

  (4)心理、意识虽是第二性的东西,是一种反映,但它不是毫无作用的副现象。

它一旦形成之后,就能在人的活动中起调节作用、定向作用。

这就是说,人的心理在实践中产生,同时又能反作用于实践。

  其次,关于心理发展的问题,在心理科学中,一般是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的。

  

(1)心理的种系发展。

所谓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心理这一反映形式是在动物出现以后才开始产生的,是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相联系的。

  动物心理发展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

它研究从低级动物到类人猿为止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在适应自然的情况下逐步从低级形态(受刺激性)向高级形态(思维的萌芽)发展的。

  人类心理发展史则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

人类的心理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准备起来的,是跟动物心理有联系的,但同时又有本质的区别。

人的心理、意识是人类祖先在劳动过程中、在言语的参与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人的心理、意识不但能适应现实,而且能变革现实。

  

(2)心理的个体发展。

所谓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否具有心理?

他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

在人的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儿童、少年、青年、成年、老年)中,心理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它是按着什么规律发展变化的?

这些发展变化在人的生活和教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

……所有这些,都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史必须阐明的问题。

  在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中,人的儿童时期(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是被研究得较多的部分,这个部分,就组成儿童心理学这门科学的主要内容。

  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主要是儿童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关于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发展时期的心理发展的研究。

而儿童心理学则是关于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的研究。

儿童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核心的部分。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核心的部分

  1)儿童时期的主要特点

  儿童时期是指一个人从出生(新生儿)到成熟(青年初期)个时期而言,是一个人心理的发生和形成的时期。

  儿童时期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儿童跟动物不同。

他一开始就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并向着人类社会成员的方向发展。

儿童从出生的时候起,就过着社会生活,在成人长期抚养和教育下,通过跟成人的交际,通过有系统的学习,去掌握人类已有的社会经验。

随着儿童的日益成长,他就不但能适应社会生活,而且也能改造社会生活,这样,他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

  第二,儿童也不完全跟成人一样。

当然,从人的社会性来说,儿童跟成人是基本相同的,但从发展的水平来说,他们之间却存在很大差别。

例如,儿童的脑的结构和机能还是不成熟的,儿童的思维不完全等同于成人的思维,儿童的劳动能力也不跟成人完全一样。

  儿童时期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长发育的时期,是一个生长特别旺盛的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因而也是受教育的最好时期。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儿童心理学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上,涉及如下的一些理论问题。

  第一,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

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先天遗传,遗传只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前提,但不能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

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而教育则起着主导作用。

第二,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或内部矛盾问题。

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的内部,即存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这在儿童心理发展上,也是一样。

第二节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1/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首先,儿童心理学要以自己的科学规律来为新一代的教育事业服务。

  一个儿童出生以后,他的发展,首先取决于教育的质量。

所有的父母和教师,以及其他一切儿童教育工作者,如果要想有效地把儿童塑造成为优秀的新一代,只有一种良好的教育愿望是不够的,必须同时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为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育工作更好地进行,教育质量不断地提高。

  作为新一代的每个儿童的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合子)开始的。

母亲在怀孕以后,要注意些什么,是与儿童出生以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

儿童心理学可以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提供这方面的知识。

  儿童出生以后,或者在家中抚养,或者在托儿所养育,不论如何,儿童早期的发展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起点,起点不好,以后改正或补救就困难了。

父母或保育工作者必须知道乳婴儿身心各方面发展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进行保教工作,才可以恰当地为孩子打下最初的良好的发展基础。

  对于幼儿来说,他和乳婴儿不同,也和小学生不同,因为幼儿心理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例如,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如何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和计算能力,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等等,都必须认真考虑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时期,父母和教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渡,是很重要的。

进入小学以后,在品德发展方面,如何引导儿童从具体的道德示范逐步学会掌握道德准则,提高道德自觉性,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在认知发展方面,如何从初级的、具体的认知水平逐步发展为较高的、抽象的认知水平等等,儿童心理学可以对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启示。

  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同样有自己的新的特点,父母和教师要很好地理解这些特点,既不把他们当孩子看,也不把他们当成人看,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这个新的过渡时期。

  其次,儿童心理学在其他实践领域中,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在儿童医务工作方面,一个儿科的医务工作者,不但要有医学方面的知识,而且也要有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特别是在儿童神经质和精神病的治疗上,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更是重要。

  在儿童文艺工作方面,儿童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首先应当考虑的是思想政治道德方向,与此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高尔基在《论主题》这篇论文中,曾经说过:

“想写儿童文学的作家应该估计到读者年龄的一切特征。

不然,他写的书会成为儿童和成年人都不需要的无着落的东西。

  在儿童社会工作方面,例如儿童广播工作者、儿童玩具工作者等等,若能结合自己的业务来掌握和体会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就可以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工作,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不仅具有实践的意义,而且具有理论的意义。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

认识论和辩证法是由很多科学构成的。

他认为:

各门科学史、儿童智力发展史、动物智力发展史、语言史、心理学、感官生理学是“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

  认识论要研究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意识的起源问题、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认识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和量变质变问题等等。

所有这些哲学理论问题,当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很多科学中概括出来的。

儿童心理学正是从人的个体心理发展方面来论证这些问题的一门科学。

例如,儿童心理学要揭示:

儿童心理、意识是怎样在一定的物质条件(脑和客观现实)下产生和发展的,儿童的认识是怎样密切依存于他的实践活动的,怎样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等等,所有这些,都可以直接为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的论据。

第三节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1/儿童心理研究的基本原则

  唯物辩证法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最一般的方法论,也是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最高指导原则。

同时,由于各门科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不同,因而每一门科学又各有它们自己研究的基本原则。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特征的科学,它应该以下列基本原则为自己研究的指针。

  

(一)客观性原则

  儿童心理是客观存在在儿童头脑中的反映,因此,必须依据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及儿童机体的发展,特别是儿童高级神经活动的发展来进行研究。

  

(二)实践性原则

  儿童心理不是对客观存在的机械的反映,而是在儿童的实践活动中的能动的反应。

因此,必须从儿童的行动和活动中去研究,从儿童主体跟其客体(环境和教育)的矛盾统一的关系中去研究。

  (三)矛盾性原则

  儿童心理发展也跟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一样,是一种矛盾运动,是按照矛盾法则进行的。

因此,必须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来研究,必须从儿童心理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上来研究。

  (四)教育性原则

  一切儿童心理的研究,都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

不允许进行足以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研究(例如,资产阶级行为主义所进行的关于儿童惧怕的研究,或那些不考虑儿童健康情况的心理实验),不允许向儿童提出跟共产主义教育目的任务相矛盾的图片、问题或作业等等。

  (五)理论与实际结合原则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应当密切结合我国儿童教育事业中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来进行。

在研究过程中应当注意更多地通过实际来进行,而不是脱离实际地研究而研究。

当然,这也决不意味着把研究工作局限在很狭小的“实用”范围内,更不是排斥那些跟实际相结合的理论问题的研究。

  (六)一般与个别结合原则

  儿童心理发展既具有一般性,也具有特殊性,因此,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事实和规律,也应当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个别差异,而不应当把一般和个别绝对对立起来。

  2/儿童心理研究类型的选择

  1)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

  从研究时间的延续说,可以区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

  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儿童或一些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做追踪研究。

例如,研究儿童口头言语的发生发展,可以从新生儿发音起,经过一系列发展过程直到连贯性的言语为止,从而查明儿童口头言语发生发展的路线和规律。

又如,有的研究者对同一被试,从新生儿起经过各个阶段直到青年时期为止,对他的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定期的追踪考察[如美国格塞尔(A.Gesell)的研究工作]。

因此,纵向研究的时间有的比较短些,有的比较长些,甚至很长(可以是20~30年)。

纵向研究的范围,可以是某一方面行为的发展,也可以是整个行为的发展。

纵向法的优点是可以比较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的规律,这些特点正是儿童心理研究所要求的。

但也有它的困难和缺点,如:

研究的时间较长,不易同时进行大量的研究;影响被试的各种条件不易查明或控制,因而由于被试的生活条件变化,不易有效地进行前后比较,等等。

  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个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一般的实验研究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例如,为要了解儿童运算能力,可以给一组6岁儿童以20以内或100以内的各种试题,让他们计算,然后找出这一年龄的各种运算水平。

又如,一个经典的小实验:

选定三个年龄的儿童──两个月的、五个月的、八个月的,把毛巾分别放在他们脸上作为自变量(刺激变量):

两个月的儿童盲目地全身挣扎,五个月的儿童双手向毛巾方向乱抓,而八个月的儿童则不费力地拉下毛巾,并且觉得好玩。

横断法的优点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找出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或特点,并从中分析出发展规律。

但由于时间较短,不易看到发展的连续过程和关键的转变点。

  混合设计或叫做“动态研究”。

这就是把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教育和发展的关系,从而解决时间方面的两难问题。

例如,研究儿童运算能力:

可以同时测查不同年龄的儿童,并进行比较,这是横断方法;然后集体追踪几年,这是纵向方法;再对这几个年龄组同时测验、比较,这又利用了横断法。

具体讲,开始对某些追踪组测查和比较,若干年后再测查和再比较。

这种方法吸收了纵向法和横断法的长处,而避免了其缺点,起到了扬长避短的作用。

  2)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从研究的范围或内容说,可以区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整体研究也叫做系统研究,就是把儿童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结构来研究,主要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个面貌。

例如,研究某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活动结构、智力结构或个性结构等等。

对这些内容可以进行全面的研究,也可以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

前者如6岁儿童或初入学儿童心理特点的研究,或者学前儿童游戏活动的心理特点或学龄初期儿童学习活动的心理特点,学龄初期儿童智力活动的特点或少年期个性发展的特点等等。

这种类型的研究有很大的优点,因为儿童的心理面貌是整体的,通过这种研究可以认识儿童心理发展的全貌,便于找出心理发展整个规律以及它和教育工作的关系。

当然,这种类型的研究内容是比较复杂的,必须有理论上的和设计上的全面的准备才行。

否则容易顾此失彼,不一定能充分而深刻地看到发展的全貌。

  分析研究就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某一个别的、局部的、比较小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例如,在儿童智力方面可以研究某一过程或能力,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也可以研究感知或思维的某一方面。

在个性和其他方面也是一样。

分析研究的优点是便于对某一心理机能进行比较专深的研究,但它的缺点是容易忽略它与整体的联系,甚至变成所谓官能主义,即把所研究的能力看成是孤立官能的错误。

  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都是必要的,因为,一方面各种心理过程是互相制约的,智力和个性是互相联系的;另一方面,它们又是分别属于不同范畴可以独立研究的课题。

问题在于要在正确方法论的指导下加以正确地处理。

第一节近代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1/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

如果说,心理学正式成为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算起,那么,儿童心理学正式成为科学则从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普莱尔(W.Preyer,1842—1897)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算起,因为这在心理学史上是第一部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有系统的科学的著作。

  但是近代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并不直接导源于心理科学的建立,而是有其自身的独特的历史背景的。

  推动儿童心理学产生的第一个原因是由于近代社会的发展。

在西方,中古时代的封建社会,也和其他各国的封建社会一样,妇女和儿童是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的,并且甚至是受迫害的,因此,不可能产生关于儿童心理的研究。

约从十四五世纪文艺复兴起,新兴资产阶级从经济上、政治上以至意识形态上进行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开始提出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天性的口号。

例如,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编写了第一本儿童课本《世界图解》。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J.Locke)提出对儿童的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法则”。

18世纪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J.J.Rousseau)发表了有名的儿童教育小说《爱弥儿》,他抨击当时的儿童教育违反儿童天性,指出:

“……他们总是用成人的标准来看待儿童,而不去想想他在末成年之前是个什么样子。

  推动儿童心理学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近代科学的三大发明:

细胞、能量转化和进化论,推翻了形而上学的科学观,促进了辩证的自然观,要求科学要从发展变化上来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心理科学受到这一影响,从而也先后开展了动物心理发展、民族心理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

伟大的进化论的创造者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写的著作《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时关于这样的著作是很少的,这就为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准备了直接的前提。

  推动儿童心理学产生的第三个原因是由于近代教育的要求。

近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了解儿童、尊重儿童。

除上面提到的夸美纽斯、卢梭外,在教育理论中还有一种所谓的“心理学化的教育”观点,主张教育应以心理学的规律作为依据。

其中著名的有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福禄培尔(P.Froebel)、赫尔巴特(F.Herbart)等人。

裴斯泰洛齐在1774年还特别对他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用日记法写下了大约一个月观察记录。

虽然现在看来,科学价值不大,但这应当算是儿童心理研究的先声。

由于这些教育家的推动,到了19世纪后期,研究儿童的著作和组织就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

  2/普莱尔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普莱尔是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

他对他的孩子从出生起直到三岁,每天做有系统的观察,有时也进行实验,他把这些记录整理出来,写成了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理》,于1882年出版第一版,由于这部书的出版,就给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普莱尔的书共分三编:

第一编讲感觉的发展(关于视觉、听觉、肤觉、嗅觉、味觉和机体觉的发展);第二编讲意志的发展(主要关于动作的发展);第三编讲智力的发展(主要关于语言的发展)。

直到现在,这部古典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参考价值。

  应当在这里指出的,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研究工作,并不是从普莱尔开始才有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裴斯泰洛齐、达尔文等以外,早就有很多学者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也可以说是给普莱尔的集大成的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

以下按照时间的次序列举一些主要的先驱性的研究。

  

(1)提德曼(Tiedemann),德国人,医生。

用日记法对自己孩子的发展作了详细的观察记录,1787年发表他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一书。

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过了五六十年,到了19世纪中期,才受到国际上的注意(1863年译为法文,1897年译为英文),产生很大的影响。

  

(2)罗别许(Lobisch),法国人,儿科医生。

1851年发表他的《儿童心理发展史》,偏重儿童生理发展的研究。

受到当时人们的热烈欢迎。

  (3)席格门(Sigismund),法国人。

1856年发表他的《儿童与世界》,记录他的男孩出生以后的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研究。

  (4)库斯谟(Kussmaul),德国人。

1859年发表他的《新生儿心理生活的研究》一书,这是对较多婴儿进行观察实验以后统计整理的结果,在当时说来,是一种具有新的特点的研究。

如他用糖水、盐水、奎宁水等分别放在新生儿口中,观察他们的反应。

这已经接近实验法了。

  (5)太因(Taine),法国人。

研究儿童和种族的语言发展,1876年出版《儿童与民族语言的研究》一书。

  以上这些研究,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大多限于早期年龄,特别是三岁以前;

(2)大多限于感知觉、动作、语言发展的研究,思维、个性方面的研究很少;(3)大多是用日记法(或传记法),规察研究较多,其他方法较少;(4)由于方法上的问题,科学性一般不是很高的。

但是它们却为普莱尔的研究工作积累了经验和材料.

  1)霍尔和复演说

  霍尔(G.StanleyHall,1844—1924)是受冯特影响而在美国创办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心理学家,同时也是在推动美国儿童心理学研究上最有影响的人物。

他把普莱尔的著作译成英文,1891年他创办了《教育学报》,大量刊载有关儿童心理研究的论文报告(这个刊物在霍尔逝世后改名为《发展心理学杂志》,作为对他的纪念,现在仍继续出刊)。

他主要是用问卷法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但由于方法的不完善,科学价值不很高。

他的《青年期》(1904)一书是他的代表著作,中译本《青年期的心理与教育》是《青年期》一书的缩写本,这书的特点,除了在方法上广泛运用问卷法以外,在理论上他把当时生物学上复演学说运用来解释儿童心理发展。

他认为,胎儿在胎内的发展复演了动物的进化过程(如胎儿在一个阶段是有鳃裂的,这是重复鱼类的阶段);而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过程。

这是儿童心理学上的复演学说,一直引起心理学界很大的争论。

  2.1)鲍德温的儿童心理学思想

  鲍德温(J.M.Baldwin,1861—1934)生于南卡罗来纳州。

他曾任美国第四届心理学会主席、国际心理学联合会主席,和卡特尔合办过《心理学评论》《心理学家索引》《心理学专刊》和《心理学公报》等刊物。

他的著作也很多,主要的有《心理学手册》《儿童与种族的心理发展》《心理发展中的社会性与伦理的诠释》。

第二节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

  1/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根据他对病态人格进行研究提出的人格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情欲说。

认为人生而有追求快乐(特别是性欲)的本能,但这种本能和欲望同社会道德、风俗习惯、法律规定等往往是不相容的,因而被排挤到意识阈之下。

这就是人的心理生活深层的“潜意识”。

由于潜意识中的成分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就构成了人的行为背后的内驱力。

弗洛伊德后来修改了这种意识与潜意识的“二分法”,提出了他的人格学说。

人格的组成成分为三个:

伊特、自我和超我。

“伊特”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潜意识”的概念。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

“超我”包括两个部分:

良心和自我理想。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他把里比多(libido)作为划分发展阶段的标准,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之所以有区别,是由于其性生活的发展所造成的。

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具体划分如下:

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