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2693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3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四年级学生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

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图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谁吗?

你知道他的故事吗?

--------学生说自己了解的周恩来。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走近这位伟人,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

看老师写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

来,齐读课题。

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

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

周恩来是怎么产生这个想法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师:

大家的疑问都是同一个问题,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

带着这个问题,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

按照自己的速度自己读自己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自由读课文。

课文读完了,词语会读吗?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巡警

知道什么是租界吗?

租界就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凭借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国力入侵一些弱国,并在弱国划定一片地方,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还不让弱国的人到里面去,这就是租借。

▲衣衫褴褛,耀武扬威

▲衣衫褴褛大家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踊跃回答铿锵有力

▲铿锵有力。

大声读——这就是铿锵有力。

▲闯进吵嚷惩处

惩处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还会读吗?

出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3、读了课文,谁再说说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立下这样的志向?

(板书:

中华不振)

师:

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同学们,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

我们请同学来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

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你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中华不振”?

——生说。

解释: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东北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环境优良。

同时又是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各国之间的交通要道,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软弱,才使得帝国主义把贪婪的魔掌伸向了当时的东北。

(二)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课文处处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在租借里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感受更深刻。

现在就让我们到租借里去看看,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

课文哪一段写到了租借?

出示第七段。

——生读。

从“闯进”这个词你觉得租界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不容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地方。

是的,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繁华热闹的租界,这就是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

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一幕令人揪心的一幕吧。

(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

读一读这一段,看看哪儿刺痛了你的心?

请用笔划下来。

透过这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交流:

预设1: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衣衫褴褛的妇女哭诉、得意扬扬的洋人,这鲜明的对比刺痛了你的心。

通过表情,你明白了什么?

他们不把中国人当人看。

——你感到怎样?

气愤。

带着气愤的语气来读。

——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

把你看到的度给大家听。

预设2: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亲人被轧死,却遭到了训斥,你能体会他的心情吗?

很伤心难过。

这个妇女失去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可能是她可爱的孩子,也可能是他年迈的父母,她悲痛欲绝。

她此时能指望谁啊?

——中国巡警为他报仇为他伸张正义,但是———中国巡警不但不……反而……(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

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根本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

)请你再读读这几句话。

——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他鸣不平——师范读。

——齐读。

预设3:

还有哪儿刺痛了你的心?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

是愤怒。

读出你的愤怒。

我们一起紧握拳头一起读。

——齐读。

此时你进我的拳头最想揍谁?

最想干什么?

——惩处那个洋人。

写一写惩处的惩。

指导写字:

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该不该惩处?

想不想惩处?

但是敢不敢惩处?

——不敢。

哪里看出不敢?

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

——无奈、敢怒不敢言。

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

一个“只能”,让我们明白了他们的内心是——气愤但却是无奈的。

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不敢反抗,也没有能力去反抗。

出示句子比较: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比较两句话,体会反问的语气。

——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看看哪个句子更能表达围观人们的那种愤怒、无奈。

——齐读这句。

四、补充拓展:

1、同学们,在当时的中国,让我们感到气愤、痛恨的事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哪!

请大家看老师查找到的相关事件。

出示补充材料,教师范读。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

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

于是中国人就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上海的租界当局不但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反而还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

“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师:

看到这个事件,你想说什么?

——

同学们,在我们的国土上,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为什么在中国的地盘上建外滩公园中国人竟然不能进去?

——————这一切的一切是为什么?

这究竟是为什么啊?

——中华不振。

2、就让我们走进百年前的中国,感受中华不振的屈辱,感受那段让人难忘的历史吧。

——视频播放《百年中国之世纪之初》。

3、落后就要挨打,国之不振,民之不幸啊,就让我们看看这一条一条的不平等的条约吧!

——出示各种不平等条约。

这一条条的条约,像一道道枷锁,让我们中华民族走向贫穷,走向落后,走向不振啊!

五、总结。

这所有的一切都像利剑一样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心,更刺痛了周恩来的心,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会沉思写什么呢?

——让我们动笔写一写,交流。

预设总结1:

(写不完的情况下)12岁那年的沉思,决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

——下节再学习。

预设总结2:

周恩来回来思绪万千,他忘不了中国妇女在自己国土上有冤难申,于是他立下了一生的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忘不了洋人在我国国土上耀武扬威,为此他立下了一生的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想到中国巡警在自己的国土上耀武扬威欺压百姓,为此,他立下了一生的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下节课再学习。

六、板书设计: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

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二、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

(一)自读阅读链接内容。

(二)指名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三)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和博大胸怀。

(四)激情诵读诗歌,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1.人物:

引导学生从“不解地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想”、“沉思”、“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处体会周恩来还是个善思的人,并学习这种品质。

2.写法:

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用法。

3.感悟:

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四、抄写生字词:

把文中四个字的词语找出来,抄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上。

五、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23梅兰芳蓄须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现代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生平中的一段动人事迹:

抗战时,占领上海的日本侵略者想利用梅兰芳粉饰太平,梅兰芳得悉后愤然离开上海,避居香港。

抗战八年,他蓄须明志,始终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这充分显示了梅兰芳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学情分析

学生会采用恰当的方式反复地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会进行感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在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交流方面有待提高,对于本文用文中语言为小标题概述人物事件应较易把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掌握文中出现的生词。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

”这句话。

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教学准备

梅兰芳资料、图像、生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3.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梅兰芳。

2.这位名旦你们了解多少?

3.学生利用收集的资料回答,教师适时小结。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爆、沦、拒、邀、普、骚、扰、饰、幽、堤、坝、猾、逸、胁、妄、窘。

(2)理解词语

优伶:

中国最早的职业演员叫优或伶。

后来,把戏曲演员称为“优伶”。

沦陷:

(领土)为敌人占领;失陷。

骚扰:

扰乱,使其不得安宁。

老奸巨滑:

奸,奸诈;猾,狡猾。

老于世故,阴险奸诈。

(3)指名分段朗读,教师相机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再想哪些段落可以合并成一个意思段。

(2)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侵略者的电台播音。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侵略者登台唱戏。

第三部分(5、6自然段)梅兰芳离开上海到香港避居,再次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戏。

第四部分(7—12自然段)香港沦陷后,他蓄须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第五部分(第13自然段)回到上海后,他坚持留须并多次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三、布置作业

1.田字格内书写生字。

2.进一步收集梅兰芳的图片资料。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听写生字词。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多媒体图片,配乐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

①拒绝为日本侵略者的电台播音。

②拒绝为日本侵略者登台唱戏。

③再次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戏。

(在香港避居时)

④蓄须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香港沦陷后)

⑤回到上海坚持留须并多次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2)文中哪件事写得特别详细?

具体地描述了哪些内容?

(3)梅兰芳的表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生与生对话,生生互动小组讨论。

4.各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教师相机点评或学生互评。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1.先用默读方式找到文中下面几处,再联系全文内容,仔细体会它们各自表达的思想感情:

(1)“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

(这句话是说梅兰芳是中国历代戏曲演员中少有的敢于“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杰出代表,他的动人事迹将流芳百世,他值得人们崇敬和赞美。

(2)“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这句话重在赞扬他具有民族气节。

他爱戏曲艺术,更爱中华民族。

他视民族存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3)“就这样年复一年,虽然不能登台演出,生活日渐窘迫,但梅兰芳始终坚持着,等待着抗战胜利。

(这句话在于赞扬他具有坚韧精神。

他认定一个信念,就坚持始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到了坚韧不拔。

2.让学生交流对上述几处的理解,并朗读相关的句段,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思想感情。

四、巩固练习

1.回记课文具体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试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2.读读写写,课后第4题,

3.读读“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再汇报自己采集到的词抄写下来。

五、拓展练习

查阅、搜集有关梅兰芳的故事、画片、邮票等,办一份小报,自命题目。

六、课后欣赏

出示多媒体梅兰芳表演的《贵妃醉酒》选段。

板书设计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二)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诗的结构。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并把思想感情读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口述目标。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

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追寻:

跟踪寻找。

昔日:

从前,课文中指革命时期。

茁壮:

健壮。

雨后春笋:

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文中是指高楼大厦大量出现。

满目琳琅:

一般写作琳琅满目,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很多。

文中用来形容各种家用电器的摆设。

奥秘:

奥妙神秘。

老牛破车:

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

每一节各讲了什么?

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

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

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

“破旧的茅屋”指什么?

“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

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

“延安”指什么?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

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

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可将这句话用投影打示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灵魂指什么?

“展翅飞翔”指什么?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

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朗读建议。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

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

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

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安/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

/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小资料】

枣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

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

当时毛主席所住的窑洞前面有几株梨树,开花时发出清香。

南泥湾在延安南部。

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

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

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

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

例如1942年5月,在中央办公楼的会议室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毛主席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1945年4月,在中央大礼堂举行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主席在会上作了题为《论联合政府》的著名报告。

延河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漫步,讨论革命道理。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教学目标:

1、随文识字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戎”、“诸”的书写。

区分“折”的读音。

2、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唯”、“信然”、“竞走”的意思及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次苦李”。

3、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能背诵。

4、能够复述课文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唯”、“信然”、“竞走”的意思及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次苦李”。

2、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能背诵。

3、能够复述课文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小古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教写生字“戎”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齐读课题。

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二)初始课文

一、读正确,读出节奏

1、在预习时,大家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从字音、断句上帮助学生。

2、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抽测读文的情况。

指导学生读文言文的方法。

4、抽测重点词的理解:

1〔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2〔尝〕曾经。

3〔李〕李子。

4〔曰〕说 

5〔诸〕众,一些,这些,许多。

6〔游〕玩耍。

7〔子〕果实。

 

8〔折枝〕压弯了树枝。

 

9〔竞〕争相地跑过去。

竞:

争逐。

10〔走〕跑。

 

11〔唯〕:

只有。

 

12〔信然〕真的是这样。

(三)、感悟文章

(1)谁能用现代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呢?

师提示: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

重点指导“树在道边而多子,此次苦李”。

(2)理解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

(3)这篇文言文只有49个字,四句话。

指导背诵。

(四)、拓展

1、这篇文章出自《世说新语》,全书有一千多则文言文。

我们猜想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记述这件事?

从哪句话看出他聪明?

他为什么这样讲?

依据是什么?

你认为王戎聪明在哪里?

2、《世说新语》里全是这类暗含聪明故事的文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