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原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25732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动机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发动机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发动机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发动机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发动机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动机原理复习资料.docx

《发动机原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动机原理复习资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动机原理复习资料.docx

发动机原理复习资料

选择题:

1.当发动机压缩比增加时,(A)P70

A.汽油机爆震倾向增加,柴油机工作粗暴倾向增加

B.汽油机爆震倾向减小,柴油机工作粗暴倾向增加

C.汽油机爆震倾向增加,柴油机工作粗暴倾向减小

D.汽油机爆震倾向减小,柴油机工作粗暴倾向减小

2.一般汽油机和柴油机标定工况相比最高燃烧压力Pz和最高燃烧温度Tz是(B)P29

A.Pz柴油机大于汽油机,Tz柴油机大于汽油机

B.Pz柴油机大于汽油机,Tz柴油机小于汽油机

C.Pz柴油机小于汽油机,Tz柴油机小于汽油机

D.Pz柴油机小于汽油机,Tz柴油机大于汽油机

3.内燃机机械损失的测定方法不包括(C)P251

A.油耗线法

B.倒拖法

C.路试法

D.单缸灭火法

4.当发动机点火提前角或喷油提前角增加时,(A)P127P108

A.汽油机爆震倾向增加,柴油机工作粗暴倾向也增加

B.汽油机爆震倾向增加,柴油机工作粗暴倾向减小

C.汽油机爆震倾向减小,柴油机工作粗暴倾向增加

D.汽油机爆震倾向减小,柴油机工作粗暴倾向减小

5.对于汽油机来说,最佳点火提前角如下变化(D)P127

A.油门位置一定,转速增加时,最佳点火提前角不变,

B.油门位置一定,转速增加时,最佳点火提前角减小,

C.转速一定,负荷增加时,最佳点火提前角增大

D.转速一定,负荷增加时,最佳点火提前角减小

6.柴油机比汽油机经济性好的主要原因是(A)P140

A.柴油机压缩比大,热效率高

B.柴油机机械效率高

C.柴油机转速低

D.柴油机功率大

7.我国柴油的标号是指(B)P81

A.闪点

B.凝固点

C.十六烷值

D.10%馏出温度

8.柴油机喷油泵凸轮型线分为三种基本形式,高速柴油机一般采用(B)。

P109

A.凸面圆弧凸轮

B.切线凸轮

C.凹面圆弧凸轮

D.普通凸轮

9.汽油机的表面点火属于(A)P126

A.不正常燃烧B.正常燃烧

C.后火D.早火

10.混合气浓度对燃烧过程影响很大,爆燃倾向较大的过量空气系数值为(B)P127

A.1.03~1.1B.0.85~0.95

C.1.12D.0.4

11.下列因素对充气效率没有影响的是(D)P43

A.进气终了状态压力B.进气终了温度

C.压缩比D.气缸容积

12.以下不能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的措施有(B)P44-46

A.增大进气门直径B.采取较大的S/D值(长行程)

C.增加气门的数量D.改善进气门处流体动力特性

13.四冲程发动机与二冲程发动机相比,其优点在于(C)P50

A.换气时间短B.扫气消耗功大

C.变工况运行时经济性好D.HC排放较高

14.以下不属于二冲程发动机换气系统类型的是(A)P50

A.湍流扫气B.回流扫气C.横流扫气D.直流扫气

15.不能提高发动机输出功率的途径有(B)P59

A.加大气缸总排量B.减小压缩比C.提高发动机转速D.提高平均有效压力

16.增压发动机的优点中不包括(D)P60

A.减少污染和噪声B.减小发动机比质量

C.提高发动机热效率D.能满足车辆对转矩适应性的要求

17.某款增压发动机的增压比为3,则该发动机属于(A)P60

A.高增压发动机B.中增压发动机

C.低增压发动机D.以上都不对

18.汽油发动机和气体燃料发动机的燃烧属于(C)。

P85

A.固相燃烧B.扩散燃烧

C.预混合燃烧方式D.以上都不对

19.柴油机混合气形成方式有两种,多数柴油机以空间雾化混合为主,而以油膜蒸发混合为主的柴油机采用(D)。

P98

A.

型燃烧室B.盆型燃烧室

C.涡流室燃烧室D.球形燃烧室

20.以下燃烧室属于分隔式燃烧室的是(B)P103

A.球形油膜燃烧室B.涡流室燃烧室

C.复合式燃烧室D.

型燃烧室

21.为了可燃保证混合气的形成,在半开式燃烧室中,必须组织一定强度的空气(A)。

P99

A.涡流运动B.挤流运动

C.紊流运动D.层流运动

22.汽油机燃烧火焰传播下限对应的过量空气系数

为(C)P117

A.1.12B.0.88

C.1.4D.0.4

23.汽油机燃烧火焰传播上限对应的过量空气系数

为(D)P117

A.1.12B.0.88

C.1.4D.0.4

24.对应汽油机功率混合比的过量空气系数

为(B)P124

A.1.12B.0.85~0.95

C.1.03~1.1D.0.4

24.对应汽油机经济混合比的过量空气系数

为(A)P124

A.1.03~1.1B.0.85~0.95

C.1.12D.0.4

25.现代汽油机上均设有点火提前角调节装置,使转速增加时,点火提前角(C)。

P127

A.减小B.不改变

C.增大D.以上均不对

26.随着负荷的减小,最佳点火提前角需要(B)。

P127

A.不改变B.增大

C.减小D.以上均不对

27.以下燃烧室中不属于汽油机典型燃烧室的是(D)P129

A.楔形燃烧室B.浴盆型燃烧室

C.半球形燃烧室D.

型燃烧室

28.推迟点火提前角,除可以减少NOx的生成量外,还可以降低(A)。

P160

A.HCB.CO

C.黑色颗粒D.CO2

29.废气再循环(EGR)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排放控制措施,可有效减少(C)。

P160

A.HCB.CO

C.NOxD.CO2

30.我国汽车发动机试验标准中规定,测量机械损失功率应优先采用(B)。

P251

A.灭缸法B.倒拖法

C.油耗线法D.以上都不是

31.汽车行驶过程中由于轮胎变形而产生的阻力是(D)。

P266

A.坡度阻力B.空气阻力

C.加速阻力D.滚动阻力

32.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燃料供给系统不包括(A)。

P200

A.节气门B.电动燃油泵

C.油压调节器D.喷油器

33.冷起动喷油器属于(C)。

P200

A.进气系统B.发动机起动系统

C.燃料供给系统D.电子控制系统

34.高压缩比紧凑型燃烧室属于(B)。

P189

A.分层给气燃烧室B.均质稀混合气燃烧室

C.缸内直喷式稀薄燃烧室D.以上都不是

35.利用飞轮进行制动能量回收的方式属于(D)。

P344

A.电能式B.液压式

C.液力式D.动能式

36.稳定性因素K是决定汽车响应的一个重要参数,当出现不足转向时,K的值为(A)。

P361

A.>0B.<0

C.=0D.=1

37.以下汽车稳态响应中,转向半径与车速无关的是(C)。

P359

A.不足转向B.过多转向

C.中性转向D.以上都不对

38.当方向盘转角固定不变,汽车以不同的固定车速行驶时,其转向半径R随车速的增加而减小的转向属于(B)。

P359

A.不足转向B.过多转向

C.中性转向D.以上都不对

39.以下控制技术不属于操纵稳定性主动控制的是(D)。

P369

A.ABSB.ARC

C.4WSD.EGR

40.以下制动形式中最需要避免的情况的是(A)。

P334

A.后轮抱死,前轮滚动B.前轮抱死,后轮滚动

C.前后轮同时抱死D.采用ABS辅助制动

41.汽车行驶阻力中,跟速度和加速度无关的阻力是(C)。

P266-273

A.滚动阻力B.空气阻力

C.坡度阻力D.加速阻力

42.电控汽油喷射供给系统中的多点喷射属于(B)。

P198

A.缸内喷射B.进气管喷射

C.连续喷射D.顺序喷射

43.以下技术中不属于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的是(D)。

P160-164

A.推迟点火时间B.燃烧系统优化设计

C.废气再循环D.催化转换器

44.发动机排放的主要有害气体不包括(A)。

P156

A.CO2B.CO

C.HCD.NOx

45.通过降低燃烧室最高温度,缩短高温时间能够有效抑制(C)。

P157

A.CO2B.CO

C.NOxD.HC

46.汽油发动机排放中不包含(B)。

P157

A.CO2B.颗粒与炭烟

C.NOxD.HC

47.我国车用汽油的标号是(D)。

P81

A.马达法辛烷值B.汽油的凝点

C.汽油的粘度D.研究法辛烷值

48.下列不属于发动机采用增压技术后性能改变的是(A)。

P73

A.加速性能变好B.油耗降低

C.排污减少D.噪声降低

49.下列不属于汽油机燃烧过程任一阶段的是(C)。

P122-123

A.后燃期B.着火延迟期

C.缓燃期D.明显燃烧期

50.柴油机燃烧比汽油机燃烧多出的阶段为(B)。

P96P123

A.后燃期B.缓燃期

C.着火延迟期D.明显燃烧期

51.为了提高发动机的进气充量系数,在高转速、大功率时需要进气管(D)。

P221

A.细而长B.粗而长

C.细而短D.粗而短

52.下列电子控制技术中不针对柴油机的是(A)。

P210-P217

A.电控电子点火系统B.部分停缸电子控制系统

C.可变气门定时控制D.电子控制废气再循环

53.发动机爆燃控制,其本质是调节(C)。

P212

A.喷油量B.喷油提前角

C.点火提前角D.配气定时

54.下列发动机特性中只针对柴油机才有的是(B)。

P145

A.速度特性B.调速特性

C.负荷特性D.万有特性

55.能够满足高原环境发动机充气效率要求的技术是(D)。

P58

A.可变进气管B.可变配气定时C.多气门技术D.涡轮增压技术

56.提高发动机输出功率的方法不包括(A)。

P59

A.增加气门数量B.增加气缸数量

C.增大气缸直径D.增大气缸行程

57.二冲程发动机与四冲程发动机相比,排放中明显增多的是(C)。

P50

A.COB.CO2

C.HCD.NO

58.与四冲程发动机相比,二冲程内燃机的换气过程不包括(B)P49

A.自由排气阶段B.强制排气阶段C.扫气阶段.D.进气阶段

59.二冲程发动机扫气门关闭后,排气门开开着,依靠活塞上行的排挤和扫气气流惯性继续排出废气的阶段称为(D)。

P49

A.自由排气阶段B.扫气阶段C.过后充气阶段.D.过后排气阶段

60.为减少进气门座处的流动损失,可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

P44

A.减小进气门直径B.增加气门数C.改善进气门处流体动力性能D.缩短气缸行程

判断题:

(30)

1.当汽油机转速一定,负荷增加时,最佳点火提前角减小。

(对)P127

2.增压柴油机比非增压柴油机气门叠开角大。

(对)P40

3.汽油机是量调节,柴油机是质调节。

(对)

4.内燃机的扭矩储备系数指外特性上最大扭矩与标定扭矩之比。

(错)

5.当汽油机油门位置一定,转速变化时,过量空气系数a基本不变。

(对)

6.当汽油机在使用中出现爆震,常用的消除办法是增加点火提前角。

(错)减小P127

7.内燃机的换气损失包括:

进气损失、排气损失和泵气损失三部分。

(错)P40不包括泵气损失。

8.为了减少柴油机燃烧噪声,应尽量减少其滞燃期中的喷油量。

(对)P97

9.内燃机转速一定,负荷增加时,内燃机的机械效率增加。

(对)

10.高速小型柴油机通常采用浅盆型燃烧室。

       (错)P98大中型柴油机用。

11.循环净功越大,循环的热效率越高。

(错),前提条件是工质在接收的热源一定的情况下。

P20

12.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表述为:

功可以完全转变为热,但热不能完全转变为功。

(错)热可以完全转变为功,但必须有其他影响为代价才能实现。

P19

13.随着压缩比的提高,发动机理论循环的热效率提高。

(对)P25

14.汽车发动机燃料的发展趋势是汽油化,因为汽油有更好的经济性。

(错)P36趋势是柴油化

15.二冲程发动机因为没有单独的进、排气行程,所以泵气功为零。

(对)P41

16.柴油机应用增压技术比汽油机困难。

(错)P60汽油机比柴油机困难。

17.发动机采用增加技术对补偿高原功率损失十分不利。

(错)P60十分有利。

18.增压比为2的发动机属于低增压发动机。

(错)P60属于中增压发动机。

19.过量空气系数

的值为1.1,则该混合气体为浓混合气。

(错)P82稀混合气。

20.过量空气系数

的值越大,则对应的空气燃料比越小。

(错)P82越大。

21.柴油机理想的放热规律是先急后缓,即开始时放热要快,随后燃烧放慢。

(错)P97先缓后急,即开始时放热要适中,随后燃烧加快。

22.为了可燃保证混合气的形成,在半开式燃烧室中,必须组织一定强度的空气挤流运动。

(错)P99涡流

23.对于汽油机而言,过量空气系数

在1.03~1.1时,火焰传播速度最大。

(错)P124在0.85~0.95时,火焰传播速度最大。

24.只要增加发动机转矩和加大传动系统的传动比,就能够增大用于驱动汽车的驱动力。

(错)P277当驱动力超过轮胎与地面的附着力后,驱动力将不会再增加。

25.汽车行驶过程中,驱动力必须要大于外界阻力。

(错)P277也可以相等,此时汽车匀速行驶。

26.液力耦合器的传动效率随着速比变大而提高。

(对)P289

27.带有锁止离合器的液力变矩器可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

(对)P290

28.活塞式发动机必须与变速器配合使用是因为其自身的适应性系数较大。

(错)适应性系数较小。

P291-292

29.变速器档数越多,活塞发动机越接近等功率发动机,因而对有级变速器而言,变速器档数越多越好。

(错)档数增多,变速器结构变复杂,操作也变困难。

P294

30.汽车传动系统主减速器传动比越大,则汽车的后备功率越大,但经济性降低。

(对)P315

填空题:

(60)

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是热力过程中的(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

P7

2.发动机指示指标是以工质在气缸内对(活塞)作功为基础。

P31

3.发动机有效指标是以曲轴外输出的功率为基础,代表发动机的整机性能。

P31

4.(平均有效压力)和活塞平均速度是表征活塞式发动机强化程度的重要参数,两者乘积通常称为发动机的强化系数。

P32

5.根据驱动增压器所用能量来源的不同,增压方式基本上可以分为机械增压系统、(废气涡轮增压系统)、复合增压系统和气波增压系统四种。

P60

6.增压比为1.5的发动机属于低增压发动机,则增压比为3的发动机属于(高增压发动机)。

P60

7.废气能量利用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为恒压增压系统,另一种为(脉冲增压系统)。

P67

8.增压系统的选择原则是:

低增压时选择脉冲系统,高增压时选用(恒压系统)。

P68

9.十六烷值是评定柴油自燃性好坏的指标,而(辛烷值)是表示汽油机抗爆性的指标。

P80-81

10.辛烷值是表示汽油机抗爆性的指标,而(十六烷值)是评定柴油自燃性好坏的指标。

P80-81

11.辛烷值是表示汽油机(抗爆性)的指标,而十六烷值是评定柴油自燃性好坏的指标。

P80-81

12.辛烷值是表示汽油机抗爆性的指标,而十六烷值是评定柴油(自燃性)好坏的指标。

P80-81

13.燃烧可分为气相燃烧和固相燃烧两种,内燃机中,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燃烧是以(气相)方式进行的。

P85

14.由于汽油机和柴油机燃烧方式不同,对过量空气系数的要求也不同,柴油机的过量空气系数比汽油机(大)。

P82-86

15.柴油机的混合气形成与燃烧是紧密联系的,当前采用的混合气形成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空间雾化混合和(油膜蒸发混合)。

P98

16.柴油机混合气形成方式基本上有两种,其中,空间雾化混合将燃料喷向燃烧室空间,形成雾状混合物,(油膜蒸发)混合将大部分燃油喷射到燃烧室壁面上,形成一层油膜。

P98

17.空间雾化混合和油膜蒸发混合是柴油机混合气形成的两种方式,其中,前者是将燃料喷向(燃烧室空间),形成雾状混合物,后者将大部分燃油喷射到燃烧室壁面上,形成一层油膜。

P98

18.为了可燃保证混合气的形成,在半开式燃烧室中,必须组织一定强度的空气(涡流)运动。

(错)P99

19.在气缸盖上采用特殊形状的进气道,如:

切向气道或螺旋气道,是为了产生进气(涡流)。

P99

20.汽油机不规则燃烧主要包括各循环间的燃烧变动和(各缸间的燃烧差异)。

P125

21.汽油机不正常燃烧包括(爆燃)和表面点火(早燃)。

P126

22.汽油机燃烧室内的气体流动主要有(进气涡流)和压缩挤流两种。

P128

23.发动机速度特性包括(外特性)和部分速度特性。

P141

24.汽油发动机速度特性包括外特性和部分速度特性,其中外特性是指(节气门全开时)所测得的速度特性。

P141

25.为了保证柴油机高速时不飞车,怠速时不熄火,需要安装(调速器)。

P145

26.柴油机用调速器安装功能可分为两极式调速器和(全程式调速器)。

P145

27.汽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热反应器和(催化转化器)。

P164

28.常用的非排气污染物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曲轴箱强制通风装置)和燃油蒸发控制系统。

P170

29.曲轴箱强制通风装置和(燃油蒸发控制系统)是目前常用的非排气污染物控制技术。

P170

30.(倒拖法)是我国汽车发动机试验标准中规定的应优先采用测量机械损失功率的方法。

P251

31.汽车的动力性主要应由汽车的最高车速、加速时间和(最大爬坡度)三个指标来评定。

P260

32.爆燃和(表面点火或早燃)是汽油机不正常燃烧的两种形式。

P126

33.汽车行驶过程中的空气阻力分为(摩擦阻力)和压力阻力两部分。

P271

34.传动系对汽车动力性的影响取决于主减速器传动比、(变速器档数)与传动比等。

P292

35.主减速器传动比、变速器档数与(传动比)等传动系统参数对汽车动力性有影响。

P292

36.在任何速比下,泵轮转矩系数维持不变的液力变矩器称为(非透过性)变矩器。

P287

37.电控汽油喷射一般由进气系统、(燃料供给系统)和电子控制系统三部分组成。

P200

38.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

(进气系统)、燃料供给系统和电子控制系统。

P200

39.制动效能的评价指标为制动距离和(制动加速度)。

P326

40.(制动距离)和制动加速度是评价制动效能的主要指标。

P326

41.决定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包括:

制动器起作用的时间、(最大制动减速度(最大制动器制动力))和制动的起始速度。

P328

42.盘式制动器与鼓式制动器相比,其热衰退程度要(小)。

P330

43.自动防抱死系统由传感器、控制器和(压力调节器)三部分组成。

P342

44.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依据采用蓄能方法不同可分为:

电能式、(动能式)和液压式三种。

P344

45.汽车稳态响应过程中,当稳定性因素K<0时,汽车出现(过多)转向。

P361

46.当方向盘转角固定不变,汽车以不同的固定车速行驶时,其转向半径R随车速的增加而减小的转向是(过多转向)。

P359

47.当方向盘保持一个固定的转角加减速时,汽车的转向保持半径不变的是

(中性转向)。

P359

48.汽车的(几何参数)及支承—牵引参数是表征汽车通过性能的

主要参数。

P377

49.由于汽车与越野地面间的间隙不足而被地面托住,无法通过的情况称为

(间隙失效)。

P377

50.通常将传统的由弹簧、减振器、稳定杆及控制臂等组成的悬架称为被动悬架,而将包含力发生器的悬架称为(主动悬架)。

P371

51.汽车的附着力决定于(附着系数)以及地面作用于驱动轮的法向作用力。

P278

52.确定汽车传动系统最大传动比时,要考虑三方面因素:

最大爬坡度、附着条件和(最低稳定车速)。

P316

53.汽车变速器各档的传动比应该按级数分配。

P317

54.电控汽油喷射供给系统按照喷射位置不同可分为缸内喷射和(进气管喷射)。

P198

55.电控汽油喷射供给系统按照喷射方式可分为连续喷射和(间隔喷射)。

P198

56.发动机与动力装置的匹配,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即经济性匹配和(动力性匹配)。

P153

57.我国国标规定,发动机有效功率和燃油消耗率的修正采用两种方法:

等油量法和(等过量空气系数法)。

P151

58.汽油机正常燃烧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着火延迟期、(明显燃烧期)和后燃期。

P123

59.柴油机喷油油束的特征可用喷雾锥角、射程及(雾化质量)来说明。

P93

60.柴油机喷油器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孔式喷油器和(轴针式喷油器)。

P93-94

名词解释题:

(30)

1.循环平均压力P26

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循环功,用以评定发动机的循环作功能力。

2.换气损失P30

由于燃烧废气的排出和新鲜空气的吸入而消耗的功。

3.平均有效压力P32

单位气缸工作容积输出的有效功。

4.发动机升功率P33

发动机每升工作容积所发出的有效功率。

5.发动机比质量P33

发动机的质量与所给出的标定功率之比。

6.发动机强化系数P33

平均有效压力与活塞平均速度的乘积。

7.气门重叠P40

由于排气门晚关闭和进气门提前打开而存在的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的现象。

8.充气效率P42

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充量与进气状态下充满工作容积的新鲜充量之比。

9.过量空气系数P82

燃烧1Kg燃料实际供给的空气量与燃烧1Kg燃料理论上需要的空气量之比。

10.空燃比P82

预燃混合气中包含的空气质量与燃料质量之比。

11.供油规律P92

单位时间内喷油泵的供油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12.喷油规律P92

单位时间内喷油器喷入燃烧室内的燃油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13.分隔式燃烧室P103

指整个燃烧室分隔在两个空间,主燃烧室设于活塞顶上,副燃烧室则在气缸盖内,其间用通道相连。

14.供油提前角P107

指喷油泵开始压油时,曲柄所在的位置距上止点的曲轴角度。

15.汽油机不规则燃烧P125

描述汽油机在稳定正常运转时,存在的各循环间的燃烧变动和各缸之间的燃烧差异。

16.发动机特性P137

发动机性能指标随着调整情况及运转工况变化而变化的关系。

17.汽油机负荷特性P138

汽油机的转速保持不变,逐渐改变进气门开度,小时耗油量和耗油率随功率(或转矩、平均有效压力)变化而变化的关系。

18.汽油机速度特性P140

汽油机的节气门开度一定,其有效功率、有效转矩、耗油率等性能指标随速度变化而变化的关系。

19.柴油机速度特性P142

喷油泵的油量调节机构(油门拉杆)位置固定,柴油机的有效功率、有效转矩、耗油量、耗油率等性能指标随速度变化而变化的关系。

20.汽车驱动力P261

发动机输出的转矩经传动系传到驱动轮上,作用于驱动轮上的转矩,产生的由路面对驱动轮的反作用力。

21.汽车制动性P321

指汽车行驶时能在短距离内停车且维持行驶方向的稳定性和下长坡时能维持一定车速的能力。

22.地面制动力P322

产生于制动力矩,并在制动力矩下由地面作用于车轮使汽车减速或停车的外力。

23.制动器制动力P322

为克服制动器摩擦力矩而在轮胎周缘所需施加的切向力。

24.汽车制动效能P326

指汽车迅速减速直至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