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判断题原创经典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24491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判断题原创经典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必修二判断题原创经典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必修二判断题原创经典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必修二判断题原创经典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必修二判断题原创经典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判断题原创经典练习.docx

《必修二判断题原创经典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判断题原创经典练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二判断题原创经典练习.docx

必修二判断题原创经典练习

1、中国最原始的耕作方式是石器锄耕。

2、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普及全国。

西汉开始出现一牛挽犁,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3、唐朝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西汉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4、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纺织技术萌芽,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5、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丝和棉,然后才是麻和葛。

6、宋代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7、明朝棉纺织家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创造了新式纺车。

8、清朝中后期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9、司母戊大方鼎夏朝的作品,也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10、汉代冶铁开始使用木炭做燃料。

东汉末王景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11、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唐三彩”是唐朝独特的瓷器。

12、唐宋以来,丝绸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也因此被称为“丝路”。

13、唐朝开始,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4、两汉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还设草市尉一职进行行政管理。

15、唐朝的“市”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

唐朝开始,原先不允许设置“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

16、唐朝开始,“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陆游诗云: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17、唐代除长安、洛阳两个商业都会的商业最为繁荣外,杭州也曾经“雄富冠天下”。

18、宋代汴京(今河南洛阳)商业繁荣,大小店铺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此外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19、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该政策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20、重农抑商或者说“强本弱末”,就是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的发展。

21、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也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2、“海禁”政策始于清朝,一直延续到甲午战争以前。

23、明清王朝,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和限制中国人赴海外经商的政策称为“海禁”。

24、明王朝在对外贸易方面,注重民间从事海外贸易,对朝贡贸易则严加阻止。

25、明代及清代的有些时期,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但限制极为严格。

这种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性质性质,民间贸易往来仍然禁止。

26、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贸易中心由上海转移到广州。

27、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8、洋务派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9、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30、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时期著名企业主要有由方举赞、孙英德在广东南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和陈启源在上海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

31、从鸦片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32、晚清状元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被称为“面粉大王”。

33、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34、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最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35、民国初期最大的新式工业是面粉业,当时中国的第二大工业是纺织业。

36、民国初期,重工业有一定增长,但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7、民国初期,近代工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

38、民国初期,在一些主要的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39、抗战的胜利,给中国民族工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40、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范围1949年—1954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轻工业。

41、1953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42、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

43、新中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农村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4、三大改造的执行,标志着新中国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

45、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46、中共七大的召开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47、中共八大召开于是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于1956年。

48、中共八大规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9、“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6年。

50、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人民公社运动”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随后大跃进运动展开,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的规律。

51、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52、1956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一无所成。

53、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走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持续发展的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54、1978年初,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55、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城市起步,然后迅速向农村推进。

56、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最早实行包产到户,1980年,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57、江苏、浙江两省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实行对外开放。

5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废除了农村土地公有制。

59、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政企分开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60、实行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

中国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

61、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广东的深圳、珠海和福建的厦门、汕头设立经济特区。

62、198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海南省,并划定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63、经济特区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窗口和对外开放的“试验田”。

64、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65、以1991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

66、1991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7、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8、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69、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70、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补充。

7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总趋势是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72、长袍马褂是中国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73、西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后流行开来。

74、中山装的设计师是孙中山,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75、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对旗袍进行改良,成为中国女性的日常着装。

76、中山装和改良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形成的近现代典型民族服饰。

77、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中山装、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78、文革时期,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服盛行,蓝、红、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79、近代以来,尤其是清末民初,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婚礼礼俗也开始删简就繁,效仿西方新式婚礼。

80、抗战胜利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81、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城市开始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

改革开放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82、1919年五四运动后,开展了剪辫易服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实施,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83、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牵引动力由人力向畜力演进。

84、人力车、轿子、马车、汽车、火车、帆船、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中,轿子、马车、帆船、人力车属于传统交通工具。

85、自行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民国时期,仅北平、天津、上海三市便各有数万辆之多。

86、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87、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代步工具,以至有“自行车王国”之称。

88、在洋务运动推动下,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北京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89、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上海建成。

1924年,天津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90、1969年,上海地铁开始运行,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2008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中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91、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20世纪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92、2008年投入商业运营的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93、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从传统到现代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并行应用。

94、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

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95、188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中国无线电报于1906年开始创设,到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96、1876年英国人贝尔发明的电话传入中国。

97、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热潮,拉开了中国报刊业的序幕。

98、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99、19世纪末,在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民报》等

100、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放映了人类第一部影片。

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101、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谭鑫培拍摄了由任景丰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02、1927年,美国摄制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浮华世界》,电影技术从此进入“有声电影黑白时代”。

103、1927年,有声电影传入中国。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公映的《歌女红牡丹》,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

104、电视艺术比电影更为年轻。

电视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

105、电视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传播工具。

106、1954年,德国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彩色电视机。

107、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108、当今社会正经历着由农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109、195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110、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是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

111、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英国和法国。

112、新航路开辟使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113、达·伽马向东开辟通向非洲西南端好望角的航路。

114、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马铃薯、甘蔗、葡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后来又传到世界其他地区。

115、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

116、早期西欧殖民活动的始作俑者西班牙。

117、1588年,英国打败了荷兰的“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118、17世纪中后期,三次英荷战争使荷兰丧失了海上霸权地位,而且还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英国进一步确立了海上霸权。

119、19世纪中期,英法七年战争使英国不仅获得了法属北美殖民地,还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并成为海上霸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120、新航路的开辟和随后的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

121、殖民霸权的确立,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

122、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60年代。

123、英国工业革命从毛纺织业开始。

124、英国工业革命中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纺纱机(珍妮机),标志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25、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是火车的发明和普及,标志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26、1771年,卡特莱特在曼彻斯特设立了第一座水力纺纱厂,标志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了,并且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工业资本主义开始占主导地位。

127、1807年美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汽船,1814年英国人富尔敦发明蒸汽机车。

128、美国机床的发明和通用部件的标准化生产,使美国摆脱了对英国机械的依赖,推动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129、1798年,惠特尼率先使用通用部件制造转棉机,推动了美国机床工业的诞生和工业生产的标准化。

130、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独立宣言》,主张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131、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为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自由贸易成为英国的国策,并且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

132、工业革命引起了交通运输业业的技术革命,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133、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资本主义国家按照重商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在国际贸易中给予他国片面最惠国待遇,逐渐加强关税保护。

134、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其主要标志是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135、19世纪下半叶,亚欧主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136、1866年,美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137、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是电灯的广泛应用,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38、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是德国。

139、1885年德国人本茨和戴姆勒发明了最早的汽车;1893年本茨开始生产三轮汽车,标志现代汽车工业兴起。

140、18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人类飞上蓝天的梦想成为现实。

141、1867年德国人诺贝尔发明了炸药。

19世纪末,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了有线电报。

142、贝尔与乔治·伊斯曼共同发明了电影放映机。

143、20世纪初,伴随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144、19世纪中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批规模庞大的“巨型企业”,如美孚石油公司、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等。

145、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能够减少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推进了大工业发展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146、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47、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一体化还体现为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

粮食和原料生产越来越集中于欧美诸国和日本,工业生产则集中工业化程度高、科技先进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国际贸易和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14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一体化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客观上是历史的退步。

149、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激化。

150、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表现为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15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将美国总统胡佛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政策击得粉碎,迫使美国、德国先后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摆脱经济危机。

152、罗斯福是共和党人,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什摆脱经济危机。

153、罗斯福新政的首要措施是恢复工农业生产。

154、罗斯福新政给遵守《农业调整法》的企业或公司颁发蓝鹰徽章,史称“运动”。

155、《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的出台,既是美国工人运动赢得的一个空前胜利,也是罗斯福为缓和劳资矛盾而取得的一项改革成果。

156、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和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相结合的新模式,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模式。

157、新政对美国渡过经济危机起到了重大作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人均收入基本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真正使美国彻底摆脱这场危机的是罗斯福新政。

15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有:

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提高,形成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②现代福利国家建立;③第三产业发展;④“知识经济”兴起等。

15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进入了自由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160、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形成了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②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③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

等等)

16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西欧相同,实行工业国家化,并且依靠增加政府开支和大量军事订货、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和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推动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发展。

162、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凯恩斯主义风靡美国。

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注重以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163、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分别提出“伟大社会”和“新边疆”施政纲领,把大规模赤字财政作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164、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其主要原因有:

石油危机、美苏争霸、西欧与日本的竞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等等。

165、里根上台后,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用大规模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通抑制货膨胀;用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医治生产停滞。

1982年底,美国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

166、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的特点是:

经济蒸蒸日上,通货膨胀率和就业率逐年走低。

167、克林顿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

168、二战后,英国政府信奉凯恩斯主义,实行国家干预政策,英国经济显示出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的特征,形成一种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

169、二战后,法国逐渐形成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

170、二战后联邦德国建立了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让宏观调控充分发挥调节作用;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政府用收入调节政策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171、二战后日本形成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市场调节远远大于政府的经济的干预。

1987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72、面对内忧外患的险恶形势,苏维埃政府在政治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战时措施,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直接目的是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

17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

在产品分配上,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17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国内战争胜利提供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75、苏俄新经济政策于1921年开始实行,1928年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停止。

176、新经济政策规定,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177、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178、新经济政策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恢复私有制和资本主义来发展经济。

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直接目的是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79、新经济政策实施使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180、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1992年12月苏联解体。

181、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主权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也宣布苏联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

182、“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183、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上,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党中央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工业化方针与政策,其要点包括:

优先发展轻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184、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仅用时“四年零三个月”提前完成。

从1933年开始实施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也于1937年提前完成;1938年起实施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因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185、到1937年,苏联已经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欧洲第二,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苏联工业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等。

186、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在政治方面表现为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确立的同时,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表现为个人崇拜、思想理论单调划一等。

187、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斯大林模式,基本适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斯大林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苏联经济实力快速增长,迅速发展成为工业强国,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88、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初,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上,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试图以的经济管理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

189、面对经济改革的困境,戈尔巴乔夫将重心转身政治领域。

在政治改革中,他提出用“人道的、民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