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合物资料图文解说超级完整.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24472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9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合物资料图文解说超级完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水合物资料图文解说超级完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水合物资料图文解说超级完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水合物资料图文解说超级完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水合物资料图文解说超级完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合物资料图文解说超级完整.docx

《水合物资料图文解说超级完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合物资料图文解说超级完整.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合物资料图文解说超级完整.docx

水合物资料图文解说超级完整

甲烷水合物

(重定向自甲烷氣水包合物)

甲烷因加热释放而燃烧,水分溢出(美国地质调查所)。

嵌入图:

包合物结构©(Uni.Göttingen,GZG.Abt.Kristallographie).

来源:

美国地质调查所

另一种甲烷气水包合物结构:

甲烷被十四面体(tetrakaidecahedral,24个水分子)的水笼结构。

甲烷气水包合物(Methaneclathrate),也称作甲烷水合物、甲烷冰、天然气水合物或可燃冰[1],为固体形态的水于晶格(水合物)中包含大量的甲烷。

最初人们认为只有在太阳系外围那些低温、常出现冰的区域才可能出现,但后来发现在地球上许多海洋洋底的沉积物底下,甚至地球大陆上也有可燃冰的存在,其蕴藏量也较为丰富。

甲烷气水包合物在海洋浅水生态圈中是常见的成分,他们通常出现在深层的沉淀物结构中,或是在海床处露出。

甲烷气水包合物据推测是因地理断层深处的气体迁移,以及沉淀、结晶等作用,于上升的气体流与海洋深处的冷水接触所形成。

在高压下,甲烷气水包合物在18°C的温度下仍能维持稳定。

一般的甲烷气水化合物组成为1摩尔的甲烷及每5.75摩尔的水,然而这个比例取决于多少的甲烷分子“嵌入”水晶格各种不同的包覆结构中。

据观测的密度大约在0.9g/cm³。

一升的甲烷气水包合物固体,在标准状况下,平均包含168升的甲烷气体。

甲烷形成一种结构一型水合物,其每单位晶胞内有两个十二面体(20个端点因此有20个水分子)和六个十四面体(tetrakaidecahedral,24个水分子)的水笼结构。

其水合值(hydratationvalue)20可由MASNMR来求得。

[2]甲烷气水包合物频谱于275K和3.1MPa下记录,显示出每个笼形都反映出峰值,且气态的甲烷也有个别的峰值。

天然存量

已确定与推测中可能有甲烷冰蕴藏的大陆棚海域。

资料来源:

USGS

甲烷气水包合物受限于浅层的岩石圈内(即<2000m深)。

此外,发现在一些必要条件下,惟独在极地大陆的沉积岩,其表面温度低于0°C,或是在水深超过300m,深层水温大约2°C的海洋沉积物底下。

大陆区域的蕴藏量已确定位在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800m深的砂岩和泥岩床中。

海生型态的矿床似乎分布于整个大陆棚(如图),且可能出现于沉积物的底下或是沉积物与海水接触的表面。

他们甚至可能涵盖更大量的气态甲烷。

[3]

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必须有充足的天然气来源,必须有低温或高压条件,这决定了它的特殊分布。

从目前来看,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在地球上两类地区:

一类地区是水深为300m~4000m的海洋,在这里,天然气水合物基本是在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主要分布于海底以下0~1500m的松散沉积层中;另一类地区是高纬度大陆地区永冻土带及水深100~250m以下极地陆架,在这里,天然气水合物主要是在低海面时期低温条件下形成。

  水合物所赋存的沉积物多是新生代沉积。

在沉积层中,水合物要么是以分散状胶结尚未固结的泥质沉积物颗粒,要么是以结核状、团块状和薄层状的集合体形式赋存于沉积物中,还可能以细脉状、网脉状充填于沉积物的裂隙之中。

根据研究,生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气体主要来自于沉积物中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个别地区也有部分气体来自于深部沉积层中有机质的热分解。

这些气体在海底沉积物的孔隙空间中形成水合物。

水合物的生成非常迅速,最近德国科学家在海底甲烷气体取样器和照相机上就见有水合物生成。

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形成可能要持续数百万年。

  从全球来看,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占绝对优势。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于世界各大洋边缘海域的大陆坡、陆隆(深水海台)和盆地,以及一些内陆海。

例如,西太平洋海域的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千岛海沟、冲绳海槽、日本海、日本四国海槽、日本南海海槽、印尼苏拉威西海、澳大利亚西北海域及新西兰北岛外海,东太平洋海域的中美海槽、美国北加利福尼亚-俄勒冈岸外海域及秘鲁海槽,大西洋西部海域的美国东海大陆边缘布莱克海台、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及南美东海岸外陆缘海,以及非洲西海岸岸外海域、印度洋的阿曼海湾、北极的巴伦支海和波弗特海、南极的罗斯海和威德尔海、内陆的黑海和里海等。

已有发现说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且以太平洋边缘海域最多,其次是大西洋。

陆坡、陆隆区是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最佳地区,这里沉积物较容易发育,有机质丰富,以甲烷为主的气体来源充足,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生成。

调查和研究意义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是当代地球科学和能源工业发展的一大热点。

该研究涉及到新一代能源的探查开发、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古海洋、海洋地质灾害、天然气运输、油气管道堵塞、船艇能源更新和军事防御等,并有可能对地质学、环境科学和能源工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能源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未来潜在能源,具有分布广泛、资源量巨大、埋藏浅、规模大、能量密度高、洁净等特点,是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最大未知能源库。

尽管目前还不具备开采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技术条件,但许多科学家相信它最有希望成21世纪最理想的、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新能源。

一、分布广泛

  据推算,世界上占海洋总面积90%的海域具有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温压条件;据调查,世界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面积可达全部海洋面积的30%以上。

目前,实际上在所有海洋边缘水深大于300~500m的大陆斜坡上均已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在一些海洋边缘的深水海台或盆地的浅部地层中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发现有天然气水合物,在极地冻土带和极地陆架海也发现有天然气水合物,证明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十分广泛。

据初步研究,我国东海陆坡和南海陆坡及盆地具备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其中南海西沙海槽、台湾东南陆坡已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标志。

二、资源量巨大

  天然气水合物是全球第二大碳储库,仅次于碳酸盐岩,其蕴藏的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

据保守估算,世界上天然气水合物所含天然气的总资源量约为(1.8~2.1)×1016m3,其热当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热当量的2倍,也就是说,水合物中碳的总量是地球已知化石燃料中碳总量的两倍。

即使是针对某一个国家,其海域水合物资源量也是巨大的。

例如,美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约有5663亿立方米,其蕴藏的天然气资源量约有92万亿立方米,可以满足美国未来数百年的需要。

1立方米可燃冰可以释放出0.81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气:

三、埋藏浅

  与常规石油和天然气比较,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埋藏较浅,有利于商业开发。

在深海,水合物矿藏赋存于海底以下0~1500米的沉积层中,而且多数赋存于自表层向下厚数百米(500~800米)的沉积层中;在加拿大西北Mackenzie三角洲永冻土带,水合物矿藏赋存于810.1~1102.3米处,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厚111米。

四、规模大

  天然气水合物矿层一般厚数十厘米至数百米,分布面积数万到数十万平方公里,单个海域水合物中天然气的资源量可达数万至数百万亿立方米,规模之大,是其它常规天然气气藏无法比拟的。

这里可以略举几个例子。

美国东部大陆边缘有一个30海里×100海里的布莱克海台,其水合物蕴藏的天然气资源量非常巨大,相当于约180亿吨油当量,按美国目前年消耗量计算,能够满足美国未来105年的需要;美国南、北卡罗莱纳州岸外还有两个海域,面积相当于罗得岛州,水合物蕴藏的天然气估计有1300万亿立方英尺,相当于美国1989年天然气消耗量的70倍还多。

加拿大Vancouver岛大陆坡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也十分丰富,其蕴藏的天然气估计约10万亿立方米,按加拿大目前年消耗量计算,可满足加拿大未来200年的需要;加拿大西海岸胡安-德夫卡洋中脊陆坡区也蕴藏着丰富的水合物资源,其储量是美国布莱克海台的10倍。

日本静冈县御前崎近海水合物蕴藏的天然气储量达7.4万亿立方米,可满足日本未来140年的需要。

五、能量密度高

  天然气水合物的能量密度极高。

在标准状态下,水合物分解后气体体积与水体积之比为164:

1,也就是说,一个单位体积的水合物分解至少可释放160个单位体积的甲烷气体。

这样的能量密度是常规天然气的2~5倍,是煤的10倍。

六、洁净

  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后的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它比常规天然气含有更少的杂质,燃烧后几乎不产生环境污染物质,因而是未来理想的洁净能源。

生成和分解都有可能产生灾害

 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和分解都有可能产生灾害。

主要有以下三种灾害:

一、油气管道堵塞

  在高纬度永冻土带及极地地区,水合物的生成可以堵塞诸如油井、油气管道等油气生产设施,从而构成灾害。

二、海底滑坡

  在海底,天然气水合物是极其脆弱的,轻微的温度增加或压力释放都有可能使它失稳而产生分解,从而影响海底沉积物的稳定性,甚至导致海底滑坡。

海底滑坡会对深海油气钻探、输油管道、海底电缆等海底工程设施构成危害。

三、海水毒化

  一旦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因突发因素而失稳分解,大量的甲烷气体将进入海水,结果是海水被还原,造成缺氧环境,进而引起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甚至导致生物绝灭事件发生。

天然气水合物的合成与分解实验:

调查的技术手段

  目前,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的技术手段较多,如地震地球物理探查、电磁探测、流体地球化学探查、海底微地貌勘测、海底视像探查、海底热流探查、海底地质取样、深海钻探等,但这些技术手段都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地震地球物理探查

  沉积物中水合物对声波都很灵敏。

地震调查正是利用了水合物的这一声学特征。

地震地球物理探查包括高频共深点法地震探查和高频地震剖面探查。

高频地震剖面探查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调查手段。

地震地球物理探查可以有多种技术方法,如船载深水高分辨率数字地震方法、船载单道地震方法、大孔径海底地震检波法、垂直地震剖面法等。

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与声纳技术基本相同。

多道地震方法是探测深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常用技术方法,也是目前最有效的技术方法。

它是利用强脉冲声源和许多道接受器探测来自海底、次海底地质界面的反射信号。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数字记录、分辨率高、费用高、探测埋深不大。

  单道地震反射法是美国、加拿大探测深海天然气水合物的技术方法之一,但不常用。

它是利用强脉冲声源(如气枪)和单道接受器探测来自海底、次海底地质界面的反射信号。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探测深、分辨率低、费用少。

  海底地震检波法是在海底安置大孔径地震检波器,接收来自次海底地质界面的反射信号。

垂直地震剖面法是在钻井的不同深度安置地震检波器。

这些方法的分辨率很高,费用也很高,主要用来估算天然气水合物的富集率和评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

流体地球化学探查

  在海洋环境中,水合物富集区甲烷等烃类气体的微量渗逸可在海底沉积物、海底和海水中形成烃类异常或其它异常效应。

通过对底质沉积样孔隙水(或间隙水)及近海底水样的测试,分析甲烷浓度异常等地球化学指标和富含重氧的菱铁矿等标志矿物,探测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圈定水合物可能存在的地球化学异常区。

微地貌勘测与海底视象探查

  通过船载深水多波束技术及海底电视摄像技术,探测海底地形地貌,分析并圈出与水合物可能有关的特殊构造(可视为水合物的地貌标志)的分布范围。

海底热流探查

  采用海底热流探测技术,测定海底温度,计算地温梯度。

目的是:

分析水合物成藏条件;反演水合物稳定层底界面的埋深。

海底地质取样与深海钻探

  地质取样技术是发现水合物的直接手段,也是验证其它方法所得调查成果的必要手段。

地质取样技术的另外目的是:

分析天然气水合物产状(脉状、团块状、结核状、星点状)及赋存方式;测试水合物中气体成分及其有关成因参数;计算水合物的充填率;估算水合物的资源量。

中国研究的重要进展

南海北部采样

2007年5月1日凌晨在南海北部的首次采样成功,证实了南海北部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标志着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水平一举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在南海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神狐海域,成为世界上第24个采到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地区。

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

2007年6月17日,我国在南海北部成功钻获的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可燃冰”在广州亮相。

在水中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涌出大量气泡:

武船自主研制我国首艘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调查船:

“可燃冰”释放的气体能够在空气中燃烧:

冻土带成功钻探样品

国土资源部2009年9月25日公布我国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并对样品进行了室内鉴定,获得一系列原始数据,这是我国继2007年5月在南海北部钻获天然气水合物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

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冻土大国,冻土区总面积达215万平方公里,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条件和资源前景。

“首次在我国陆域发现天然气水合物,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次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也是继加拿大1992年在北美麦肯齐三角洲、美国2007年在阿拉斯加北坡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天然气水合物之后,在陆域通过钻探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第三个国家。

”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表示,这一重大突破,证明了我国冻土区存在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对认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规律、寻找新能源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再次证明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与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国际研究状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都已将天然气水合物列入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尤其美国和日本率先制订了全面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发展计划,并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机理、勘探和开采利用技术、环境影响等。

美国能源部围绕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特征、开发、全球碳循环、安全及海底稳定性四个主题,制定了长达10年(2000-2010)的详细研发计划。

日本先后制定了两个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发展规划:

1995-1999年的通产省设立的“甲烷水合物研究及开发推进初步计划”及“21世纪甲烷水合物开发计划(简称MH21)”。

欧洲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海洋综合研究科学计划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工作也异常重视,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生物地球化学、水合物-沉积物-水-气体系统的物化特性和环境特征及水合物调查技术进行重点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MH21计划于2002年在加拿大冻土带进行的天然气水合物实验试开采获得了成功,并将在五年内在日本海域进行开发试验,为商业生产做技术准备。

此外,美国和日本还分别制定了2015和2016年进行商业试开采的时间表。

其他国家和地区,如印度、韩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墨西哥、台湾等均先后制订了开发天然气水合物的技术研究和发展计划。

同时,针对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理论研究的大洋钻探计划(DSDP、ODP和IODP)航次研究也极大地推动了相关研究的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随着加工、测试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建设也在不断的完善,设备的可视化、精确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实验成果的指导意义。

特别是美国,先后建立了美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以及沉积物测试实验系统(GHASTLI)、天然气水合物岩石物理实验室水合物反应系统、美国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NETL)实验系统、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海底过程模拟器(SPS)、美国夏威夷自然能源研究中心实验系统、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水合物集成研究系统(FISH)等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

随着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的深入,我国也相应建立了一些所、校级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如中国地质大学天然气水合物微钻实验系统、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天然气水合物实验系统、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模拟系统等。

特别是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模拟系统,工作压力最高可达20MPa,工作温度为-20℃~80℃,可以模拟深达2000m海底的水合物生成环境,能够综合模拟多孔介质中天然气水合物注热、降压、注入化学试剂等常规水合物开采模式,以及模拟开采过程多点井网布置,并对开采过程系统的动态特征进行实时监控。

特别是二维开采模拟系统,采用先进的手段测量多孔介质中气、液、固(水合物)的含量及分布、采用高精度温度、压力、流量传感器监视模拟水合物藏中的动态特征,从而能够更加真实的模拟开采过程中水合物地层特征。

尽管目前国内外有数家实验室研发了天然气水合物综合模拟实验系统,但是无论是实验装置还是实验思路,都主要是为了研究水合物形成特征或者地质特征,而不完全是为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服务的专业模拟实验系统。

另外,各实验系统各有侧重,尚没有整合出一套完整的综合性实验平台。

因此,建设广东省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研究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制和基础物性,研发专门用于水合物开采模拟的实验系统及相关应用技术,对于解决实际水合物开采利用的具体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另一方面传统的降压、注热、注入化学剂开采法具有能效低、环境污染大等缺点,发展新型的水合物开采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已经提出一种新型水合物开采方法,即井下原位燃烧加热-化学剂法,能够大大地降低热力开采过程中能量的损失,是一种适合于我国南海的、经济上可行的以及环境友好的新型热力-化学开采方法。

然而目前还没有相关实验条件进行实验。

开采的安全性

天然气水合物在给人类带来新的能源前景的同时,对人类生存环境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其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0倍,温室效应造成的异常气候和海面上升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全球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总量约为地球大气中甲烷总量的3000倍,若有不慎,让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逃逸到大气中去,将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而且固结在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合物,一旦条件变化使甲烷气从水合物中释出,还会改变沉积物的物理性质,极大地降低海底沉积物的工程力学特性,使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如:

海底输电或通讯电缆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等。

天然可燃冰呈固态,不会像石油开采那样自喷流出。

如果把它从海底一块块搬出,在从海底到海面的运送过程中,甲烷就会挥发殆尽,同时还会给大气造成巨大危害。

为了获取这种清洁能源,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天然可燃冰的开采方法。

一些国家和科学家担心,开发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可能引起不可逆转的环境问题。

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

因为一旦开发不当,有可能导致海底天然气大量泄露,从而引起全球变暖,也有可能引起海底滑坡而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这种环境破坏对全球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

即使这些问题不出现,人类利用水合物,必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也会导致全球变暖问题。

因此,天然气水合物能否真正成为常规油气的替代能源,关键是能否进行安全开发。

  因此,在我们忙于乐观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环境问题。

在海洋水合物开发之前,必须研究它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及预防措施。

各国政府必须谨慎对待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

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的高速发展,今后人类是能够作出理智的决定:

是否开发水合物。

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也能够找到开发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理想技术,把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降到最低危害程度。

我国在南海采集的岩芯样品,其中中白色斑点为天然气水合物:

在天然气储运和处理方面的应用

水合物在天然气储运和处理方面的应用: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天然气的长距离运输——固态天然气水合物(DryHydrate)。

天然气是一种对环境比较友好的清洁能源,但由于处于气态存在运输问题。

目前天然气的运输方式主要有两种:

管道输送和液化天然气。

在一定条件下把天然气转变为水合物进行运输、储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②收集石油工业中的伴生气——两相冰水合物(Hydrateslurry)。

对没有专门收集伴生气管道的石油部门,可利用水合物收集伴生气。

伴生气在一定条件下与水作用形成水合物,然后进行运输,也可把水合物与原油混合在一起以两相冰形式通过管道进行运输。

③天然气储存——在需要进行天然气储存的地方,把天然气转变为水合物储存在特定的海底或陆地上,在需要时再分解水合物获得天然气。

另外,水合物还可用于开采小型、零散的天然气田。

我国存在许多小型、零散的天然气田,铺设天然气管道在经济上不可行。

这时可利用水合物储运灵活的特点,把天然气转变为水合物进行开采、运输。

天然气水合物(NGH)储运技术是近几年国外研究发展的一项新技术,而我国在这方面几乎处于空白。

我国有许多零散气田、储量不大,铺设天然气管道和液化船运都不经济,利用水合物收集、输送可发挥其灵活、经济的优势。

天然气水合物储存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目前技术还不成熟,处于研究发展阶段。

但它的发展与应用必将带动相关工业链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蕴藏量

海洋生成的甲烷包合物,蕴藏量鲜为人知。

自1960-70年代,包合物首次发现可能存在海洋中的那段时期,其预估的蕴藏量就每十年以数量级的概估速度递减[10]。

曾经预估过的蕴藏量(高达3×1018m³[11])是建构在假设包合物非常稠密地散布在整片深海海床上。

然而,随着对包合物化学和沉积学等知识进一步了解,发现水合物只会在某个狭窄范围内(大陆棚)的深度下形成,以及某些地点的深度范围内才存在(10-30%部分的GHSZ区),而且通常是在低浓度(体积的0.9-1.5%)的地点。

最新的估计强制采用直接取样的方式,指出全球含量介于1×1015和5×1015m³之间[10]。

这个预估结果,对应出大约500至2500个十亿吨单位的碳(GtC),比预估所有矿物燃料的5000GtC数量还少,但整体上却超过所预估其他天然气来源的约230GtC[10][12]。

在北极圈永冻地带,其储藏量预估可达约400GtC[13],但在南极则未估出可能的蕴藏量。

这些是很大的数字。

相较于大气中的总碳数,也才大约700个GtC[14]。

这些近代的估计结果,与当初人们以为包合物为矿物燃料来源时(MacDonald1990,Kvenvolden1998)所提出的10,000to11,000GtC(2×1016m³),数量上明显的要少。

包合物藏量的缩减,并未使其失去经济价值,但缩减的整体含量和多数产地明显过低的采集密度[10],的确指出仅限某些地区的包合物矿床才能提供经济上的实质价值。

大陆生成

在大陆岩石内的甲烷包合物会受限在深度800m以上的砂岩或粉沙岩岩床中。

采样结果指出,这些包合物以热力或微生物分解气体的混合方式形成,其中较重的碳氢化合物之后才会选择性地被分解。

这类的型态存在于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

2008年,中国首次在陆域上发现可燃冰,使中国成为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上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可燃冰的第三个国家。

初略的估算,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15]。

商业用途

沉淀物生成的甲烷水合物含量可能还包含了2至10倍的目前已知的传统天然气量。

这代表它是未来很有潜力的重要矿物燃料来源。

然而,在大多数的矿床地点很可能都过于分散而不利于经济开采[10]。

另外面临经济开采的问题还有:

侦测可采行的储藏区、以及从水合物矿床开采甲烷气体的技术开发。

在日本,已进行一项研发计划,预计要在2016年进行商业规模的开采[16]。

2006年八月,中国大陆宣布计划,耗资8000万元(~1750万美元)在未来的十年内研究天然气水化合物[17]。

而另一个富潜力的经济储藏区于墨西哥湾,可能更包含了大约1010m3的甲烷资源[10]。

目前有4个国家进行过可燃冰开采:

美国、日本[18]、印度及中国[1]。

事实上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