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市县级党校体制改革的探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23014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市县级党校体制改革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时期市县级党校体制改革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时期市县级党校体制改革的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时期市县级党校体制改革的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时期市县级党校体制改革的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时期市县级党校体制改革的探索.docx

《新时期市县级党校体制改革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市县级党校体制改革的探索.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时期市县级党校体制改革的探索.docx

新时期市县级党校体制改革的探索

新时期市县级党校体制改革的探索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提出“要深化市(地)、县(市)党校(行政学院)办学体制改革。

县级党校(行政学院)可作为市(地)级党校(行政学院)分校,由市(地)级党校(行政学院)统筹教学工作。

按照少而精、突出特色的原则,大力推进部门、行业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优化整合。

”《纲要》吹响了对全国4600个县级以上公共部门培训机构进行精兵简政的号角。

精兵简政,最早是由党外民主人士李鼎铭在1941年提出的,倡议提出后,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被毛泽东称赞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在实践中,对于在抗战极其困难的环境下精简机关、充实连队、节约人力物力、休养生息民力、提高工作效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针对党校办学体制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问题,党中央再次提出“精兵简政”的要求,主要为了解决五方面的问题。

一是培训系统庞杂,从中央到省、市、县,各级都建有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除此以外,各系统条块也建有自己的培训机构。

二是多头培训,各级培训机构自行制订培训规划,缺乏集中统一的安排,有的干部有时需要同时参加两个以上的培训班,培训内容也往往雷同。

三是行政人员冗余,一些培训机构人浮于事,半年工作半年闲,教育资源利用率严重不足,行政后勤人员甚至多于教学人员。

四是培训机构行政化,党校一直扮演着“亦官亦学”的角色,在级别上比照行政机关,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内部编制有行政编与事业编两种。

五是培训的“形式化”与“贵族化”倾向同时存在。

基层培训机构力量严重不足,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设备老化,教学环境差,培训质量不高,培训就是为完成培训计划,影响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有一些培训机构以培训之名行营利之实,实行高消费的培训,滋生了培训的“贵族化”倾向。

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上这些问题,需要对现行的党校设置体制进行大手术。

要精简培训机构,市内区可以不设党校,县(市)党校也应整合为市级党校的分校;要整合教学资源,实行优质培训资源共享,统一制订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推出一批名教师、精品课程;要统一教学计划,自上而下科学筹划,合理安排各级各类干部都有机会参加有针对性的培训,避免“多头培训”与“培训不足”的现象同时存在;要按照办学机构的要求,加强党校的内部管理,坚持“去行政化”的改革方向,强化党校内部的学习风气、研究氛围,等等。

改革就会有阻力,改革就会有阵痛,就会有些人想不通。

毛泽东主席对“为现状和习惯所束缚”的人们是这样开导的:

“气候变化了,衣服必须随着变化。

每年的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各要变换一次衣服。

但是人们往往在那‘之交’不会变换衣服,要闹出些毛病来,这就是由于习惯的力量。

”现在,中央党校已经开始到基层调研党校改革,相信会拿出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推动党校系统改革,促进干部教育培训更加科学化。

一、提高认识,明确县级党校发展新动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县级党校是党培训干部的最基层单位。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被基层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级党校干部培训的成效。

因此,县级党校的改革发展,是稳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工作。

1、党校改革发展,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的重要举措。

党校改革发展,能够实现科学发展观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促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重大意义,不断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指导实践的本领,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科学发展的思路、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党校改革发展,是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的实际步骤。

“党校姓党”,要充分发挥党校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培轮训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作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阵地作用、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生力军作用、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积极推动作用、促进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作用,离不开改革发展;党校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党的意识、创新意识、勤俭意识、纪律意识,同样也离不开改革发展。

3、党校改革发展,是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现实需要。

当前,建设小康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基层党校是县委直接领导下培训党员干部的学校,在整个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解放思想,创新县级党校发展新格局。

(一)县级党校的重要性

1、基层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阵地

县级党校是基层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教育的主阵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苏东剧变后,县级党校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科学的创新的理论武装人,通过轮训培训、学习教育活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及下基层巡回宣讲等形式加强了形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等,巩固了党的思想理论阵地,克服了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袭,使基层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理解了党的创新理论,坚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保证了基层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发挥了基层思想理论教育阵地的作用。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极少数地方一小部分党员干部受到了不良思想理论的影响,淡化了理想信念,迷失了政治方向,丧失了党性,最终蜕化变质。

这种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必须引起警惕。

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开放越深入,思想理论建设就越要加强;只有保持理论上的清醒,才能保证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坚定。

县级党校作为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阵地只能抓紧,不能放松,更不能放弃。

2、基层党的建设的有力抓手

党校姓“党”,是教育培训党员干部、加强党的建设的学校。

对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县级党校来进行的。

县级党校作为县级党委唯一一所教育培训党员干部的学校,在基层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先进性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

县级党校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党员干部,在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性教育是党校学员的必修课、特色课。

县级党校把先进性教育、党性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融入干部培训的全过程。

把党性锻炼与理论教育、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增强了学员的党性。

端正党风实质就是端正党政领导干部的作风。

县级党校把宗旨教育、“三讲教育”、党的八大优良作风教育、廉政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等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促进和加强了基层党员、党组织的作风建设。

总之,县级党校已成为加强和改进县级党建工作的阵地和载体,对于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3、基层领导骨干的培育

基层领导干部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处于直接面向广大群众的重要地位,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能否真正贯彻落实到基层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县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者和生力军。

县级党校肩负着培训本区域党员领导干部、公务员、村干部的任务,在全国各级各类干部教育中处于基层和基础地位,是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主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县级党校通过干部轮训培训、函授教育和其他学历教育,培养造就了大批基层党政干部,使他们提高了素质、增长了才干、增强了改革发展的能力,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人才支持和思想理论保证。

县级党校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紧密联系基层党员干部思想和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和思想解放活动,使党员干部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明确思路,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事实上,县级党校已成为本地不断发展的重要推进器和强大动力源。

4、促进党的理论与基层实际相结合

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要求,是党校性质决定的。

县级党校抓住党的理论、政策与基层实际的结合点,以现实问题、本地问题为重点,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基层的应用,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部。

党校教师发挥理论优势和贴近实际优势,勤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内功,一方面深入学习研究、解读、宣讲党的理论,使学员能够更好地把党的创新理论应用于基层实践,使基层能够沿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正确轨道前进,避免了片面发展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另一方面,大兴调查研究,对本地的改革发展情况进行调查、总结、提炼、解读、推广、建言,使实践上升到理论;同时又用调查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丰富理论培训,使理论教学更贴近实际。

党校教师不仅把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带到课堂上,而且让学员运用所学理论带着问题深入乡村、社区、企业等参观考察、调查研究,这已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解决了学员理论不足、实践滞后、理论与实践不一致等问题。

5、基层党委政府的决策参谋

科研是县级党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县级党校充分利用自己密切联系基层、联系广泛的优势,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如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发展、基层党建、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等经常组织专题调研,取得了不少调研、科研成果。

县级党校发挥自身的理论优势,结合本地实际宣讲、阐释党的理论政策,为县乡党委政府正确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建言献策,保证了党的理论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

党校教师对基层群众的创造和典型事件,进行总结提炼,在党校讲台上宣讲交流,对基层领导学习和决策也具有借鉴意义。

基层党校通过安排参训学员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并把学员调研成果报上报作为决策参考,发挥了基层党校的参谋作用。

(二)县级党校所处困境危及党校发展

1、培训经费严重不足

(1)财政难以顾及。

干部培训工作是党校的主业,也是《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规定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但是,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县级党校作为县委直接领导的学校,除人员工资以外,财政几乎没有其他拨款。

为了确保培训工作不受影响,上级党委曾做出“按干部工资总额的1.5%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规定,但由于各县(市)基本属于“吃饭”财政,培训经费均难以落实。

党校遇到一些具体困难,如校舍维修等,可由财政临时拨付一些应急款项,用于解决燃眉之急。

至于维持正常开支,基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举办学历教育、门面房出租等,这些收入只能勉强维持水、电、暖等费用支付。

但是随着学历教育生源的枯竭和停办,县级党校的生存面临着空前的困难。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更新培训设备,多数党校已经债台高筑,累计多则上百万,少则也有数十万。

甚至有的党校不得不向教师借钱,改善办学条件。

(2)收费遭到质疑。

由于财政拨款不足,党校发展举步维艰,为了生存和发展,党校不得向学员收取必要的培训费,这也是目前所有县级党校通用的做法。

但是问题接踵而来,学员所在单位认为,培训干部的费用理应由调训部门负担,财政拨给各单位的“人头费”连支付办公费都不够,哪有钱支付学员的培训费呢?

同时物价部门也提出质疑,党校收取培训费没有文件依据,无法核定收费标准,不予审批。

但鉴于各县(市)党校的具体困难,物价部门只好勉为其难,参照其他相关文件,给以核定标准。

(3)创收无路可寻。

随着学历教育的停办,县级党校多年的财路断了,即使有门面房的党校也只是少数,加之上级规定:

为减轻农民负担,凡举办的农村干部培训班,一律不许收费。

2、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教师是党校最重要的财富,也是最稀缺的资源。

因此,党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就显的至关重要。

(1)知识结构出现倒挂。

过去党校的教学内容主要以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主,所需教师大多以政治理论专业为主。

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市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法律知识以及领导科学等,逐渐走进课堂,成为必不可少的培训内容。

加之学员的学历和实践经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单一知识机构的教员,面对着多元知识结构的学员,这种知识倒挂现象,给党校和教师带来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2)年龄结构急需改善。

各级党校大都是1978年前后恢复的,一大批“老党校”接近退休年龄。

由于党校这个特殊岗位,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严格,原有的缺岗不能及时补充,导致40--50岁的教师奇缺,造成了严重的年龄断层。

近几年来,各县(市)党校根据新的人事制度要求,采取公招、竞聘的方法,新进了一批年轻的优秀教师。

新鲜血液的补充,使党校重新焕发了生机,但青黄不接的现状依然未能彻底改变。

(3)教学与行政后勤人员比例不够合理。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县级党校的教学人员普遍不足,而行政后勤人员比例偏高,党校内部人员供需矛盾突出,尤其是第一线的骨干教师极为稀缺,有时不得不高薪外请教授装点门面,同时补充“劳动力”不足。

(4)进出口渠道不够畅通。

党校教育不同于国民教育,教师除了必备的基础理论以外,还需要不断的知识更新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而目前党校教师基本属于终身制,只进不出。

其结果既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党校事业的发展。

3、党校的体制遇到挑战

《条例》规定:

“中国共产党的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

”但在大气候的影响下,县级党校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一些县(市)将党校与其他具有培训功能的学校进行合并,旨在整合资源、统一领导。

(1)事出有因。

针对前几年在干部培训过程中,严重存在的重复培训、多头培训、争抢生源等问题,上级有关部门出于“扩大规模、集中办学、资源共享”的考虑,提出了优化“教育培训资源配置”的要求。

2003年以来,一些县(市)党委根据各自的情况,先后将党校与成职教中心、农广校等进行合并,并重新命名为“培训中心”。

在合并过程中,各县(市)情况也各有不同。

有的是因原教学楼需要重修;有的是因为原党校占地面积过小,需要扩建;有的是原党校地处闹市区,需要搬迁等等。

这些党校通过整合以后,从统一规划、统一领导以及人、财、物等培训资源的合理配置来讲,无疑是一件好事,也有利于党委、政府对培训工作的有效领导。

(2)带来的问题。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培训资源的整合也不例外。

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整合对于人、才、物的有效利用,优势是明显的,但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党校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条例》开宗明义规定:

“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

”合并后的县级党校,既不由县委直接领导,也不是县委的一个重要部门。

二是培训对象的差异。

党校培训的对象是各级领导干部,而“培训中心”主要任务是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

前者着重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培训和能力素质的提高。

而后者则主要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两者在培训目标上差距甚远。

三是培训的理念和规律不同。

根据党校教育方针的规定,党校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党内特定的,向培训对象传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党性锻炼,把培训对象“培养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人才”。

而“培训中心”就没有这个必要和功能。

四是培训的方式方法不同。

党校培训是以专题讲授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电化教学、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在教学形式上,广泛采用讨论式、案例式、调研等互动式教学。

连同党校各班次组织机构的设置、学员在校的党性锻炼、考察学习等一系列培训内容的设置,完全不同于职业教育。

因此,简单地把党校与其他学校进行合并,其结果必然导致党校的性质和体制改变,干部培训的“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

(三)走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在党校系统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天下党校是一家,只有孩子没有妈。

”当然不一定对,因为“党是亲爱的妈妈”,党校理应是有妈的“独生子”,因为“有妈的孩子是块宝,没妈的孩子象根草”。

之所以有上述说法流传,说明从事党校工作的同志是有一些难言之隐的,分析其原因:

(1)党校权威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党委办学校是我党的光荣传统,理应受到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上各种培训应运而生,培训的市场化、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作为培训干部的“主阵地、主渠道”,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硬件设备都很落后。

因此,党校的培训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失去了应有的竞争力。

在一段时间里,由于各级党委、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放松了党校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党校教育的品牌,忽视了党校教育的比较优势。

(2)党校纵向的管理网络没有建设好。

长期在党校工作的同志们,普遍有一种被自我封闭的感觉,愈来愈觉得缺少上级的人文关怀。

而且,各党校之间老是不相往来,上级党委、党校如果不召开会议,下级党校几乎处于真空地带。

由于前几年举办学历教育,上下间还有些必要的来往,但更多的时候是各自为阵。

(3)上级党委缺乏定期综合评估下级党校的制度。

上级党委对下级党校的工作定期评估制度没有建立起来。

根据《条例》精神,上级党校对下级党校只有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而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

因此,要求上级党委对下级党校的工作要定期进行检查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下级党委关心和重视所属党校的建设,同时使兼职校长的责任更加明确。

每年应由上级党委组织召开党校工作会议总结工作,布置任务,通报情况,表彰先进。

进而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三、深化改革,拓展县级党校发展新举措。

目前县级党校所处的困境不是一年两年造成的,按照常规思路,也不是一年两年能够摆脱的。

如何走出这个困境呢?

我们不妨大胆地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

县级党校是不是非设不可呢?

取消县级党校是不是必然削弱干部教育工作呢?

通过调查和全面审慎的研究,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就全局而言,从长远来看,取消县级党校是有利于发展干部教育工作的(当然,笔者所谓“取消”,并不是说要“一刀切”,应该区别情况,有先有后。

对于个别确实办得好的,完全可以让它继续办下去)。

1、县级党校的培训任务,地级党校完全有能力承担。

党校是党的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场所。

党校的主要任务是办好领导干部进修班和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这两种主体班次。

至于其它业务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不是党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而那些只办几天的短期培训也用不着到党校来,比如村支书班,完全可以由乡镇以开会和报告的形式解决。

如前所述,县级党校主体班次都不多,地级党校完全可以承担全地区干部政治理论培训的任务(而且实践证明,乡镇和科局级干部由地级党校调训,较之由县级党校调训,到训率要高得多)。

而且从长远来看,根据机构改革的要求,干部人数(尤其是领导干部人数)会大大减少;按照规模办学的设想,党校容量会逐步扩大;所以地级党校不会长期满负荷运转,今后会有余力办许多其它形式的班次。

再说,地级党校吃饱以后,还可将部分县处级干部送省委党校培训,缓解省委党校的生源困难。

2、取消县级党校,阻力不大切实可行。

县级党校经济困难,教职工待遇普遍较差。

许多教职工认为县级党校“无权、无钱、无地位”,人心思动。

校领导为改善条件,稳定人心,想了不少办法,做了一些动作。

由此可见,县级党校教职员工对身处的困境是清楚的,对改革的举措是欢迎的。

与其让县级党校像现在这样徒有虚名,“自我取消”;不如乘机构改革的东风,取掉党校这块牌子,利用现有的房地产和人员,名正言顺地办普高、办职高、办工厂、办公司。

3、取消县级党校,有利于地级党校的发展。

取消县级党校后,确实优秀的教师可以充实地级党校的师资队伍。

地级党校的教师队伍得到扩充以后,就可以逐步实现教学、科研、实践三套人马定期轮换,从而保证教师能够投身到实践中去,全面深入地了解纷繁复杂、变化不居的客观世界,再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跃进到理性认识,然后运用于教学实践。

这样就会实现以实践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良性循环,从而极大地提高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个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

取消县级党校后,原有财政拨款应全部转为干部教育经费,由县(市、区)委组织部掌握。

地级党校实行培训收费制,解决当前的经费困难,并积累一定的发展基金,以较快的速度扩大学校规模、改善办学条件。

同时,省财政支持地县级党校建设的专款也可以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

“一把沙子不起浪,一石击起千层浪”,一年只扶持一两所地级党校,才能真正见到效果。

县级党校的教学设备,比如图书资料,可以以某种形式转移到地级党校,这也是地级党校上规模的一条途径。

4、地级党校实现规模办学,有利于干部教育工作的发展。

当前党校调训难,原因很多,但有一条许多人并没有看到,或者是看到了却不敢说,那就是现在许多党校实在办得太窝囊,党校学习不能给人带来光荣感、自豪感。

党校是培养党的中坚和骨干的地方,理应办得堂堂皇皇、八面威风。

地级党校实现规模办学以后,就会真正像一所培养党的领导干部的高等学府,让人羡慕,使人敬仰,调训难的问题就容易解决得多了。

地级党校实现规模办学,形成规模优势,师资力量大大增强,学习环境大大改善,生活条件大大优化,培训质量大大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都上一个新的台阶,党校的形像就会有巨大的改观,党校对干部的吸引力就会不断强化,干部对党校将无限向往,学习积极性将空前高涨,党校和干部教育工作的春天又将来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