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知识复习总结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1807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3知识复习总结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必修3知识复习总结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必修3知识复习总结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必修3知识复习总结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必修3知识复习总结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3知识复习总结编.docx

《必修3知识复习总结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知识复习总结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3知识复习总结编.docx

必修3知识复习总结编

必修3知识总结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限。

有的区域的界限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有的区域界限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植被区。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如矿区的矿产资源优势,旅游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特色,中心商务区的商业和服务功能等。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注意:

热带、温带、寒带的划分界限是明确的。

(界限是回归线、极圈)

3、区域空间结构:

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4、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大致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区别:

乡村地域范围大于城镇地域范围;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联系:

乡村地域是城市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但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5、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通常情况下,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6、产业结构:

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第一产业:

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

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指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商业金融、运输、餐饮、卫生、教育等。

7、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8、区域的产业结构: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在区域经济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之后,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就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1.2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性的指标:

比如人文发展指数(HDI),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少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程度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阶段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增长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1.3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四大地区的差异

①四大地区的划分:

东部:

沿海10省区(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注:

未包括港、澳、台地区);

中部6个省区(晋、豫、皖、鄂、赣、湘);

西部12个省区(西北:

陕、甘、宁、青、新,西南:

云、贵、川、渝、藏;+桂与蒙)范围大

东北:

黑、吉、辽

②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东部:

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

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工业结构东北和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注:

四大地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东部>中部>西部>东北(2012年数据)

③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

南方

区域特征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

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开发

范围:

12+3(西部地带12个省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

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

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等劣势。

措施:

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

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4区域经济联系

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欧盟、东盟、APEC等)

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②意义:

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南水北调:

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

中线

西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扬州附近

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

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

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

较大

较小

水质

较好

最好

(2)西气东输:

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

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

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

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四大气区:

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油气发展战略:

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②西部能源丰富,但因经济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2)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

①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导能源,带来众多的环境问题,还因为北煤南运对我国的交通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②天然气具有清洁以及燃烧效率高等突出优势。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我国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地天然气(四大气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地区。

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的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西北则成为战略接替区,因此我国采取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西气东输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推动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推动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大气环境,缓解交通压力。

(3)加强区际联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东部的经济、技术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

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沿线农村地区通过天然气的推广,减少植被破坏。

意义:

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3)西电东送:

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分北、中、南三条线路。

意义:

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

(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

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调入和调出区及沿线地区都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3、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是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主要包括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两种类型。

(2)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销售市场从而达到追求更高利润。

产业转移最主要、最常见的方式是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设立工厂。

(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

由于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具有数量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指企业生产与其他相关企业和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进行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过程的投入。

发达国家费用较高,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市场因素:

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当达到饱和或满足不了自身的需要时,而且为了避开贸易壁垒,通常采用在新地区直接投资建厂的方式,开辟新的市场。

④其他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土地规模和价格、环境污染……

原因:

①降低成本:

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转移国)原主导产业转移后,可将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发展中国家(转移对象国)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还可以通过企业将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③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一方面可以改变区域地理景观;另一方面导致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使转移国的环境污染得到缓解,而使转移对象国的环境污染加剧。

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转移国就业机会减少;转移对象国就业机会增加。

产业转移对转出地的影响: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环境污染得到缓解,就业机会减少;

产业转移对转入地的影响:

加快区域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使环境污染加剧,就业机会增加。

经典案例分析

Ø2.1土地荒漠化(西北)

✓含义:

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表现形式: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分布:

土地沙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次生盐渍化——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湿润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大风日数多,风力强劲;植被稀疏,覆盖率低。

基础条件:

干旱的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植被稀疏

物质基础:

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动力因素:

大风日数多,风力大

2、人为因素:

根本原因:

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直接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危害:

土地退化、沙化,土地生产力持续下降,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防治措施

核心:

人与自然协调

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

3、恢复已经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具体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如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如封沙育草、营造防护林、设置沙障。

3、调节农、林、牧用地间的关系。

如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4、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如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

5、控制人口增长。

补充:

草方格沙障的作用:

一方面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一方面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

荒漠化地区

土地利用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空间分布特征

半干旱的旱农垦区

科尔沁沙地、内蒙古后山

旱作农业为主

沙质草原遭到过度农垦或固定沙丘在被农垦后活化

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格勒草原

草原放牧业为主

过度放牧造成草原退化

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形成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

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

塔里木盆地边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河西走廊

绿洲农业为主

过度樵采破坏固定沙丘植被,造成沙丘活化。

片状或带状分布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塔里木河下游、石羊河下游

绿洲农业为主

中上游绿洲超量利用地表水或冲积扇上部过度开发地下水;樵采破坏绿洲周围的固定沙丘

片状或带状分布

城镇、工矿区、交通线附近

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

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

基本建设不重视环保,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弃土弃渣等

呈现点、线状,面积小而分散

Ø水土流失(黄土高原)

✓地理特征

定位:

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地势:

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2000米

地形: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暖温带半湿润区

植被:

黄土覆盖,多次生灌丛、矮林,植被覆盖率低

生态系统脆弱:

多处于过渡地带,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困难

尖锐的人地矛盾:

恶性循环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a.降水:

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b.地形:

从平原向山地过度,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c.植被:

从森林向草原过度,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d.土壤:

由粉砂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2、人为原因

a.毁林开荒

b.过度樵采

c.过度开垦放牧

d.不合理土地利用——轮荒土地耕作制度

e.露天开矿

f.无计划的建窑洞、修路

✓危害

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5、影响水资源综合利用

✓整治措施

原则:

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措施

功能

保塬

护坡

固沟

工程措施(快)

平整土地

修梯田

打坝淤地建水库

储水拦沙;

改善生态条件;

合理利用水土

生物措施(治本)

造用材林、果林

封坡育林育草

营造防护林

蓄水保土;

发展多种经营

技术措施(关键)

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

地膜覆盖;轮作套种

蓄水保土;

提高肥力;

充分利用光热

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类型:

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

2、湿地的功能:

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

有“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鸟类的乐园”等美称。

湿地的生态作用:

调节气候、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中污染物、涵养水源。

湿地的经济作用:

供水、养殖、航运、旅游。

城市湿地的作用:

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降解有毒有害物质,净化水质。

红树林湿地的作用:

防御风浪,保护海堤,保护生物多样性。

3、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突出问题

治理措施

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功能退化

能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水质污染问题突出

防治水污染

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

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4、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

东北沼泽湿地形成的原因:

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地下有冻土存在,水不易下渗;位于季风区,降水较多;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高原湿地形成的原因:

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地势高,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水分不易下渗。

5、***河流域恢复水域面积的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1)造成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自然原因: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

数量---人口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增加;质量---水质污染

(2)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①开源措施:

建立蓄水工程,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合理开采地下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②节流措施:

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工农业用水效率,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③农业节水:

推广节水灌溉,推广耐旱农作物;

④工业节水:

合理布局减少污水排放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采用先进工艺至无水工艺;

⑤城市节水:

分质供水,推广节水型器具;

⑥3R原则——REDUCE、RECYCLE、REUSE(减污、循环、再用)。

2.3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基本知识拓展:

1、流域:

又称供水区,是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

水系:

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

2、河流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一般将流入干流的支流,叫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叫二级支流,依次类推。

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称为分水岭。

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分水界)。

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

(课本P47)

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①地形:

多山,地势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②气候:

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春季降水较多。

③水文水系:

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水量很不稳定。

④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

归纳总结:

(1)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特征是:

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形成原因是:

冬末春初处于冬季风迎风坡,降水多;夏秋季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相对稀少。

(2)田纳西河流域水能丰富的原因:

田纳西河流域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流域内地形起伏,河流落差较大,所以水能资源丰富。

(3)一个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描述的一般思路:

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水文水系、植被、自然资源。

(4)分析***河流的航运条件(或航运价值)方法:

自然条件:

水量、水量的季节变化及结冰期(即流量的大小和水流的稳定度)

经济条件:

流域内的发达程度,流域内经济越发达,客货运输量越大,航运价值高,航运量大。

(5)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方法:

水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汛期、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有无凌汛、含沙量大小、流速快慢(水能)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

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旅游等综合效益;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拓展:

河流开发要考虑流域内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开发:

①山地:

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②河谷平原:

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③河流:

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1)分析***河流综合开发的效益?

       一般从防洪,发电,航运,旅游,农业,养殖,灌溉等方面去分析。

如:

改善航运条件;增加发电量;减轻下游地区的旱涝灾害;带动流域农牧业、高耗能工业、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分析****河流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或开发的方向)?

         a、地形特征:

地形影响交通,水能及开发的规模

         b、气候特征:

影响农业和航运

         c、水文水系特征:

影响航运和水能

         d、矿产资源蕴藏量:

决定了工业及其发展的方向

3、治理经验:

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

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防洪入手,重点发展水运、水电,配合火电、核电,优先发展高耗能化学工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便利的运输和廉价的电力,吸引国内外投资者)

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招商引资、扩大外贸、基础设施建设)。

2.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

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水热条件适于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社会经济条件:

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交通运输发达;先进的科技与发达工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归纳总结:

1、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地形、土壤和水源等。

2、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

市场、交通运输、科技劳动力和政策等。

(1)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农业产品要到市场上销售,才能实现其价值。

(2)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

园艺业、乳畜业等,由于其产品容易腐烂变质,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3)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几乎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1)实行农业地区专门化生产的目的:

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规模生产,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实行农业地区专门化生产的意义:

可以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优势,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装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3)农业专业化经营方式的优缺点:

优点:

实行生产协作,提高规模效益;实现产品创新,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

缺点:

专业化经营,产品比较单一,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较弱;农作物类型单一,生态系统脆弱。

美国主要农业带:

农业带

分布

区位因素

乳畜带

东北部五大湖沿岸

气候冷湿,适于牧草生长(饲料);市场巨大(人口众多、城市密集)

玉米带

中部

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年降水量多、热量充足

小麦带

中部(冬小麦)北部(春小麦)

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肥沃、地势低平

棉花带

南部

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