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论知识点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04573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7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论知识点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论知识点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论知识点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论知识点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论知识点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论知识点分析.docx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论知识点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论知识点分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论知识点分析.docx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论知识点分析

一、考情分析

通过对2017年3月11日全国统考教师资格《信息技术》初中、高中试卷,2017年11月4日全国统考教师资格《信息技术》初中、高中试卷分析得出:

教学论的主要考点在教学评价、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导入技能、课程实施等几个方面。

二、2017年考题及解析

1.案例:

在讲授探秘二维码之前,孟老师对学生做了一次关于二维码应用经验与知识了解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学生使用二维码的情况,第二部分,调查学生对二维码知识的掌握情况。

经调查,孟老师了解到,80%的学生有过用微信交朋友、建群的经验,50%的学生有过获取活动及报名的经历,57.5%的学生有过应用二维码进行支付的体验。

根据学生的情况,孟老师重点对学生不熟悉的内容,进行了讲解。

问题:

(1)请依据教学评价的目的,分析孟老师所做的问卷,属于哪种类型的教学评价?

并说明这种评价的作用。

(2)请任意选取两种方法获得学生对二维码知识了解的真实情况。

1.【参考答案】

(1)孟老师的问卷调查属于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

诊断性评价的功能和作用,在于分析和判断教学是否具有针对性:

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的教学方案和实施过程,是否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并具有实效性;诊断性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实施前,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完善教学组织,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可以采用提问和小组竞赛的方法,了解学生对二维码的熟悉程度,提问这个方法,可以直接掌握学生对二维码的了解程度。

小组竞赛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从整体上把握学生对二维码的了解程度。

2.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

认识电子邮件,是七年级上册第五课教学内容,本课的知识点的特点主要有:

电子邮件的特点、电子邮件的地址格式、收发电子邮件的方法以及电子邮件的工作过程,教材中对电子邮件工作过程的描述如图19所示。

教学对象:

通过调查得知,该班学生多数拥有一个电子邮箱,有使用电子邮箱收发电子邮件的经历。

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但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不容易理解。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教学用时:

1课时(45分钟)

依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请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并说明确定的理由。

(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收发电子邮件的工作过程。

2.【参考答案】

(1)教学重点:

电子邮件的地址格式,收发电子邮件的方式。

教学难点:

收发电子邮件的工作过程。

确定重难点的理由:

①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的目标;

②以学生实际为参数,合情处理;

③知识结构系统化;

④以知识迁移为目的,适时转化。

(2)①体验功能:

同学们刚才学习了电子邮件的格式,收发电子邮件的方式,下面同学们之间互相收发电子邮件,内容可以是课余生活的话题。

②头脑风暴:

在收发邮件的之后,小组讨论:

电子邮件收发的原理是什么?

教师巡视后,请小组汇报。

教师以邮局为例,讲解收发原理。

发送邮件时,邮件保存在发件服务器上,好比是发送信的时候,先送到当地的邮局,当地的邮局就好比发件服务器。

接收方在接收的时候,从收件服务器下载邮件,这时候好比收信的时候,收信人从邮局取信。

3.信息技术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评价应主要考虑哪方面的因素。

3.【参考答案】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评价机制,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也能使合作学习更为有效的开展下去。

因此应做到:

①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要看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及时肯定鼓励。

②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应将本节课的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且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对学习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

③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合作、大胆探究的积极性。

④应注意多元评价,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而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⑤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4.案例:

这学期,王老师计划在高一年级的教学中应用一款新的教学软件。

在第一节课的导课环节,王老师并没有按照常规直接讲授“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等,而是首先为同学们介绍了这款软件的基本功能和账号注册、登录步骤,然后让每个学生创建账号和密码。

当同学们登录后并讨论谁登录最快时,王老师点击软件上“登录名单”面板的“登录时间”,并将结果展示在投影屏幕上,揭开谜底。

同学们通过该活动感受到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

此时,王老师顺势导出本课课题。

随后,王老师通过多次与学生问答、互动,启发同学们全面了解信息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作用。

为巩固学习成果,王老师与同学们玩了一个“抢答游戏”,通过软件反馈的抢答结果,王老师筛选出抢答最快的同学回答问题。

下课前,王老师让同学进入该软件的“测试考试”模块完成“信息技术基础”测验。

测验结束将结果展示在投影屏幕上。

之后,王老师据“一目了然”的结果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补充讲解。

问题:

(1)与直接导课相比,王老师的导课有什么不同?

(2)王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中利用软件支持了哪些教学活动?

4.【参考答案】

(1)与直接导课相比,王老师采用了创设情境,设置活动任务的形式进行导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讨论,启发谈话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更直接的体会到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激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2)王老师在这节课的新课导入环节的教学中利用软件创设情境开展任务学习,学生从中直观的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魅力,激起了学习新课的兴趣;

在巩固练习环节,王老师通过软件来呈现“抢答游戏”的抢答结果,在帮助学生巩固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认识;

在小结测验环节,同学们通过软件中的“测验考试”完成了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测试题,软件及时给予反馈结果,不仅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为王老师改进教学,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问题提供了参考。

5.案例:

随着移动技术的普及,二维码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存储,传递和识别技术迅速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中。

因此,郑老师专门设计增加了一节二维码基础知识的内容,并利用学校网络学习平台展开“二维码世界”主题学习活动。

在课堂练习与小结环节,郑老师提示同学们进入学习平台,完成“自我检测”。

5分钟后,同学们答题结束,平台自动生成了答题结果统计图表。

郑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查看了全班同学的答题情况,从统计图表显示的题目正确率来看,同学们对二维码的用途和基本使用过程掌握得最好,正确率达90%,对二维码的基本组成要表及其作用的理解,正确率为75%。

根据同学们的答题情况,郑老师发现同学们对于二维码基本组成要素的理解方面,问题主要出在二维码中“回”字形图形的用途上。

针对这一情况,郑老师对这类问题做了详细解析。

下课前,郑老师提示同学,“在平台中查看自己的自测结果,有任何疑难问题可以给我留言。

问题:

(1)从评价主体角度分析郑老师在这一环节使用的评价方式,并说明这种评价方式的优点。

(2)请分析郑老师所使用的学习平台对教学评价起到的具体作用。

5.【参考答案】

(1)从评价主体的角度来分析,材料中在张老师在这一环节中主要采用了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生自评的方式。

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了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自评自测,借助平台即可反馈的自测结果,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自身及时调整学习方式和进度,更好的促进学习;郑老师所采用的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明确学生学习的方向,同时可以方便教师借助量化的学习结果改进和优化教学。

(2)

①有利于提高计算学生成绩的工作效率,同学们答题结束,平台自动生成了答题结果统计图表。

②便于调整教学目的,因材施教,郑老师通过正确率分析,明确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便于调整教学目的,郑老师把教学难点放在了二维码基本组成要素的理解方面。

③具有互动性,学生可以通过平台留言,郑老师可以解决学生疑难的地方。

6.阅读下列材料:

为了让高中一年级学生能够完整地体验信息处理的全过程,教师通常会设计一个综合性的主题学习活动。

“我的悠长假期”主题学习活动即是以图像处理为载体,让学生体验信息采集,加工与表达的全过程。

下面是本次主题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以图片处理为载体体验信息处理的过程。

活动内容:

以“我的悠长假期”为主题,分组完成电子相册的制作,并展示交流。

活动形式:

小组合作

活动时间:

4课时(活动准备1课时,信息加工与处理2课时,汇报交流1课时)

活动过程:

(1)分组活动,并确定电子相册主题;

(2)利用国庆放假期间拍摄照片,每组照片不少于10张;

(3)利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对照片进行适当的加工与处理;

(4)利用电子相册编辑软件,制作电子相册;

(5)分组汇报电子相册的制作过程与制作成果。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教学设计任务:

(1)合理分工与合作是本次活动的关键,请根据下表设计小组讨论支架,引导学生选择与确定主题、确定作品风格,明确任务分工等。

 

三、考点分析

考点一: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的五个功能:

(一)反馈调节功能

通过教学评价可以提供有关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以便师生调节教和学的活动,使教学能够始终有效地进行。

这种信息反馈包括两类:

一是以指导教学为目的的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二是以学生自我调控为目的的自我评价。

(二)诊断指导功能

评价是对教学效果及其成因的分析过程,借此可以了解到教学各个方面的情况,以此判断它的成交和缺陷、矛盾和问题。

(三)强化激励功能

对于教师来说,适时的、客观的教学评价,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工作中需努力的方向;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和奖励、学习成绩测验等,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提高功能

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

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

教学评价,特别是形成性评价往往是和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的,评价活动也是一个学生学习的过程。

(五)目标导向功能

事先将评价的标准交给学生,使他们知道教师或其他学生将如何评价他们完成的学习任务,将有助于学生自己调节努力方向,从而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

考点二:

确定教学重难点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1.时间分配

重点的地方分配时间最长,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在重点环节多思考。

所以重点环节设置比较多的活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重点地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教练法,演示法等。

设置互动:

设置丰富的活动,可以是提问,注意提问的有效性和启发性,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方式。

2.板书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应该体现本课的重难点。

巩固练习:

新授课程结束后,可以布置一个更高层次的任务进行练习,可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3.联系旧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中找到位置,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

对学生来说,书本知识都是间接经验,它只有和直接经验相结合,获得直接经验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学得牢固扎实。

4.语言艺术

通过降慢语速,加重的语气向学生明确指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恰当的比喻,使重点和难点问题由难变易,便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考点三: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含义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手段,是教师和学生想到结合的活动方式。

教学方法包括两方面含义:

教师教的方法(教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法)。

两者有着紧密联系:

一方面,教师的教法必须要通过学生的学法来体现;另一方面,学生的学生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尽管有时是以辅助教学或自学的形式进行的,但都是教师指导或影响下的学习活动。

教法与学法同等重要、辩证统一。

(二)常用教学方法

1.讲授法

(1)方法简介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说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如教学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原理、计算机的组成等。

这种教学方法也同样适用于计算机操作性知识的原理讲解和操作步骤的讲解,如讲文件的复制粘贴。

(2)教学过程

讲授法源于德教育家赫尔巴特,苏联教育家凯洛作了改进,传入我国作了修改,基本步骤如下: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3)方法评价

讲授法的优点是:

有助于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适用于班级组织教学。

讲授法的缺点是:

容易产生“满堂灌”、注入式教学;难以估计个别差异;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4)课堂实施注意事项

①讲授要明晰。

②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内容。

③有针对性的介绍和强调重点。

④对重要教学内容的详细阐述。

2.问题教学法

(1)方法简介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是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组织分工—>开展探究、解决问题—>展示结果、成果汇总—>结果评价与学习反思。

(3)方法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开放的学习中交流合作;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

(4)课堂实施注意事项

①问题有针对性。

②问题的难度有适中,不要太简单,也不要太难。

③问题的设置能够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讨论法

(1)方法简介

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围绕一定问题和内容展开讨论、对话或辩论等,进行知识与思想的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以求明辨是非、扩大知识面和提高认识能力。

(2)教学过程

提出讨论主题—>列出讨论提纲—>讨论前的准备—>展开讨论—>总结。

(3)方法评价

讨论有助于多种意见交流形成新的理解;讨论有助于吸引多种意见促使学生思想的转变;讨论有助于学生发展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如果组织不好,讨论容易偏离主题,讨论易于流于形式。

(4)课堂实施注意事项

①在新知识传授阶段不宜用讨论法。

②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宜用讨论法。

4.任务驱动法

(1)方法简介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属于启发式的、探究式的学习,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动机驱使下,在教师指导下,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主动应用学习资源,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通过任务完成实现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概括为:

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怎样驱动是关键,信息素养是目的。

(2)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共同探讨、分析任务→自主探究、完成任务→展示评价。

(3)方法评价

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的教学思想;易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课堂实施原则

 

 

①任务设计应恰当,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学生参与任务完成。

②任务应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进行呈现,将任务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

③任务的难度要适宜,具有驱动的特点,不能过于简单或复杂。

④对任务完成所需资源要进行设计。

⑤任务驱动学习往往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

⑥可为学习任务完成提供范例。

⑦任务完的情况应进行评价。

5.合作学习

(1)方法简介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2)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

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七种,分别是辩论、竞争、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

(3)课堂实施注意事项

①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的主题。

②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合作学习。

③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技巧。

⑤处理好合作学习与个别学习的关系。

⑥处理好合作学习与其他教学策略的关系。

⑦避免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6.教练法

(1)方法简介

教练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某些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信息活动、操练某些技能,并且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操练中给以帮助与指导,使学生达到高潮教学目标的要求。

(2)教学过程

提出任务与关键点→动手实践→教练指导→归纳交流。

(3)方法评价

强调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进行主动学习。

7.WebQuest教学法

(1)方法简介

WebQuest是美国伯尼•道奇等人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是一种以网络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学生活动内容往往是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学生相互作用部分或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也可叫“网络主题探究”。

(2)教学过程

选择主题→设计WebQuest学案→为WebQuest网上安家→组织实施教学。

一般WebQuest学案包含以下六个部分;

①引言:

即“情境”,为学生提供主题背景信息和动机因素,并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

②任务:

阐明学生在通过WebQuest完成对主题的学习时,要达到什么样的任务结果或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③过程:

描述学习者完成任务所需要经过的步骤。

④资源:

包括一些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资源。

⑤评价:

建立一套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⑥结束语:

这是学生进行反思,教师进行总结的阶段。

8.案例教学法

(1)方法简介

此方法就是以典型范例为中心的教与学,通过“范例”内容进行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和方法,并借助这种一般规律独立地进行学习。

它源于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一种影响颇大的教学理论流派—范例教学,倡导者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

这种教育方法是为了解决知识的量的急剧膨胀与人的有限的学习时间、能力之间的矛盾,从另一角度讲,也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可以称为“范例”的内容有以下三个特点:

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教学过程:

课中:

四阶段

①掌握“个”的阶段,即通过范例的、典型的、具体的单个实例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以XX搜索引擎为例,使学生了解XX搜索引擎的功能特征和搜索信息的方法等等。

②探索“类”的阶段,在第一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推断,认识这一类事物的特征。

例如,把XX搜索引擎归为众多搜索引擎的一个,尝试使用其他搜索引擎搜索信息。

③理解规律的阶段,要求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比如,比较搜索引擎的异同点,概括出搜索引擎的—般或共性的使用方法、功能特征、不足之处等,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④获得关于世界和经验的阶段,使学生不仅了解客观世界,也认识自己,提高行为的自觉性。

比如,通过使用搜索引擎获取有用信息,理解搜索引擎对人们(包括自己)生活和学习的作用和影响,认识到搜索引擎虽然存在不足,但仍是信息社会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工具。

(2)方法评价

该方法从掌握具体技能操作到对一般规律的理解;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具有开放性;教学效果具有较大的迁移效应。

但是比较难选择和组织典型范例,在教学中比较难把握教学过程,对教师的业务能力要求比较高。

9.演示教学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视音频材料或实验,演示、演播教学信息,通过多形式、多通道的教学信息传递,实现课堂教学效果优化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经常与讲授法结合起来使用。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实际操作对学生进行示范演示,使学生从观察中获得感性认识。

考点四:

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微课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时间较短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

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至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二)资源容量较小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三)教学内容较少

“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

“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四)资源使用方便

“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

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此外微课还有以自主学习为主、制作简单实用等特点。

考点五:

新课导入

1.导入的定义

导入:

是指上课开始时,教师运用一定的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把注意和思维指向上课的内容,从而导入新课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2.导入的作用

(1)指向作用:

使学生集中注意,明确目的任务。

(2)激趣作用:

激发求知,产生兴趣。

(3)铺垫作用:

联系旧知,以作铺垫。

3.导入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必须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2)趣味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启迪学生思维,引起学生思考。

(4)多样性原则:

形式多变,富于变化。

(5)简洁性原则:

3~5分钟内。

4.“导课”的类型与方法

(1)温故知新导入法

这种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合乎逻辑、顺理成章地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

有如下特点:

①考生需熟悉教材前后联系。

②复习前面已学知识要用提问的方法。

③结尾总结前后知识的联系并引出今天的课题。

④最常用的导入方法,文理科通用。

考点六:

课程改革实施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二)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