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常见安全问题及处理方法doc.docx
《幼儿园常见安全问题及处理方法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常见安全问题及处理方法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常见安全问题及处理方法doc
幼儿园常见安全问题及处理方法
幼儿意外伤害是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对儿童健康和生命造成的损害,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
由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容易发生意外事故,这就需要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必须具备一些急救知识和技巧,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幼儿烫伤、骨折等意外伤害就能及时进行救护,以挽救生命、防止残疾、减少痛苦。
(一)小外伤
1.切割伤
常见切割伤:
幼儿玩耍小刀、剪刀等锋利物品造成的皮肤断裂、出血。
案例:
某幼儿拿着水果刀玩耍,不小心在手指上划了一道口子,伤口处开始渗出血珠。
急救方法:
(1)对于较小、较浅的切割伤可采用直接压迫止血法;也可以先清洁伤口周围,用冷开水冲洗伤口处.特别是将异物冲洗干净,再用双氧水由里向外消毒,然后涂搽红药水或紫药水。
(2)伤口较大,出血较多,必须先止血,将伤处抬高,立即送医院,请医生处理。
2.刺伤
常见刺伤:
常见于玻璃、竹刺、铁钉、木屑等锐利物刺入皮肤,伤口深而狭窄,容易感染。
案例:
某幼儿在自由活动后告诉老师手指疼痛,老师检查发现,该幼儿食指尖有竹刺刺入,伤处周围皮肤又红又肿,按压疼痛。
急救方法:
(1)用生理盐水或冷开水清洗伤口。
(2)检查伤口是否留有异物,如果有,用消毒针顺着刺的方向将其拔除。
(3)确认伤口无异物后,用碘酒或酒精涂搽伤口周围,伤口涂红药水。
3.扭伤
常见扭伤:
多发生在幼儿运动、游戏等活动中,多为关节处软组织受伤,伤处肿痛,运动不灵活,颜色发青。
案例:
某幼儿穿上了妈妈给她买的新皮靴,鞋跟和鞋帮都较高,该幼儿在奔跑中不小心把脚扭了,孩子感到剧烈疼痛,脚的活动不方便,老师发现幼儿的脚踝又肿又青。
急救方法:
(1)检查是否骨折。
(2)如果没有骨折,立即对伤处冷敷,使血管收缩止血,并达到止痛的目的。
(3)一天之后,对伤处热敷,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肿胀。
预防:
(1)定期检查和维修幼儿园的滑梯、攀登架等游乐设施。
(2)幼儿在户外游戏、活动时,注意观察、提醒幼儿。
(3)遇到不安全的情况及时给予幼儿适当的指导、帮助。
(4)教育幼儿不打架、不拥挤,遵守活动规则,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和守秩序的习惯。
(二)骨折
1.常见骨折
因外伤破坏了骨的完整性,称为骨折。
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两种。
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不破裂,与外界不相通;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破裂,与外界相通。
幼儿常发生以下几种情况的骨折:
重物打击,可能导致骨折;手被弹簧门挤压,可能导致骨折;伸手玩弄电扇,可能因扭转而发生骨折;车挤压、跌倒等。
也都可能造成骨折。
2.骨折的症状
(1)剧烈疼痛,特别是活动伤肢或按压骨折的部位时。
疼痛更明显:
(2)骨折的肢体失去正常功能,如:
下肢骨折不能走路,上臂骨折不能抬高:
(3)骨折的部位出现变形。
小儿骨骼的成分和成人相比较,有机物相对比无机物多,所以小儿的骨骼韧性强、硬度小。
容易发生变形,一旦发生骨折,还可能出现折而不断的现象,称为“青枝骨折”,伤肢还可以做动作,因此,小儿骨折容易被忽略,如不及时送医院治疗,伤肢将出现畸形,影响肢体的正常功能。
所以,小儿一旦发生肢体伤害,应及时送医院检查是否发生了骨折。
3.急救方法
(1)在未急救包扎前,不轻易移动伤者。
如果轻易移动,可能引起骨折移位,严重的还可能引起休克和血管、神经损伤,甚至由闭合性骨折变为开放性骨折,加重伤势。
(2)止血。
幼儿发生骨折后,观察幼儿全身状况,如果是开放性骨折并伴有大出血,先要在伤口处覆盖敷料,包扎止血。
再处理骨折。
(3)处理骨折的基本方法是:
使断骨不再刺伤周围组织,限制受伤肢体的活动,使骨折不再加重,这种急救方法叫“固定”。
①四肢骨折:
幼儿四肢骨折后,观察骨折处是否有皮肤破损及断骨暴露,如果有断骨暴露在外,不要强行还纳回去。
可盖上干净纱布,简单固定,迅速送医院进一步治疗;
如果骨折处没有上述情况,应立即用夹板固定。
夹板一般选用薄木板,在紧急情况下也可用木棒、硬纸板、竹片等代替,甚至还可将伤肢固定于健肢。
固定时,给伤肢垫上棉花或布,夹板的长度应超过伤处的上下两个关节,用绷带把伤肢的上下两个关节都固定住,露出幼儿手指或脚趾。
以便观察肢体的血液循环,松紧以手指和脚趾尖不出现苍白、发凉、青紫为度;
②颈椎骨折:
将患儿平放,头部垫高。
为避免震动,可在头部两侧放上沙袋或硬枕头,使头部固定。
③肋骨骨折:
判断断骨是否伤及肺部,如果断骨刺伤肺,患儿呼吸困难,应尽快送医院急救。
反之,可让患儿深呼吸,用宽布带缠绕胸部断肋处,减少胸廓运动:
④腰椎骨折:
处理这种骨折,稍有不慎,即可产生严重后果。
患儿发生腰椎骨折以后,应严禁腰部有活动,否则会加重脊髓的损伤。
不能让患儿走动、弯腰,救护者也不能搀扶、抱持患儿。
不可用软担架抬患儿,可用木板、门板等作为搬运工具,多个救护者动作一致地将患儿抬到硬担架上,让患儿俯卧,用宽布将身体固定在担架上.尽量平稳地将患儿送到医院.
(4)及时送医院,争取在骨折后2~3小时内送到医院进行复位处理。
4.预防
(1)保教人员要加强责任心,防止发生伤害事故.引起骨折。
(2)幼儿进出的门不安装弹簧,以免夹伤幼儿,引起指、趾骨的骨折。
(3)教育幼儿不做危险动作。
(三)出血
出血是儿童时期常发生的一种外伤现象,少量出血容易止住:
严重损伤引起的大出血。
可能危及患儿生命,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
1.常见的幼儿出血
(1)动脉出血:
血色鲜红,血流量大,短时间内可大量失血,必须立即止血。
(2)静脉出血:
血色暗红,血液均匀流出。
(3)毛细血管出血:
血液像水珠样渗出,可自己凝固。
2.急救方法
(1)动脉出血:
采用指压止血法,这是动脉止血最快速、最有效的一种临时止血方法。
即用单个或多个手指压住血管的上端(更靠近心脏),压闭血管,阻断血流,急送医院处理。
①面部出血:
压迫两侧下颌骨。
救护者可用拇指在伤口同侧下颌骨前方2厘米处触及动脉搏动,按向下颌骨,使面动脉被压闭而止血;
②前臂出血:
压迫肘窝(偏内侧)动脉跳动处;
③手掌、手背出血:
压迫腕动脉跳动处;
④手指出血:
将手指屈人掌内,成握拳状;
⑤大腿出血:
屈曲大腿,压迫大腿根腹股沟动脉跳动处;
⑥脚部出血:
压迫脚背动脉跳动处。
(2)小伤口:
由于小伤口引起小的静脉或毛细血管出血可用一般止血法,用干净的纱布、棉花垫在伤口上.用绷带包扎,即可止血。
(3)较大伤口:
由于较大的伤口引起的出血,可将敷料(可用干净的棉花、纱布)盖在伤口上,用绷带包扎止血。
(对小伤口和较大伤口出血,还可将陈艾叶搓成艾绒点燃,用以炙伤口,止血效果很好。
)
3.预防
(1)将小刀等锐器放在幼儿拿不到的地方。
(2)经常检查幼儿口袋,如有危险的东西,要交老师妥善保管。
(3)教育幼儿不用带尖带刺的东西做玩具、不挖鼻孔。
(4)注意幼儿活动中的安全。
(四)烧、烫伤
1.常见烧、烫伤
烧、烫伤是由火焰、蒸汽、热液体、电流、化学物质等作用于人体引起的损伤。
幼儿皮肤的角质层薄.保护能力差,因开水、热汤、化学药品、火焰、电器等导致的烧、烫伤事故较多。
按烧伤的程度不同可分为三度烧伤。
一度烧伤:
仅表皮受损。
表现为皮肤轻度红、肿、热、痛,没有水疱。
二度烧伤:
伤及真皮。
表现为伤处皮肤疼痛剧烈,有水疱。
三度烧伤:
伤及皮下组织、肌肉。
表现为受伤处皮肤感觉消失,无弹性、干燥,无水疱,皮肤颜色蜡白或焦黄。
2.急救方法
烧、烫伤的急救原则是消除烧、烫伤的原因,保护创面,设法使伤员安静止痛。
(1)消除烧、烫伤的原因。
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是火焰,应设法将余火扑灭;如果是热的液体,应立即将烫伤部位的衣服脱掉;如果是触电烧伤,应立即切断电源。
(2)保护创面。
一度烧伤可在局部涂搽獾油、烫伤膏等,一般在3~5天内可好转。
二度、三度烧伤应用清洁的被单、纱布、毛巾等物覆盖创面,不要弄破水疱,也不要在创面上涂抹任何治疗烧伤的药品,避免加重感染和损伤,速送医院处理。
(3)设法使伤员安静止痛。
若烧、烫伤面积大,病人烦躁口渴,可少量多次给予淡盐糖开水饮用。
注意事项:
如被腐蚀性药品烧伤,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如被生石灰烧伤,应将石灰颗粒揩去,再用水清洗,否则,生石灰遇水产热,会加重伤势。
3.预防
(1)成人端着热水或开水壶时要注意避开幼儿。
(2)开水、烫饭菜、化学药品、电器等应放在幼儿手够不着的地方。
(3)刚烧好的饭菜应放置一段时间,待不烫时才让幼儿进食。
(4)给幼儿洗头、洗澡时应先开冷水后开热水。
(5)教育幼儿不玩火、不触摸电器等物品。
(五)煤气中毒
1.常见煤气中毒
煤气中毒大多是由于冬季用火、洗浴、用煤炉取暖,如果居室无通风设备、风倒灌、烟筒漏气,常发生煤气中毒。
过量的一氧化碳进入人体,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远大于氧气,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的能力和作用,使人体缺氧而窒息。
幼儿一氧化碳中毒,轻者头痛、恶心、呕吐、乏力,重者呼吸困难、昏迷、惊厥,皮肤出现樱桃般的红色等症状。
2.急救方法
(1)救护者匍匐进入现场,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2)迅速把病人抬离中毒的现场,转移到通风保暖处平卧,松开衣领、腰带。
(3)给病人保暖,中毒严重者速送医院急救。
(4)如呼吸、心跳已停止,立即进行口对口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急救。
注意事项:
给病人灌醋、喝酸菜汤都不能解除煤气中毒,反而拖延了时间。
让病人受冻也不能解除煤气中毒,反而容易使其受凉,加重病情。
3.预防
(1)冬季不得在室内使用没有通风设施的煤炉取暖;洗浴时一定要有安全设施。
(2)冬季注意提醒家长们,千万不能将孩子单独放在、甚至锁闭在用煤炉或煤气取暖的房间里。
(3)养成使用完煤气即关闭阀门和总阀门的习惯。
(4)幼儿园定期检查煤气管道有无泄漏之处,如有,当立即修理。
(六)误服毒物
1.常见误服毒物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常备药片、药水、有毒物品管理不善,导致幼儿当作食物误食而中毒。
案例:
某个3岁的幼儿在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发现了喇叭花种子,该幼儿很好奇,把喇叭花种子吃了下去,引起中毒。
2.急救方法
(1)催吐。
如果是两岁以下的小儿,可一手抱着,另一手伸入小儿口内刺激其咽部,使其将毒物呕吐出。
若是两岁以上的小儿,先给清水饮下,让孩子张大嘴,再用筷子或手指等物给予小儿咽部机械刺激使其呕吐,可反复让小儿喝水、催吐,直到吐出的水全为清水。
(2)解毒。
对于误服强酸强碱等化学液体的患儿,为保护其食道、胃的黏膜,可用牛奶、面糊、蛋清等作为洗胃剂,既可达到洗胃的目的,又能保护胃黏膜。
若是误服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幼儿,在患儿的呼气中能闻到大蒜味,可让其喝下肥皂水解毒,同时,立即送医院急救。
(3)对于吃进毒物时间较长的患儿,如超过4小时,毒物已进入肠道,应立即送医院急救。
(4)急救的同时,要搜集患儿吃剩的东西、呕吐物,以及可能在患儿口袋内残留的有毒物质,以供医生检验毒物的性质,为治疗提供依据。
3.预防
(1)家庭和幼儿园对常备药品应加强管理,标签鲜明,放在小孩不易拿到的地方,不能与食物放在一起。
(2)给孩子服药要看清楚标签上的姓名、药品名称等。
(3)教育幼儿不随便吃东西。
(七)异物
1.呼吸道异物
喉部、气管或支气管内误吸入异物,统称为呼吸道异物。
(1)常见呼吸道异物小儿的咳嗽反射差,玩耍、嬉戏时口内含有异物,一不小心,可能让异物进入呼吸道;或进食时大声叫喊、哭闹,也可能将食物呛人呼吸道。
吸人的异物,以蚕豆、花生、瓜子为多见。
异物进入喉、气管,刺激黏膜引起剧烈呛咳、气急等症状,继而出现喉鸣、吸气困难、声嘶等症状。
案例:
妈妈催促正在吃果冻的孩子上幼儿园,孩子一着急,果冻一下吸入了气管,顿时,面色憋得通红.呼吸困难。
(2)急救方法
①抓住小儿双脚使其倒置,并大力拍击其背部,使异物从喉部落出,如果此法无效,速送医院急救。
②让小儿坐在抢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