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123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祝考试顺利★

一、语言基础与运用(22分)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曲罢悯然(同情的样子)

B.此情可待成追忆(可以)他生未卜此生休(占卜)

C.如听仙乐耳暂明(忽然,一

下子)秋月春风等闲度(随随便便)

D.扪参历井仰胁息(摸)弦弦掩抑声声思(思念)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剑阁峥嵘而崔嵬B.暮去朝来颜色故

C.铁骑突出刀枪鸣D.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行,是古诗的一

种体裁。

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区别。

这种体裁的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

B.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七言之分,律诗通常每首八句。

《锦瑟》是一首七律。

C.白居易,字乐天,号易安居士,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还有七律《钱塘湖春行》等。

D.李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誉。

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常常用惊世骇俗的笔墨,创造出壮丽奇绝的境界。

4.下列各句都写到“泪”,从情绪和心境的角度来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2分)

A.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B.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C.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D.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5.下列对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结构上与开头一段写到的“夜”、“船”、“月”相呼应;“江心秋月”烘托了诗人及琵琶女漂泊沦落之愁。

B.“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两句写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C.“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D.“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一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跃然纸上。

6.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我们解读《祝福》时,可以深切感觉到民俗文化的威力无处不在,民俗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秩序和道德规范。

B.鲁迅先生正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的写

照。

C.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红学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D.《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海洋上的故事,你不免会问,书中的

老人、海洋、马林鱼各代表什么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创作《葬花吟》这首歌时,王立平:

曹雪芹为什么对黛玉?

如此倾情地写下一大段诗词?

黛玉小心眼儿,尖酸刻薄,有什么可爱?

但曹雪芹为何会对她倾注这么多感情?

王立平觉得这首词背后暗藏着某些东西。

于是,他每天研读《葬花吟》,。

王立平谱完《葬花吟》的开头几句就写不下去了,有八九个月的时间下不了笔,耳旁不断回响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停滞后,终于有一天,他突然领悟到,这哪里是普普通通的哭诉?

()这哪里是低头葬花?

分明是昂首问天啊!

这是一种反抗封建礼教的悲鸣,是呼号……顿时,王立平的激情来了,旋律也随之而生。

写着写着,他泪流满面,甚至抚琴哭泣。

一年多的煎熬总算换来了这样的感悟:

“我把曹雪芹的这首词写成了‘天问’!

最后,王立平在《葬花吟》的乐曲中加入了几处闷鼓声,就像是敲在人们心上的闷鼓。

此时他也感到用自己的音乐为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出了一口闷气!

感觉这似乎不是自己写出来的音乐,而是从《红楼梦》挖出来的。

电视剧《红楼梦》播放后给予了广大观众很高的评价,该剧的音乐更是让观众享受到了音乐的美妙及作品的精神。

王立平将曹雪芹这首千古不朽的诗创作成歌曲,使它变成了另一门类的艺术精品。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百思不得其解情有独钟苦思冥想字里行间

B.大惑不解情不可却左思右想文采风流

C.百思不得其解情有独钟左思右想文采风流

D.大惑不解情不可却苦思冥想字里行间

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指问苍天的不正是黛玉这样一个多情的弱女子吗?

B.不正是黛玉这样一个多情的弱女子在指问苍天吗?

C.指问苍天的分明是黛玉这样一个多情的弱女子。

D.黛玉这样一个多情的弱女子却可以勇敢地指问苍天。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电视剧《红楼梦》播放后广大观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该剧的音乐更是让观众享受到了音乐的美妙及作品的精神。

B.电视剧《红楼梦》播放后给予了广大观众很高的评价,该剧的音乐更是让观众享受到了音乐的美妙,领悟了作品的精神。

C.电视剧《红楼梦》播放后广大观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该剧的音乐更是让观众品尝到了音乐的美妙及作品的精神。

D.电视剧《红楼梦》播放后广大观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该剧的音乐更是让观众享受到了音乐的美妙,领悟到了作品的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①古典诗歌欣赏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情景上,情景作为核心范畴,很有中国特色。

古典诗论之所以这样重视情景的关系,表面上看,是由于诗歌往往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自然景观和人事关系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触景生情和即景抒情。

往深处探索,这里似乎还有和中国的绘画一样的美学原则,那就是把重点放在人和自然的和谐上,在天人合一深厚的基础上,建构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的诗学范畴”。

②现场感的“感”,一方面指所感对象是景物,另一方面指所感主体是人情。

但有些诗评家却常把两者绝对割裂开来。

如宋诗评家范晞文,在具体分析文本时,往往把律诗对仗句的情景机械分割为“上联景,下联情”“上联情,下联景”之类。

个中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便不免将之推向极端。

至于机械地把“真”和“实”联系在一起,就更加僵化了。

在这一点上,连王夫之也未能免俗。

他把景钉死在“实”上,也就是现场感上。

他说:

“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这就把景观的“真”变成了现场亲历的“实”。

③对这个理论上的偏颇,许多诗评家长期含而混之,只有清代的黄生提出挑战:

“诗家写有景之景不难,所难者写无景之景。

”“有景之景”,写五官直接感知,因情绪而产生变异感,这是常规现象。

而“

无景之景”乃不见之见,变不见为见者,情也。

后来,清人乔亿提出了一个与王夫之的“目接”相反的范畴“神遇”,可以说为黄生的“无景之景”寻到了原因。

“景有神遇,有目接。

神遇者,虚报以成辞……”这个“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由情而感的自由。

④“神遇”是想象的,有可能不是真的,其感染力从何而来呢?

早在明朝,谢榛就提出与写实相对的“写虚”,认为诗人的功夫就是在虚实之间“权衡”。

实际上,就是说写实与写虚的对立并不是僵化凝固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他认为贯休的“庭花濛濛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无趣”;而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景虚而有味”。

⑤在汉语中,实和真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而虚则和假联系在一起。

怎样才能避免由虚而假,达到由虚而真呢?

元好问曾经提出,虚不要紧,只要虚得诚就是根本。

实际上,诗人无不自以为是诚心而发,可是事实上,假诗还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乔亿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了突破。

这个突破首先体现在理论范畴上。

一般诗话词话,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却从创作论出发,从创作过程、从难度的克服来展开论述:

景观万象已经给前人写光了,经典的、权威的诗语,已经充满了心理空间。

怎样才能再虚而不假,虚而入诚呢?

乔亿提出“同题而异趣”,也就是同景而异趣。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找到自我之心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面对的是相同的景物,“斯异不同”,诗文才会有无穷的魅力。

(摘编自孙绍振《古典诗话情景矛盾中的宾主、有无、虚实、真假》)

10.根据全文内容,下列有关诗歌情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时,景物和人情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不能把它们绝对割裂开。

B.诗歌情景的真和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鉴赏诗歌时不能机械地把“真”和“实”联系在一起。

C.诗歌的景可以是实,也可以是虚,实景和虚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诗人的功夫就是“权衡”虚实。

D.只要诗人能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所写的景物与其他诗歌相同,表现的情趣也会不同。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某个角度讲,文章就是古典诗

论中情景关系发展史。

B.文章开篇论述了古典诗论重视情景的原因,这正是后文立论的基础。

C.文章引用了大量古代诗评家的观点,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批评或肯定,表达了作者对诗歌情景关系的独特见解。

D.文章第③段中的“神遇”之“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第⑤段论述了怎样避免由虚而假的问题,因此,第③⑤两段衔接更紧密,第④段应放到最后。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可能是导致一些诗评家常把所感对象和所感主体绝对割裂开的原因。

B.元好问认为,只要虚得诚就能避免由虚而假,可实际上,尽管诗人无不自认为是诚心而发,假诗仍然遍布天下。

C.对于景情割裂的问题,清人黄生、乔亿提出了“无景之景”“神遇”等概念,但他们没能解释“无景之景”“神遇”感染力从何而来的问题,只能留给后人去解释了。

D.一般的诗话词话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则从创作论出发展开论述,这在诗论的理论范畴上是个突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材料一:

中国是文明古国,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据统计,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比重,美国是25%左右。

2017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5462亿元,占GDP比重仅为4.29%。

城市方面,目前只有杭州2017年的占比达到了24.20%

2018年4月22日,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在腾讯新文创生态大会上提出了新文创的概念。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新文创概念的提出,的确符合当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的发展趋势。

这些年,为嫁接“互联网+”概念,2016-2017年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政策调节所针对的一大重点就在于新兴文化产业。

其中2016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

所谓新文创其实是一种更加系统的发展思维,即通过广泛的主体连接,利用VR、AR、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互相赋能,从而实现高效的数字文化生产。

新文创本质上是利用“文化十科技”的融合打造文化产业,重构文创内容生态。

(摘编自《2018中国城市新文创活力指数报告发布》,搜狐网2018年7月18日)

材料二:

当传统文创产业转型加速,“新文创”不再局限于传统业态,而是以科技为驱动,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用户的文化体验、生产端的文化思维等,淡化娱乐,突出文创。

新文创的崛起,需要产业的支持,更需要文化本身的价值和カ量。

文化始终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所在,产业则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灵魂与动力,缺一不可。

在这种理念下,强势游戏《王者荣耀》能走到今天,除了玩法本身,很重要的一点是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经典人物,让人们在游戏中体会文化。

腾讯动漫的漫画《一人之下》有道家文化的影子,腾讯影业重点打造《庆余年》《藏地密码》等影视作品,也是看到了其深厚的文化价值。

文化从来都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