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美术备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948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4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美术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六年级下册美术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六年级下册美术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六年级下册美术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六年级下册美术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美术备课.docx

《六年级下册美术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美术备课.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美术备课.docx

六年级下册美术备课

全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概况

六年级学生是小学学习阶段中的最高年级,他们已经掌握了最基本的社会知识并具有了初步的审美能力。

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渴望美,欣赏美,且有着较强烈的创造美的愿望。

作为教师就应为他们提供展示美创造美的平台,把他们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重逢的发挥出来。

本年级学生对美术课兴趣浓厚,并具有较好的绘画基础和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对绘画材料的运用能力较强。

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对一些废旧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各学习领域目标

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体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作意图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它美术活动的区别。

3.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南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重点

1.   学习色彩的明度渐变和纯度渐变等色彩知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并能有目的地加以运用。

2.   能用日记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的有趣情境、有意义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用各种瓶子及其它塑造材料,大胆想象并设计制作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

(二)教学难点

1. 利用多种媒体,如蛋壳、废包装、稻草等材料制作作品。

2. 欣赏情节性比较强的中外作品,认识该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

3. 用水粉、水彩颜料表现周围的事物,表达自己的兴趣与愿望。

4.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植物籽粒,纤维线材、织物等材料的平面拼贴进行造型设计。

5.能运用紫沙泥等材料进行立体造型,并用水粉颜料加工、装饰。

四、教学措施

1.应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术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2.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宽容和尊重。

3.   采用多种办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以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的评价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

 

进度表

周次

课题

课时

1--2

明与暗

2——3课时

3--4

寻找美的踪迹

2课时

5--6

泥浮雕

2--3课时

7

扇面画

2课时

8--9

我设计的服装

2--3课时

10

图文并茂

2课时

12--13

世界奥林匹克日

2课时

14--15

二十年后的学校

2--3课时

16--17

我们即将毕业

2--3课时

18

电脑美术

1课时

19--20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

3课时

 

课时备课

教学内容

明与暗  

 

教学

目的

要求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方法。

2.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

3.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教学

重点

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教具准备

1.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数个。

 2.射灯。

 3.摆放石膏形体的桌子,配以衬布。

 4.投影仪。

 5.范画两幅  6.铅画纸一张(4k)、铅笔、美工刀。

8开素描纸,绘图铅笔、画板、橡皮

课时安排

2-3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一、

 

二、

 

三.

课后拓展

 

欣赏导入

(设计意图:

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看教室两边墙上,这些是美术兴趣小组同学们的素描作品,你们能看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

对,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现的石膏体。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大家来共同学习新的一课“明与暗”。

(出示课题)

 

探究新知(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理解物体明暗的产生。

1.我们首先来研究研究明暗怎样产生的。

(写生灯)你们来看,这是一张白纸,我们把它放在灯光下,你来观察一下,在它的表面上有没有明暗变化?

谁能想办法让这张纸产生明暗变化?

(学生上台演示)

你是把它卷了一下,来观察一下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总结:

有了从明到暗的渐渐过渡的变化。

下面来看这位同学把纸折了一下,我们把它放到灯光下,有了什么变化?

总结:

对,明和暗有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对比非常强烈。

还有一位同学把纸揉皱了,看看它在灯光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总结:

纸上出现了丰富的明暗变化。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总结出明暗时怎样产生的吗?

总结:

对了,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

观察体会(设计意图:

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理解,加强学生对物体明暗认识与体验,并为下一步进行实践创作做准备。

1.同学们这里有一个石膏球体,我们来观察,当光线照射的它时,我们会发现什么?

(出示石膏球让学生思考、议论后回答)

总结:

光照后,球体表面出现了明、暗半球。

你们再仔细看看,球体的亮部有没有明暗变化?

暗部呢?

总结:

球体的明暗变化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可概括为:

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投影(物体挡住光源产生)。

(课件演示)

2.刚才我们分析了球体的明暗变化规律,其实任何物体在光的照射下都会产生这些明暗变化,我们来找找看。

(出示石膏几何体让学生观察)

活动四:

主动参与(设计意图:

演示绘画方法,给学生直观印象。

下面老师就用铅笔画素描的形式表现圆柱明暗关系。

   1.第一步是整体观察分析,要确立光源方位,找出明暗交界线所在的位置。

2.观察好了就可以起稿了,用直线画出圆柱的结构轮廓;接着画出明暗交界线、投影;

3.然后就可以铺大色调了,铺出暗面、投影的基调;(注意:

用直线排成块面,顺着球的弧面画;投影注意近实远虚。

4.最后进行细致刻画:

从明暗交接线入手,先画出背光面基本调子;背光面近暗远灰,但不能比受光面的灰调亮;再从明暗交界线向亮调子由深到浅过度;亮调子用较硬铅笔画。

活动五:

学生实践(设计意图:

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作业设计:

1.学生选择立方体或圆柱体画出明暗素描,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2.注意把握以下问题:

A、 灰调过少或高光位置不对;

B、明暗交界线不准;

C、投影不准;

D、排线问题;

E、反光太亮。

活动六:

欣赏讲评(设计意图:

给学生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平台。

1.教师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摆放到前面,全体学生欣赏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

2.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知道了怎样运用明暗变化表现石膏几何体的立体感,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绘画中,观察生活中各种不同物体的明暗,并用画笔把他们描绘出来。

 

板书设计

明与暗  

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

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

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投影(物体挡住光源产生)

 

教后记

 

 

课时备课

教学内容

寻找美的踪迹  

教学

目的

要求

1、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2、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难点

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具准备

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

水粉笔墨水宣纸

课时安排

2-3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一、

 

二、

 

三.

课后拓展

 

活动一:

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照片、几朵花照片和许多花的照片.(展示课件图片一、图片二和图片三)

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小结:

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

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活动二:

请学生欣赏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

(展示课件图片四、图片五和图片六)

教师再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小结:

近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

教师启发学生:

古代诗人杜甫曾有一首诗来形容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活动三:

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的照片(展示课件图片七和图片八)

提问学生:

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

学生回答完后再欣赏课件九和课件十。

小结:

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时注意到的美。

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美丽。

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活动四:

教师请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

 例如:

汪洋的大海很美丽,滴滴水珠也美丽。

      我家的房屋很美丽,整齐的砖瓦也美丽。

      我们的学校很美丽,。

也美丽。

设计意图:

开拓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

活动五:

请学生欣赏肌理图片。

自然界的肌理图片以及制作出的肌理图片。

(制作的肌理图片表现点和线的各一张)(展示课件十一到最后一张)

在欣赏照片肌理现象中,提问学生:

你觉得它们象什么?

在欣赏制作的肌理图片中,提问学生:

这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一幅是用白菜的叶子沾墨拓印制作成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二幅是用揉皱的纸张沾墨,然后打开后的效果。

学生讨论

小结:

线可以用吸管吹,用墨和生宣纸渲染等方法

     点可以用牙刷、喷壶、水彩笔点等方法进行制作。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演示其中一种到两种方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找寻肌理制作的方法。

 

活动六:

作业设计

学生作业提出要求,可以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风景或者肌理

 

的照片。

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制作肌理效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