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思路四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9027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思路四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思路四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思路四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思路四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思路四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思路四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docx

《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思路四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思路四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思路四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docx

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思路四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

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思路(四)(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

(三)常见意象拾零

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

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另外,“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在这首诗中虞世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龚自珍《己亥杂诗》:

“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哀鸿”一语出自《诗?

小雅?

鸿雁》: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同声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不绝。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巴歌:

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

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

唐?

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

“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

”元?

谢应芳《水调歌头。

再和寄酬袁子英萧诗》:

“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

”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其典出自战国楚?

宋玉《对楚王问》,查阅成语”曲高和寡”便知。

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出自杜甫诗《可叹》: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又像灰狗。

宋?

刘克庄《沁园春?

和吴尚书叔永》:

“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

”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

出自汉?

赵晔《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

“吴作钩者甚众。

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

遂服而不离身。

”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

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

识鉴》(或《晋书?

张翰传》)。

“(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

‘人生责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遂命驾便归。

”菰(gū)菜羹:

菰菜、莼(chún)羹。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乡思)”借指思乡之情。

例如,辛弃疾《沁园春?

带湖新居将成》: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双鲤:

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敦煌曲子词?

鱼游春水》:

“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

云山万重,寸心千里。

”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音信全无。

清?

宋琬《喜周华岑见过》:

“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写的也是睹信(双鲤鱼)思人。

红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源自王维的《相思》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清?

朱彝尊《怀汪进士煜》:

“人日梅花落,怀君过岭时。

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

”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庄周梦蝶:

《庄子?

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

胡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

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陆游《冬夜》诗云:

“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

《史记?

伯夷列传》记载: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

孟郊《感怀》(之五):

“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

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

“后来也表坚守节操。

文天祥《南安军》: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碧血: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

“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

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

”语出《庄子?

外物》: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

”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

《窦娥冤》:

“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

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

“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典出《晋书?

邰诜传》:

“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

‘卿自以为何如?

’诜对曰:

‘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唐?

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

“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怀橘:

指孝顺双亲。

典出《三国志?

吴志?

陆绩传》:

“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

术谓曰:

‘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

’绩跪答曰:

‘欲归遗母。

’术大奇之。

”唐?

张祜《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诗云:

“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

”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

“下马入门怀橘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

朱淑真《仟艮春》:

“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据唐?

范摅《云溪友议》,相传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

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

后来借,拟诗传情。

如高明《二郎神?

秋怀》:

“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击楫:

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出自《晋书?

祖逖传》:

“(逖)仍将本留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宋?

赵善括《满江红?

辛卯生日》:

”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

”又称”中流誓”,陈亮《念奴娇?

登多景楼》: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

语出李斯《谏逐客书》: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6,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

如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

“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咏絮:

谓女子咏雪。

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唐?

卢纶《宴赵氏昆季书院因与会文并率尔投赠》:

“咏雪因饶妹,书经为爱鹅。

”刘义庆《世说新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红楼梦》(第三回):

“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

”“咏絮才”就是指林黛玉非凡的咏诗才华。

柳营:

指军营。

唐?

武元衡《送张六谏议归朝》:

“笛怨柳营烟漠漠,云愁江馆雨萧萧。

”《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记载:

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

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

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

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唐?

鲍溶《赠李黯将军》:

“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南冠:

指囚犯。

《左传?

成公九年》:

“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

问之曰:

‘南冠而絷者,谁也?

’有司对曰:

‘郑人所献楚囚也。

’使税(通‘脱’)之。

……公曰:

‘能乐平?

’对曰:

‘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

’使与之琴,操南音。

公语范文子。

文子曰:

‘楚囚,君子也。

’”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

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李白《流夜郎闻酾不预》:

“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柳:

1、“柳”、“留”二字谐音,故“柳”经常暗含离别意。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句,首开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全诗基调感伤,黯然销魂,不仅有执袂惜别的深情,更饱含着对友人处境的深度关注和前路珍重的殷殷祝愿。

柳永“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三句,点染出一幅萧瑟凄迷的画面,也烘托了离别者形只影单的孤零心境,使读者深感蕴涵其中的离恨绵邈、悲愁难克的渺茫情怀。

2.“柳”多种于房前屋后,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

如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咸阳城西楼晚眺》),诗人在愁怀无际之时登上咸阳城楼,举目四望,见依依杨柳略类江南,便想起了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生发出感慨大唐帝国在风雨飘摇中的无限悲愁。

又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一个春天的夜晚,一笛饱含离愁别绪的曲调,唤起了诗人一连串具体的回忆,顿感无边的凄凉与惆怅,周身弥漫着的是一般噬心镂骨的思乡之情。

3.柳絮飘忽不定,故“柳”常作示愁的凭借。

宋?

贺铸《青玉案》中的“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表现了作者满怀的愁思就像满地沐浴愁霖的青草、满城随风飘舞的柳絮,满天淅沥洒落的雨丝,遮天盖地,形象地诠释了作者此时忧愁的深刻和广泛程度。

唐?

刘禹锡《忆江南》“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襄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嗷”以柔弱的柳丝在轻风中上下飘扬,向人们挥袖作别的惆怅,深刻地衬托出了抒情主人公百无聊赖、寂寞愁苦的心境。

水: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柔情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通过对深宫秋夜景物的逼真描绘,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又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两情相会的情意,像悠悠流水温柔而又缠绵,一夕佳期却如梦飘逝,婉转的语意中饱含无限辛酸的眼泪。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延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钱别校书叔云》),抒写了诗人因强烈地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力图摆脱和超越精神樊篱和桎枯的要求和决心。

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词人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不仅袒露了词人物是人非的生命感慨,也容易让读者从中取得心灵上的感应。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

思乡之情。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杜甫《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1.唐代边塞诗大多与明月有关,明月蕴涵着边塞诗人的悲愁特质。

如: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悲怆郁愤;“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的悲凉凄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以上诗句中,月都是作为一种语言形象出现的,起着渲染环境、突出抒情的作用,同时也实现了边塞这个空间概念由地理位置向心灵感悟的转换,从而使读者在深层的感知维度上产生共鸣。

2.月有阴晴圆缺,月携带着人类情感的基因,因而月蕴涵情感无奈的特质。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的希冀和渴盼。

深挚缠绵欲见难能的无奈情感,只能化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水调歌头》)的凄美独白,飘游在年年岁岁亘古如斯的皎洁苍穹。

当然时间也会冲淡和泯灭爱情的甘甜和香醇,倍增凄凉的无奈和忧伤。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暇《江楼感旧》),曾经花前月下的娉婷倩影,伴随岁月蹉跎而今不知零落何处,只留下丝缕酸痛汹涌在爱情失落的天际。

3.月光的腾跌在生命的时空中轮回,因而月光蕴涵时空的永恒特质。

如李煜说: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虞美》)人们在词人眼里,昔日的欢娱和自由,只能在花开花谢、月圆月缺的交替与循环的现实处境中进行此生无奈的追忆和忏悔。

另外,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朦胧醉意中追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人生哲理,从而生发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从而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这一永恒的自然规律宣泄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