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8458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历史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初一历史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初一历史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初一历史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初一历史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历史学案.docx

《初一历史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历史学案.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历史学案.docx

初一历史学案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长清区乐天中学教学会议记录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3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备案)3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学案)4

第2课贞观之治(备案)5

第2课贞观之治(学案)6

第3课开元盛世(备案)7

第3课开元盛世(备案)8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备案)9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学案)10

第5课和同为一家(备案)12

第5课和同为一家(学案)12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备案)13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学案)14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15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16

初一历史下册1---8课复习提纲17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18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20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学案)21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学案)22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23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24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25

复习9-10课26

复习12-14课26

七年级历史科下册第二、三单元复习题(第12--14课)27

第二单元历史练习题30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32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33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33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34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35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36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37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38

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二)39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复习

(一)40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复习

(二)41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41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二)42

第三单元明清

(一)43

第三单元明清

(二)43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检测试题44

七年级下册填空题精选46

七年级历史下册测试题48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隋唐的历史知识:

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历史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运用历史地图;学会分析、运用、搜集历史资料等;运用历史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3.感知隋朝在我国、在世界上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

二、教学方法:

小组式、自学式、探讨式

三、学法指导:

历史知识归纳综合法、探究合作、小组自学法

四、新知识:

隋朝政治、经济史;唐朝政治、经济史。

隋唐政治制度、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文化史。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备案)

(课型:

新授课主备教师:

审核时间:

2012、2.1)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专讲隋朝的历史。

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

“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

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

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

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

而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则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隋朝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

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思路:

1.阅读学习目标,掌握学习重难点。

2.独立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3.小组合作,解决小组疑难问题。

4.集体讨论,针对课后“动脑筋”部分,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5.5分钟课堂检测,检查学生学习掌握情况。

6.学习反思,课后完成作业,填写“学习反思”

三、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一:

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二:

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打出讨论题后,先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论据”:

1阅读理解教科书第4页的历史材料;

2思考〔动脑筋〕2提出的问题;

3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想想该图的含义;

4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

5在“大运河的开通”一目的正文和阅读文字中找出评价大运河作用的话。

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言。

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

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四、板书设计:

繁盛一时的隋朝

1.繁盛:

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

2.一时:

二世而亡,共38年(581——618)

五、课后反思: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学案)

(课型:

新授课主备教师:

审核时间:

2012、2.1)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隋朝的建立及统一,大运河的有关知识。

  2.理解大运河开凿的作用;客观公正的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二、学习重点:

隋朝大运河。

学习难点:

隋朝大运河。

三、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学习:

读课本P2——3,完成。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     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年,隋灭掉陈,统一南北。

动脑筋:

你能总结出隋朝可以重新统一南北的条件吗?

(可以讨论)

2.隋文帝的统治:

(1)措施:

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    ,减轻人民负担;

(2)表现:

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

读课本P4——5,完成。

3.隋朝大运河:

(1)目的: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

在      在位时开凿。

从605年起。

  观察教材第4页的运河图,填写下面(3)至(6)项:

(3)三点:

中心在    ,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四段:

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      、邗沟、      。

(5)地位:

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     的运河。

(6)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二)看课本P5,完成课本练习“动脑筋”。

(三)练习:

学习与检测P1“自主探究”。

(四)阅读学习与检测P2——4。

A层:

做学习与检测P2“基础知识”部分;

B层:

做学习与检测P3“能力提升”部分;

(五)提升,阅读教材P6“动脑筋”,思考怎样解决?

(六)作业:

学习与检测P5“能力提升”

四、自我检测:

1.隋朝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

  A、重新统一南北  B、设三省六部  C、创立科举制  D、开通大运河

  2.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

  A、589年      B、601年         C、605年      D、611年

  3.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

  A、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4.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 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

  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

  5.阅读下列材料: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    ----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1)诗人赞颂的“此河”是哪项伟大的工程?

该河开凿时的皇帝是谁?

  

(2)诗中的“此河”全长有多少?

地位如何?

  (3)请写出“此河”的三点四段分别是什么?

五、资源连接:

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

显然是不对的。

古今史家对此有诸多分析。

学者郭志坤对此分析说:

“将‘想游玩江都’视作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唯一动机,那是失之偏颇的。

”他认为:

“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动机和目的不是单一的,既有贪恋江都美景的动机,又有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既有耀兵江南、挖掉王气的动机,又有攻打高丽的目的(指运输军粮的方便)。

其工程是伟大的综合工程,其动机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

而其本体动机则在于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以巩固其统治。

”(《隋炀帝大传》)。

这和课本上所表述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基本相同。

六、学习反思:

 

第2课贞观之治(备案)

(课型:

新授课主备教师:

审核时间:

2012、2.1)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在唐高宗时就已掌权,后来称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武则天统治时期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在唐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的难点是:

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思路:

1.阅读学习目标,掌握学习重难点。

2.独立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3.小组合作,解决小组疑难问题。

4.集体讨论,针对课后“动脑筋”部分,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5.5分钟课堂检测,检查学生学习掌握情况。

6.学习反思,课后完成作业,填写“学习反思”

三、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女皇武则天的评价问题:

1.指导学生读懂展示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

2.通过指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四、板书设计:

第2课  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

2.女皇武则天。

五、课后反思:

第2课贞观之治(学案)

(课型:

新授课主备教师:

审核时间:

2012、2.1)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通过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学习重点:

贞观之治

学习难点:

贞观之治的原因。

三、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学习:

阅读教材P7——9,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唐朝的建立:

时间    年,建立者是李渊(唐高祖),都城在    。

高祖退位以后,传位于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    。

  2.贞观之治:

  

(1)原因:

①吸取    的教训;②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③皇帝勤于政事,大臣廉洁奉公;④提倡节俭;⑤合并    ;⑥任用贤才和虚心    ,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    。

  

(2)结果:

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

  阅读教材P9——10,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认真思考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3.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称帝后将国号改为    。

  

(2)统治措施:

①继续实行发展         的政策;②继续注意选拔贤才。

  (3)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         、            ”。

(二)拓展延伸:

(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1.结合课本P9的小字部分,请几名同学来排演一下当时的情景,我们也感觉一下唐太宗那种虚心纳谏的美德。

  2.如何评价唐太宗。

(三)阅读“学习与检测”P5,

A层:

完成学习与检测“基础知识”部分;

B层:

完成学习与检测“能力提升”部分;

(四)提升,阅读教材P8“动脑筋:

比较一下唐太宗与汉文帝有什么不同?

”,思考怎样解决?

(五)作业:

学习与检测P5“能力提升”

四、自我检测:

1.隋朝从建立到灭亡共存在了

  A、35年  B、36年  C、37年  D、38年

  2.今天的西安(长安)曾被许多统治者选择作为都城,她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

下列朝代属于这六朝的有①西汉②东汉③隋朝④唐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下列有关“贞观之治”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唐太宗把地方的州、郡、县改为州、县两级

  B、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D、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保证

  4.唐太宗时期,下列人物得到重用的是①房玄龄②姚崇③魏征④宋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5.你能说出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吗?

五、资源连接:

唐太宗任用贤才

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为了改善吏治,争取各地主集团的支持,他确实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

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主势力,有原秦王府的臣僚,有追随李建成反对他的政敌,有关中军事贵族和南北士族,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

由于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拔人物不私于党”,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多士盈廷,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等。

这些猛将谋臣,为李唐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

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六、学习反思:

 

第3课开元盛世(备案)

(课型:

新授课主备教师:

审核时间:

2012、2.1)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

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

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因为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经济繁荣方面。

本课的难点:

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思路:

1.阅读学习目标,掌握学习重难点。

2.独立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3.小组合作,解决小组疑难问题。

4.集体讨论,针对课后“动脑筋”部分,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5.5分钟课堂检测,检查学生学习掌握情况。

6.学习反思,课后完成作业,填写“学习反思”

三、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1制作“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

②讲述筒车时,利用教材中的插图,以便更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第3课开元盛世(备案)

(课型:

新授课主备教师:

审核时间:

2012、2.1)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2.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

学习难点:

曲辕犁、筒车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学习:

读课本P12——15,完成“学习与检测“”探究过程“

(二)看课本P13,完成课本练习“动脑筋”。

(三)看课本P14,完成课本练习“动脑筋”。

(四)练习:

独立完成学习与检测“基础知识”部分练习题。

A层:

做学习与检测P7“基础知识”部分;

B层:

做学习与检测P8“能力提升”部分;

(五)提升,阅读教材P16“动脑筋”,思考怎样解决?

(六)作业:

学习与检测“能力提升”

四、自我检测:

1.下列哪项内容最能说明唐朝丝织技术的高超?

(   )

A.唐朝的丝织品品种很多

B.唐朝的丝织品颜色丰富多彩

C.身穿五件丝绸衣服,仍可透过丝绸衣服看见胸前的黑痣

D.唐朝的丝织品数量多

2.在唐代陶瓷业中,有“类玉”“类冰”称誉的是(   )。

A.越窑青瓷   B.邢窑白瓷   C.唐三彩     D.景德镇瓷器

3.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   )

A.长安   B.洛阳   C.扬州   D.成都

4.唐都长安中的商业区是(   )。

A.肆     B.邸店   C.坊     D.市

5.材料解析题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请回答:

(1)这是唐朝哪位诗人写的诗歌?

其中的“开元”是哪位皇帝的年号?

(2)根据诗歌的内容,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时期的社会繁荣景象。

五、资源连接:

唐朝陶瓷业达到很高的水平。

瓷器制造至此才与陶器制造完全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瓷器也代替金、银、漆器,成为不可缺少的日用器皿。

那时出现了一批制瓷名窑。

邢窑及四川大邑的白瓷,胎质坚致,釉色洁白。

杜甫咏白瓷说: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清脆的玉声)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越州的青瓷瓷土细腻,胎质精薄,瓷化程度高,釉色晶莹润泽。

陆龟蒙诗云: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说青瓷釉色晶莹如九秋露水,色泽如千峰滴翠。

陆羽评青瓷白瓷说“若邢瓷类银(言其白),则越瓷类玉(言其白而莹润)”,“若邢瓷类雪(言其洁白),则越瓷类冰(言其洁白而透明)”。

这些评说,是抓住了名窑瓷器的不同特点。

唐三彩是一种铅釉陶器。

它先以白色黏土作成陶胚,放在窑内素烧。

陶胚烧成后再上釉进行釉烧,彩釉多是白、黄、绿、褐、蓝等色。

化学分析表明,彩釉主要是矽酸铅,用铅和石英配制而成,透明无色。

制作时先在白地的陶胎上涂一层无色釉,然后再涂各种金属氧化物作为呈色剂,进行釉烧。

工匠们可以配出浅黄、翠绿、天蓝等色彩。

由于铅釉高温流动的性质,烧时往下流淌,呈现出从浓到淡的层次,融合绚丽,斑驳淋漓,成为闻名于世的唐三彩。

这表明,当时工匠们对化学原料特性的认识、对火焰的控制,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六、学习反思: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备案)

(课型:

新授课主备教师:

审核时间:

2012、2.1)

一、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发”。

本册教材特以一课的篇幅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

1.阅读学习目标,掌握学习重难点。

2.独立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3.小组合作,解决小组疑难问题。

4.集体讨论,针对课后“动脑筋”部分,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5.5分钟课堂检测,检查学生学习掌握情况。

6.学习反思,课后完成作业,填写“学习反思”

三、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教材前面的内容中没有介绍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要点明:

魏晋以来,做高官的基本条件是:

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要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

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不能做高官,选拔官吏的实权也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

科举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在于普通读书人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即所谓“怀牒自列于州县”,这样就扩大了选官的范围。

选拔官吏的实权,也就转移到朝廷手中

在学习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围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为题,指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

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

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

朝廷得到了什么?

进而总结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四、板书设计:

科举制的诞生

1.概念:

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以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由于是分科举人(按照不同科目选拔人才),故称科举制。

2.背景:

魏晋以来,官员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并且升迁很快;而有真才实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3.诞生:

为了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4.作用:

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借真才实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利,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科举制的完善

唐朝考试科目:

常设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重要;

关键人物:

唐太宗:

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每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有上千人,进士科的第一名,称为状元;

武则天:

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

诗赋是主要内容。

五、课后反思: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学案)

(课型:

新授课主备教师:

审核时间:

2012、2.1)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3.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二、学习重点: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