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快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8448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收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快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收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快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收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快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收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快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收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快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收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快递.docx

《我收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快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收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快递.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收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快递.docx

我收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快递

十年磨炼成青霜

有感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的出台

胡增荦

2011年3月,我收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快递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邀我来京参加课程标准修订稿的审议会议,使我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往事如烟,十年一瞬间从脑海中闪过,手捧这本迟来的修订稿,更加感觉到它的弥足珍贵,是多少专家用了近七年的时间磨合而成的啊。

我从2000年起参与了从课标的竞标、研制、培训资料的光盘录制、第一批和第二批实验区的培训工作、教材的初期编写工作,到后来因工作需要转至参与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的课标教材评审工作,几乎参加了所有课程标准有关的一切工作,真正了解这本课标修订稿的来之不易。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

2000年冬,当第一本《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初稿)打印出来时,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课标研制组的所有成员认真地聆听了我们体育教育专家王占春老先生的近三个小时的激情发言,对课标提出了他老人家自己的看法及修改意见,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经过了多次的修改,这本《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终于在2001年与大家见面了。

课程标准的出台,立即引起了广大体育教师的注意。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究竟是否一回事?

怎么课程标准让我们体育教师看不懂啊?

“没有内容”、“没有考核标准”,用它怎么上课啊?

但也有许多老师对这真正的新生事物表现出积极的反映,不仅从口头上支持了课程标准,而且以行动来表示了自己对课标的理解。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程标准似一块巨石投入到本来平静的教学大海之中,滚滚波浪迅速推开传向四周。

我们被层层浪花所产生的效果完全吸引住了,却没有注意到波浪却是随着向远方推开的同时在渐渐降低它的高度。

第一批八个国家级实验区我几乎走遍了,所到之处,从实验区领导到基层教师无不激情万丈,从讲课培训到观摩教学,我们研制组的所有成员都为之感动不已。

但也隐隐感到还有什么不对的地方,那就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能光靠激情,还要靠读懂、搞通。

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必须弄明白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本质的区别?

为什么国家要花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来进行这次建国以来最大的课程改革运动?

第二年的省级实验区培训工作我也参加了,培训工作的组织差别很大,有的地方组织了几百人参加,有的地方却只有几个教研员前来听讲,说是准备下去组织自己的培训工作。

但同时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培训人员队伍的扩大,导致培训内容的差异极大,有部分培训人员甚至自己对课标的认识尚且不足,就以这不足的理解去培训别人,无疑效果是成问题的。

第三年的培训工作我因工作性质的改变已经很少参加了,从效果与质量两方面来看,应该是都表现出了波浪渐渐远去的现象。

二、第二冲击波

在全面实施新课标之后,2003年3月,教育部专门组织了一支专家队伍去全国各地详细调查了实施后的情况,涉及到38个首批国家级实验区和覆盖全国的29个省(市、区)。

这次调研既有问卷调查,也有对各省、市、自治区反馈的具体修改意见的征集。

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由于推进的速度过快,在许多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是跟不上的,特别是培训上岗和师资数量的欠缺方面更显出了问题。

但我们也得承认,基层教师的积极性确实是高涨的。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务之急,可是谁来解决和如何解决却又是另一个难题了。

可能是由于教育部领导的更换,使得这些问题在已经被发现了很久之后并没有解决,这样就出现了“剃头担子一头热”的现象。

课标的修改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这个修改的任务仍然落在了原来课标实验方案研制组成员的肩上。

可是,方案只有送上去却不见有新的指示下达,2004年,为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教育部又一次组织研制组对课标进行了专门的修订,形成了课标修订的第二稿,但又似乎石沉大海般不见踪影。

一时间传言四起,“课标有问题”、“课标组要换人了”、“还是要回到教学大纲年代”等,这些传言对新课标的继续推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要回到教学大纲年代”这一点,让许多基层体育教师感到进退两难不知如何是好。

对于“课标有问题”这一点,却是来自我们同行。

问题大致有这样几个:

“课标淡化运动技术”、“课标只提运动技能不提运动技术”、“课标没有具体内容”、“就一节课而言,应该是先有内容后有目标”、“课标下组织的示范课有一些是用劳动来代替体育”等。

这些“问题”是从我们体育教学的权威杂志上和网络上同时铺天盖地而来的,也是来自我们一些权威专家的口中,这不得不说是对课标的推进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特别是“课标淡化运动技术”这一点,对基层教师而言,几十年来我们体育课不就是传授的运动技术吗?

如果运动技术被新课标“淡化”掉,那我们如何进行教学呢?

对这些问题如果只是一种在学术领域中的争论,倒也应该属于正常。

但背后却是一个“课标制定由谁来领导”的关键问题,因此而出现了“季浏要被更换了,某某某是新一轮课标制定的领导人”这样的论调,而也似乎是确有其事,另一面大旗拔地而起,课标研制组不再组织全国性的示范课而由其他学术组织取而代之。

这场冲击波的形成和影响,恕我直言,应该和教育部高层领导的不作为有一定的关系。

这场冲击波随之就从学术争论演变成了一种人身攻击,攻击谁这里不必细言,行内人士都很清楚,被攻击的并不一定是真正对象,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总之,这场冲击波对课程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三、对争论问题的个人看法

在这里想对几个关键争论问题表示一下自己的看法,也可能我的表达又会引起另一场轩然大波,但我想还是有必要明确地表示一下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同时也着重地申明,由于我已经不再参加课程标准的有关修订和其他工作,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这里只代表自己个人的看法,不必往课标研制组身上挂钩。

(一)淡化运动技术

从课程标准开始研制的第一天起,就已经非常明确地表示了要按照中央文件的精神“删减繁、难、偏、旧”。

对于体育教学内容中的“繁难偏旧”是什么?

大家都非常清楚地知道,是指那些复杂的竞技运动体系内容。

至于删什么?

减什么?

那就是指那些与学生生存生活无关紧要的、对促进健康作用不大的运动技术和内容。

这大概就是一些专家用来混淆视听的“淡化运动技术”的由来。

例如删去铅球教学中的大部分内容,包括背向滑步推掷铅球样的复杂运动技术;减去中国竞技体育界影响最深的“跨栏”运动技术教学内容等。

这都是因为它们虽然在竞技运动体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形成了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完整体系,但并不一定对学生今后生存生活和身体健康有非常直接的作用,完全可能以一种更为直接、更为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内容来取代。

这样浅显的道理老百姓是容易理解与接受的,而对于一些专家来说却很难接受,因为可能专家们比老百姓更难跳出自己的定势思维方式,总是把体育教学与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挂起钩来看问题的吧?

中国出了一个黄志红、出了一个刘翔,铅球和跨栏跑教学就变得必不可少了,而现在中国又出了一个郭晶晶、出了一个李娜,是否跳水和网球也应该加入到现行的体育教学中去?

中国还出了一个“九球天后潘晓婷”和一个“台球神童丁俊辉”,是否台球也应该列入体育教学必修内容?

如果再出一个中国伊辛芭耶娃,再出一个中国泰森,是否撑竿跳高和拳击也得进入体育教学视野?

所谓“淡化”,这是一个被人强加在课标头上的词汇。

而事实上,课标组任何一个成员从来也没有提出过这个说法。

更重要的是,其实只是删减“繁难偏旧”而已。

对于必要的、对学生身体发展有利的体育运动技术,在删减了“繁难偏旧”之后,只有增加了学习的机会,“淡化”只是一些人用以否定课标的借口而已。

(二)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按照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教学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对学习目标和内容按照五个领域(方面)来进行划分,分别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为什么在这五个领域中,唯独对“运动技能”提出了大量的质疑,这可能是因为三维健康观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公认,而运动参与则又是课程的特征,体育与健康课程哪能不参与运动啊?

只有这运动技能是唯一可以从鸡蛋里挑骨头的地方了。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目标分四个方面来表述,一是获得运动基础知识,二是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三是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四是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

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了应注重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传授,这既符合学生身心特征,也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提高了“运动技术”的内涵。

这本来是一个应该得到大家认可的提法,却成为某些专家不去细读课程标准,光抠字面来质疑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也恰恰是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被广大基层教师看到(在许多地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未全文读过《标准》,甚至从未阅读过。

因此,有些教师对于《标准》有关运动技能要求的理解仅仅只是从培训专家口中所得,受培训专家个人观点的影响较大,最终导致对《标准》精神的误解……引自2011年3月送审报告),所以才有可能用广大教师过去所熟悉的“运动技术”名称来曲解运动技能。

(三)课标没有具体内容

关于这个方面,经过了十年的实践,现在广大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一个目标体系这一点已经可以接受了,而十年前对于什么是课程,什么是大纲的认识却是非常模糊的。

从1956年到2000年这40多年来,体育教学一直是依靠教学大纲来引导的,而教学大纲的特征之一就是“内容详尽具体化”。

现在,在新课标中却找不到这些具体的内容,因此会感到困惑而迷失工作方向。

这是一个思维的定势,要破除定势思维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当时的培训工作是在各个出版社的组织下进行的,没有可能集体认真地研究教育部统一发行的《培训指南(光盘)》,所以培训者本身对这种目标体系的接受程度就形成了基层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

我就亲眼看到过培训教师拿着传统的教学大纲内容体系在各地进行“培训”,还觉得自己的培训很能得到受培训教师的欢迎。

(四)目标和内容的关系

目标和内容的关系问题在网上争论得很凶,先有内容还是先有目标,这好像是一个“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的古老问题,其实这就是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传统的教学大纲是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它统一了全国不分地区差异的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只要手里拿着一本大纲就可以按照大纲的规定来进行教学,不必自己再去花费脑筋来设计教学内容。

而新的课程标准却完全是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是用目标去引领实施教学的教师,自己去思考、去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内容来进行教学。

因此,这里引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

一些专家既然是讲课标,课标又是讲目标体系的,那么,讲学习领域、讲领域目标他都能讲得清楚,可是一到讲细节的体育课时,传统的定势思维就起作用啦,体育课可是教的内容啊,我们历来都是先把内容选好,有了内容再来写“教学目标”的啊,所以,“就一节课而言,应该是先有内容,后有目标”这样的根本不能自圆其说的论点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对课标的“目标细化”和“根据目标选择内容”的不理解,甚至可以说是不懂,才会出现这样的论调,这可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会影响着广大教师的思维方式,还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思考培训方式和培训思路。

(五)劳动代替体育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因为它直接牵涉到了对新生事物的看法。

事情发生在一些省市组织的示范课上,有一些很有创见的体育教师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在实施目标教学过程中,选择了一些不常见的器材进行教学。

两个来自农村的教师,一个选择了南瓜进行搬运教学,一个选择了扁担与小米袋进行搬运教学。

这是两节省级示范课,借用了城市的学生上课,课也上得非常不错,学生的兴趣高涨,看课的教师也纷纷赞赏。

可是课后却遭到了两个知名专家的批评,当时好像还没有提升到“用劳动代替体育是文革产物”的这样一个高度吧。

可是后来因为有人赞扬了这两节课,却得到了严厉的批评,并且把这两节课用漫画的形式在权威刊物上发表出来,并且把它们提升到了“这是劳动而不是体育”、“用劳动来代替体育”、“是文革时的做法”。

天啊,这两个教师文革时还没有出生呢!

专家对什么是劳动,什么是体育的最基本区分认知都没有,使人不得不怀疑事出有因。

体育与劳动的最基本区别在于:

劳动的真实性和体育的虚拟性。

劳动是会产生生产价值的,不管多少,劳动的基本特征就是获得报酬;体育则不然,体育只能产生对自己身体的影响,例如肌肉酸疼、身心愉悦等,不会因为在体育课上挑了一下扁担,搬了两只南瓜而得到报酬。

在我们这个体育器材还相对馈乏的广大农村来说,老师们想方设法地运用自然资源来进行教学本来应该是受到表扬与提倡的,却遭到了专家们嘲笑式的批评,恐怕对这两位教师今后一生的影响是会非常大的。

无独有偶,南方某市的一节“扫把课”也同样遭到了某些专家的质疑,他们并没有看到教师是如何运用扫把,从扫把的基本功能到拓展出多种体育功能这样一节完整而又饶有乐趣的课,只是听到“扫把”两字,看到有人赞扬“扫把课”就挥舞起大棒抡了出去。

前面已经说过,“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三个一般教师受到的不公指责,绝不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原因,他们是代“课程标准”受罪了。

权威们一再地在媒体、杂志、刊物上对课标实施方面提出的质疑,从两分法上来讲,未尝不是好事,至少是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让大家知道还有不同的看法。

但不让别人说话是不行的,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的道理人人都懂,挥舞指挥棒的做法却是不能让人心悦诚服的。

四、十年努力,宝剑出鞘

盼星星,盼月亮,只盼着深山出太阳。

我们终于盼来了课标的修订稿!

我从送审报告到修订稿全文,认真地阅读,要想在字里行间寻找对那些争论问题的答案,寻找课程标准是否有了重大的变动,寻找自己原来的思路是否出了问题?

人虽然离开了课标研制组,心却总是系在课标身上。

人啊,人啊,人是有感情的,也是不容被蒙蔽的!

我从中看到了修订组所做的努力,也看到了原有课标的全部精神。

在送审报告中修订组忠实地反映了十年来课标推行不力的基本原因,反映了修订组坚持课标改革方向,忠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方面所做的努力。

并且坦然地面对了十年来的热点争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与原则。

特别是谈到了“淡化运动技术”、“学生学习兴趣”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这样三个问题,入木三分地阐述了课标的理念与价值观,让人心明眼亮。

十年的努力一定会有好结果的,事实是我们看到了一个经过修订组专家们共同努力达到的共识,虽然仍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但终究让人看到了光明前景。

(一)坚持体育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

在这风雨飘摇的十年改革路程上,大多数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方向还是坚信不疑和积极拥护的,可能有少数教师对一些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概念理解上发生了偏差或认识上不到位,加之在培训工作中的一些失误和媒体宣传引导方面的偏差,产生了一些对课改的不利因素。

修订组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在修订工作中坚持了正确的方向,并进一步明确论述了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可以帮助教师更加准确地理解新课程。

(二)坚持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十年中的学术争论中,其核心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究竟是传授运动技术还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样一个尖锐问题。

这同时也是一个关系到新一代接班人成长的重大决策问题。

从新课程改革的第一天起,我们已经挑起了“健康第一”这付重担,与其他课程共同努力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培养未来接班人。

这次修订组在其修订过程中肯定还是曾经遇到了巨大的压力,在我所见到的修订版本中的字里行间也看得到斗争留下的痕迹,但究竟是“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占了上风,修订稿毫不含糊地宣称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不变,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大力宣传和拥护的。

(三)坚持基本理念不变

除了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不变外,对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关注差异,保证每一个学生受益这几条基本理念在修订稿中只有得到了加强,并没有被改变。

这四条基本理念也是构建新课程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的坚持不变,说明了课程的价值,说明了课程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更清晰地反映了以前的某些争论的孰是孰非。

(四)坚持目标引领内容

修订版的课程标准非常鲜明地竖起了目标体系大旗,坚持了目标引领学习内容的先进教学思想,没有被不正确的思想吓倒,没有倒退回到就内容论内容的教学大纲体系,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使用教学大纲曾经是一个一统全国学习内容的年代,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经济条件差异巨大、文化底蕴内涵各不相同、多民族的国家来说,“一统内容”是一个多么不现实的形式啊!

新课标坚持了“目标一致,内容各异,形式多样,百花齐放”的原则,给全国各地体育教师的教学以极大的空间自由度,这是十年前我们想也不敢想的,而十年后的今天却即将成为现实。

同时,为了能让广大教师更为理解课程标准的目标细化体系,在修改后的课程标准中用大量的实例来帮助教师理解目标是如何引领学习内容的,这一增添非常好,在一定程度上也反驳了“课程标准没有内容”和“先有内容,后有目标”的错误言论。

(五)坚持健康三维观念

这次修订版的课程标准对学习领域的表述有了一些变化,将原来的五个学习领域的表述,改为四个方面。

一是领域的概念在高中课标制定时已经因高中课程设置为八个领域,而体育与健康课程只是八个领域中的一个领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就不适宜再出现一个“子领域”概念,故而改为“方面”已示区分;二是将原来的心理健康领域和社会适应领域合并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这一改动既说明了课程标准不可能回到“单纯运动技术教学”的轨道上,也不影响健康的三维观体系,并不会因此而被认为“健康生物观”和“健康二维观”,只是因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在较多的地方目标比较接近和相似,合并后便于基层教师理解和操作。

这种敢于面对实际,大胆修改的勇气也是值得提倡的,因为基层教师才是最终的真正实施者,一切都应考虑到他们的理解和方便他们的操作。

总之,有了这样五个“坚持”,已经充分地说明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初始就没有走错道路,只是需要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正如教学大纲也曾历经了40余年的磨合,形成了一个时代的优秀产物,只不过是因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才出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体系而已。

2002年,我曾经在讲课时说过:

“新课程标准现在犹如一个一岁的婴儿,刚开始学习走路,他所走的每一步都会被爱他的父母亲人所赞扬,不要期望他从一开始就会像解放军那样雄纠纠,气昂昂地正步走。

”课程标准还在刚刚起步的时候,就曾被一些专家指责成“满是错误的走步”,其实是非常可笑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十年前蹒跚学步至今,应该是进入了“少年壮志时代”,这五个坚持更说明了课程标准正在成熟,正在准备以更大的步伐进入人们的视野,腾飞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五、尚待蹉商之处

青锋虽利,也需多用。

人不学要落后,剑不用要生锈。

课程标准不只是给广大教师看的,而是要放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的,只有运用才会发现他是否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因此,在学习完课程标准修订稿并参与了教育部组织的审议工作之后,怀着对课程标准深厚的感情,我还想表达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不要矫枉过正

修订稿虽然比实验稿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明眼人也会发现其中一些不足。

例如,最明显的要算是“矫枉过正”。

修订稿为了不让广大教师误解为“淡化运动技术”,结果在多处强化了运动技术,连一些初次接触课程标准的知名专家也感到奇怪,怎么会在课标中又大谈起运动技术教学呢?

因此修订稿在审议中几乎被否定,只是在审议专家的积极建议中再次修改后才得到了认可。

这可能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两种不同思想还没有完全得到统一认识吧?

在已经有了五个“坚持”之后,希望这种“矫枉过正”只是一场虚惊。

(二)评价方式过于复杂

修订稿中拿出了一套评价方案,却几乎被所有的审议专家否定。

因为虽然这套方案是经过部分地区、学校实验后认为是有效的,但却缺少普适性,特别是对于那些学生多、教师少的地区与学校,这种完整方案可能会带给基层教师较多的不便。

因此,如果要拿出评价方案作为范例的话,最好是有两套不同的方案,一套复杂而完整的,一套简便易行的,当然,最好是把这样的方案放在《解读》或《培训手册》之中。

(三)排版是否有必要更新

修订稿与实验稿在内容标准的排版上形式变化很大,是否是因为十年来大家对原有格式的不满才进行修改的,似乎不是这么一回事,两者的区别仅仅是在分类上的不同。

在已经经过了十年左右时间的习惯之后,是否有必要变换一种新格式,让大家重新来习惯和适应,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制人员再思考的问题。

(四)案例还可斟酌

课程标准从一开始就提倡了“删繁就简”的原则,这是符合这次课程改革统一的对“繁难偏旧”学习内容处理的原则的。

就在这次修订稿的送审报告中,修订组也提到了“适当减少运动技能学习的难度和范围”(见送审报告p.7第6行)。

可是在修订稿版本中却出现了多处让人不可思议的超年龄段和超学生认知能力的学习内容举例,当然,最后在审议组的意见下又重新做了修正。

为什么在七年的磨合中还会出现这样问题呢?

虽然这些内容案例被审议时删去,却不能保证在组织培训时重新被提出,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警惕的方面。

(五)培训内容与人员的组织与选择

培训工作既然是上一阶段不力的方面,这次就应该下大力气去落实,一定要保证每一个基层教师都有“受益”的机会,一定要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送到每一个基层教师的手上,一定要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深入到每一个基层教师和上级领导的心中。

记得第一次培训工作中,基层教师最经常讲的话就是:

“课程标准的理念真好,就是领导不知道。

”甚至要求培训者给他们的领导“补课”。

这虽然是不可能的事,但却是基层教师最希望的事。

其次是培训队伍一定要选择能够真正积极宣传课程标准的人员来参加,不要让一些对课程标准自己尚未弄懂的人去宣讲,这岂非误人太甚吗?

一己之见,可能错误多多,但我心坦然,永远为新课程摇旗呐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