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四川省眉山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8436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8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四川省眉山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四川省眉山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四川省眉山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四川省眉山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四川省眉山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四川省眉山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四川省眉山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四川省眉山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四川省眉山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四川省眉山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届四川省眉山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题

考试范围: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考试时间:

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所选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西周时期,周天子设置卿士协助管理王畿的财政等事务,同时建立了一系列官员选拔和升迁制度。

这说明了当时

A.国家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B.贵族政治已经形同虚设

C.蕴含着官僚政治的因素

D.奠定中华大一统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有很大的独立性,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A;西周时期仍以世卿世禄制为主,贵族政治形同虚设表述不当,排除B;材料中周天子“设置卿士协助管理王畿的财政等事务,同时建立了一系列官员选拔和升迁制度”,说明部分官僚由周天子任免,与世袭的贵族政治不同,带有官僚政治色彩,故选C;奠定大一统基础的是中央集权,排除D。

2.“先秦时期政治权力对平民也是绝缘的,而汉代此制度的实行则促进了政治权力向公共领域的释放和公民社会的发育。

”材料中的“此制度”是

A.郡县制

B.宰相制

C.察举制

D.刺史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先秦时期实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贵族政治,自然权力与平民无关,而汉代开始实行依照才能与品德选拔官吏的察举制,平民可以凭借才德一样可以当官,因而促进俩政治权力向公共领域的释放,故选C;郡县制是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A;宰相制属于中央官制,与材料无关,排除B;刺史制是监察地方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D。

3.唐代《水部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中央制定的水利法,其中规定:

“著灌溉大渠,有水下地高者,不得当渠造堰,听于上流势高之处,为斗门引取。

”“凡浇田,皆仰预知顷亩,依次取用,水遍即令闭塞,务使均善,不得偏并。

”这实质上表明唐代

A.重视上下游水资源的使用

B.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C.形成了体系完善的水利网

D.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政府制定了农田水利的法规,反映了唐代十分重视对农业耕作水利的保护,以立法的形式来维护农业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A选项只是材料的表象含义,而非实质性的理解,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形成了体系完善的水利网,排除C。

所以选D

4.唐末、宋元时期长江三角洲盛产米粮。

但在明朝中期时,农户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

这表明江南地区

A.农作物的多样化和商业化

B.高产农作物大规模种植

C.农业耕作技术有了新突破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A

【解析】

明朝中期时,农户经营的重点在种植经济作物,这说明当时农业的商品化现象,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高产农作物大规模种植,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农业耕作技术有了新突破,故C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后,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明朝中期时,农户经营的重点……在种植经济作物”,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的商品化现象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在晚清像李鸿章、袁世凯那样的重臣均非科举出身,另一方面像张謇这样中了状元也不做官,而是经商办实业。

反映了

A.科举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不能培养实用人才

B.清朝从根本上改变了用官制度

C.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

D.读书人放弃科举考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中国面临严重的内外危机,人们迫切希望摆脱民族危机,走上富强道路,而科举制不能适应这些需要,不能培养实用的人才,必然被历史淘汰,A选项符合题意。

清朝从根本上改变了用官制度说法错误,B选项排除。

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是在1905,C选项排除。

读书人放弃科举考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6.下表为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B.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中国降低进口洋货税率

D.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激增

【答案】A

【解析】

【详解】表格表明1858年相比1843年进口棉花和棉纺织品税率都在下降。

结合所学,1842年《南京条约》协定关税的条款,可见材料反映了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故选A;材料只涉及进口棉花和棉纺织品税率,未涉及中国本土商品的情况,无法体现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排除B;中国降低进口洋货税率只是材料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税率的变化并不能反映列强商品输出的激增,自然经济的强势存在使英国对华贸易徘徊不前,排除D。

7.普罗塔戈拉认为,任何人或社会都不能确立一种所有社会成员都赞成的绝对公平。

无论一个社会把哪种法律视作公正,也仅仅是对该社会而言。

这一观点

A.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是欧洲近代启蒙思想的源头

C.强调了理性和道德的重要性

D.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任何人或社会都不能确立一种所有社会成员都赞成的绝对公平”、“仅仅是对该社会而言”可知题意中的观点主要体现了普罗塔戈拉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不能体现他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以及强调了理性和道德的重要性,也没有表明他的这一观点是欧洲近代启蒙思想的源头,故排除A、B、C项。

故选D。

8.下图是19世纪后期某国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此时该国

A.军队在帝国占据重要地位

B.帝国国会由各邦代表组成

C.联邦议会有权力罢免首相

D.首相有权力组成责任内阁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德意志帝国宪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图表可知该政权是德国统一后的政体,帝国军队在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出强大的军国主义色彩,符合题意的是A项;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排除B项;首相直接由皇帝负责,排除C项;皇帝任命首相组阁,排除D项。

9.20世纪初有学者评论:

“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

”这位学者所要表述的观点是

A.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C.新能源的利用导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

D.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

【答案】B

【解析】

材料“20世纪初”“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可以看出,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工业结构,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世界市场的形成,故A项排除;D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

点睛:

材料“20世纪初”“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10.1855年,英国一份颇受欢迎的杂志指出:

“伦敦的雾可能会导致下层阶级道德败坏、犯罪甚至社会动荡的问题。

”当时知名的艺术家和作家们也认为煤烟反映了社会的退化。

以上现象反映出

A.现代主义思潮成为社会共识

B.工业化进程中大众的焦虑情绪

C.民众对环境污染有着科学认识

D.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人们对“伦敦雾”和煤烟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只能说明是人们面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产生的焦虑、迷茫情绪,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现代主义思潮尚未产生;C项说法错误,材料中人们的认识是不科学的;这种现象与“理性王国”无关,排除D项。

11.西方学者在谈到经济全球化时说:

“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这段话强调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孤立状态

B.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欧洲经济发展

C.世界的发展动力完全来自欧洲

D.欧洲中心论促成了欧共体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也是世界创造了欧洲”即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对欧洲的促进作用,符合题意的是B项。

C项中“完全”表述错误,A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影响

12.学者王加丰在《反现代化与反全球化思潮》一文中提到“这种思潮在批判现代化弊病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回到过去的念头”。

其基本特征是“渴望”,“渴望不能达到的、已经失去的、无可挽回的、正在消失的、幻想和梦境中的事物。

”这种思潮应该是

A.抽象主义

B.魔幻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浪漫主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反现代化与反全球化思潮》”、“批判现代化弊病”等,本题考查世界文学相关内容——文学作品风格。

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B两项表述明显不符合题干描述的文学作品风格,排除AB;C项具有一定迷惑性,但仔细斟酌可知,现代主义主要是针对文学艺术本身的风格,即体现反传统,标新立异,而非文学艺术内容的批判。

故C项不正确。

进一步分析可知,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的风格(流派)·浪漫主义

第Ⅱ卷(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说,此前几个世纪的圈地运动是由转为大租佃主的各庄园主在各个村子进行的,18世纪的圈地就带有集团性的有计划实施的性质。

1688年政变后……代表新贵族利益的议会积极支持扩大本阶级的地产……通过立法形式采取的合法行动(进行圈地运动)。

圈地从道德评判层面上讲,给小农带来深重灾难,使大批农民无家可归……

材料二1601年英王室通过了一个新法案:

《济贫法》。

其主要内容是:

各教区负责向居民和房地产所有者征收济贫税,以此为来源给无力谋生的贫民发放救济。

通过各教会的教区组织失业者从事劳动,安排未成年的孤儿学工。

材料三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材料四1802~1803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济贫税年均为530万英镑;1813年,增长到860万英镑;1817~1818年,达到前所未有的930万英镑;从1802年到1833年,济贫税增长了62%。

材料五1802年,英国政府颁布“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1833年英国第一个有实效的工厂法问世,1834年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

新“济贫法”首次强调了需要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和社会对公民实施社会救助是其应尽的义务……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圈地运动在18世纪之前和18世纪之后有什么不同,根据材料二,结合材料一,指出1601《济贫法》出台的背景。

(2)材料三反映了英国近代什么社会现象?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这种现象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

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五指出英国政府解决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特点。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的原因。

【答案】

(1)不同:

18世纪之前,圈地运动主要是民间自发的行为;18世纪之后,圈地运动是政府行为;圈地运动成为合法(通过立法形式进行)。

背景:

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家可归,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2)反映了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现象。

因圈地运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大批涌进城市;工业革命的兴起。

(3)反映的问题:

济贫税不断增长。

原因:

工业革命和城市化所带来的贫困化加剧;政府用于贫民救济的财政支出数额增加。

(4)特点:

通过立法的形式。

原因:

近代工人的斗争;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工业革命使国家财富增加,有能力把社会救济作为一项政府义务;英国历史有通过立法实施社会救助的传统,如1601年的通过《济贫法》;各种进步社会思潮的影响,如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解析】

【详解】

(1)不同,根据材料一“此前几个世纪的圈地运动是由转为大租佃主的各庄园主在各个村子进行的,18世纪的圈地就带有集团性的有计划实施的性质……通过立法形式采取的合法行动(进行圈地运动)”,即可从民间自发、政府行为、立法形式等方面指出圈地运动在18世纪之前和18世纪之后有什么不同。

背景,根据材料二“给无力谋生的贫民发放救济。

通过各教会的教区组织失业者从事劳动,安排未成年的孤儿学工”,结合材料一“给小农带来深重灾难,使大批农民无家可归”,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农民失去土地、社会不稳定因素等方面指出1601《济贫法》出台的背景。

(2)现象,据材料三“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化的角度回答这反映了英国近代什么社会现象。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圈地运动的影响、工业革命兴起等方面指出推动这种现象发展的主要原因。

(3)问题,据材料四“从1802年到1833年,济贫税增长了62%”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济贫税增长的角度回答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城市化、贫富差距、救济财政支出等方面回答原因是什么。

(4)特点,根据材料五“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工厂法、新济贫法”即可指出英国政府解决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特点是立法的形式。

原因,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人斗争、民主政治发展、工业革命、立法救助传统、进步社会思潮等方面指出其原因。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设问词,例如:

背景、现象、原因、特点。

再依据材料关键信息“18世纪的圈地就带有集团性的有计划实施的性质……通过立法形式采取的合法行动(进行圈地运动)……给无力谋生的贫民发放救济。

通过各教会的教区组织失业者从事劳动,安排未成年的孤儿学工……给小农带来深重灾难,使大批农民无家可归……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工厂法、新济贫法”,据此结合所学知识逐一规范作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两岸新编中国近现代史(晚清卷)》等

从材料中提取3条或3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举例:

应理性对待中西方文化。

近代中国人对中医和西医的态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西医传入中国的早期,虽然西医的效用已经得到证明,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不断出现诋毁西医的现象;20世纪初,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于宣传西方思想的需要,又全盘否定中医,社会出现废止中医的呼声。

这些都不是从科学的立场出发理性地认识西医与中医的价值,不利于近代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经过长时间的论争,最终西医和中医都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西医和中医都是人类医学事业的宝贵财富。

不以理性的态度认识中医与西医的价值,不利于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我们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其他:

学习西方文化不能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反映了西学东渐的艰难历程;中西医之争反映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冲突。

【解析】

【详解】论题,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到20世纪30年代,西医传入中国与中医的冲突、变迁。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材料中提取3条或3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例如:

理性对待中西方文化。

阐述,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人对中医和西医的态度、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宣传西方思想的需要、西医和中医合法的地位等方面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西周时,户籍制度已大体形成,其中千里王畿之内的习民数制度是周代户籍制度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王权对其所辖领地享有无限的权力,王畿之内的劳动者是天子可以直接役使与剥夺劳动的对象,也是王权巩固的基础。

春秋时期,齐国首创严格的以定四民之居为目的户籍制度。

战国时期商鞅将“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在两汉时期,口赋(未成年人的人头税)和算赋(成年男女的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摇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

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凡编入国家统一户籍的民户,都称为编户。

政权还进行严密的户口登记的查验工作,规定每人必须著名户籍,防止入户脱籍。

这一制度一直被历代封建王朝继承。

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失去土地的农民因无法承受原来的租调负担而纷纷逃亡,唐德宗时开始推行两税法,规定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到明洪武年间,封建政府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整理的结果被编制为鱼鳞图册,这是中国历史上地籍的正式独立。

清康熙帝在1712年发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上谕,使人丁与钱粮脱钩,丁税与户籍分离。

——摘自吴昆《中国古代户籍管理与现代户籍管理比较》

材料二20世纪,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

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

1915-1927年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

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

新的户籍法律实施,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藉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户籍制度变化带来的影响。

【答案】(l)特点:

复杂多样、功能多种;与中央集权(国家王权)相互支撑;禁锢人的自由迁徙;等级观念明显;后期功能逐渐减弱。

形成原因:

农耕文明及小农经济的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等级观念的影响;土地兼并的严重、商品经济的发展及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功能减弱。

(2)新变化:

户籍管理法制化;突出私权保障,维护公民权利;与国际接轨;体现人格平等。

影响:

解脱人身束缚,促进人的自由平等,促进了人口的自由流动;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的近代化。

【解析】

【详解】

(1)。

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等能够得出持续时间长、科举制度与之密切结合的特点;根据材料“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能够得出同政治制度相结合的特点;根据材料“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能够得出以家庭为本位的特点;根据材料“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能够得出社会功能多样的特点。

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国古代经济形式、政治统治模式以及思想意识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户籍法规”可归纳为户籍借鉴欧美国家,与国家接轨;依据“《户籍法》、《临时约法》”可归纳为户籍管理法制化;根据“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可归纳为解除人身束缚;依据“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可概括归纳为突出私权保障的变化和体现人格平等。

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人身束缚、人口的自由流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近代化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本题以材料为依托,引用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的户籍制度的相关材料,从户籍制度发展演变的角度,设置了四个问题(涉及户籍制度的特点、作用、变化和原因等方面的考查),跨度较大,但问题相对较易。

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注意,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一直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而户籍制度的发展变化也是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