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模拟题1教育心理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8149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模拟题1教育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证模拟题1教育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证模拟题1教育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证模拟题1教育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证模拟题1教育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模拟题1教育心理学.docx

《教师资格证模拟题1教育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模拟题1教育心理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模拟题1教育心理学.docx

教师资格证模拟题1教育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模拟试卷一

一、不定向选择题(将正确选项前的符号填写在题干的括号里。

本大题共30分,每小题1分,共30道小题。

1.幼儿心理学对幼儿教育实践具有()的作用。

A、描述

B、解释

C、预测

D、控制

答案:

ABCD

解析:

心理学对实践的作用就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幼儿心理学对幼儿教育实践也具有这四个基本作用。

因此,答案为ABCD。

2.人的心理现象不包括()。

A.注意

B.动机

C.心理过程

D.个性

答案:

A

解析:

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或与他人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体征,属于主观精神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动机、心理过程、个性。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优势兴奋),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因此,答案为A。

3.幼儿的思维形式是以()为主。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概括思维

D.创造思维

答案:

B

解析:

在整个幼儿时期,幼儿的思维形式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但仍然保留着感知动作思维方式,幼儿后期开始产生抽象逻辑思维方式。

因此,答案为B。

4.心理是人脑对()。

A.客观现实像镜子一样的反映

B.客观现实被动的反映

C.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D.客观现实原原本本的反映

答案:

C

解析: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体来说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心理活动是由于大脑活动而产生的;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与源泉;③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心理主动地加以选择地反映周围事物。

因此,答案为C。

5.()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最为活跃的因素。

A、兴趣

B、爱好

C、需要

D、性格

答案:

C

解析:

影响幼儿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为活跃的是幼儿的需要。

兴趣和爱好。

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性格也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因此,答案为C。

6.幼儿的活动主要包括()。

A、对物的操作活动

B、与人的交往活动

C、心理活动

D、游戏活动

答案:

AB。

解析:

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幼儿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物的操作活动和与人的交往活动。

对物的操作活动使幼儿的心理获得了非常有意义的发展,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社会性,同时也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

因此,答案为AB。

7.皮亚杰认为()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A.2~3岁

B.4—5岁

C.5—6岁

D.0—2岁

答案:

D

解析: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其中,0~2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于感知运动的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一切。

因此,答案选D。

8.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是()。

A.婴儿期

B.先学前期

C.学前期

D.学龄期

答案:

A

解析: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即婴儿期,心理发展非常迅速,表现为适应新生活,认识周围世界,开始与人交往;动作不断发展;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等开始发生和发展。

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因此,答案是A。

9.幼儿前期的孩子已能根据已有的记忆()对事物进行最初的概括和推理。

A.表象

B.图像

C.特征

D.语言

答案:

A

解析:

幼儿前期,表象的发生使孩子的认识活动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由于表象的出现,幼儿前期的孩子已能根据已有的记忆表象对事物进行最初的概括和推理。

因此,答案为A。

10.一个3岁的孩子拿着笔以后总在乱画,画什么,他也不去想,突然他看见了自己的笔下出现了一个大圆圈,于是就说:

“我的苹果”。

这个事例说明了3-4岁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A.生活范围扩大

B.认识依靠行动

C.情绪作用大

D.爱模仿

答案:

B

解析:

3-4岁儿童心理发展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生活范围扩大;

(2)认识依靠行动;(3)情绪作用大;(4)爱模仿。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

他们的认识特点是先做再想,而不能想好了再做。

题目中的实例说明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答案为B。

11.()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

A.游戏

B.模仿

C.阅读

D.故事

答案:

B

解析:

3~4岁的幼儿模仿性很强,对成人的依赖性也很大。

他们主要是通过模仿他人来掌握和学习别人的经验。

所以在这个年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非常重要,它们常常是在幼儿的模仿下形成和巩固下来的。

因此,答案为B。

12.一位老师出示一个非常逼真的苹果,让幼儿说说“这个苹果是真的还是假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儿对这个假苹果非常感兴趣,都用眼睛盯着苹果,而且还兴奋地说着什么。

当老师紧接着拿出一个梨,并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时,有很多幼儿还是回答苹果是真的,苹果很好看。

这说明了幼儿的()能力比较差。

A.注意的分配能力

B.注意的迁移能力

C.注意的选择能力

D.注意的指向能力

答案:

B

13.现代儿童心理学证明,人类在()已经具备基本的感觉和知觉。

A.新生儿期

B.婴儿晚期

C.幼儿初期

D.先学前期

答案:

A

解析:

新生儿对听觉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偏好,趋向于人声,对母亲的声音和陌生人的声音而言,更趋向于母亲的声音,喜欢柔和安定的声音。

因此,答案选A。

14.幼儿记忆的基本特点是()。

A.有意记忆占优势,无意记忆逐渐发展

B.机械记忆的效果优于意义记忆的效果

C.接近联想优于相似联想

D.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答案:

D

解析:

根据记忆的意识性,可以将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幼儿记忆的基本特点是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因此,答案选D。

15.下面属于4~5岁幼儿想象特点的是()。

A.想象形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B.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

C.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

D.想象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提示

答案:

C

解析:

4—5岁的幼儿,即中班以后的幼儿,想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想象的内容也日益丰富,但还很难考虑到想象是否符合客观逻辑。

因此,答案为C。

16.有个孩子很喜欢画画,但他画的长颈鹿脖子特别长,而身子只有那么一小截;他画的大象头特别大,鼻子特别长。

这说明()。

A.幼儿想象的独特性

B.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C.幼儿想象的情绪性

D.幼儿想象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幼儿的想象常常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具有夸张性的特点。

题中幼儿将长颈鹿的脖子、大象的鼻子画得很长是因为儿童对这些特征印象深刻,于是夸大了这些部分的特征。

因此,答案选B。

17.儿童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说明儿童已出现了()。

A.直观的概括

B.语词的概括

C.表象的概括

D.动作的概括

答案:

C

解析:

幼儿中期,幼儿已经能够掌握事物某些比较稳定突出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这时对事物的概括已经不是直观的概括,而是对头脑中存在的表象的概括。

因此,答案为C。

18.言语和语言不同,言语是()。

A.社会现象

B.自然现象

C.交流活动

D.民族语言

答案:

C

解析:

言语活动是用语言作为工具进行交际,而语言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

因此,答案选C。

19.下列活动属于“言语过程”的是()。

A.听故事

B.练习打字

C.弹琴

D.练声

答案:

A

解析: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

阅读中的说、听、读、写等活动,就是作为交际过程的言语,是一种言语过程。

选项A中“听故事”正是阅读中“听”的言语过程。

因此,答案选A。

20.以下几种情感中,不属于幼儿基本的高级情感的为()。

A.理智感

B.道德感

C.责任感

D.美感

答案:

C

解析:

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在人与人交往和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的较为稳定和持久的态度体验。

幼儿最初只有情绪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了高级情感,其基本形式包括了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C项责任感是道德感的一种,不属于基本的高级情感。

因此,答案选C。

21.关于情绪在儿童心理活动中的动机作用最恰当的观点是()。

A.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B.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

C.使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D.阻碍儿童去做不良的行为

答案:

B

解析:

情绪是伴随人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或抑制作用。

对于幼儿来说,情绪的动机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各种行为。

情绪唤起和组织着人的认识行为。

因此,答案为B。

22.儿童性格的最初表现是在()。

A.婴儿期

B.幼儿初期

C.幼儿中期

D.幼儿晚期

答案:

A

解析: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儿童的性格是在先天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在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

儿童性格的最初表现是在婴儿期,3岁左右,儿童间出现了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

因此,答案为A。

23.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可看出他的个性,这是个性()的表现。

A.独特性

B.整体性

C.稳定性

D.社会性

答案:

B

解析:

个性具有独特性、整体性及稳定性的特征。

其中个性的整体性,是说一个人的个性体现在他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可以说,在一个人行为的各个方面都能看到他个性的影子。

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可看出他的个性,这正是个性整体性的体现。

因此,答案为B。

24.电报句一般出现于()。

A.1岁至1岁半左右

B.2岁半至3岁半左右

C.2岁半至3岁左右

D.1岁半至2岁半左右

答案:

A

解析:

1岁到1岁半左右,幼儿的句子结构是不完整的,多是单词句和电报式句子,2岁以后,逐渐出现比较完整的句子。

因此,答案选A。

25.儿童对实词的掌握是()。

A.动词比代词晚

B.副词比形容词早

C.动词比数词晚

D.形容词比副词早

答案:

D

解析:

幼儿对不同类的词掌握是有顺序的,研究表明,儿童最先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副词。

因此,答案选D

26.问题言语最为丰富的年龄是()。

A.0~2岁

B.1~3岁

C.3~4岁

D.4~5岁

答案:

D

解析:

言语可按活动的目的和是否出声,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类。

幼儿时期的内部言语在发展过程中,常出现一种介于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即出声的自言自语。

问题言语是这种言语的其中一种形式,是指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言语,最为丰富的年龄为4—5岁。

因此,答案选D。

27.在幼儿期,应主要发展幼儿的()。

A.第二语言

B.书面语言

C.口头语言

D.对话语言

答案:

C

解析:

由于言语活动表现形式各有不同,言语主要可以分为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

幼儿期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迅速发展时期,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因此,答案选C。

28.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

A.与生俱来的

B.遗传素质决定的

C.成长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D.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答案:

D

解析: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儿童社会性是后天形成的,是与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实现的。

因此,答案为D。

29.亲子关系通常被分为三种类型:

民主型,专制型和()。

A.放任型

B.溺爱型

C.保护型

D.包办型

答案:

A

解析: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

放任型、民主型和专制型是亲子关系的三种典型的类型。

因此,答案为A。

30.“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的是人的()。

A.社会性

B.自然性

C.共同性

D.差异性

答案:

A

解析:

人的社会性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人们为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

因此,答案为A。

二、填空题(10分)

31.教育作为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起着()作用。

答案:

主导作用。

32.关键期问题是与()有关的问题。

答案:

生理成熟

33.()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答案:

活动

34.()是学习幼儿心理学的重要辅助方法。

答案:

观察与实验。

35.婴儿()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准备。

答案:

对语音的感知

36.幼儿拿一支筷子当作小提琴学着拉,嘴里还不时地哼哼着,这说明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能够在操作物体的时候进行()。

答案:

简单的想象活动

37.幼儿独立性的出现也标志着孩子的()开始出现,从而变得不那么顺从了。

答案:

自我意识

38.测验结果表明,6岁的幼儿注意的稳定性的成绩优于5岁的幼儿。

这说明,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存在()。

答案:

年龄差异

39.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过程在学习后()内进展最快。

答案:

20分钟

40.想象是人脑在一定刺激下对已有()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答案:

表象

三、判断对错并做简要说明(25分)

41.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都是幼儿玩扮演角色的游戏,没有区别。

参考答案:

错误。

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都是幼儿玩扮演角色的游戏,以表演角色的活动为满足。

不同的是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游戏的情节内容也是反映文艺作品的情节内容。

而角色游戏中的各种人物,反映的是幼儿自己的生活印象,游戏的角色、情节、内容可以由幼儿自己选择创造。

表演游戏是为游戏自娱而进行的。

它与幼儿文艺表演不同,并不是以演给别人看为目的的,而是幼儿自娱自乐的一种游戏活动。

即使没有人看,幼儿也会饶有兴趣地进行表演。

42.3岁前的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称之为幼年健忘,这和幼小儿童大脑皮质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参考答案:

正确。

43.当要求幼儿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记住的确是和这件东西一道出现的其他东西,这种现象叫做遗忘。

参考答案:

错误。

当要求幼儿记住某样东西是,他往往记住的是和这件东西一道出现的其他东西,这种现象叫做偶发现象。

44.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语言。

参考答案:

错误。

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想象。

45.幼儿初期的孩子,想象不能按一定的目的坚持下去,很容易从一个主题转换达到另一个主题,这主要是由幼儿初期孩子的逻辑思维有意性决定的。

参考答案:

错误。

幼儿初期的孩子,想象不能按一定的目的坚持下去,很容易从一个主题转换达到另一个主题,这主要是由幼儿初期孩子的直觉行动性思维决定的。

四、简答题(20分)

46.简述心理的实质。

答:

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心理活动是由于大脑活动而产生的。

脑医学研究发现,一些人脑部受伤或发生病变后,他们的心理活动便出现异常,如不能思考,出现痴呆,记不住东西等。

脑科学证明,心理活动与大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没有大脑便没有心理,大脑出现障碍必然会影响心理活动。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与源泉。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离不开人的生活和所接触的环境。

客观现实就是指人心理以外的一切,包括大自然、各种社会生活条件和人的各种活动。

(3)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在人脑中的心理反映,和镜子里的反映不同。

镜子是被动地反映事物,原原本本地反映所有的事物,而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

心理并不反映周围的一切事物,而是主动地加以选择。

人的心理活动是有目的性的。

对同样一个事物,每个人的心理反映各不相同。

47.简要区分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危机期、敏感期的概念。

答:

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危机期、敏感期都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时期,这几个时期有不同的界定和内涵,是相互区别的,但同时又存在某种关系。

区别:

①转折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②危机期。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③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和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同时也与心理的整体发展有关。

48.简要说明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中引导幼儿注意选择活动的目标时应考虑到幼儿注意选择性的发展有哪些规律。

答:

注意具有选择信息的功能,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

幼儿注意选择性的发展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规律,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中引导幼儿注意选择活动的目标时应考虑到幼儿注意选择性的发展的这些规律。

(1)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的。

幼儿对某一事物的注意,或选择某一事物成为注意的对象,往往是因为他们对这一事物感兴趣。

在同一情境下,同一活动中,每个幼儿注意的对象也是各有不同。

(2)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

幼儿阶段的儿童,只能注意到事物特征比较突出的明显方面。

当一幅画面出现在幼儿面前时,幼儿选择那些自己认识、熟悉的事物来加以注意,有时对比较复杂而又不好理解的事物,虽然老师要求注意,有时幼儿还是不能加以选择注意。

(3)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受强化方式的影响。

常见的强化方式有鼓励、表扬和批评、惩罚。

一些研究表明,强化可以改变幼儿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49.简述如何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

答:

幼儿时期是想象发展非常活跃的时期,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可以促进其心理发展。

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想象的水平。

表象越丰富、准确,想象就越新颖、越深刻、越合理。

反之想象就会狭窄、肤浅甚至是荒诞的。

语言可以表现想象,语言水平直接影响想象的发展。

幼儿在表达自己想象内容时能进一步激发起想象活动,使想象内容更加丰富。

(2)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文学活动中的讲故事能发展幼儿的再造想象;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创造性讲述,更能激发幼儿广泛的联想,使他们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构思、加工,创造出自己满意的内容。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

在游戏活动中,特别是角色游戏和造型游戏中,随着扮演的角色和游戏情节的发展变化,幼儿的想象异常活跃。

幼儿进行游戏,总离不开玩具和游戏材料。

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引起幼儿想象的物质基础。

(4)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是提高幼儿想象力的重要措施。

除通过讲故事、绘画、听音乐等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外,还可以灵活采用一些诸如信息技术等多媒体形式。

五、论述题(本大题15分,从两道题中任选一道作答。

50.幼儿教师如何做好游戏准备活动的指导。

参考答案

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充分考虑游戏时间、游戏地点、游戏材料和幼儿游戏的经验准备等。

(一)合理安排游戏时间:

足够的自由时间是开展游戏活动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安排出游戏的时间。

首先,教师要巧妙利用各种时间进行游戏;其次,幼儿每次游戏的时间应保持在30~50分钟;再次,室内游戏时间与室外游戏时间应基本均等。

另外,应合理安排集体游戏、小组游戏和个人游戏的时间。

使三种游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保证幼儿生动活泼地成长。

(二)科学布置游戏空间:

第一,维持适当的空间密度。

空间密度是指幼儿在游戏场地中人均所占的面积。

第二,开辟各种游戏区域。

第三,游戏场地要有吸引力。

第四,保证游戏场地的安全。

(三)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

首先,广泛收集废旧物品。

其次,变换游戏材料的陈列。

再次,形成超级组合游戏材料单元。

最后,鼓励幼儿自由使用游戏材料。

(四)丰富知识经验:

首先,要发挥园内教育资源的作用;其次,要利用园外教育资源的优势。

再次,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51.试从儿童与亲子关系的发展的角度,剖析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答:

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下面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论述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一、从狭义的亲子关系来分析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一般认为,婴儿与主要照料者(母亲)的依恋大约在第六七个月里形成。

如果儿童能够从出生到3岁都能够与母亲在一起,就有安全感,反之就会产生负面情绪。

另外,安全性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

研究表明,早期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2岁时产生更多复杂的探索行为,儿童对事物产生积极的兴趣,主动去活动、探索。

而随着儿童年龄的发展,这种好奇心则直接影响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孩子表现出更高的持久性和愉快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在不安全依恋的儿童身上却没有这种表现。

那么如何建立和培养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依恋:

首先,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如抱孩子,还要适当和孩子一块玩耍。

同时,父母亲在和孩子接触时,要保持愉快的情绪,高高兴兴地和孩子玩。

其次,父母亲对孩子所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要注意孩子的行为(如找人、哭闹等),并给予一定的关照。

显而易见,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从小失去与母亲的依恋,很少身体接触,很少体会到与父母互动中的快乐,所以他们缺少安全感,在情感上会常常出现焦虑,少有愉悦感,总是不能集中极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等。

二、从广义的亲子关系来分析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

研究证明,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比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更容易接触,情绪比较愉快,攻击性低,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技能。

还有研究发现,至少对男孩,1岁时的不安全型依恋是与6岁时的适应不良和行为问题相联系的。

由此不难看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接受不到父母的直接的经常的教养态度与方式,也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注和温暖,因此他们不善于关注他人的感受,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会经常爆发攻击性行为。

这对以后的人际关系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朝夕相处,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会因为幼儿期接触不到父母,会产生诸多消极的心理,会影响到他的个性形成,直至影响到他一生的社会性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